正在阅读:

《耶路撒冷以东》序:在暴力冲突之外,巴以社会有怎样的日常生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耶路撒冷以东》序:在暴力冲突之外,巴以社会有怎样的日常生活

巴以问题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无法被冲淡,更不应该被边缘化。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7日,医护人员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伊奇洛夫医院的紧急入口推着一名受伤的男子。《耶路撒冷邮报》8日称哈马斯袭击已致以色列至少300人死亡1500人受伤。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吴思科(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

癸卯年初,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的吴冰冰教授转给我一部书稿,并请我为其做一篇推荐序。老朋友的委托,自然是却之不恭。但当我拿到书稿,看到是北大阿语系当年毕业的学生赵萱博士所完成的关于巴以问题的人类学博士论文,其中的分量和立意都颇为不轻和不易,这一下就引起我的极大兴趣。作为一名与中东打了半个世纪交道的外交人,我非常乐意分享个人的一些体会,这也是一种荣幸和责无旁贷。

2011年5月,我作为中国中东问题特使访问巴勒斯坦,并与当时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会谈,就推动巴以和平进程问题深入交换了看法。2012年2月,我又访问了以色列,并分别与当时的以色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利伯曼和以巴和谈特使莫尔霍会谈,核心内容同样是关于巴以和平进程。2012年10月,我再次会见了阿巴斯主席以及以色列副总理兼情报部长梅里尔多等高层外交代表,希望继续促成和创造巴以和谈的有利氛围。而正是在我频繁穿梭于巴以之间的那段时间,赵萱正扎根在巴以边界地区东耶路撒冷的社区里从事着辛勤的长时段田野调查,我很欣喜今天终于能够阅读他的成果与成长。

中东地处亚非欧交界之处,地缘政治形势与历史问题纷繁复杂,也众所纷纭,而巴以问题是足以影响整个中东乃至牵动世界的全局性问题。今天,有人可能会说,巴以问题的重要性已经被冲淡。但现实告诉人们,尽管中东的问题很多,但巴以问题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无法被冲淡,更不应该被边缘化。中国始终坚持认为巴以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支持巴勒斯坦正义事业是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沙特的利雅得会见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时明确表示,中巴友好深入人心,国际社会应该把巴勒斯坦问题置于国际议程优先位置,积极推动重启巴以和谈,而中国也将继续为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公正持久解决而不懈努力。

从上述的出发点来看,赵萱的这部书稿无疑是意义重大的,它代表了中国学者积极深入参与巴以问题知识生产与中东地区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据我所知,赵萱是中国第一位在中东地区开展长时间田野调查的人类学者,本书也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完成的关于中东问题的民族志作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新一代社会科学工作者无畏的勇气与卓越的能力,而他的这部作品也光荣地入选了商务印书馆的“日新文库”。

通常而言,人们所认知的巴以社会充满冲突与暴力,集中反映了中东世界各方势力角力的地缘政治气质,但赵萱在书稿的写作与编排上却成功为我们贡献了另外一幅生动的巴以社会日常生活画卷,并别出心裁地通过地缘政治与生命政治的结合视角书写和理解当代的巴以关系。

在第一章家族的描写中,赵萱大胆地提出家族作为另一条认识阿拉伯社会的进路,并将其与不绝于耳的宗教、民族因素相联系。这让我们得以将广泛的衍生于东方的知识相串联,并作联想,从而获得巨大的启发与比较价值。尤其是,他所谈到的阿拉伯家族作为以色列治理巴勒斯坦人的政治制度与历史结构,更是提醒我们在国家与社会的纵向关系上建立巴以关系,区别于国与国之间的横向互动。

而在第二章中,赵萱进一步处理了三大宗教的议题,将我们不断拉回到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去。三大宗教群体在耶路撒冷的关系不仅有紧张,更存在交往与交融,也让我们看到了巴以社会实现历史性和解的可能与机遇,耶路撒冷也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提供有益的经验。同时,鲜活的日常生活描写让人真实地感受到耶路撒冷社会独一无二的魅力。

在第三章中,赵萱通过对于巴以领土问题、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隔离墙修建问题等现实地缘政治问题的探讨,直面巴以冲突的现状,将以色列的政治技术与巴勒斯坦人的社会回应作为论述主线,其中有关嵌入式定居点的分析与巴勒斯坦人房屋的个案尤为精彩,呈现出巴以关系在地方社会层面上的复杂性与互动过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与思路。

总的来说,赵萱的这部作品是中文学界在巴以问题研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不论是在理论研究、案例呈现还是结构安排上均属上乘,也将成为今天正在推动的区域国别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范本。

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赵萱在文本编排和写作上的用心,“耶路撒冷以东”、“橄榄山上”、“城门之间”、“隔离墙下”等等字眼,在通读全书后,全都是充满历史隐喻与语义内涵的设计,能够在如此复杂的问题和庞杂的材料面前驾驭出优美精彩的文字,更显难能可贵,这也使得本书兼具有学术研究与通识读物的复合价值。

上世纪70年代,我便已加入外交工作一线,中国在中东地区所取得的无数外交成就历历在目。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东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显,中国进一步参与到中东事务中,并发挥重要作用是大势所趋。今年的3月10日,中国、沙特、伊朗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和伊朗两国在北京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就是最新的有力例证。而今年恰逢中巴建交35周年,赵萱这部力作恰是为此送上的这份厚礼,可庆可贺!

而在这继往开来的时代洪流中,我期待也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如赵萱一样的中国青年学人接过前人的枪杆与笔杆,勇敢地担起历史使命,在如今纷繁多变、分分合合的全球大势下,砥砺前行!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耶路撒冷以东》序:在暴力冲突之外,巴以社会有怎样的日常生活

巴以问题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无法被冲淡,更不应该被边缘化。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7日,医护人员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伊奇洛夫医院的紧急入口推着一名受伤的男子。《耶路撒冷邮报》8日称哈马斯袭击已致以色列至少300人死亡1500人受伤。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吴思科(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

癸卯年初,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的吴冰冰教授转给我一部书稿,并请我为其做一篇推荐序。老朋友的委托,自然是却之不恭。但当我拿到书稿,看到是北大阿语系当年毕业的学生赵萱博士所完成的关于巴以问题的人类学博士论文,其中的分量和立意都颇为不轻和不易,这一下就引起我的极大兴趣。作为一名与中东打了半个世纪交道的外交人,我非常乐意分享个人的一些体会,这也是一种荣幸和责无旁贷。

2011年5月,我作为中国中东问题特使访问巴勒斯坦,并与当时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会谈,就推动巴以和平进程问题深入交换了看法。2012年2月,我又访问了以色列,并分别与当时的以色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利伯曼和以巴和谈特使莫尔霍会谈,核心内容同样是关于巴以和平进程。2012年10月,我再次会见了阿巴斯主席以及以色列副总理兼情报部长梅里尔多等高层外交代表,希望继续促成和创造巴以和谈的有利氛围。而正是在我频繁穿梭于巴以之间的那段时间,赵萱正扎根在巴以边界地区东耶路撒冷的社区里从事着辛勤的长时段田野调查,我很欣喜今天终于能够阅读他的成果与成长。

中东地处亚非欧交界之处,地缘政治形势与历史问题纷繁复杂,也众所纷纭,而巴以问题是足以影响整个中东乃至牵动世界的全局性问题。今天,有人可能会说,巴以问题的重要性已经被冲淡。但现实告诉人们,尽管中东的问题很多,但巴以问题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无法被冲淡,更不应该被边缘化。中国始终坚持认为巴以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支持巴勒斯坦正义事业是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沙特的利雅得会见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时明确表示,中巴友好深入人心,国际社会应该把巴勒斯坦问题置于国际议程优先位置,积极推动重启巴以和谈,而中国也将继续为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公正持久解决而不懈努力。

从上述的出发点来看,赵萱的这部书稿无疑是意义重大的,它代表了中国学者积极深入参与巴以问题知识生产与中东地区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据我所知,赵萱是中国第一位在中东地区开展长时间田野调查的人类学者,本书也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完成的关于中东问题的民族志作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新一代社会科学工作者无畏的勇气与卓越的能力,而他的这部作品也光荣地入选了商务印书馆的“日新文库”。

通常而言,人们所认知的巴以社会充满冲突与暴力,集中反映了中东世界各方势力角力的地缘政治气质,但赵萱在书稿的写作与编排上却成功为我们贡献了另外一幅生动的巴以社会日常生活画卷,并别出心裁地通过地缘政治与生命政治的结合视角书写和理解当代的巴以关系。

在第一章家族的描写中,赵萱大胆地提出家族作为另一条认识阿拉伯社会的进路,并将其与不绝于耳的宗教、民族因素相联系。这让我们得以将广泛的衍生于东方的知识相串联,并作联想,从而获得巨大的启发与比较价值。尤其是,他所谈到的阿拉伯家族作为以色列治理巴勒斯坦人的政治制度与历史结构,更是提醒我们在国家与社会的纵向关系上建立巴以关系,区别于国与国之间的横向互动。

而在第二章中,赵萱进一步处理了三大宗教的议题,将我们不断拉回到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去。三大宗教群体在耶路撒冷的关系不仅有紧张,更存在交往与交融,也让我们看到了巴以社会实现历史性和解的可能与机遇,耶路撒冷也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提供有益的经验。同时,鲜活的日常生活描写让人真实地感受到耶路撒冷社会独一无二的魅力。

在第三章中,赵萱通过对于巴以领土问题、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隔离墙修建问题等现实地缘政治问题的探讨,直面巴以冲突的现状,将以色列的政治技术与巴勒斯坦人的社会回应作为论述主线,其中有关嵌入式定居点的分析与巴勒斯坦人房屋的个案尤为精彩,呈现出巴以关系在地方社会层面上的复杂性与互动过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与思路。

总的来说,赵萱的这部作品是中文学界在巴以问题研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不论是在理论研究、案例呈现还是结构安排上均属上乘,也将成为今天正在推动的区域国别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范本。

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赵萱在文本编排和写作上的用心,“耶路撒冷以东”、“橄榄山上”、“城门之间”、“隔离墙下”等等字眼,在通读全书后,全都是充满历史隐喻与语义内涵的设计,能够在如此复杂的问题和庞杂的材料面前驾驭出优美精彩的文字,更显难能可贵,这也使得本书兼具有学术研究与通识读物的复合价值。

上世纪70年代,我便已加入外交工作一线,中国在中东地区所取得的无数外交成就历历在目。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东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显,中国进一步参与到中东事务中,并发挥重要作用是大势所趋。今年的3月10日,中国、沙特、伊朗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和伊朗两国在北京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就是最新的有力例证。而今年恰逢中巴建交35周年,赵萱这部力作恰是为此送上的这份厚礼,可庆可贺!

而在这继往开来的时代洪流中,我期待也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如赵萱一样的中国青年学人接过前人的枪杆与笔杆,勇敢地担起历史使命,在如今纷繁多变、分分合合的全球大势下,砥砺前行!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