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国货币政策真的要发生重大变化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国货币政策真的要发生重大变化了吗?

从2011年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到现在已经6年了,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具体描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作者:呆子刀

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很有意思,但是一直没有人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很多专家居然说出货币政策从“稳健”变为“稳健中性”这样的话来,还有的专家说,“稳健中性”提法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有点不可思议。

经济工作会议原文分两段表述:

1、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我觉得分两段的表述非常好。第一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说明总体来说,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改变。

2015年3月12日周小川答记者问时曾经说过,货币政策文字的描述“只有”五个大的范畴:一是叫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叫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是叫稳健的货币政策;四是叫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五是叫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五个范围从文字上说,“覆盖的面”都比较大。在每一个范畴里,向左向右都可以有灵活性的调整,但是从一个提法换到另一个提法,这个台阶一般是比较大的。

今年2月26日上午,周小川在上海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处于“稳健略偏宽松”的状态,这与此前他的“台阶”论似乎有些冲突。

周行长的话迅速传遍全世界,被外界解读为中国货币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说是央行6年来首度对货币政策状态提出“稳健略偏宽松”的看法。我注意到周行长的讲话在央行网站发布时删除了“略偏宽松”字样,不过在媒体广泛报道的情况下这种删除反而让人疑惑,为什么要删?

刚好,3天后央行突然宣布自2016年3月1日起降准,而且是直降0.5个百分点,再加上1月信贷激增,以及一些人4%赤字表述,让外界都有“宽松”政策时代来临的感觉。

结果,3月2日新华社专门发表评论文章,表示中国货币政策主基调不变,否认中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的解读。

更有意思的是,3月8日,中国政府网同时刊发新华社两篇文章,替周行长讲话的一些误解做出解释。

其中一篇是央行副行长易纲出来澄清:整体来说货币政策取向并未发生改变,仍然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区间”之内。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当年11月开始,我国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12月3日提出明年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从2011年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到现在已经6年了。

去年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经济工作会议都表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变化较大的是第二段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描述——“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的表述。

而去年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描述是要“灵活适度”,前年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描述是要“松紧适度”。

无论是“稳健中性”还是“灵活适度”,“松紧适度”,强调的都是政策的运用和作用,“中性”应该是强调不偏不倚,不影响市场,市场松的时候,货币政策可以紧点,市场紧点货币政策可以松点。“稳健中性”和“灵活适度”不同在于不预做判断,因为“灵活”说明预判有变数需要微调应对。“松紧适度”相对“灵活适度”就更加明确了。

此次“中性”的提法其实在今年11月8日公布的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经提出了——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总需求管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的表述中稳健和中性并列,我查了一下资料,中性这个词以前也出现过,意思和稳健差不多,但中性这个词缺乏弹性,既然是中性了,如果调一下,就偏到另一个地方去了。除非像中国古代搞九品中正制,来个中之上,中之中,中之下。

但稳健这个词弹性就很大。周小川说,货币政策范畴“覆盖的面”都比较大,易纲说,稳健货币政策有一个“区间”,所以稳健的货币政策里面又可以细分,至于怎么分,目前央行似乎没有对外公布。只有“稳健中性”“灵活适度”“松紧适度”之类的具体描述。三个词虽然略有区别,但相差还是不远。

上次周小川所谓“稳健略偏宽松”表述估计是想表达稳健里面靠近“适度宽松”的级别,因为口语不够严谨结果引起很大争议,而周小川这样表述以及此后不断地澄清也透露出央行对一个范筹之内如何划分没有明确的说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国货币政策真的要发生重大变化了吗?

从2011年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到现在已经6年了,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具体描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作者:呆子刀

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很有意思,但是一直没有人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很多专家居然说出货币政策从“稳健”变为“稳健中性”这样的话来,还有的专家说,“稳健中性”提法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有点不可思议。

经济工作会议原文分两段表述:

1、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我觉得分两段的表述非常好。第一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说明总体来说,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改变。

2015年3月12日周小川答记者问时曾经说过,货币政策文字的描述“只有”五个大的范畴:一是叫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叫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是叫稳健的货币政策;四是叫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五是叫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五个范围从文字上说,“覆盖的面”都比较大。在每一个范畴里,向左向右都可以有灵活性的调整,但是从一个提法换到另一个提法,这个台阶一般是比较大的。

今年2月26日上午,周小川在上海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处于“稳健略偏宽松”的状态,这与此前他的“台阶”论似乎有些冲突。

周行长的话迅速传遍全世界,被外界解读为中国货币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说是央行6年来首度对货币政策状态提出“稳健略偏宽松”的看法。我注意到周行长的讲话在央行网站发布时删除了“略偏宽松”字样,不过在媒体广泛报道的情况下这种删除反而让人疑惑,为什么要删?

刚好,3天后央行突然宣布自2016年3月1日起降准,而且是直降0.5个百分点,再加上1月信贷激增,以及一些人4%赤字表述,让外界都有“宽松”政策时代来临的感觉。

结果,3月2日新华社专门发表评论文章,表示中国货币政策主基调不变,否认中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的解读。

更有意思的是,3月8日,中国政府网同时刊发新华社两篇文章,替周行长讲话的一些误解做出解释。

其中一篇是央行副行长易纲出来澄清:整体来说货币政策取向并未发生改变,仍然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区间”之内。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当年11月开始,我国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12月3日提出明年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从2011年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到现在已经6年了。

去年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经济工作会议都表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变化较大的是第二段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描述——“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的表述。

而去年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描述是要“灵活适度”,前年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描述是要“松紧适度”。

无论是“稳健中性”还是“灵活适度”,“松紧适度”,强调的都是政策的运用和作用,“中性”应该是强调不偏不倚,不影响市场,市场松的时候,货币政策可以紧点,市场紧点货币政策可以松点。“稳健中性”和“灵活适度”不同在于不预做判断,因为“灵活”说明预判有变数需要微调应对。“松紧适度”相对“灵活适度”就更加明确了。

此次“中性”的提法其实在今年11月8日公布的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经提出了——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总需求管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的表述中稳健和中性并列,我查了一下资料,中性这个词以前也出现过,意思和稳健差不多,但中性这个词缺乏弹性,既然是中性了,如果调一下,就偏到另一个地方去了。除非像中国古代搞九品中正制,来个中之上,中之中,中之下。

但稳健这个词弹性就很大。周小川说,货币政策范畴“覆盖的面”都比较大,易纲说,稳健货币政策有一个“区间”,所以稳健的货币政策里面又可以细分,至于怎么分,目前央行似乎没有对外公布。只有“稳健中性”“灵活适度”“松紧适度”之类的具体描述。三个词虽然略有区别,但相差还是不远。

上次周小川所谓“稳健略偏宽松”表述估计是想表达稳健里面靠近“适度宽松”的级别,因为口语不够严谨结果引起很大争议,而周小川这样表述以及此后不断地澄清也透露出央行对一个范筹之内如何划分没有明确的说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