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蚂蚁金服宣布了一则重磅消息,战略投资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和农信),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之后的第二大股东。早在2010年,中和农信就已经得到了红杉资本和国际金融公司(IFC)的投资。
中和农信总经理刘冬文表示,此轮融资主要用来扩充注册资本、增加自有资金。“不缺钱是假的,小贷公司不能吸储,肯定要融资(要么是股权融资,要么债权融资),债权融资有杠杆,而如果自有资金不够,债权融资很容易碰到天花板,所以肯定要增加自有资金,撬动更多资金进来。”
此轮蚂蚁金服等机构的战略入股,被视为是公司转型的延续,进一步明确了公司的市场化转型方向,在刘冬文看来,蚂蚁金服的入资成为公司战略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在和我们尝试了一段时间的合作以后,蚂蚁金服希望加深合作,明确希望做我们的战略股东。”刘冬文告诉记者,“中和农信非常欢迎和信任蚂蚁,如果他们做战略股东,可以帮我们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很强的业务协同,在互联网化进程中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在业务方面发挥他们的运营优势和资金优势。”
蚂蚁金服CEO井贤栋曾表示,蚂蚁金服与中和农信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能力,在渠道、风控、资金、大数据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共同为广大农村地区用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有观察家认为,蚂蚁金服的这笔投资很划算:第一,通过投资中和农信,蚂蚁金服能够快速触及也许需要五年、十年才能够得着的最低端的客户;第二,蚂蚁金服最熟悉的是网民,而借助中和农信,可以更快地了解和熟悉农村市场。
从业二十年来,中和农信积累了100多万个客户家庭数据,而这也是很多投资机构“觊觎”的焦点。刘冬文说,“这个数据对于整个商业世界都很重要,很多人都想要。甚至有人跟我说:这个数据,如果让投资者拿走了,你不就没有市场了吗?”
刘冬文并不担心,“这些有质量的数据很重要,但你如果只有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放款,但后续管控能力不够,你照样拿不回来钱。中和农信的信贷员团队都是在本地公开招聘,在当地有一定的人脉关系,与贷款农户沟通能力较强,而这一团队是中和农信宝贵的资源。
刘冬文介绍,公司的两大竞争力:一是总部形成了这么一套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机制和模式,说白了是人的问题。二是,管理和运营的网络积累的经验,队伍怎样增强凝聚力,也是企业需要去练内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