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未来哪个地区空气质量最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未来哪个地区空气质量最好?

珠三角最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PM2.5仍超WHO最新空气质量标准高达188%和48%。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见习记者 | 郁娟

“碳中和路径结合清洁空气行动,可使2060年碳中和目标实现时,珠三角地区PM2.5暴露水平达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指导值5μg/m³。但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PM2.5仍超WHO最新空气质量标准高达188%和48%。”

近日,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工作组发布了《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3)》中文报告(下称报告)及协同路径英文论文(下称英文论文),报告披露了上述结论。

图片来源:《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3)》

该工作组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等机构联合发起,由能源基金会和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提供支持。

报告得出的上述结论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钢铁和水泥行业比重较大且难以脱碳,导致化石能源占比、碳排放强度最高,且向非化石能源转换缓慢,所以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效果较差。

报告称,在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情况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化石能源比重仍将高达43.6%。

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和现代轻工纺织业,长三角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现代金融,这些产业化石能源占比较低,碳排放强度较低。

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报告发现,该地区未来碳减排的贡献将主要来自电力和交通运输行业,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电气化的手段可使该地区在实现碳中和之际,化石能源比重下降到15.9%。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中国三大经济圈。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2012年报道,这三大经济发达地区的空气质量,曾在全国排名垫底。

“碳中和目标的协同效益不是静态的,取决于不同技术路径的策略性设计。例如,与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为主的路径相比,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技术路径将额外产生35%的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效益。”英文论文称。

该论文表示,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根同源,多数都来自电力、工业、交通、民用等方面。其中,电力行业的深度脱碳对中国实现气候目标、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尤为关键。

报告对2005-2020年间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汇总显示,电力行业排放增长是全国大多数省份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尤其是新疆、内蒙古、宁夏、山西等地。

报告统计发现,2015-2021年,中国电力供热行业带来的PM2.5排放已大幅降低,但二氧化碳排放增长了32%,约13亿吨。

报告称,由于过去对燃煤电厂的末端治理改造推动了PPM2.5浓度下降,但近年来煤电规模持续增长以及气电设施的明显增加,又导致碳排放上升。

报告建议,中国电力行业协同减排的手段,应从过去的末端治理转变为能源结构转型和靶向治理,而提前淘汰高污染机组的靶向治理能够实现协同效益最大化。

根据报告,在全球1.5度温控目标导向的碳减排路径中,通过推动高污染机组提前淘汰,能进一步削减中国人均PM2.5暴露浓度,并避免超过20万人因火力发电空气污染而导致的过早死亡。

对于交通、工业等电力以外的行业,报告认为,终端用能电气化是其实现碳及污染物协同减排的重要途径。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协同减排路径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和行业的异质性。”  该报告总召集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宫继成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以道路交通行业为例,2015-2021年间,中国各省市道路交通燃油消费导致的PM2.5污染已下降46%。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省份来自道路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却明显上升,2015-2021年的涨幅约为17%,尤其是山东、广东、河北、江苏四地。

报告表明,乘用车中电动车的比例达到27%,并推动其他用车类型的电动化,能有效削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PM2.5和臭氧的浓度。

宫继成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2022年碳排放相关的数据尚未更新,所以没有纳入上述统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未来哪个地区空气质量最好?

珠三角最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PM2.5仍超WHO最新空气质量标准高达188%和48%。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见习记者 | 郁娟

“碳中和路径结合清洁空气行动,可使2060年碳中和目标实现时,珠三角地区PM2.5暴露水平达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指导值5μg/m³。但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PM2.5仍超WHO最新空气质量标准高达188%和48%。”

近日,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工作组发布了《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3)》中文报告(下称报告)及协同路径英文论文(下称英文论文),报告披露了上述结论。

图片来源:《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3)》

该工作组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等机构联合发起,由能源基金会和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提供支持。

报告得出的上述结论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钢铁和水泥行业比重较大且难以脱碳,导致化石能源占比、碳排放强度最高,且向非化石能源转换缓慢,所以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效果较差。

报告称,在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情况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化石能源比重仍将高达43.6%。

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和现代轻工纺织业,长三角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现代金融,这些产业化石能源占比较低,碳排放强度较低。

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报告发现,该地区未来碳减排的贡献将主要来自电力和交通运输行业,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电气化的手段可使该地区在实现碳中和之际,化石能源比重下降到15.9%。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中国三大经济圈。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2012年报道,这三大经济发达地区的空气质量,曾在全国排名垫底。

“碳中和目标的协同效益不是静态的,取决于不同技术路径的策略性设计。例如,与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为主的路径相比,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技术路径将额外产生35%的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效益。”英文论文称。

该论文表示,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根同源,多数都来自电力、工业、交通、民用等方面。其中,电力行业的深度脱碳对中国实现气候目标、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尤为关键。

报告对2005-2020年间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汇总显示,电力行业排放增长是全国大多数省份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尤其是新疆、内蒙古、宁夏、山西等地。

报告统计发现,2015-2021年,中国电力供热行业带来的PM2.5排放已大幅降低,但二氧化碳排放增长了32%,约13亿吨。

报告称,由于过去对燃煤电厂的末端治理改造推动了PPM2.5浓度下降,但近年来煤电规模持续增长以及气电设施的明显增加,又导致碳排放上升。

报告建议,中国电力行业协同减排的手段,应从过去的末端治理转变为能源结构转型和靶向治理,而提前淘汰高污染机组的靶向治理能够实现协同效益最大化。

根据报告,在全球1.5度温控目标导向的碳减排路径中,通过推动高污染机组提前淘汰,能进一步削减中国人均PM2.5暴露浓度,并避免超过20万人因火力发电空气污染而导致的过早死亡。

对于交通、工业等电力以外的行业,报告认为,终端用能电气化是其实现碳及污染物协同减排的重要途径。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协同减排路径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和行业的异质性。”  该报告总召集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宫继成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以道路交通行业为例,2015-2021年间,中国各省市道路交通燃油消费导致的PM2.5污染已下降46%。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省份来自道路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却明显上升,2015-2021年的涨幅约为17%,尤其是山东、广东、河北、江苏四地。

报告表明,乘用车中电动车的比例达到27%,并推动其他用车类型的电动化,能有效削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PM2.5和臭氧的浓度。

宫继成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2022年碳排放相关的数据尚未更新,所以没有纳入上述统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