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苹果为什么停止造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苹果为什么停止造车?

一时间苹果暂停造车计划的消息不仅令IT圈震惊,也让汽车圈议论不已。

10月17日,苹果公司大幅缩减汽车项目团队规模,一时间苹果暂停造车计划的消息不仅令IT圈震惊,也让汽车圈议论不已。

在众人看来,苹果具备与众不同的实力,跨界造车也并非难事。大家都在等着看苹果汽车对传统汽车业的颠覆,如今突然停止造车让很多人开始质疑互联网汽车的冲劲到底有多大。

苹果为何停止造车?互联网造车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汽车周刊》王牌栏目“喷喷三人行”特邀请天天汽车CEO徐锋、《汽车公社》总编辑卫金桥和DearAuto创始人汪云青就此问题发表真知灼见。

喷喷三人行之苹果为什么停止造车,请戳:

苹果被忽悠了?

卫金桥:苹果停止造车,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但我认为苹果应该坚持一两年,先把产品推出来,如果这条路不好走,停止造车也比较合理。但突然说停止造车,我挺意外。

徐锋:为什么你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卫金桥:苹果退出造车对汽车行业其实是种遗憾。汽车行业诞生130年来,缺少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垄断。苹果、特斯拉、乐视等互联网公司进入到汽车行业能带来有效的探索,是否成功,是另外一回事。一些企业有能力造车,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现在大家都说劣币驱逐良币,一些山寨产品大行其道,相反,乐视、苹果提供的产品跟我们现在用的产品不太一样,我们都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车,我认为是挺遗憾的。

汪云青:我一点儿都不意外,还有点儿怀疑苹果是不是故意在这个时间点上放消息。苹果宣布停止造车的时间点乐视正在美国大张旗鼓开发布会,随后我就在朋友圈里开玩笑,苹果不造车了,说明苹果是比较靠谱的公司,因为它不忽悠人。中国比较靠谱的公司华为也表示不造车,在我看来,这是意料之中的,是一件好事。因为现在太多的企业跳出来说要打造互联网汽车。苹果搞了一个Apple car计划,最初也是被忽悠了。

徐锋:你觉得被谁忽悠了?

汪云青:被外界的舆论所忽悠。谷歌也做了,特斯拉做得风生水起,汽车会成为下一个移动终端,会成为互联网接入的入口。车已经不是车了,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全出现了,苹果是移动端重要的参与者,所以它也匆匆忙忙地想推出汽车,但是它可能考虑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些问题。第一,车永远不可能成为移动的智能终端。第二,它可能认为造车没有意思,如果造出的车和丰田、大众一样又有什么意思呢?利润率是多少?苹果现在的毛利润是多少?汽车行业最高的营业利润是6%,很多企业是把6%作为追求目标的。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它发现造车比造手机难太多了。

卫金桥:有一点我不赞同你,我认为未来汽车肯定是很重要的移动终端。

苹果造车难在哪儿?

徐锋:苹果造车比较难,难在哪儿?

卫金桥:其实我不认为很难,很多企业都是从模仿起家的,我觉得李书福说得很对,汽车其实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我觉得这个说法从功能上来讲是对的。

汪云青:这句话广为人知,但是几年后,李书福又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就没什么媒体传播。在优利欧上市时,李书福亲口跟我说,“造车太难了!”造了几年车才发现难,没造车之前不觉得难。

卫金桥:苹果不造车,我觉得是汽车行业的损失。将来,汽车不只是移动工具,还是一个移动终端。

徐锋:苹果为什么不造车?

卫金桥:苹果应该造车,但是它造不下去了才停下来。

汪云青:这就很奇怪了,苹果明明知道造车造不下去了,早点停止不就好了吗?比如说:它投了100亿,发现打水漂了,于是停止造车,我觉得这种态度很负责任。

卫金桥:我从来没有认为苹果造车会失败。你们为什么认为苹果造车会失败呢?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这么多年,汽车行业在技术、管理模式,组织方式上缺乏变化,苹果、乐视在为汽车行业提供一个机会,我始终认为这个机会对汽车行业很重要!

徐锋:这点我同意,但是你俩现在不在一个频道上,你说的是制造门槛的问题,老汪说的是这个门槛是高还是不高。

汪云青:苹果进入到汽车行业后,它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造车难;第二、汽车的第一属性永远都是交通工具,不会成为移动终端;第三、能做,但是不赚钱。这也意味着苹果不擅长造车。就像很多媒体人转型去做电商,但是他们做不过京东、淘宝。所以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徐锋:苹果、还有其他一些互联网公司是否可以切入汽车行业?以什么样的角色进入?

卫金桥:苹果造车还是有自己的定位,它把自己定义为供应商,这个供应商的身份是汽车行业的一个参与者。我始终认为苹果在汽车行业有一席之地,比如说软件和硬件的结合。

汪云青:那是它的优势啊,华为也说过,华为不会造整车,但是它会做车载系统。

卫金桥:为什么万向和博世这两家零部件公司没有进入造车行业,跟苹果有异曲同工之处。

汪云青:博世要造车,分分钟就能造出来,还特别好。之所以它不造车,是博世在汽车行业的产业链里扮演的角色很尴尬,博世如果造车,作为同行谁还会买博世的产品?都是竞争对手,比亚迪原来是做电池的,现在做电动车的厂家谁还会买比亚迪的电池?所以,不论做什么,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就好。

互联网造车还靠谱吗?

卫金桥:我们再说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苹果不造车了,对一些互联网公司有什么影响?

汪云青:苹果不造车给其他一些造车的互联网公司泼了一盆冷水,一些造车的互联网公司不是为了圈钱而造车,而是造车为了圈钱。

徐锋:大家都认为造整车是最挣钱的,恰恰相反,汽车行业最挣钱的是像博世一样的汽车供应商。

汪云青:也不一定,在一个领域,能做到极致,垄断这个领域,就能获得利润。

徐锋:苹果在系统领域是可以垄断的。

卫金桥:苹果不造车为什么遗憾?现在苹果手上大概有6000亿美元的现金,这么有钱的企业造车都觉得勉为其难,我觉得造车就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了。

汪云青:这点非常关键,造车难在哪儿?一个是汽车的产业链太长,管理难度非常大。不同于做一部手机,设计好,开发出来,交给富士康就完事了。二是,很多互联网公司声明要造车,感觉造车很简单,但是李书福却有感而发地说造车难,一台车开发要四五年,要做大量的实验去进行优化,如果没有这些实验,没有这些数据,还造什么车?

徐锋:汽车有多少个零部件?

卫金桥:两万多。

徐锋:手机有多少个零部件?

卫金桥:2000个左右。

汪云青:不只是两万个和两千个零部件的区别,还有使用环境的区别。手机是放在兜里的,热不热很容易感知,但是汽车需要在很多不同的环境下实验。

徐锋:总结一下,老汪认为造车是有门槛的。老卫认为苹果或者其他一些互联网公司是能够在汽车行业里找到角色的。但是造整车还是有风险,不要轻易去触碰,只需要在自己的领域里发挥最大优势就可以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苹果

6.4k
  • 苹果有望获欧盟对其应用商店收费和规则的批准,免遭按日罚款
  • 苹果2027年或将推出6款iPhone,发布策略调整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苹果为什么停止造车?

一时间苹果暂停造车计划的消息不仅令IT圈震惊,也让汽车圈议论不已。

10月17日,苹果公司大幅缩减汽车项目团队规模,一时间苹果暂停造车计划的消息不仅令IT圈震惊,也让汽车圈议论不已。

在众人看来,苹果具备与众不同的实力,跨界造车也并非难事。大家都在等着看苹果汽车对传统汽车业的颠覆,如今突然停止造车让很多人开始质疑互联网汽车的冲劲到底有多大。

苹果为何停止造车?互联网造车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汽车周刊》王牌栏目“喷喷三人行”特邀请天天汽车CEO徐锋、《汽车公社》总编辑卫金桥和DearAuto创始人汪云青就此问题发表真知灼见。

喷喷三人行之苹果为什么停止造车,请戳:

苹果被忽悠了?

卫金桥:苹果停止造车,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但我认为苹果应该坚持一两年,先把产品推出来,如果这条路不好走,停止造车也比较合理。但突然说停止造车,我挺意外。

徐锋:为什么你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卫金桥:苹果退出造车对汽车行业其实是种遗憾。汽车行业诞生130年来,缺少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垄断。苹果、特斯拉、乐视等互联网公司进入到汽车行业能带来有效的探索,是否成功,是另外一回事。一些企业有能力造车,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现在大家都说劣币驱逐良币,一些山寨产品大行其道,相反,乐视、苹果提供的产品跟我们现在用的产品不太一样,我们都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车,我认为是挺遗憾的。

汪云青:我一点儿都不意外,还有点儿怀疑苹果是不是故意在这个时间点上放消息。苹果宣布停止造车的时间点乐视正在美国大张旗鼓开发布会,随后我就在朋友圈里开玩笑,苹果不造车了,说明苹果是比较靠谱的公司,因为它不忽悠人。中国比较靠谱的公司华为也表示不造车,在我看来,这是意料之中的,是一件好事。因为现在太多的企业跳出来说要打造互联网汽车。苹果搞了一个Apple car计划,最初也是被忽悠了。

徐锋:你觉得被谁忽悠了?

汪云青:被外界的舆论所忽悠。谷歌也做了,特斯拉做得风生水起,汽车会成为下一个移动终端,会成为互联网接入的入口。车已经不是车了,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全出现了,苹果是移动端重要的参与者,所以它也匆匆忙忙地想推出汽车,但是它可能考虑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些问题。第一,车永远不可能成为移动的智能终端。第二,它可能认为造车没有意思,如果造出的车和丰田、大众一样又有什么意思呢?利润率是多少?苹果现在的毛利润是多少?汽车行业最高的营业利润是6%,很多企业是把6%作为追求目标的。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它发现造车比造手机难太多了。

卫金桥:有一点我不赞同你,我认为未来汽车肯定是很重要的移动终端。

苹果造车难在哪儿?

徐锋:苹果造车比较难,难在哪儿?

卫金桥:其实我不认为很难,很多企业都是从模仿起家的,我觉得李书福说得很对,汽车其实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我觉得这个说法从功能上来讲是对的。

汪云青:这句话广为人知,但是几年后,李书福又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就没什么媒体传播。在优利欧上市时,李书福亲口跟我说,“造车太难了!”造了几年车才发现难,没造车之前不觉得难。

卫金桥:苹果不造车,我觉得是汽车行业的损失。将来,汽车不只是移动工具,还是一个移动终端。

徐锋:苹果为什么不造车?

卫金桥:苹果应该造车,但是它造不下去了才停下来。

汪云青:这就很奇怪了,苹果明明知道造车造不下去了,早点停止不就好了吗?比如说:它投了100亿,发现打水漂了,于是停止造车,我觉得这种态度很负责任。

卫金桥:我从来没有认为苹果造车会失败。你们为什么认为苹果造车会失败呢?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这么多年,汽车行业在技术、管理模式,组织方式上缺乏变化,苹果、乐视在为汽车行业提供一个机会,我始终认为这个机会对汽车行业很重要!

徐锋:这点我同意,但是你俩现在不在一个频道上,你说的是制造门槛的问题,老汪说的是这个门槛是高还是不高。

汪云青:苹果进入到汽车行业后,它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造车难;第二、汽车的第一属性永远都是交通工具,不会成为移动终端;第三、能做,但是不赚钱。这也意味着苹果不擅长造车。就像很多媒体人转型去做电商,但是他们做不过京东、淘宝。所以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徐锋:苹果、还有其他一些互联网公司是否可以切入汽车行业?以什么样的角色进入?

卫金桥:苹果造车还是有自己的定位,它把自己定义为供应商,这个供应商的身份是汽车行业的一个参与者。我始终认为苹果在汽车行业有一席之地,比如说软件和硬件的结合。

汪云青:那是它的优势啊,华为也说过,华为不会造整车,但是它会做车载系统。

卫金桥:为什么万向和博世这两家零部件公司没有进入造车行业,跟苹果有异曲同工之处。

汪云青:博世要造车,分分钟就能造出来,还特别好。之所以它不造车,是博世在汽车行业的产业链里扮演的角色很尴尬,博世如果造车,作为同行谁还会买博世的产品?都是竞争对手,比亚迪原来是做电池的,现在做电动车的厂家谁还会买比亚迪的电池?所以,不论做什么,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就好。

互联网造车还靠谱吗?

卫金桥:我们再说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苹果不造车了,对一些互联网公司有什么影响?

汪云青:苹果不造车给其他一些造车的互联网公司泼了一盆冷水,一些造车的互联网公司不是为了圈钱而造车,而是造车为了圈钱。

徐锋:大家都认为造整车是最挣钱的,恰恰相反,汽车行业最挣钱的是像博世一样的汽车供应商。

汪云青:也不一定,在一个领域,能做到极致,垄断这个领域,就能获得利润。

徐锋:苹果在系统领域是可以垄断的。

卫金桥:苹果不造车为什么遗憾?现在苹果手上大概有6000亿美元的现金,这么有钱的企业造车都觉得勉为其难,我觉得造车就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了。

汪云青:这点非常关键,造车难在哪儿?一个是汽车的产业链太长,管理难度非常大。不同于做一部手机,设计好,开发出来,交给富士康就完事了。二是,很多互联网公司声明要造车,感觉造车很简单,但是李书福却有感而发地说造车难,一台车开发要四五年,要做大量的实验去进行优化,如果没有这些实验,没有这些数据,还造什么车?

徐锋:汽车有多少个零部件?

卫金桥:两万多。

徐锋:手机有多少个零部件?

卫金桥:2000个左右。

汪云青:不只是两万个和两千个零部件的区别,还有使用环境的区别。手机是放在兜里的,热不热很容易感知,但是汽车需要在很多不同的环境下实验。

徐锋:总结一下,老汪认为造车是有门槛的。老卫认为苹果或者其他一些互联网公司是能够在汽车行业里找到角色的。但是造整车还是有风险,不要轻易去触碰,只需要在自己的领域里发挥最大优势就可以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