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龙吟
前几天写了一篇《谈谈北京民营小剧场的兴衰》,有朋友跟帖说北京还有经营得不错的剧场可聊聊,意见比较集中在蜂巢剧场、鼓楼西剧场、剧空间剧场、东宫影剧院这四个剧场。那我就聊聊。
这四个剧场是目前北京的剧场中经营得比较正常的剧场,一年基本保持在250场到300场的戏剧演出。这就非常不容易了,所以,值得聊聊。
我对这四个剧场了解不多,聊的都是一家之言,不对之处,请了解情况的人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四个剧场有一个共同点是值得研究的,就是这四个剧场原来都是国有的文化单位。蜂巢剧场是国营的十字坡电影院;鼓楼西剧场是全总文工团排练场;剧空间是科教电影制片厂的放映礼堂;东宫影剧院是东四工人文化营。
我强调这一点是我认为原来的国有文化单位和民营经营者的合作会容易沟通。不像有一些民营公司租用商场、工棚来做戏剧,在沟通上会有比较大的文化差异。起码这四个剧场的原单位的工作环境也是文化环境,他们对剧场管理、观众接待、剧团排练演出都比较熟悉,也对剧团这样的单位的人员的生活习惯能够接受和容忍,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
比如在商场里做剧场,商场的人文环境可能会认为剧团的人都不正常,甚至不正经。剧场剧团的人也许会认为商场的人唯利是图,档次不高。剧团的人员早晨不上班,夜里不回家,商场的早晨开门,下班回来,作息习惯的不一样都会导致互相隔阂。时间长了,剧场的经营者和商场、工棚的所有者在这些方面就会产生摩擦。这也是在商场工棚里做剧场很难长久的问题之一。以上四个剧场没有这个问题,或者说这方面的沟通比较容易,这应该是这四个剧场能正常经营的有利因素。
再聊聊这四个剧场的另一个相近之处是,它们在北京的小剧场中算是大一些的剧场。按座位排序是:鼓楼西剧场260个座位;蜂巢剧场300个座位;剧空间剧场400个座位;东宫影剧院500个座位。按一般的剧场划分,超过300个座位应该算是中剧场了。座位多少直接影响票房收入。这也是这四个剧场受到演出单位青睐的原因之一。
下面聊聊这四个剧场的不同。
蜂巢剧场是孟京辉戏剧工作室的专用剧场,除了搞特殊活动外,这个剧场基本演孟京辉戏剧工作室的戏。孟京辉的戏有相当大的观众群体,所以蜂巢剧场并不愁演出缺少观众。这是一个成熟的戏剧工作者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剧场,专门演自己的戏,但是你要有足够的戏剧生产能力来添充自己的剧场。
这一点,孟京辉为中国导演做出了榜样,尤其是为年轻一代的导演起到了示范作用。像孟京辉这样的有才华的导演,非常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剧场,这样才能搞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在经营上有自主权,可以按自己想法实验自己的戏剧,在戏剧上能独具一格,这是中国戏剧界最需要的东西。我特别希望年轻导演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剧场,这样才好谈戏剧风格,才能更好地让戏剧发展到更高的层面。
鼓楼西剧场是全总文工团的排练场,地处东城区小八道湾胡同。你瞧瞧这胡同的名字,八道湾前边还加个“小”,原是“藏在深闺无人识”,自从广东女子李羊朵盘下这个排练场改成“鼓楼西剧场”后,一下子变成“酒香不怕巷子深”。
鼓楼西开业就打出“经典戏剧”,《枕头人》、《丽南山美人》、《雷雨》,一部部精心排演的经典剧目,让鼓楼西剧场在北京民营剧场中“一举成名天下知”。去过鼓楼西看戏的人都知道。那里交通并不方便,还没有停车位,但是因为上演的剧目质量好,在观众中已经形成的很好的口碑,所以,鼓楼西的戏,观众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是一个以戏剧质量保剧场生存的范例。名气有了,前来租场地的剧团就多了,如果鼓楼西剧场走租场地的路子,盈利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李羊朵坚持每年还要自己做戏,自己做戏就要有资金投入,远不如租剧场挣钱有保证,但是李羊朵做剧场的目地就是为了做戏剧。租场只不过是新戏没有排出来剧场空档期。这和蜂巢剧场就有比较大的区别。蜂巢是以演自己的戏为主,鼓楼西则兼而有之。错位经营,是一个城市戏剧发展的正确状态。
剧空间剧场则属于另外一种经营方式,因为四百个座位实在是戏剧演出最佳的剧场,加上管理团队由在北京剧场摸爬滚打多年各路高手组成,剧空间剧场目前属于北京剧场中经营情况比较稳定的剧场。由于业主单位对影院管理并不陌生,经营团队比较专业,他们在剧目挑选,宣传推广,剧场管理,观众服务等方面表现的都比较内行。在戏剧制作公司和观众中有比较好的口碑。
东宫影剧院是北京出现得比较早的由电影院改造的剧场。因为地理位置处于市中心,离东西地铁站仅百米,座位达500个。多年来一直受到不少明星在腕儿的青睐,有许多人想承包这个剧场,最后工人文化宫决定由自己来经营,但外请了专业的经营人员。这个剧场一经开业,立即为戏剧制作团队的喜爱。
东宫影剧院的前身是东西工人文化宫,本来就是业余工人活动的场所,剧场的管理团队是没有问题的,人气也没有问题,而且这个剧场正常的电影业务还在进行,电影戏剧观众互补双赢。地处隆福寺的这家剧场一直是各种戏剧团队在北京演出比较看重的剧场,包括一些外国的剧团也认为这里比较适合演出。再加上工人文化宫和目前的管理团队之间的有机合作,使这个看上去门前有点儿乱的剧场,戏剧演出一直比较受欢迎。
为什么我要聊以上四个剧场?
因为我想到北京这样的可以用来做剧场的场所其实还有很多。多年前,我曾经做过统计估算,北京可以演戏的剧场数量可观。北京有100多个部委,每个部委都有上千人的大礼堂;北京有上百所大学,每个大学的礼堂一定可以演出,北京还有几百个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有的不止有一个礼堂;北京有不少中学都有可以用来演戏的礼堂,再加上各种大单位多年来的建设,在计划经济下建设的可以用来演出的礼堂不会低于上千个。
随着改革发展,会议公共化、社会化已经成为趋势。各个单位用国家财务建设的礼堂有的拆除了,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内部礼堂还在常年闲置。这些用纳税人建的建筑有条件的理应都对公众开放使用,用政府的渠道来解决这些问题,会遇到这些礼堂现在使用单位的强烈的本位主义保护。
可是,如果用市场化的思维来运作,用经济利益来驱动,也许可以盘活这些国有资产。前几天我参加北京“超剧场”的一个活动,得知这个剧场就是原来国家商务部的内部礼堂,也属于常年不使用的一个建筑。
通过市场渠道,与民营演艺公司合作,盘活的闲置的国有资产,又解决了北京戏剧缺少的问题,让老百姓得到戏剧享受,受益的老百姓,这不挺好吗?
我太希望这样的民营剧场多多出现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