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离开了董明珠,孟羽童的流量密码还好用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离开了董明珠,孟羽童的流量密码还好用吗?

如果说短视频创业是职业的终点,那么24岁的孟羽童一下就从起点跳到了终点。

文|华尔街科技眼 侯煜

编辑|罗卿

近一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打工人将短视频创业作为第二职业。可见短视频浪潮的汹涌,鲜有人不受其裹挟。于是有人说,打工人职业生涯的终点就是短视频带货。

在真人秀节目中受到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赏识、高调入职格力成为董事长秘书的孟羽童,职业生涯的起点已经远远高于大多数同龄人。但对于成为“下一个董明珠”,孟羽童显得兴趣寡淡,今年5月就从格力离职。

离职之后,孟羽童持续经营小红书等平台的自媒体账号。尽管从格力离职引发争议,但黑红也是红,借助格力平台和董明珠的赋能,孟羽童迅速成为腰部网红主播。

如果说短视频创业是职业的终点,那么24岁的孟羽童一下就从起点跳到了终点。

孟羽童等来昔日伯乐的评价

11月6日,沉默半年的董明珠终于开口。在接受广东卫视《财经郎眼》访问时,主持人问到了网红员工的问题,董明珠表示:“你真正自己的品质跟网红是没关系的……网红不网红离不开真正的品质,有人认为自己用一个网红来认为自己有价值,那就是无本之源。现在讲假话有什么用呢?你不可能在格力这个平台上,然后到外面去做广告,这肯定是不合规的。”

明眼人都知道,这里董明珠不点名批评的 “网红员工”,就是曾经被董明珠高调钦点的接班人孟羽童。今年5月,孟羽童从格力离职,当事人回应离职是为了准备考研。

但关于离职原因的真相还是众说纷纭,当时就有说法称孟羽童实际上是被格力辞退的,原因是“经常旷工参加商务活动,接私活”,且在公司约谈之后未有改进。

君子绝交不出恶意,一般而言,在员工离职后,重视名誉和口碑的老板都会送上祝福,并对离职原因三缄其口。但特立独行的董明珠,终究还是“睚眦必报”。在舆论场上,孟羽童相对弱势,而董明珠则可以借资本力量,实现自身的传播意志。此番“鞭尸式”点评,对于孟羽童是否公平,对于董明珠而言是否得体,也引发了广泛热议。

《华尔街科技眼》联系孟羽童,试图平衡了解离职的真实原因及孟对董明珠言论的反应,但孟羽童并未对此做出任何回应。

“董事长秘书”身份加持下的顶流博主

当然,孟羽童也着实不亏,被董明珠和格力的热度加持后,截至目前,孟羽童的小红书粉丝数为131.8万,算是这个平台的顶流博主。后台数据显示,孟羽童前几个月的小红书商单报价在每条18万—22万之间(目前报价已被关闭)。从今年6月至今,她一共接了大约10条单子。如果按此计算,年仅24岁的孟羽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仅来自小红书的广告收入就超百万。

孟羽童之前曾表示,她的薪资与格力应届大学生的水平一致,在5000—10000元之间。即便按顶格一万月薪计算,孟羽童接一条小红书广告的收入,也至少相当于在格力工作一年半的薪水。

短期来看,作为董明珠秘书获得的只有光环,而成为自媒体博主才是商业变现的捷径。

据悉,孟羽童目前并未签约任何MCN公司,而且以她的粉丝体量来看,完全有能力自己开公司了。实际上,在孟羽童今年5月从格力离职之后,的确有两家名为“孟羽童文化传媒(海南省)工作室(个人独资)”“孟羽童广告传媒(海南省)工作室(个人独资)”的公司成立。

由于两家公司与孟羽童并无股权关联,目前尚不清楚它们是否与孟羽童有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与内卷的996生活和伴君如伴虎的格力董事长秘书的生活相比,半年收入百万的“小红书顶流博主”身份,更具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翻看了孟羽童账号发现,其各大平台自媒体账号,主打的人设是“职场精英,董总秘书”,可能很多关注者的心态是“看看大佬是怎么指点小辈的” “看看董总是怎么工作的” “职场小白如何在大佬的帮助下快速提升自己”。

孟羽童的热度和标签来源于格力,是大网红董明珠IP之下的衍生品。离开格力是否会像失去了源头活水,后续内容是否能沿用目前的人设要打个问号。

按照时间线来看,孟羽童在格力期间也有商业化变现的行为,这也导致董明珠对孟羽童“不务正业”的行为似乎颇为不满。实际上,对于擅长炒CP的董明珠,董明珠也收获了可观的客观流量。

在一众企业家中,董明珠熟稔营销规律,善于利用互联网制造热点话题。从与雷军的10亿赌约,到招募评测红人王自如,再到扬言培养孟羽童为接班人,董明珠成功地复制事件营销牌。家电行业处于流量洼地,唯有格力频上热搜。

在董明珠回应网红员工事件上,也有观念较为传统的职场人士扼腕,感叹孟羽童未能坚持到最后,成为董的接班人。

董明珠一直强调“我们一直都在培养年轻人,这几年我一直默默地关注哪些年轻人是可以再进一步培养”,“我希望她能在我身边,我要把她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符合企业未来接班人的标准,要为其提供快速通道来加速成长”。但长期跟踪格力的家电行业观察家刘步尘认为,外界对董明珠的表态有一定的误解,董明珠称将其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并非第二个接班人,按照孟羽童的年龄和履历,在董明珠退休之时,孟还难当大任。

资深品牌专家李光斗则认为,在营收、利润双双下滑的背景下,格力在品牌推广和市场宣传中,希望找到新媒体时代的流量密码。董明珠是个很厉害的话题制造者。年轻和高颜值的孟羽童给全网带来了兴奋点,制造了大众关注的话题,使格力能够迅速破圈,并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回报,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网红打工人,整顿了职场?

此前,员工由于从事第二职业引发劳动争议的事件并未被放大。但随着短视频为第二职业打开一扇门,未来的雇佣双方也将面临更多的此类劳动争议。

在西方社会兼职和第二职业都已经非常普遍化,西方社会中的英文国家将兼职和第二职业称为“Moonlighting”,原意就是下班后,夜晚所做的工作。不少白领人士甚至在8小时之后从事蓝领工作,因为在西方国家蓝领时薪收入远高于白领。在发达国家,兼职受保护,但也有明确的限制,比如在德国,对从事第二职业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从业者一般每周只能在第二职业上投入5—6小时,每月则为5—6天。政府规定,从事第二职业的时间不得超过主业的1/3,且从事第二职业时不得损害雇主企业利益。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风起云涌后,不少996的打工人都打起了短视频带货的主意。此类短视频博主的初心有二,增加收入自不待言。

成熟的自媒体收入颇丰,不少博主发条广告就收入过万,这对于那些加班打车费报销困难,甚至被要求自带电脑办公的年轻人来说,当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眼看一个个草根博主在短视频浪潮当中脱颖而出,获得财富自由,想必谁都会有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很多人也希望通过第二职业为自己留后路,一旦被裁,不至于太被动。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越来越多拥有副业的年轻员工,的确需要思考风险规避和行为规范的问题,比如制定明确的合同条款与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的培训教育,同时保持开放透明的沟通渠道等。

实际上,在媒体行业,也有机构媒体人既占有机构平台资源,又把幕后自媒体平台当作变现渠道,这是主流机构新闻媒体明令禁止的。回到文章开头,一众央视名嘴辞职下海,也是希望摆脱平台束缚,能将名气变现。对于如何管理流量媒体人,各机构媒体做法大相径庭。像《财经》《界面》等媒体机构,选择与网红记者合作,成立股权清晰的媒体工作室。这样,不仅避免了人才流失,还为媒介经营增加了创收空间。

所以,在面对孟羽童这种复合型的流量红人时,格力是不是可以考虑利用好其产生的价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撕破脸呢?董明珠是否也应该反思,在创造流量事件的基础上,能否增加“维护流量收益”的能力半径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董明珠

  • 接班的宗馥莉,将遇到董明珠同款难题
  • 董明珠:家电以旧换新应从靠政府转为企业自主补贴 | 两会·民企之声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离开了董明珠,孟羽童的流量密码还好用吗?

如果说短视频创业是职业的终点,那么24岁的孟羽童一下就从起点跳到了终点。

文|华尔街科技眼 侯煜

编辑|罗卿

近一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打工人将短视频创业作为第二职业。可见短视频浪潮的汹涌,鲜有人不受其裹挟。于是有人说,打工人职业生涯的终点就是短视频带货。

在真人秀节目中受到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赏识、高调入职格力成为董事长秘书的孟羽童,职业生涯的起点已经远远高于大多数同龄人。但对于成为“下一个董明珠”,孟羽童显得兴趣寡淡,今年5月就从格力离职。

离职之后,孟羽童持续经营小红书等平台的自媒体账号。尽管从格力离职引发争议,但黑红也是红,借助格力平台和董明珠的赋能,孟羽童迅速成为腰部网红主播。

如果说短视频创业是职业的终点,那么24岁的孟羽童一下就从起点跳到了终点。

孟羽童等来昔日伯乐的评价

11月6日,沉默半年的董明珠终于开口。在接受广东卫视《财经郎眼》访问时,主持人问到了网红员工的问题,董明珠表示:“你真正自己的品质跟网红是没关系的……网红不网红离不开真正的品质,有人认为自己用一个网红来认为自己有价值,那就是无本之源。现在讲假话有什么用呢?你不可能在格力这个平台上,然后到外面去做广告,这肯定是不合规的。”

明眼人都知道,这里董明珠不点名批评的 “网红员工”,就是曾经被董明珠高调钦点的接班人孟羽童。今年5月,孟羽童从格力离职,当事人回应离职是为了准备考研。

但关于离职原因的真相还是众说纷纭,当时就有说法称孟羽童实际上是被格力辞退的,原因是“经常旷工参加商务活动,接私活”,且在公司约谈之后未有改进。

君子绝交不出恶意,一般而言,在员工离职后,重视名誉和口碑的老板都会送上祝福,并对离职原因三缄其口。但特立独行的董明珠,终究还是“睚眦必报”。在舆论场上,孟羽童相对弱势,而董明珠则可以借资本力量,实现自身的传播意志。此番“鞭尸式”点评,对于孟羽童是否公平,对于董明珠而言是否得体,也引发了广泛热议。

《华尔街科技眼》联系孟羽童,试图平衡了解离职的真实原因及孟对董明珠言论的反应,但孟羽童并未对此做出任何回应。

“董事长秘书”身份加持下的顶流博主

当然,孟羽童也着实不亏,被董明珠和格力的热度加持后,截至目前,孟羽童的小红书粉丝数为131.8万,算是这个平台的顶流博主。后台数据显示,孟羽童前几个月的小红书商单报价在每条18万—22万之间(目前报价已被关闭)。从今年6月至今,她一共接了大约10条单子。如果按此计算,年仅24岁的孟羽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仅来自小红书的广告收入就超百万。

孟羽童之前曾表示,她的薪资与格力应届大学生的水平一致,在5000—10000元之间。即便按顶格一万月薪计算,孟羽童接一条小红书广告的收入,也至少相当于在格力工作一年半的薪水。

短期来看,作为董明珠秘书获得的只有光环,而成为自媒体博主才是商业变现的捷径。

据悉,孟羽童目前并未签约任何MCN公司,而且以她的粉丝体量来看,完全有能力自己开公司了。实际上,在孟羽童今年5月从格力离职之后,的确有两家名为“孟羽童文化传媒(海南省)工作室(个人独资)”“孟羽童广告传媒(海南省)工作室(个人独资)”的公司成立。

由于两家公司与孟羽童并无股权关联,目前尚不清楚它们是否与孟羽童有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与内卷的996生活和伴君如伴虎的格力董事长秘书的生活相比,半年收入百万的“小红书顶流博主”身份,更具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翻看了孟羽童账号发现,其各大平台自媒体账号,主打的人设是“职场精英,董总秘书”,可能很多关注者的心态是“看看大佬是怎么指点小辈的” “看看董总是怎么工作的” “职场小白如何在大佬的帮助下快速提升自己”。

孟羽童的热度和标签来源于格力,是大网红董明珠IP之下的衍生品。离开格力是否会像失去了源头活水,后续内容是否能沿用目前的人设要打个问号。

按照时间线来看,孟羽童在格力期间也有商业化变现的行为,这也导致董明珠对孟羽童“不务正业”的行为似乎颇为不满。实际上,对于擅长炒CP的董明珠,董明珠也收获了可观的客观流量。

在一众企业家中,董明珠熟稔营销规律,善于利用互联网制造热点话题。从与雷军的10亿赌约,到招募评测红人王自如,再到扬言培养孟羽童为接班人,董明珠成功地复制事件营销牌。家电行业处于流量洼地,唯有格力频上热搜。

在董明珠回应网红员工事件上,也有观念较为传统的职场人士扼腕,感叹孟羽童未能坚持到最后,成为董的接班人。

董明珠一直强调“我们一直都在培养年轻人,这几年我一直默默地关注哪些年轻人是可以再进一步培养”,“我希望她能在我身边,我要把她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符合企业未来接班人的标准,要为其提供快速通道来加速成长”。但长期跟踪格力的家电行业观察家刘步尘认为,外界对董明珠的表态有一定的误解,董明珠称将其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并非第二个接班人,按照孟羽童的年龄和履历,在董明珠退休之时,孟还难当大任。

资深品牌专家李光斗则认为,在营收、利润双双下滑的背景下,格力在品牌推广和市场宣传中,希望找到新媒体时代的流量密码。董明珠是个很厉害的话题制造者。年轻和高颜值的孟羽童给全网带来了兴奋点,制造了大众关注的话题,使格力能够迅速破圈,并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回报,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网红打工人,整顿了职场?

此前,员工由于从事第二职业引发劳动争议的事件并未被放大。但随着短视频为第二职业打开一扇门,未来的雇佣双方也将面临更多的此类劳动争议。

在西方社会兼职和第二职业都已经非常普遍化,西方社会中的英文国家将兼职和第二职业称为“Moonlighting”,原意就是下班后,夜晚所做的工作。不少白领人士甚至在8小时之后从事蓝领工作,因为在西方国家蓝领时薪收入远高于白领。在发达国家,兼职受保护,但也有明确的限制,比如在德国,对从事第二职业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从业者一般每周只能在第二职业上投入5—6小时,每月则为5—6天。政府规定,从事第二职业的时间不得超过主业的1/3,且从事第二职业时不得损害雇主企业利益。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风起云涌后,不少996的打工人都打起了短视频带货的主意。此类短视频博主的初心有二,增加收入自不待言。

成熟的自媒体收入颇丰,不少博主发条广告就收入过万,这对于那些加班打车费报销困难,甚至被要求自带电脑办公的年轻人来说,当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眼看一个个草根博主在短视频浪潮当中脱颖而出,获得财富自由,想必谁都会有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很多人也希望通过第二职业为自己留后路,一旦被裁,不至于太被动。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越来越多拥有副业的年轻员工,的确需要思考风险规避和行为规范的问题,比如制定明确的合同条款与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的培训教育,同时保持开放透明的沟通渠道等。

实际上,在媒体行业,也有机构媒体人既占有机构平台资源,又把幕后自媒体平台当作变现渠道,这是主流机构新闻媒体明令禁止的。回到文章开头,一众央视名嘴辞职下海,也是希望摆脱平台束缚,能将名气变现。对于如何管理流量媒体人,各机构媒体做法大相径庭。像《财经》《界面》等媒体机构,选择与网红记者合作,成立股权清晰的媒体工作室。这样,不仅避免了人才流失,还为媒介经营增加了创收空间。

所以,在面对孟羽童这种复合型的流量红人时,格力是不是可以考虑利用好其产生的价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撕破脸呢?董明珠是否也应该反思,在创造流量事件的基础上,能否增加“维护流量收益”的能力半径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