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田园IP,都市人的赛博治愈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田园IP,都市人的赛博治愈所

“田园治愈剧”能真正成为一个新的剧集品类吗?

文|深瞳商业 沈拂衣

编辑|楚青舟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刻在记忆中的那些田园诗,是古老农耕文明的浓缩与回响。但田园剧,近一两年才有冒头的迹象。

继年初刘亦菲主演的现象级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引发全网社畜的向往之后,爱奇艺新剧《田耕纪》继续唱响田园牧歌,以“全息游戏+种田”的新颖设定吸睛,云合市占率高达16.7%,剧集全端播放量已破5亿,领跑十月网剧市场,网友直呼“种田文照进现实,过瘾”。

金黄原野稻麦成片,白云飞鸟绿树成荫,房屋古朴鸡犬相闻,田园作为都市人心灵的乌托邦,仿佛一剂屡试不爽的良药。

但这阵风能吹多久呢?“田园治愈剧”能真正成为一个新的剧集品类吗?

一、乡土剧的新变种?

乡土剧是时代变迁的投影。

八九十年代的乡村剧,大多有厚重的文学作品打底,现实底色浓重,人物群像、主角塑造都富有深度,如《篱笆·女人和狗》《今夜有暴风雪》《庄稼汉》《外来妹》等等,落点在城乡之间的差异。

进入21世纪后,乡村剧也有了新面貌,《乡村爱情》《刘老根》这类轻喜剧开始诞生。

近几年主旋律的乡村振兴剧不少,例如《山海情》《花开山乡》《大山的女儿》,书写基层干部和原住乡民之间为建设乡村而发生的种种故事,落点在于不同群体的观念碰撞,这里的乡村是重焕生机的,是带着生存韧性的。

过去,乡土剧的受众群始终是相对固定的,以具备乡村生活经验或者对乡村生活存在好奇的观众为主,叠加类型受众如喜剧、年代剧等,或是原著粉,整体来说是圈层化的,与当下的年轻人市场有些不吻合。

城镇化高歌猛进这么些年,乡村的“话语”是有些式微了。

时至今日,经典IP《乡村爱情》已经播到第15部,家长里短鸡零狗碎依旧,东北乡村烟火气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着观众对乡村的认知。

而另一些镜头下的展现甚至有些变形。

例如陈晓、李沁的《人生之路》,虽然有路遥的《人生》作为底本,却也因为把刘巧珍拍得又黑又瘦,对农村人形象塑造过于刻板而受嘲,和都市剧中那些常常用来激化矛盾的乡下人“丑角”一样,都是带着主观偏见的艺术加工。

但“田园治愈剧”的出现,无论是从受众面还是对乡村的解读层面,都让人们有了焕然一新的观感。

剧集市场有一种奇妙的现象:当你看到某一部较为成熟的爆款作品时,在它之前大概已经有一些同类型作品了,算是一种暗流涌动般的蓄势吧。

在出圈级作品《去有风的地方》出现之前,2022年优酷《两个人的小森林》,爱奇艺《何加加的桃花源记》都是走田园治愈剧的路线,只是《小森林》以男女主恋爱为主线,更偏向甜宠剧。

而《何加加》主演是演艺圈小透明,尽管剧集质量不俗,在豆瓣能拿下7.9的高分,播出时却无太大水花。

《去有风的地方》可以说是超越了此前田园剧的短板——主演刘亦菲、李现自带流量讨论度,同时也跳脱出男女主“换个地方谈恋爱”的情节局限。

群像刻画成功,融合青年返乡创业、生存意义这些命题,真正探寻了田园乌托邦的价值和意义,于当下奔波城市格子间的年轻人而言,《有风》引发的情绪共鸣、价值叩问无疑是无可比拟的。

《田耕纪》除了延续治愈系田园取景、乡村群像之外,在情节设定上更加地迎合年轻一代的取向,“种田文”在网文中已经是很成熟的品类了,但改编成剧还是新鲜得很。

并巧妙地利用“VR体感游戏”让科技照进现实,开头抛给女主连蔓儿“赚够一千金”的系统任务,属于强情节驱动,谁能忍住不看男女主携手搞钱呢?

二、田园剧的初步范式:取景美、生活流、都市病的治愈所

之所以今天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深瞳商业关注到,当下的田园剧作为传统乡村剧的新变体,正在逐渐形成新的范式。

首先,是在取景、摄影构图上的审美至上原则。一般乡村剧的取景更自然朴实随性,乡间泥路、溪流、村口绿树、老屋院落、山坳土丘,并不拘泥于“美”或是“不美”,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环境特征。

田园剧则不同,色调、构图、光影这些细节上都更讲究审美,这也是全球治愈田园剧取景的通用原则,例如英剧《万物生灵》在英格兰约克郡小镇格拉辛顿取景,韩剧《海岛村恰恰恰》在港口浦项市取景,景物画面色彩清新、场景空阔唯美。

上图 乡土剧《人生之路》、下图  田园剧《去有风的地方》

对于国产田园剧而言,取景地要么是较为僻远的美丽山村、旅游小镇,要么是人迹较为罕至的新疆、云南、西藏等边境地区。

无论什么地方,大多都具备“植物丰茂、人口密度低、山水如画”这些“反城市化”的特质;但同时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般乡村,景观更独特、环境更整洁、人际关系更理想化。

像《去有风的地方》取景地是大理凤阳邑村,《两个人的小森林》取景地是浙江丽水,如古堰画乡、松阳大木山茶园等,不止丰富了国产剧的景观影像,自然也能让看腻了城市景观的都市人,直呼“对我的眼睛十分友好”。

其次,田园剧的节奏大体偏慢,走的是慢叙事、弱化冲突的路子,甚至有真人综艺的味道。

这种“生活流”剧集,以主角在其中的种种体验与感受为主,而这些体验往往是都市少有的。

例如《田耕纪》连蔓儿和沈诺携手种田经营,“四体不勤”的人亲自体验五谷三餐与田间劳作;《有风》中刘亦菲学骑马、制作鲜花饼、看母马生产过程等等。

无须强情节、强冲突的推进,看似平淡如水的生活流,足以让主角在都市中“修炼”出的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放缓脚步,踏上一场叩问心灵的回归之旅。

换句话说,田园剧相当于一次难得的心灵假期。就像日剧《凪的新生活》一样,职场、爱情中都太过善于“察言观色”的大岛凪,决定裸辞、搬家离开男友,跑到小乡镇租个小单间,在悠哉缓慢的生活中,重新寻找自我。“放松”,就是这类剧集最核心的宗旨。

《有风》的导演丁梓光曾说:

“怎样让观众舒服地看进去,是我拍摄过程中思考最多的。团队从表演节奏、镜头语言、服化道、场景的可看性等,都下了很大功夫,让它变得更自然流畅,兼顾向往感和真实感。”

以上这两点也共同指向了田园剧最核心的功能特质——都市人的治愈之所。

田园剧的主人公,大多是作为疲惫都市人的象征符号出现的。

故事一开始主人公往往遇到一些都市生活中的心理障碍,可能来自职场、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又或者是自己/周围人的突发意外。

如《有风》许红豆受到闺蜜陈南星绝症离世的触动,辞去十年如一日运转的酒店大堂经理工作,只身前往云南云苗村旅行;《何加加的桃花源记》女主是遭遇了职场+爱情双重打击,回到桃花源村。

当都市人大多被异化为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之后,回归田园意味着剥离这种工具属性,生命、个体重温与土地、自然的链接。

自然万物的生灭流转、乡村中更原始质朴的生产方式,这些都在唤醒着都市人尘封的生命感受。

这种治愈力是潜藏在我们基因深处的,千古文人墨客在官场商场奔波沉浮之余,也常向往渔织耕读、餐风饮露的生活。

这里得提一嘴失败的治愈剧——2017年黄磊的《深夜食堂》,失败的翻拍不仅在于剧中植入的大量类似“康师傅老坛酸菜面”这种商业化美食,还在于根本忽视了我们国民的生活方式。

那种下班后跑到小馆子吃东西、和馆子老板诉苦的排遣方式,是日式的,而不是中式的。

就像豆瓣评论说的,“中国的深夜食堂是大排档、路边推车和烧烤摊。”

拍摄500多家不同城市烧烤摊的《人生一串》系列纪录片,不比《深夜食堂》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

所以说,要拍出治愈人心的国产剧,先要尊重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逻辑。

值得留意的是,田园剧的治愈不光是自然美景、体验农活带来的。

主人公和当地人物交流、融入当地的生活作息,在迥异的“生活副本”中,开始向内探求,解开造成生活卡顿的“死结”,收获继续前行的心理能量。

就像《有风》许红豆在有风小院的日子里,不仅被当地人的热情淳朴温暖着,更与小院其他住客谈天,咖啡师娜娜、社恐网文写手大麦、创业失败热衷打坐的马丘山、自由音乐人胡有鱼,他们同样是逃离了都市生活的“边缘人”,在分享人生困惑的过程中逐渐解开心结。

这样充盈着细节与真实感的“治愈系”,自然也更有力度。

这也要求田园剧的人物关系更偏向温馨、和谐,重在展现乡村中的“人情美”。即便有矛盾冲突,也要控制好剧情节奏和配比。像《田耕纪》这样融入了“古代宅斗”元素的田园剧,容易让部分观众接受不了吵吵闹闹的家长里短。

至于情感戏,在田园剧中其实并不占重要位置,而是可以辅助促进主人公的自我觉醒和思考。

《有风》的处理已经很谨慎,许红豆和谢之遥的相处是生活化的,谢之遥其实扮演了一个“中介”的作用,让许红豆更好地融入云苗村的人群和生活。

假如让情感戏凌驾于其他戏份之上,那么田园剧也就变味了,过重的情感戏还会影响其他主题的展开,例如乡野中的民俗艺术、非遗文化、返乡创业等等,都需要留有足够的叙事空间。

三、“田园热”流量:在“逆城市化”时代的超级生产力

田园剧近一两年才有冒头的迹象,而相比于剧集市场的“慢反馈”,“田园热”可以说是早已席卷网络。

除了《向往的生活》《种地吧》《哈哈农夫》等综艺,短视频领域也卷起乡村创作潮。

最火的当属2016年开始走红的“田园仙女”李子柒。已停更两年的她,在今年4月仍能以一条名为#李子柒油管广告收益#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

近年来,抖音、B站、快手等也大力扶持“三农”领域UP主,抖音的“乡村守护人”计划,B站的“三农区”,都对相关作品给予流量加持。

抖音有号称“狂野版李子柒”的“张同学”,野生素人博主“疆域阿力木”,快手有傈僳族喊麦的“怒江小伙”,B站有“华农兄弟”……

“田园风光+自制美食+民间百工技艺”似乎成了百试不爽的流量密码。

不过网红们也逐渐发现,模仿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各种冠以“古法”名目的工艺秀有时难逃同质化的命运。

市场也在下沉和深入,逐渐发展出了对“野生派作品”的审美趣味,太过精致的套路化作品,有时不及一些无心、粗犷、土味之作来得火。

“剑走偏锋”更吃香——比如说抖音的美丽少女“8分钟噶羊”反差感吸粉无数,B站的帅农鸟哥用活鸡画墙画,玩转“活体印刷”,主打一个“万万没想到”。

乡村田园本身是有野生属性的,当下的一些乡村UP主恰好正演绎着“土到极致就是潮”这句话。

田园生活的展现,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放松身心、寻回人间烟火的渠道,也在为内容平台带来流量与商机。

乡村田园,它涵盖的用户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广,一二线都市人可以寻到久违的松弛感,更下沉的市场原本就爱看乡村种种“接地气”的内容,甚至Z世代也认为这些“乡间艺人”的奇技兴味十足。

“帅农鸟哥”登上B站2022年“从0开始百万涨粉榜”,“灰太狼的羊”一个月涨粉500多万,直播观看场场10万+。

在垂类作品日益内卷、难以出圈的现在,泛圈层产品的难能可贵是显然的了,内容平台怎么能不紧紧抓牢田园流量这股“东风”呢?

田园配方在剧集市场的潜力此前是被忽视了,《何加加的桃花源记》太糊,一直到《去有风的地方》这部爆剧才让人注意到:原来田园剧也是潜力富矿。

《有风》的网播广告数据相当亮眼,40集广告总时长1755s,总广告个数196,合作品牌高达22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对比一下会更直观,桃厂开年大爆剧《狂飙》合作品牌是26个,鹅厂的古偶热剧《长相思》品牌是23个。

此外,《有风》与饰品、美食、旅游路线、扎染产品、剧本杀等联名合作,“飞猪旅行”就打出“和爱的人去有风的地方”的广告标语。

平台收益也很可观,据芒果TV半年度报告,《有风》在会员拉新、增强用户粘性、提高长周期用户占比等方面也展示出超强实力,新综艺《我们的美好生活》更是打出“现实版《有风》”的旗号,《有风》IP可以说是无限续航中了。

而在剧外,《有风》也成功带火当地旅游业。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文旅局统计,春节期间,全州共接待游客423.93万人次,同比增长219%;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1.6亿元,同比增长162%。

“田园IP+文旅”的双剑合璧,很好地拓展了文旅产业的边界,这需要影视制作团队和当地政府协同合作,以影视剧为宣传引子,搭配当地食、住、行、游等基础服务的提升,才得以实现。

《田耕纪》尽管场景并非现实中的乡村,也能联动一些线下相关商业合作。例如和崇泰庄园合作的“秋收线下打卡”活动,也展现出田园剧在文旅方面潜藏的商业合作价值。

尽管在当下有着差异化优势,但回过头说,“田园剧”还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剧集品类,概念上和乡土剧并未严格区分,内容配比上甜宠、爱情往往大过于田园治愈。

待播网剧中,《海棠花开炊烟起》主打味觉敏锐少女和贵公子之间的治愈故事,亦唯传媒出品的分账剧《亲爱的农夫先生》讲述香水调香师与农夫先生的情感,优酷的《亲爱的隐居先生》中美食主播爱上种茶人。

这几部虽然融入传统美食、植物知识等文化内容,但基于爱情的情节主线,呈现效果可能田园仅仅只是一个背景,缺乏更深入的主题探讨。

比较值得期待的是另外两部,由艺达影视出品的轻喜剧《小城故事多》,融入了传统民间艺术——唢呐,场景上聚焦烟火气十足的小镇风光,留有更广的主题空间。

桃厂与儒意影业、他城影业联合出品的6集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已于今年4月底开机,马伊琍主演。

改编自知名散文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场景取自北疆地区,描写广袤原野山林中牧民日常生活,风光景观、原著基底都有不俗的看点,田园剧也需要这类更深层次的思考来增加厚重感,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治愈”。

至于微短剧领域的“打法”,则偏向于用“乡村创业”来撬动流量。

例如优酷的《第五名发家》讲的就是返乡大学生靠卖虫子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

快手的《共富养猪场》则是女卷王回乡养猪,无论怎么致的富,“创业致富”天然就带着“爽文+成功学”基因,如何与田园剧旨在的“治愈”主题进行调和,是需要创作者的巧妙构思的。

田园剧在内容题材上其实还有许多可供挖掘的空间,场景本身就有更多元空间——中华大地南北风光多有不同,对于当下少有“实景拍摄”的国产剧而言,田园剧是有竞争力的。人物职业身份可以有更新颖的探讨,不能仅为了呈现一些民俗或传统文化而让主人公成为代言符号,需重在展现主人公面临的迷思和困境。

另外,群像可以很好地增加剧集的丰富程度,类似《有风》中小院的各色旅居客及一众村民,各有各的人生困境,彼此慰藉,彼此鼓舞,足以带给我们更多思考。

此外,在叠加其他类型或元素时,“田园+”可以是基调一致的美食、爱情、亲情、成长回忆、喜剧,也可以是戏剧性更强的创业、古装宅斗等等。

但不能为叠加而叠加,要明白观众选择看田园剧,是奔着“治愈”而去,反省戏份设计的巧妙程度,心灵成长的力度,都影响着田园剧内核够不够饱满。

类似《有生之年》(8.9)《俗女养成记》(9.3)《用九柑仔店》(8.5)这一系列的台湾乡土治愈剧都是在个人成长上着力,主题讨论的深度足够打响口碑。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我们不得不承认,观众对田园的想象是需要一些浪漫的,借一缕田间清爽自在的风,吹去心头的挂碍。

然而,待播剧中的田园剧还未成规模,创作范式与类型上都还是正在探索中的景象。这一新类型的形成、壮大与否,尚需时间来给出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田园IP,都市人的赛博治愈所

“田园治愈剧”能真正成为一个新的剧集品类吗?

文|深瞳商业 沈拂衣

编辑|楚青舟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刻在记忆中的那些田园诗,是古老农耕文明的浓缩与回响。但田园剧,近一两年才有冒头的迹象。

继年初刘亦菲主演的现象级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引发全网社畜的向往之后,爱奇艺新剧《田耕纪》继续唱响田园牧歌,以“全息游戏+种田”的新颖设定吸睛,云合市占率高达16.7%,剧集全端播放量已破5亿,领跑十月网剧市场,网友直呼“种田文照进现实,过瘾”。

金黄原野稻麦成片,白云飞鸟绿树成荫,房屋古朴鸡犬相闻,田园作为都市人心灵的乌托邦,仿佛一剂屡试不爽的良药。

但这阵风能吹多久呢?“田园治愈剧”能真正成为一个新的剧集品类吗?

一、乡土剧的新变种?

乡土剧是时代变迁的投影。

八九十年代的乡村剧,大多有厚重的文学作品打底,现实底色浓重,人物群像、主角塑造都富有深度,如《篱笆·女人和狗》《今夜有暴风雪》《庄稼汉》《外来妹》等等,落点在城乡之间的差异。

进入21世纪后,乡村剧也有了新面貌,《乡村爱情》《刘老根》这类轻喜剧开始诞生。

近几年主旋律的乡村振兴剧不少,例如《山海情》《花开山乡》《大山的女儿》,书写基层干部和原住乡民之间为建设乡村而发生的种种故事,落点在于不同群体的观念碰撞,这里的乡村是重焕生机的,是带着生存韧性的。

过去,乡土剧的受众群始终是相对固定的,以具备乡村生活经验或者对乡村生活存在好奇的观众为主,叠加类型受众如喜剧、年代剧等,或是原著粉,整体来说是圈层化的,与当下的年轻人市场有些不吻合。

城镇化高歌猛进这么些年,乡村的“话语”是有些式微了。

时至今日,经典IP《乡村爱情》已经播到第15部,家长里短鸡零狗碎依旧,东北乡村烟火气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着观众对乡村的认知。

而另一些镜头下的展现甚至有些变形。

例如陈晓、李沁的《人生之路》,虽然有路遥的《人生》作为底本,却也因为把刘巧珍拍得又黑又瘦,对农村人形象塑造过于刻板而受嘲,和都市剧中那些常常用来激化矛盾的乡下人“丑角”一样,都是带着主观偏见的艺术加工。

但“田园治愈剧”的出现,无论是从受众面还是对乡村的解读层面,都让人们有了焕然一新的观感。

剧集市场有一种奇妙的现象:当你看到某一部较为成熟的爆款作品时,在它之前大概已经有一些同类型作品了,算是一种暗流涌动般的蓄势吧。

在出圈级作品《去有风的地方》出现之前,2022年优酷《两个人的小森林》,爱奇艺《何加加的桃花源记》都是走田园治愈剧的路线,只是《小森林》以男女主恋爱为主线,更偏向甜宠剧。

而《何加加》主演是演艺圈小透明,尽管剧集质量不俗,在豆瓣能拿下7.9的高分,播出时却无太大水花。

《去有风的地方》可以说是超越了此前田园剧的短板——主演刘亦菲、李现自带流量讨论度,同时也跳脱出男女主“换个地方谈恋爱”的情节局限。

群像刻画成功,融合青年返乡创业、生存意义这些命题,真正探寻了田园乌托邦的价值和意义,于当下奔波城市格子间的年轻人而言,《有风》引发的情绪共鸣、价值叩问无疑是无可比拟的。

《田耕纪》除了延续治愈系田园取景、乡村群像之外,在情节设定上更加地迎合年轻一代的取向,“种田文”在网文中已经是很成熟的品类了,但改编成剧还是新鲜得很。

并巧妙地利用“VR体感游戏”让科技照进现实,开头抛给女主连蔓儿“赚够一千金”的系统任务,属于强情节驱动,谁能忍住不看男女主携手搞钱呢?

二、田园剧的初步范式:取景美、生活流、都市病的治愈所

之所以今天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深瞳商业关注到,当下的田园剧作为传统乡村剧的新变体,正在逐渐形成新的范式。

首先,是在取景、摄影构图上的审美至上原则。一般乡村剧的取景更自然朴实随性,乡间泥路、溪流、村口绿树、老屋院落、山坳土丘,并不拘泥于“美”或是“不美”,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环境特征。

田园剧则不同,色调、构图、光影这些细节上都更讲究审美,这也是全球治愈田园剧取景的通用原则,例如英剧《万物生灵》在英格兰约克郡小镇格拉辛顿取景,韩剧《海岛村恰恰恰》在港口浦项市取景,景物画面色彩清新、场景空阔唯美。

上图 乡土剧《人生之路》、下图  田园剧《去有风的地方》

对于国产田园剧而言,取景地要么是较为僻远的美丽山村、旅游小镇,要么是人迹较为罕至的新疆、云南、西藏等边境地区。

无论什么地方,大多都具备“植物丰茂、人口密度低、山水如画”这些“反城市化”的特质;但同时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般乡村,景观更独特、环境更整洁、人际关系更理想化。

像《去有风的地方》取景地是大理凤阳邑村,《两个人的小森林》取景地是浙江丽水,如古堰画乡、松阳大木山茶园等,不止丰富了国产剧的景观影像,自然也能让看腻了城市景观的都市人,直呼“对我的眼睛十分友好”。

其次,田园剧的节奏大体偏慢,走的是慢叙事、弱化冲突的路子,甚至有真人综艺的味道。

这种“生活流”剧集,以主角在其中的种种体验与感受为主,而这些体验往往是都市少有的。

例如《田耕纪》连蔓儿和沈诺携手种田经营,“四体不勤”的人亲自体验五谷三餐与田间劳作;《有风》中刘亦菲学骑马、制作鲜花饼、看母马生产过程等等。

无须强情节、强冲突的推进,看似平淡如水的生活流,足以让主角在都市中“修炼”出的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放缓脚步,踏上一场叩问心灵的回归之旅。

换句话说,田园剧相当于一次难得的心灵假期。就像日剧《凪的新生活》一样,职场、爱情中都太过善于“察言观色”的大岛凪,决定裸辞、搬家离开男友,跑到小乡镇租个小单间,在悠哉缓慢的生活中,重新寻找自我。“放松”,就是这类剧集最核心的宗旨。

《有风》的导演丁梓光曾说:

“怎样让观众舒服地看进去,是我拍摄过程中思考最多的。团队从表演节奏、镜头语言、服化道、场景的可看性等,都下了很大功夫,让它变得更自然流畅,兼顾向往感和真实感。”

以上这两点也共同指向了田园剧最核心的功能特质——都市人的治愈之所。

田园剧的主人公,大多是作为疲惫都市人的象征符号出现的。

故事一开始主人公往往遇到一些都市生活中的心理障碍,可能来自职场、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又或者是自己/周围人的突发意外。

如《有风》许红豆受到闺蜜陈南星绝症离世的触动,辞去十年如一日运转的酒店大堂经理工作,只身前往云南云苗村旅行;《何加加的桃花源记》女主是遭遇了职场+爱情双重打击,回到桃花源村。

当都市人大多被异化为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之后,回归田园意味着剥离这种工具属性,生命、个体重温与土地、自然的链接。

自然万物的生灭流转、乡村中更原始质朴的生产方式,这些都在唤醒着都市人尘封的生命感受。

这种治愈力是潜藏在我们基因深处的,千古文人墨客在官场商场奔波沉浮之余,也常向往渔织耕读、餐风饮露的生活。

这里得提一嘴失败的治愈剧——2017年黄磊的《深夜食堂》,失败的翻拍不仅在于剧中植入的大量类似“康师傅老坛酸菜面”这种商业化美食,还在于根本忽视了我们国民的生活方式。

那种下班后跑到小馆子吃东西、和馆子老板诉苦的排遣方式,是日式的,而不是中式的。

就像豆瓣评论说的,“中国的深夜食堂是大排档、路边推车和烧烤摊。”

拍摄500多家不同城市烧烤摊的《人生一串》系列纪录片,不比《深夜食堂》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

所以说,要拍出治愈人心的国产剧,先要尊重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逻辑。

值得留意的是,田园剧的治愈不光是自然美景、体验农活带来的。

主人公和当地人物交流、融入当地的生活作息,在迥异的“生活副本”中,开始向内探求,解开造成生活卡顿的“死结”,收获继续前行的心理能量。

就像《有风》许红豆在有风小院的日子里,不仅被当地人的热情淳朴温暖着,更与小院其他住客谈天,咖啡师娜娜、社恐网文写手大麦、创业失败热衷打坐的马丘山、自由音乐人胡有鱼,他们同样是逃离了都市生活的“边缘人”,在分享人生困惑的过程中逐渐解开心结。

这样充盈着细节与真实感的“治愈系”,自然也更有力度。

这也要求田园剧的人物关系更偏向温馨、和谐,重在展现乡村中的“人情美”。即便有矛盾冲突,也要控制好剧情节奏和配比。像《田耕纪》这样融入了“古代宅斗”元素的田园剧,容易让部分观众接受不了吵吵闹闹的家长里短。

至于情感戏,在田园剧中其实并不占重要位置,而是可以辅助促进主人公的自我觉醒和思考。

《有风》的处理已经很谨慎,许红豆和谢之遥的相处是生活化的,谢之遥其实扮演了一个“中介”的作用,让许红豆更好地融入云苗村的人群和生活。

假如让情感戏凌驾于其他戏份之上,那么田园剧也就变味了,过重的情感戏还会影响其他主题的展开,例如乡野中的民俗艺术、非遗文化、返乡创业等等,都需要留有足够的叙事空间。

三、“田园热”流量:在“逆城市化”时代的超级生产力

田园剧近一两年才有冒头的迹象,而相比于剧集市场的“慢反馈”,“田园热”可以说是早已席卷网络。

除了《向往的生活》《种地吧》《哈哈农夫》等综艺,短视频领域也卷起乡村创作潮。

最火的当属2016年开始走红的“田园仙女”李子柒。已停更两年的她,在今年4月仍能以一条名为#李子柒油管广告收益#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

近年来,抖音、B站、快手等也大力扶持“三农”领域UP主,抖音的“乡村守护人”计划,B站的“三农区”,都对相关作品给予流量加持。

抖音有号称“狂野版李子柒”的“张同学”,野生素人博主“疆域阿力木”,快手有傈僳族喊麦的“怒江小伙”,B站有“华农兄弟”……

“田园风光+自制美食+民间百工技艺”似乎成了百试不爽的流量密码。

不过网红们也逐渐发现,模仿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各种冠以“古法”名目的工艺秀有时难逃同质化的命运。

市场也在下沉和深入,逐渐发展出了对“野生派作品”的审美趣味,太过精致的套路化作品,有时不及一些无心、粗犷、土味之作来得火。

“剑走偏锋”更吃香——比如说抖音的美丽少女“8分钟噶羊”反差感吸粉无数,B站的帅农鸟哥用活鸡画墙画,玩转“活体印刷”,主打一个“万万没想到”。

乡村田园本身是有野生属性的,当下的一些乡村UP主恰好正演绎着“土到极致就是潮”这句话。

田园生活的展现,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放松身心、寻回人间烟火的渠道,也在为内容平台带来流量与商机。

乡村田园,它涵盖的用户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广,一二线都市人可以寻到久违的松弛感,更下沉的市场原本就爱看乡村种种“接地气”的内容,甚至Z世代也认为这些“乡间艺人”的奇技兴味十足。

“帅农鸟哥”登上B站2022年“从0开始百万涨粉榜”,“灰太狼的羊”一个月涨粉500多万,直播观看场场10万+。

在垂类作品日益内卷、难以出圈的现在,泛圈层产品的难能可贵是显然的了,内容平台怎么能不紧紧抓牢田园流量这股“东风”呢?

田园配方在剧集市场的潜力此前是被忽视了,《何加加的桃花源记》太糊,一直到《去有风的地方》这部爆剧才让人注意到:原来田园剧也是潜力富矿。

《有风》的网播广告数据相当亮眼,40集广告总时长1755s,总广告个数196,合作品牌高达22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对比一下会更直观,桃厂开年大爆剧《狂飙》合作品牌是26个,鹅厂的古偶热剧《长相思》品牌是23个。

此外,《有风》与饰品、美食、旅游路线、扎染产品、剧本杀等联名合作,“飞猪旅行”就打出“和爱的人去有风的地方”的广告标语。

平台收益也很可观,据芒果TV半年度报告,《有风》在会员拉新、增强用户粘性、提高长周期用户占比等方面也展示出超强实力,新综艺《我们的美好生活》更是打出“现实版《有风》”的旗号,《有风》IP可以说是无限续航中了。

而在剧外,《有风》也成功带火当地旅游业。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文旅局统计,春节期间,全州共接待游客423.93万人次,同比增长219%;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1.6亿元,同比增长162%。

“田园IP+文旅”的双剑合璧,很好地拓展了文旅产业的边界,这需要影视制作团队和当地政府协同合作,以影视剧为宣传引子,搭配当地食、住、行、游等基础服务的提升,才得以实现。

《田耕纪》尽管场景并非现实中的乡村,也能联动一些线下相关商业合作。例如和崇泰庄园合作的“秋收线下打卡”活动,也展现出田园剧在文旅方面潜藏的商业合作价值。

尽管在当下有着差异化优势,但回过头说,“田园剧”还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剧集品类,概念上和乡土剧并未严格区分,内容配比上甜宠、爱情往往大过于田园治愈。

待播网剧中,《海棠花开炊烟起》主打味觉敏锐少女和贵公子之间的治愈故事,亦唯传媒出品的分账剧《亲爱的农夫先生》讲述香水调香师与农夫先生的情感,优酷的《亲爱的隐居先生》中美食主播爱上种茶人。

这几部虽然融入传统美食、植物知识等文化内容,但基于爱情的情节主线,呈现效果可能田园仅仅只是一个背景,缺乏更深入的主题探讨。

比较值得期待的是另外两部,由艺达影视出品的轻喜剧《小城故事多》,融入了传统民间艺术——唢呐,场景上聚焦烟火气十足的小镇风光,留有更广的主题空间。

桃厂与儒意影业、他城影业联合出品的6集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已于今年4月底开机,马伊琍主演。

改编自知名散文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场景取自北疆地区,描写广袤原野山林中牧民日常生活,风光景观、原著基底都有不俗的看点,田园剧也需要这类更深层次的思考来增加厚重感,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治愈”。

至于微短剧领域的“打法”,则偏向于用“乡村创业”来撬动流量。

例如优酷的《第五名发家》讲的就是返乡大学生靠卖虫子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

快手的《共富养猪场》则是女卷王回乡养猪,无论怎么致的富,“创业致富”天然就带着“爽文+成功学”基因,如何与田园剧旨在的“治愈”主题进行调和,是需要创作者的巧妙构思的。

田园剧在内容题材上其实还有许多可供挖掘的空间,场景本身就有更多元空间——中华大地南北风光多有不同,对于当下少有“实景拍摄”的国产剧而言,田园剧是有竞争力的。人物职业身份可以有更新颖的探讨,不能仅为了呈现一些民俗或传统文化而让主人公成为代言符号,需重在展现主人公面临的迷思和困境。

另外,群像可以很好地增加剧集的丰富程度,类似《有风》中小院的各色旅居客及一众村民,各有各的人生困境,彼此慰藉,彼此鼓舞,足以带给我们更多思考。

此外,在叠加其他类型或元素时,“田园+”可以是基调一致的美食、爱情、亲情、成长回忆、喜剧,也可以是戏剧性更强的创业、古装宅斗等等。

但不能为叠加而叠加,要明白观众选择看田园剧,是奔着“治愈”而去,反省戏份设计的巧妙程度,心灵成长的力度,都影响着田园剧内核够不够饱满。

类似《有生之年》(8.9)《俗女养成记》(9.3)《用九柑仔店》(8.5)这一系列的台湾乡土治愈剧都是在个人成长上着力,主题讨论的深度足够打响口碑。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我们不得不承认,观众对田园的想象是需要一些浪漫的,借一缕田间清爽自在的风,吹去心头的挂碍。

然而,待播剧中的田园剧还未成规模,创作范式与类型上都还是正在探索中的景象。这一新类型的形成、壮大与否,尚需时间来给出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