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鸭屎香”茶的反思:为什么曾经辉煌的中国茶,最终被击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鸭屎香”茶的反思:为什么曾经辉煌的中国茶,最终被击败?

这篇文章来自一位茶界行业人士,他做拼配茶、做茶原料生意,还给星巴克的Teavana供几款茶,却唯独对中国茶这种方式有些“反胃”。

猫屎咖啡、象屎咖啡这样的事情不但发生在咖啡界,连茶也开始向动物粪便看齐。

比如一款“鸭屎香”的凤凰单枞,就靠名字博出了位。

这篇文章来自一位茶界行业人士,他做拼配茶、做茶原料生意,还给星巴克的Teavana供几款茶,却唯独对中国茶这种方式有些“反胃”。

作者|易宗仁,某茶饮品牌大中华区CEO

从这款“鸭屎香”茶说起——

前两天,在结束了热闹的广州酒店咖啡用品展后,紧接着去到深圳茶博会现场探班。

匆匆的一个上午,喝了好多茶,学了一箩筐茶知识,然后在高铁上努力的回忆那天各位茶叶大咖教给的知识,可是生来愚钝,硬是没记住点什么来。

倒是想起了期间有款“鸭屎香”凤凰单枞茶,是的,鸭屎的味道!

▲“鸭屎香”茶

当时我震惊了,虽然从事调味茶工作时间很长,但第一次喝到这么有特点的茶。

销售介绍说这款茶是他们的主打茶品,卖得非常好,然后我想到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同事——

当他们喝到这款茶时会不会翘大拇指,然后开发出马屎香、鸟屎香、狗屎香的茶来,想到这儿我恨不得马上发邮件警告他们,不要和动物粪便走太近!

我无意抨击这类特殊茶的好坏,只是个人觉得多少有点反胃,联想到近段时间火得不行的武夷山“牛肉”,“马头”茶,价格很豪华,动辄十几万一斤,有个共同特点,和动物很亲。

传统茶变着花样、用尽心思在命名上下工夫,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多点的时间花在茶叶本身的品质上,机械化生产上,会不会更长远些呢?

中国茶的国际地位,是如何失去的?

众所周知,历史上我们的茶叶不论品质、数量、金额都曾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无人可及。

但随着印度、斯里兰卡、日本、韩国等茶叶的崛起,全球第一的宝座位置已经岌岌可危。

甚至沦落到什么地步呢,在国外举办的食品、茶叶博览会,中国企业摊位前门可罗雀,反观韩国、日本、斯里兰卡、印度等国的摊位前倒是人流攒动,每每看到这个场景时,异常伤心。

虽然个人从事的是与传统茶大不相同的茶饮工作,但常常反思这个问题。

我觉得非常有必要看看日本茶的发展状况,以下是节选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1.遣唐使曾为日本带会大量茶种,开始了日本茶的历史

日本最早在8世纪时,已经从当时的唐朝手里引进了第一批茶种,播种于比叡山。

此后,无论是传道佛法的僧侣,还是有心为之的遣唐使们,都陆陆续续从唐朝带回茶种,播种各地。

这种风潮在宋朝时依然持续,也让日本的茶叶产区不断扩大。最终发展出了当今世界上少有的6000公顷茶园--牧之园。

只是一直到日本开关之前,日本境内规模不小的茶叶产业都不被外人所瞩目。

原因也很简单,欧洲和中西亚有限的消费能力,靠中国本土的巨大产量就可以得到满足。

因而无论是早期的葡萄牙人还是后来一直和日本人接头的荷兰人,都不需要日本茶叶出口。

2.中国茶叶陋习显现,以次充好,在欧洲市场凋落

时过境迁,当欧美各地的茶叶消费能力一日千里的时候,中国茶叶产业本身的陋习逐步暴露出来。

长期以来,见茶叶出口利好的朝廷,都会对茶叶出口施加重税。

19世纪后期,由于出口量的剧增,中国茶商们被迫拿出了各种办法,赚取利润。手段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以次充好,偷斤少两。

这让中国产业的品质与口碑,开始在欧美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严重下滑。

随着印度和锡兰红茶产业的扩大,来自工业化生产线的印度红茶质量更好,开始在欧洲击败不思进取的中国传统茶叶。

最终,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都必须打上印度茶叶的标签,才有底气出售。

好在这时的美国人依然喜爱绿茶,但他们现在有了日本。

3.明治维新时就出现的锡制茶壶,也是明治维新时的一系列改革控制了日本茶质量;加之印度茶的兴起,共同把中国茶推下了“神坛”

相比不愿意根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关税,规范市场的大清朝廷,日本新兴的明治政府为自家产品的出口动足了脑筋。

首先就是对于茶叶质量的严格控制,其次就是利用新兴的工业化生产线来逐步扩大产量,争取替代中国出口的同类产品。

虽然在产量大增涨的时候,茶叶质量一度有所下滑。但在日本人的重视下,好的精品茶依然为日本茶叶在美国打响了名声。

为了进一步打造品牌优势,日本政府甚至几次派出了专门的茶叶考察图赶赴欧美,调查研究什么样的茶叶更符合消费者口味与市场规律。

于是,美国人自然更愿意同打交道方便,产品质量更好,做生意更有诚信的日本,进口茶叶。

最终,日本的茶叶在体量巨大的美国市场,成功击败了中国茶叶。

恰逢印度和锡兰红茶成功的在欧洲市场击败了生产原始、质量不佳的中国茶叶。

于是中国终于从世界第一大茶叶出口国的宝座上,被彻底打了下来。

以次充好,缺斤少两!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茶商还在乐此不疲专研的游戏,更别说农药残留,超标施肥等问题了。

如果以上这几个问题都解决不了,就算是取再多的别致名称,拿再多的大师背书也改变不了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现状,最多也就是忽悠忽悠国内的茶客而已。

本文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咖门对此观点的立场为赞同或支持。

统筹:咖sir | 编辑:政雨

本文为咖门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商务合作&内容转载 | 微信:yantaira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鸭屎香”茶的反思:为什么曾经辉煌的中国茶,最终被击败?

这篇文章来自一位茶界行业人士,他做拼配茶、做茶原料生意,还给星巴克的Teavana供几款茶,却唯独对中国茶这种方式有些“反胃”。

猫屎咖啡、象屎咖啡这样的事情不但发生在咖啡界,连茶也开始向动物粪便看齐。

比如一款“鸭屎香”的凤凰单枞,就靠名字博出了位。

这篇文章来自一位茶界行业人士,他做拼配茶、做茶原料生意,还给星巴克的Teavana供几款茶,却唯独对中国茶这种方式有些“反胃”。

作者|易宗仁,某茶饮品牌大中华区CEO

从这款“鸭屎香”茶说起——

前两天,在结束了热闹的广州酒店咖啡用品展后,紧接着去到深圳茶博会现场探班。

匆匆的一个上午,喝了好多茶,学了一箩筐茶知识,然后在高铁上努力的回忆那天各位茶叶大咖教给的知识,可是生来愚钝,硬是没记住点什么来。

倒是想起了期间有款“鸭屎香”凤凰单枞茶,是的,鸭屎的味道!

▲“鸭屎香”茶

当时我震惊了,虽然从事调味茶工作时间很长,但第一次喝到这么有特点的茶。

销售介绍说这款茶是他们的主打茶品,卖得非常好,然后我想到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同事——

当他们喝到这款茶时会不会翘大拇指,然后开发出马屎香、鸟屎香、狗屎香的茶来,想到这儿我恨不得马上发邮件警告他们,不要和动物粪便走太近!

我无意抨击这类特殊茶的好坏,只是个人觉得多少有点反胃,联想到近段时间火得不行的武夷山“牛肉”,“马头”茶,价格很豪华,动辄十几万一斤,有个共同特点,和动物很亲。

传统茶变着花样、用尽心思在命名上下工夫,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多点的时间花在茶叶本身的品质上,机械化生产上,会不会更长远些呢?

中国茶的国际地位,是如何失去的?

众所周知,历史上我们的茶叶不论品质、数量、金额都曾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无人可及。

但随着印度、斯里兰卡、日本、韩国等茶叶的崛起,全球第一的宝座位置已经岌岌可危。

甚至沦落到什么地步呢,在国外举办的食品、茶叶博览会,中国企业摊位前门可罗雀,反观韩国、日本、斯里兰卡、印度等国的摊位前倒是人流攒动,每每看到这个场景时,异常伤心。

虽然个人从事的是与传统茶大不相同的茶饮工作,但常常反思这个问题。

我觉得非常有必要看看日本茶的发展状况,以下是节选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1.遣唐使曾为日本带会大量茶种,开始了日本茶的历史

日本最早在8世纪时,已经从当时的唐朝手里引进了第一批茶种,播种于比叡山。

此后,无论是传道佛法的僧侣,还是有心为之的遣唐使们,都陆陆续续从唐朝带回茶种,播种各地。

这种风潮在宋朝时依然持续,也让日本的茶叶产区不断扩大。最终发展出了当今世界上少有的6000公顷茶园--牧之园。

只是一直到日本开关之前,日本境内规模不小的茶叶产业都不被外人所瞩目。

原因也很简单,欧洲和中西亚有限的消费能力,靠中国本土的巨大产量就可以得到满足。

因而无论是早期的葡萄牙人还是后来一直和日本人接头的荷兰人,都不需要日本茶叶出口。

2.中国茶叶陋习显现,以次充好,在欧洲市场凋落

时过境迁,当欧美各地的茶叶消费能力一日千里的时候,中国茶叶产业本身的陋习逐步暴露出来。

长期以来,见茶叶出口利好的朝廷,都会对茶叶出口施加重税。

19世纪后期,由于出口量的剧增,中国茶商们被迫拿出了各种办法,赚取利润。手段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以次充好,偷斤少两。

这让中国产业的品质与口碑,开始在欧美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严重下滑。

随着印度和锡兰红茶产业的扩大,来自工业化生产线的印度红茶质量更好,开始在欧洲击败不思进取的中国传统茶叶。

最终,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都必须打上印度茶叶的标签,才有底气出售。

好在这时的美国人依然喜爱绿茶,但他们现在有了日本。

3.明治维新时就出现的锡制茶壶,也是明治维新时的一系列改革控制了日本茶质量;加之印度茶的兴起,共同把中国茶推下了“神坛”

相比不愿意根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关税,规范市场的大清朝廷,日本新兴的明治政府为自家产品的出口动足了脑筋。

首先就是对于茶叶质量的严格控制,其次就是利用新兴的工业化生产线来逐步扩大产量,争取替代中国出口的同类产品。

虽然在产量大增涨的时候,茶叶质量一度有所下滑。但在日本人的重视下,好的精品茶依然为日本茶叶在美国打响了名声。

为了进一步打造品牌优势,日本政府甚至几次派出了专门的茶叶考察图赶赴欧美,调查研究什么样的茶叶更符合消费者口味与市场规律。

于是,美国人自然更愿意同打交道方便,产品质量更好,做生意更有诚信的日本,进口茶叶。

最终,日本的茶叶在体量巨大的美国市场,成功击败了中国茶叶。

恰逢印度和锡兰红茶成功的在欧洲市场击败了生产原始、质量不佳的中国茶叶。

于是中国终于从世界第一大茶叶出口国的宝座上,被彻底打了下来。

以次充好,缺斤少两!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茶商还在乐此不疲专研的游戏,更别说农药残留,超标施肥等问题了。

如果以上这几个问题都解决不了,就算是取再多的别致名称,拿再多的大师背书也改变不了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现状,最多也就是忽悠忽悠国内的茶客而已。

本文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咖门对此观点的立场为赞同或支持。

统筹:咖sir | 编辑:政雨

本文为咖门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商务合作&内容转载 | 微信:yantaira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