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每月平均新增167家,这个赛道越来越热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每月平均新增167家,这个赛道越来越热闹

面对当前啤酒巨头高端化的加速趋势,精酿啤酒赛道必然将迎来更多更有实力的头部玩家。

文|云酒网

核心观点:

平均毛利率达70%的精酿啤酒,为啤酒行业迫在眉睫的高端化,带来了更具“革命性”的启示。布局单价更高的精酿啤酒已成为国内啤酒巨头进行高端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面对当前啤酒巨头高端化的加速趋势,精酿啤酒赛道必然将迎来更多更有实力的头部玩家,尽管目前消费市场对于啤酒的多元化需求能够支撑众多品牌的持续增长,但来自巨头的冲击和挤压,无疑将驱使更多新锐品牌和中小品牌走向创新与突破。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市场现存精酿啤酒相关企业5790余家,其中今年1-9月新增注册企业多达1500余家,这一数据已经超过2022年全年。

在市场现存的近6000家精酿啤酒企业中,60.9%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成立于1年以内的相关企业占比29.7%。

另外,从天眼查知识产权数据来看,与“精酿啤酒”相关的商标申请有4700余项,2023年迄今已有670余项申请。

从表观数据来看,精酿企业的“爆发”,正在愈演愈烈。近三年来,精酿啤酒企业数量增幅都在千家以上。在一个细分品类中,这样的数量增长,已足够支撑起市场的快速扩张。

有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精酿啤酒消费量在3.6亿升,到2022年已增至14.3亿升。灼鼎咨询《2023年精酿啤酒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国内精酿啤酒消费量2025年将达23亿升。

持续爆发成长的精酿啤酒,对于陷入增长瓶颈的啤酒行业而言,显然已成为保障未来增长的重要驱动。

越来越主流的精酿

今年7月,精酿啤酒智能酿造及鲜啤供应链服务商爱咕噜获得来自中集安瑞科、宁波云雀、中昊麦文的数千万A轮融资。

这家企业以智能啤酒酿造机为主要业务,已经与众多知名餐饮店展开了合作,以帮助他们实现精酿啤酒的自制。

而餐饮,正是当下精酿啤酒的主要消费场景。在优布劳、海伦司等酒馆以及众多酒吧中,精酿啤酒也成为获客的明星产品。

根据GlobaIData、灼鼎咨询研究发布的数据,从2013年到2023年,精酿啤酒在非即饮零售渠道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为19.35%;而在即饮的餐饮渠道,精酿啤酒年复合平均增长率则达到了91.95%。

乐惠国际CEO及鲜啤30公里创始人黄粤宁此前曾表示,中国精酿的销售额占比大概在4%-5%之间,在欧美这个数据已经达到20%以上。

在欧美市场的传统定义中,精酿啤酒往往指使用传统原料与发酵工艺,年产量小于600万桶(约96万吨)的啤酒。

从国内第一家精酿啤酒厂2008年落地南京开始算起,精酿啤酒在国内的发展已有十五年。精酿啤酒的定义和表现形式也出现了极大不同。目前行业对于只要按非工业生产的、无添加物、风味独特的啤酒均可称为精酿啤酒。

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精酿市场规模仅在33亿元左右,到2022年市场规模已超过400亿元,十年间的增长在12倍以上,增幅远超啤酒大盘。

实际近五年来,精酿啤酒企业的爆发速度也非常迅速。

天眼查数据显示,近五年每年新增的精酿啤酒相关企业数量都呈现出等差增长,2022年新增超过1300家。截至2022年年底,精酿啤酒相关企业总数已达4375家,是2018年的6倍。

新品牌的林立,让这个赛道更加多元热闹,同时也带来竞争内卷。但与精酿啤酒激增的消费量和广阔的增长前景相比,赛道的拥挤并不能削减各方进入这条赛道的热情。今年1500余家新玩家的出现,更能够说明行业对精酿赛道的信心。

精酿成为啤酒高端化竞争制高点?

目前,国内工业啤酒的产量自2014年以来便不断下滑,2022年国产啤酒产量相比十年前下滑了近30%,而销售额则下滑了7%。啤酒行业的高端化升级,成为国产啤酒当前量跌价升趋势下的主流选择。

而平均毛利率可达70%的精酿啤酒,为啤酒行业迫在眉睫的高端化,带来了更具“革命性”的启示。

啤酒事务局创始人周天宸向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表示:“啤酒爱好者接受精酿啤酒的唯一门槛就是他们不知道。目前我周围朋友爱上精酿的转化率是100%。”

他表示,由于风味的多元化,精酿啤酒往往能够带来比工业化啤酒更加多样的消费体验,消费群体、消费场景都更加丰富,能够迅速被啤酒消费者甚至不经常喝酒的消费者接受。

来自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也顺利支撑起了“小而精”的精酿啤酒近年来的快速崛起。

2021年,中金公司测算2020年我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约415亿元,在整个啤酒行业占比不足7%,并预测2025年精酿啤酒市场规模(销售口径)将达到1342亿元,占整体啤酒市场规模的17.2%。

10%的份额增长,近千亿的市场增长空间,也意味着工业啤酒消费市场未来进一步向精酿啤酒消费的转变。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此前发布报告称,我国3亿原工业啤酒用户将是精酿啤酒产业亟待挖掘的主力市场,新中产阶级有望成为未来消费主力。

实际上,布局单价更高的精酿啤酒已成为国内啤酒巨头进行高端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如百威亚太先后收购中国精酿品牌“开巴”与“拳击猫”、开设鹅岛餐吧、建设武汉和莆田精酿工厂强化精酿领域优势;重庆啤酒收购京A、格林堡等精酿品牌。

同时,优布劳、海底捞等以线下酒馆为主要发展模式的企业在精酿赛道上的增长也十分可观。酒馆类消费场景,也是目前众多厂牌进行场景营销的主要选择。公开资料显示,如今优布劳精酿酒馆已经实现在全国开店超过2000家、覆盖超过800个城市和区县,年销精酿1亿杯。

龙头企业具有领先优势

按照中金公司研究部此前预测的精酿啤酒的市场集中度,2021年国内精酿啤酒的CR4约为47%,而同年我国啤酒行业的CR5为92.5%。

仍在高速增长的精酿啤酒,市场却十分分散,这表示着处于发展初期的精酿啤酒,品类发展红利还将长期存在。并且,部分精酿啤酒企业的规模也正在持续壮大。

“目前国内精酿啤酒30-50家的一线厂牌,都在扩充产能。产能大了之后,规模效应成本便在降低,所以能够去缓冲一部分原材料以及包材成本对于利润率的影响。”

周天宸表示,同时精酿啤酒的罐装率也在提升,通过线上渠道进行销售,而国内冷链运输的高效,也将精酿啤酒从原产地的销售,进一步向周边市场进行扩张,持续扩大销售半径对精酿啤酒发展更加有利。

有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3年,有14个精酿啤酒扩建项目投资额已超过75亿元。而在精酿啤酒的规模化生产上,啤酒巨头显然更有优势。

据悉,燕京啤酒去年新设立的燕京啤酒总部精酿中心已投产,可年产2万吨精酿啤酒,成为燕京啤酒决战高端化战略的重要举措;百威啤酒在福建建造的百威莆田精酿啤酒工厂去年也已投产,可年产1万吨精酿啤酒。

同时,行业巨头也比普通厂牌更具线下开店的实力,如重庆啤酒收购京A后在线下酒馆举行系列消费者运营活动,以及华润、青啤等在线下开设精酿酒馆。

而线下餐饮店作为一种十分具体且固定的消费场景,是否真的值得众多精酿厂牌跟风持续开设加盟店?

《2022中国精酿酒吧白皮书》显示,仅有2.5%的精酿酒吧有“可观利润”,77%的精酿酒吧“勉强维持”,20%的精酿酒吧“还在贴钱”,8%的人打算关店或减少规模,但是仍有38%的人打算加大投资。

另有报道显示,2019年到2021年的三年间,精酿啤酒相关企业注销吊销量达到了百家以上,分别为141家、208家、323家。

在当前头部品牌持续加码精酿啤酒赛道的情况下,运营成本更加高昂的线下门店,显然不是中小品牌的最优选择。

此前日本朝日啤酒集团也宣布计划重返中国市场。集团首席执行官胜木敦志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国际品牌和精酿啤酒的进入,中国高端啤酒市场正大幅增长。据悉,目前朝日生啤的“超爽”系列的最大销售额来自中国,且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面对当前啤酒巨头高端化的加速趋势,精酿啤酒赛道必然将迎来更多有实力的头部玩家,尽管目前消费市场对于啤酒的多元化需求能够支撑众多品牌的持续增长,但来自巨头的冲击和挤压,无疑将驱使更多新锐品牌和中小品牌走向创新与突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每月平均新增167家,这个赛道越来越热闹

面对当前啤酒巨头高端化的加速趋势,精酿啤酒赛道必然将迎来更多更有实力的头部玩家。

文|云酒网

核心观点:

平均毛利率达70%的精酿啤酒,为啤酒行业迫在眉睫的高端化,带来了更具“革命性”的启示。布局单价更高的精酿啤酒已成为国内啤酒巨头进行高端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面对当前啤酒巨头高端化的加速趋势,精酿啤酒赛道必然将迎来更多更有实力的头部玩家,尽管目前消费市场对于啤酒的多元化需求能够支撑众多品牌的持续增长,但来自巨头的冲击和挤压,无疑将驱使更多新锐品牌和中小品牌走向创新与突破。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市场现存精酿啤酒相关企业5790余家,其中今年1-9月新增注册企业多达1500余家,这一数据已经超过2022年全年。

在市场现存的近6000家精酿啤酒企业中,60.9%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成立于1年以内的相关企业占比29.7%。

另外,从天眼查知识产权数据来看,与“精酿啤酒”相关的商标申请有4700余项,2023年迄今已有670余项申请。

从表观数据来看,精酿企业的“爆发”,正在愈演愈烈。近三年来,精酿啤酒企业数量增幅都在千家以上。在一个细分品类中,这样的数量增长,已足够支撑起市场的快速扩张。

有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精酿啤酒消费量在3.6亿升,到2022年已增至14.3亿升。灼鼎咨询《2023年精酿啤酒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国内精酿啤酒消费量2025年将达23亿升。

持续爆发成长的精酿啤酒,对于陷入增长瓶颈的啤酒行业而言,显然已成为保障未来增长的重要驱动。

越来越主流的精酿

今年7月,精酿啤酒智能酿造及鲜啤供应链服务商爱咕噜获得来自中集安瑞科、宁波云雀、中昊麦文的数千万A轮融资。

这家企业以智能啤酒酿造机为主要业务,已经与众多知名餐饮店展开了合作,以帮助他们实现精酿啤酒的自制。

而餐饮,正是当下精酿啤酒的主要消费场景。在优布劳、海伦司等酒馆以及众多酒吧中,精酿啤酒也成为获客的明星产品。

根据GlobaIData、灼鼎咨询研究发布的数据,从2013年到2023年,精酿啤酒在非即饮零售渠道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为19.35%;而在即饮的餐饮渠道,精酿啤酒年复合平均增长率则达到了91.95%。

乐惠国际CEO及鲜啤30公里创始人黄粤宁此前曾表示,中国精酿的销售额占比大概在4%-5%之间,在欧美这个数据已经达到20%以上。

在欧美市场的传统定义中,精酿啤酒往往指使用传统原料与发酵工艺,年产量小于600万桶(约96万吨)的啤酒。

从国内第一家精酿啤酒厂2008年落地南京开始算起,精酿啤酒在国内的发展已有十五年。精酿啤酒的定义和表现形式也出现了极大不同。目前行业对于只要按非工业生产的、无添加物、风味独特的啤酒均可称为精酿啤酒。

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精酿市场规模仅在33亿元左右,到2022年市场规模已超过400亿元,十年间的增长在12倍以上,增幅远超啤酒大盘。

实际近五年来,精酿啤酒企业的爆发速度也非常迅速。

天眼查数据显示,近五年每年新增的精酿啤酒相关企业数量都呈现出等差增长,2022年新增超过1300家。截至2022年年底,精酿啤酒相关企业总数已达4375家,是2018年的6倍。

新品牌的林立,让这个赛道更加多元热闹,同时也带来竞争内卷。但与精酿啤酒激增的消费量和广阔的增长前景相比,赛道的拥挤并不能削减各方进入这条赛道的热情。今年1500余家新玩家的出现,更能够说明行业对精酿赛道的信心。

精酿成为啤酒高端化竞争制高点?

目前,国内工业啤酒的产量自2014年以来便不断下滑,2022年国产啤酒产量相比十年前下滑了近30%,而销售额则下滑了7%。啤酒行业的高端化升级,成为国产啤酒当前量跌价升趋势下的主流选择。

而平均毛利率可达70%的精酿啤酒,为啤酒行业迫在眉睫的高端化,带来了更具“革命性”的启示。

啤酒事务局创始人周天宸向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表示:“啤酒爱好者接受精酿啤酒的唯一门槛就是他们不知道。目前我周围朋友爱上精酿的转化率是100%。”

他表示,由于风味的多元化,精酿啤酒往往能够带来比工业化啤酒更加多样的消费体验,消费群体、消费场景都更加丰富,能够迅速被啤酒消费者甚至不经常喝酒的消费者接受。

来自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也顺利支撑起了“小而精”的精酿啤酒近年来的快速崛起。

2021年,中金公司测算2020年我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约415亿元,在整个啤酒行业占比不足7%,并预测2025年精酿啤酒市场规模(销售口径)将达到1342亿元,占整体啤酒市场规模的17.2%。

10%的份额增长,近千亿的市场增长空间,也意味着工业啤酒消费市场未来进一步向精酿啤酒消费的转变。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此前发布报告称,我国3亿原工业啤酒用户将是精酿啤酒产业亟待挖掘的主力市场,新中产阶级有望成为未来消费主力。

实际上,布局单价更高的精酿啤酒已成为国内啤酒巨头进行高端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如百威亚太先后收购中国精酿品牌“开巴”与“拳击猫”、开设鹅岛餐吧、建设武汉和莆田精酿工厂强化精酿领域优势;重庆啤酒收购京A、格林堡等精酿品牌。

同时,优布劳、海底捞等以线下酒馆为主要发展模式的企业在精酿赛道上的增长也十分可观。酒馆类消费场景,也是目前众多厂牌进行场景营销的主要选择。公开资料显示,如今优布劳精酿酒馆已经实现在全国开店超过2000家、覆盖超过800个城市和区县,年销精酿1亿杯。

龙头企业具有领先优势

按照中金公司研究部此前预测的精酿啤酒的市场集中度,2021年国内精酿啤酒的CR4约为47%,而同年我国啤酒行业的CR5为92.5%。

仍在高速增长的精酿啤酒,市场却十分分散,这表示着处于发展初期的精酿啤酒,品类发展红利还将长期存在。并且,部分精酿啤酒企业的规模也正在持续壮大。

“目前国内精酿啤酒30-50家的一线厂牌,都在扩充产能。产能大了之后,规模效应成本便在降低,所以能够去缓冲一部分原材料以及包材成本对于利润率的影响。”

周天宸表示,同时精酿啤酒的罐装率也在提升,通过线上渠道进行销售,而国内冷链运输的高效,也将精酿啤酒从原产地的销售,进一步向周边市场进行扩张,持续扩大销售半径对精酿啤酒发展更加有利。

有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3年,有14个精酿啤酒扩建项目投资额已超过75亿元。而在精酿啤酒的规模化生产上,啤酒巨头显然更有优势。

据悉,燕京啤酒去年新设立的燕京啤酒总部精酿中心已投产,可年产2万吨精酿啤酒,成为燕京啤酒决战高端化战略的重要举措;百威啤酒在福建建造的百威莆田精酿啤酒工厂去年也已投产,可年产1万吨精酿啤酒。

同时,行业巨头也比普通厂牌更具线下开店的实力,如重庆啤酒收购京A后在线下酒馆举行系列消费者运营活动,以及华润、青啤等在线下开设精酿酒馆。

而线下餐饮店作为一种十分具体且固定的消费场景,是否真的值得众多精酿厂牌跟风持续开设加盟店?

《2022中国精酿酒吧白皮书》显示,仅有2.5%的精酿酒吧有“可观利润”,77%的精酿酒吧“勉强维持”,20%的精酿酒吧“还在贴钱”,8%的人打算关店或减少规模,但是仍有38%的人打算加大投资。

另有报道显示,2019年到2021年的三年间,精酿啤酒相关企业注销吊销量达到了百家以上,分别为141家、208家、323家。

在当前头部品牌持续加码精酿啤酒赛道的情况下,运营成本更加高昂的线下门店,显然不是中小品牌的最优选择。

此前日本朝日啤酒集团也宣布计划重返中国市场。集团首席执行官胜木敦志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国际品牌和精酿啤酒的进入,中国高端啤酒市场正大幅增长。据悉,目前朝日生啤的“超爽”系列的最大销售额来自中国,且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面对当前啤酒巨头高端化的加速趋势,精酿啤酒赛道必然将迎来更多有实力的头部玩家,尽管目前消费市场对于啤酒的多元化需求能够支撑众多品牌的持续增长,但来自巨头的冲击和挤压,无疑将驱使更多新锐品牌和中小品牌走向创新与突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