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界面文化2016私人书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界面文化2016私人书单

这是界面文化组带来的一份私人阅读书单,73本2016年出版的好书,希望能丰富你的阅读生活。

岁末年初,我们总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盘点,其中各种形式的年度好书推荐也必不可少。今天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为大家呈上的,是一份编辑部的私人书单。

这份书单一共有73本2016年出版的我们眼中的好书,这个数字听起来有点怪,它是这样来的——界面文化组一共有七位采编成员,再加上经常帮文化组写稿子的一位其他组的成员,我们八个人每个人推荐十本在2016年自己阅读过值得推荐给公众的好书,组成了基础书目。其中有四本书,是有多人推荐的,它们是《树之生命木之心》、《七堂极简物理课》、《二手时间》和《斯通纳》,有的书超过了两位推荐人。所以,不重复计算多人推荐的书,这份书单就变成了73本书。这个数目不是个整数,但每一个推荐里都有我们前期的阅读作为筛选的保证。

这之后,我们编辑部的成员每个人挑选出一本书作为重点推荐数目,每本写下了3、400字的推荐语。其他书目在重点推荐之后,我们重新按照类别进行了排序,并附有相对简短的推荐语。

界面文化是一个成立时间还很短的编辑团队,我们在过去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努力打造有深度有内涵的原创内容。我们已经推出了六期的“新译者”系列尤其得到了许多正向的支持与肯定。感谢过去这段时间在身边陪伴我们的读者朋友,未来及以后的时光,还请继续同行。

重点推荐

《树之生命木之心》

作者: [日]西冈常一 / 小川三夫 / 盐野米松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树之生命木之心》是《留住手艺》的作者盐野米松对日本三代宫殿木匠跨越十年的访谈录,共分天、地、人三卷。天卷讲述了日本奈良的法隆寺的最后一代宫殿木匠西冈常一为古建的修缮和维护倾注一生的故事,地卷是西冈常一唯一的传人小川三夫在时代变迁中传承革新,创立“鵤工舍”的经历,人卷则采访了“鵤工舍”的二十位年轻学徒,是他们学习与成长、困惑与坚持的真实记录。

作者用匠人简练平实的语言,揭示了树木和树人的道理,宫殿木匠要能够细心体察每棵树、每个人的个性,并将它们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物尽其用、因材施教。对树木,他们没有居高临下地予取予夺;对人才,他们更反对填鸭式教育生产出的一个个单向度的人。读者会感动于这些宫殿木匠大师们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关照,同时反思现代生活的急功近利。(推荐人 张之琪)

《眼前》

作者: 唐诺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2月

《眼前》这本书的丰富性,无法只是用几百字来描述。唐诺书写这本书,是由《左传》的阅读而来,他再次阅读《左传》时,岁月的年轮已经来到了55岁。这次重读的体验是,他比35年前(初次读时)知道了更多事,也清楚很多所谓的“事实”,其实都是脆弱不堪的,更多时候只是一堆事件随机的、暂时的搭建。

在重读之后,唐诺用八个面向写就了《眼前》,每个问题看似在谈历史,其实都指向了当下性。比如在《为什么会是子产》一文中,唐诺真正要谈的是大国和小国的概念。子产出生在小国郑国,他一生的精力与使命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国家在那个时代存活下去。

如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所言,大国与小国,前者的自然状态是层级的、神秘的、专制的,后者是平坦的、透明的、事事具体的朴素民主样式,二者带来不同的盲点、困难和危险。唐诺说,人出生在哪里,并不由自己决定,更不会是一种成就或功劳,因为生在某个大国而感到骄傲,不论怎样都是好笑且懦弱的,而且极不礼貌。

经由唐诺的解读,《左传》里的许多瞬间,都直直地指向了今时今日,读史便是读今。(推荐人 姜妍)

《骄傲之塔》

作者: [美] 巴巴拉·W.塔奇曼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6年4月

1895年,年轻的丘吉尔向威廉·哈考特爵士请教“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老资格的维多利亚时代政治家回答:“什么也不会发生。”从那以后,丘吉尔看到世上的变故接连不断。

这段颇有寓言意味从某个角度印证了被芭芭拉·塔奇曼形容为“骄傲之塔”的时代的末年景象:那是一战爆发前的25年,由无数贵族精英支配的世界正在黑夜里埋头疾行,迎面驶来的列车满载着革命、独立、种族灭绝和世界大战,人们却浑然不觉。

但塔奇曼不是一个“一切都是以前好”主义者,她在《骄傲之塔》中指出:经历一战的精英们的怀旧情绪严重干扰了后人对战前世界的想象。甚至那些战后的研究者们,纠缠于政客间的博弈,也无意间渲染出一个无辜群众和战争狂人组成的二元世界——这并不为塔奇曼认同。

这本书并未对战前世界和从中诞生的战争恶魔给出任何结论,也远不是关于那时代的全貌刻画。它所做的仅仅是展示一个黄金时代的侧影,塔奇曼在写作收尾时自称已隐约察觉到,那些遥远的声音和脸庞早已聚集在她周围。(推荐人 程衍樑)

《摄影师》

作者: [法]埃曼努埃尔·吉贝尔(编绘) / [法]迪迪埃·勒费伍尔(摄/口述) / [法]弗雷德里克·勒梅西埃(绘) 

版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10月

1986年,法国摄影师迪迪埃跟随无国界医生组织从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徒步翻越15座高山,进入阿富汗战区进行一次为期5个月的“医疗”任务。在战火纷飞的险恶环境中,迪迪埃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用镜头留下了100卷胶卷、近5000张照片的回忆与轶事。

他用照片关注战乱中富有人情味的时刻,拍下戴着太阳镜的老人、温柔照顾孩子的父亲、不耐烦读着《古兰经》的孩子还有英俊沉默的领袖……而悲伤的是,这趟经历也损耗了他年轻的身体,2006年,四十九岁的摄影师死于心脏衰竭。10年后,法国漫画家埃曼努埃尔用画笔重构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经历,在纪实照片的空白处补上漫画的叙述,用漫画的幽默轻松调节照片的凝重感,完成了这本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推荐人 董子琪)

《思虑20世纪》

作者: [美] 托尼·朱特 / [美] 蒂莫西·斯奈德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

“20世纪被贴标签、阐释、援引和抨击更多于任何一个世纪。”《思虑20世纪》是托尼·朱特最后的精彩之作,我们可以将之当做一部20世纪历史参与者与见证者的智识传记,或是一场涵盖了从纳粹大屠杀到马克思主义、从犹太复国运动到欧洲起源的庞大思想对谈,甚至是一程覆盖了上世纪所有人类不幸与集体苦难的反思之行。当“渐冻人”朱特的头脑被病躯禁锢,记忆成为他唯一的凭据与确信,他与耶鲁大学史学教授蒂莫西·斯奈德一同讨论与检视20世纪,他的一生也正藏于其中,在某种程度上,20世纪思想史与犹太历史相遇了。检视过往,使我们意识到现在对于过去的责任,以及历史视角和道德考量在对社会批判和改革中始终具有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本过往之书,它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与政治的视角,向我们敞开了一条通往21世纪道德生活的道路。(推荐人 黄月)

《西风东土》

作者: 熊培云

版本: 新星出版社 2016年3月

日本在当下中国的公众话语中是个多面向的复杂形象:人们既因南京大屠杀和日本政府对二战罪行模棱两可的态度而愤怒,又为日本精致典雅的文化和井然有序的社会所艳羡,而在历史观上,则带着一丝“天朝上国”的自大和顾影自怜般的自卑来强调中日之间的文化从属关系。自近代开始起伏不断的中日关系,是如何影响我们对日本的认知的?在可预见的冲突不断的未来,我们又要如何应对?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能更心平气和地打量日本,更虚心地借鉴他人的经验? 

这是熊培云在此书中探讨的问题。 “西风”,既指现代西方,又指日本以西的中国,印证了日本由“和魂汉才”向“和魂洋才”的转变;“两个世界的挫折”,则蕴含着东方与西方、中国与日本在“我者-他者”的思维模式下碰撞的深刻意味。在日本游学数月间,熊培云探访了日本社会各界人士,深入思考了中日间“不能和解的历史”的成因以及日本国民性的本质,亦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自己访日期间的点滴感触,一颗公共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昭昭。(推荐人 林子人)

《科雷马故事》

作者: (俄)瓦尔拉姆·沙拉莫夫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9月

瓦尔拉姆·沙拉莫夫曾因“政治问题”三次遭逮捕判刑,在远北地区的苦寒荒僻之地科雷马度过了十五年劳改生涯,《科雷马故事》就是根据他1937—1953年间在科雷马劳改营作为囚犯的经历写成。科雷马是古格拉群岛中苦难最为深重的地方,这部自传式短篇合集是沙拉莫夫苦难生活的纪念碑,也可以看作是俄罗斯半个世纪苦难的一座纪念碑。沙拉莫夫的作品在俄国影响深远,索尔仁尼琴曾说,读者能在这部作品中“真切地感受到群岛精神之无情以及人类绝望情绪之极限”,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则视沙拉莫夫为导师。她坦言:《科雷马故事》是对她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直接指引了她的写作方向。(推荐人 武靖雅)

《寻人不遇》

作者: [美]比尔·波特

版本: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6年9月

这是一本寻访中国古代诗人遗迹的游记,作者比尔·波特曾在台湾修行隐居十多年,后来以寻访隐士的《空谷幽兰》一书而为人所知,他对于古代诗歌的熟谙及其天真好奇之心,使得这本书远胜于普通的游记作品。

书中详细地讲述了寻访的过程、遇到的人事,以及他寻访的那些诗人的事迹和诗歌。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平淡无奇,但作者善于把琐事写得饶有趣味,而外来者的视角让他以好奇的眼光打量我们可能熟视无睹的事物,比如他写那位带他去找杜牧的老人,老人接过递给他的威士忌,“老人喝了一口,然后瞪大了眼睛,又递了回来,接着抽他的烟,他和其他人说了一句话,然后大家都笑了起来。”

他总共寻访了四十来位古代诗人。诗人们的墓地情形各异,区别很大,有的宏伟有的简陋,很多在荒野偏僻之处。他用美国带来的两瓶高度威士忌祭奠他们,这个仪式一再重复,有时还当场朗诵诗歌。

书中引用了很多古诗,都是很好的诗,有不少还是头一次看到,真是惭愧。如朱淑真这首《探梅》,“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梅花忆满坡。笑折一枝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朱淑真,你为什么要这么问?”比尔在书里问道。(推荐人 刘溜)

其他好书

小说(引进)

《四先生》

作者:[葡] 贡萨洛·曼努埃尔·塔瓦雷斯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年6月

这本小书太无厘头太有趣了,有点像《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都是头脑拐弯天真浪漫的小段子,心情郁闷的时候可以拿来一看!(推荐人 董子琪)

《斯通纳》

作者:[美]约翰·威廉斯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1月

可以称作美国中西部学院小说,小说最动人的时刻在于,斯通纳、这个农民的儿子对于文学觉醒的瞬间也是对人生开始敏感的时刻。斯通纳的灵魂是有局限的,但是他的追求也是赤诚的,就像所有人一样。(推荐人 董子琪)

《我的奋斗》 

作者: [挪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这是这套疯狂的六卷本自传体小说的第一部。与同样是大部头的《追忆似水年华》的精耕细作、深思熟虑比起来,《我的奋斗》初看起来有些粗糙原始,作者会事无巨细地描写人生中各种事情,从约会到父亲的死亡到买一罐可乐的详尽过程,这种直接迅速的写法想必承自凯鲁亚克。书中令人感动的是“我”深受生活与自我的折磨,他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是:此地安眠着一个人,他万事能忍,最后他被挤压得粉碎。(推荐人 刘溜)

 

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她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改写出了小说《时间之间》。

《时间之间》

作者: [英] 珍妮特·温特森 

版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4月

这是一个和“宽恕”有关的故事,温特森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她从小到大都在直视自己生活中的不幸,从不逃避、勇敢面对。当半生都在这种抗争中前行时,她同时也用这本书学会了宽恕和原谅。如她在书中所言“改变一生只需那么一点点时间,领悟那改变却要耗费一生。” (推荐人 姜妍)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1月

睽违六年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的新作将目光游至大都市的底层边缘,通过伊斯坦布尔一个街头小贩的一生和他头脑中种种离奇想象,记录了一个城市的变迁史,变迁中的消逝与恐惧。(推荐人 武靖雅)

《同栖生活》&《怒》

作者:【日】吉田修一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8月 

吉田修一这两部相隔12年的小说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照。同样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不同的是前者对维系人际关系持冷漠态度,后者则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前者探讨了一对多的人际关系危机,后者反思了如何建立与“最重要的那个人”的联结;前者以散淡开头惊悚结尾,后者以凶案开启却在结局显露温情;在前者中,网络聊天室还是一个新奇事物,而在后者中,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已经司空见惯。但不变的是,这位小说家用平实语言洞察人心的精妙笔力。(推荐人 林子人)

小说(原创)

小说家葛亮

《北鸢》  

作者: 葛亮

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日常精微之处的工笔描画勾勒出大时代的浮生百态,新古典主义的笔触书写不变的传统情怀。(推荐人 武靖雅)

《四季红》

作者:蒋晓云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6年8月 

“民国素人志”系列第二本,讲述了一九四九年后大批迁移海外及港台的男男女女人生故事,大概是可以是张爱玲《连环套》的水平,可以当做通俗小说看。(推荐人 董子琪)

《慈悲》

作者:路内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故事非常简单,讲述国营工厂学徒的一辈子,并以个人命运反映时代动荡。和原先的“青春”小说热情洋溢拉拉杂杂不同,文字风格更加沉潜冷静、平实俭省。(推荐人 董子琪)

《嗨,好久不见》 

作者: 顾前 

版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6年11月

顾前是老小说家,写起故事来举重若轻。他的语言从容克制,笔下的人物有些萎靡,但不阴暗,还有点幽默,对世事清醒得很,没什么抱负,怀着若有若无的热情,时间在喝酒打牌中倏忽过去,也没什么大事发生,读后却令人伤感。(推荐人 刘溜)

《龙头凤尾》

作者:马家辉 

版本: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6年10月

马家辉在他的第一部小说中下笔生猛,香港帮会、英国差佬、日本密探、同性恋、杜月笙,似真似假的历史元素被拧在一起,伴着通篇的华南粗口。不论对故事是否欣赏,读者都能感受到作者喷薄欲出的野心。(推荐人 程衍樑)

随笔/书信

意大利学者埃科

《树敌》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10月

在辞世之后,这是埃科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书,由15篇杂文组成,指向了不同的面向。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电视女郎与保持缄默》一文,埃科认为,今天人类面对的伦理问题之一恰恰是——如何回归沉默。很多时候,沉默比噪音更有力量。(推荐人 姜妍)

《阴翳礼赞》

作者:【日】谷崎润一郎

版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当日本人提及“文化自信”,他们会说些什么?在西方文明全面入侵日常生活的1930年代,谷崎润一郎将目光投向日本古典与东方传统,写就了《阴翳礼赞》等一系列散文,通过礼赞日本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之美来唤起时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当下中国同样面临着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谷崎润一郎的作品或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推荐人 林子人)

《百年旧痕》

作者:赵珩口述审订/李昶伟录音采写

版本:三联书店 2016年2月

赵珩是世家子弟,他多年来对于文化史的见解早已因此前的多部著作而广为人知,从这本专谈北京的新书中则可以看到一位老北京对于北京多年来变迁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推荐人 程衍樑)

《朋友之间》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 [美] 玛丽·麦卡锡 / [美]卡罗尔·布莱曼 

版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11月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与挚友、小说家玛丽·麦卡锡长达25年的书信集,为研究阿伦特的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也为了解这位传奇女性私人生活中的真实一面提供了一个入口。(推荐人 张之琪)

艺术

《伍迪·艾伦谈话录》 

作者: [美] 埃里克·拉克斯 

版本: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年9月

很难找到比伍迪·艾伦更合适的访谈对象了。这部谈话录的时间跨度为1971至2009年,他的谈话总是既风趣又深刻,妙语迭出,一些让人发笑,一些让人思考。一个是喜剧家艾伦,另一个是长期抑郁者艾伦,“一生都在绝望的微弱火焰上炙烤”,“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无神的世界,无意义的生命,接受那些毫无希望的恐怖而残酷的体验,接受爱情的难以获得,同时还要寻求一种方式,不仅能应对一切,还要过上一种正直而道德的生活”。(推荐人 刘溜)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作者: 白谦慎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一本很有意思的讨论何为书法经典的著作。“娟娟发屋”是作者在重庆偶然遇到的一家发廊的招牌,其简单质朴的书写打动了他。碑学兴起后,人们推崇那些处于传统“帖学”经典之外的古代民间书法,但为什么当代普通人的书写却引不起重视呢,为什么人们要舍“今”求“古”呢?(推荐人 刘溜)

《日本电影史》

作者:佐藤忠男

版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本书是佐藤忠男倾注毕生心血的作品,积四十年功力著成,首版出版于1995年,2007年再次推出增补版,本次中译本正是根据增补版翻译而成。(推荐人 程衍樑)

《阴影》

作者:贡布里希

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为1995年在英国国家美术馆举办的一场以“阴影”为主题的展览所撰写的导览,以“投影”为线索的一部好看的西方艺术史。(推荐人 张之琪)

《上海屋里厢》

作者:席闻雷 罗晴 
版本: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年9月

摄影师席闻雷从2007年开始拍摄的一系列以上海各时期建造的民居为题材的摄影作品,通过镜头和文字记录了城市的变迁和日常生活中“物”的意义。(推荐人 张之琪)

建筑师王澍

《造房子》

作者:王澍

版本: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年8月

如果你对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的建筑理念感兴趣,你一定要读《造房子》。王澍在一系列自述中阐明了自己的建筑理念——这同样也是这位致力于构建立足于本土的、不取悦他人的建筑哲学的建筑师的文化宣言。(推荐人 林子人)

《谁在收藏中国》

作者:【美】谢林·布里萨克【美】卡尔·梅耶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6年8月 

本书详尽记述了欧美诸国猎获中国艺术珍宝的百年史。而当中国经济腾飞之后,也跻身这一文化遗产争夺战的行列。如今文化遗产已被视作文化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洞悉这一文化政治背后的运行机制,需要从了解这段历史开始。(推荐人 林子人)

新知

《七堂极简物理课》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版本: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年5月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非常动人,全书的书写方式值得国内的科普作者借鉴,作者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文情怀,才能写出真正好看的科普读物。(推荐人 姜妍)

《人类砍头小史》

作者:弗朗西斯·拉尔森  

版本:海南出版社 2016年7月

历史悠久、遍布全球各个文明的砍头为何让人们害怕却又兴奋?砍下的头是被物化的人还是人格化的物?作为战利品的人头与作为标本的人头有何不同意涵?博物馆展览人头比“野蛮人”猎取人头更文明吗?这本小书是头与砍头的历史,更是对被塑造的文明与野蛮之标签的深切反省。(推荐人 黄月)

《假如海洋空荡荡》 

作者: [英]卡鲁姆·罗伯茨 

版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部自我毁灭的人类文明史”,人类用实际行动,一点点毁坏海洋文明(当然不止是海洋),毫无节制的捕捞让我们祖辈曾经的许多食物已经从今天的餐桌上消失,在未来的某一日,当人们再想食用海鲜时,或许能吃到的只有浮游生物了。(推荐人 姜妍)

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

《星际唱片》

作者:[美]卡尔·萨根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10月

这本长成黑胶模样的书是两张星际唱片的传记,此时它们正跟随旅行者1号和2号漫游在宇宙空间之中,等待外星人放下唱针,聆听地球之声,制作唱片的过程亦充满着对于人类文明、地球未来、人如何区别于其他生命形式的种种思考。(推荐人 黄月)

《明日的餐桌》

作者:[美]帕梅拉·罗纳德 / 拉乌尔·亚当查克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1月

这对夫妻作者琴瑟和谐地娓娓道来有机农业与转基因技术的知识,虽然基本,对中国读者来说却十分重要。有机农业与转基因两者亦如婚姻双方一般,共生而互补。科学的一切努力,不过是为了人类明日的餐桌上有饭可吃,且吃得更好。(推荐人 黄月)

《心智探奇》

作者:[美]史蒂芬·平克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3月

博学的平克一如既往在神经科学、心理学、语言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纵横捭阖,读者以心智理解心智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毕竟我们不是无毛的“裸猿”,而是心智的产物,我们的生命、情感、艺术与制度都因心智的存在而意义非凡。(推荐人 黄月)

《怎样观察一棵树》

作者:[美] 南茜·罗斯·胡格、[美] 罗伯特·卢埃林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6年9月

正如梭罗所说,大部分自然现象是我们毕生无法见到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似乎从没留意过鹅掌楸的芽、水青冈的花和银杏树的果。这种在地球上存在了3.97亿年的生物,其生命实在太美好太庞大了,如果我们学会观察的话。(推荐人 黄月)

《极简人类史》

作者:【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6年4月 

“大历史”致力于将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化学、宇宙学等诸多学科融入全球通史研究,构成一个单一的、连贯清晰的历史叙事,为所有的人类知识提供统一框架。克里斯蒂安的《极简人类史:从宇宙大爆炸到21世纪》提醒我们,以国家为重心的历史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而非相似之处,而在地域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牢记人类整体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多么重要。(推荐人 林子人)

历史(中国史)

历史学家杨奎松

《边缘人记事》

作者: 杨奎松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3月

以八个非常年代里的“问题”小人物为个案,以他们的人生际遇,观察那个特殊年代的政治生态如何将人剥夺为“边缘人”。(推荐人 武靖雅)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作者: 王明珂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4月

通过人类生态、本相/表相、认同/记忆、文本/情境等概念,提出一种由文本、图像、电影、社会事件等“表相”认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法,是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对史学的反思。(推荐人 武靖雅)

《撒马尔罕的金桃》

作者:薛爱华

版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6年4月

一本写于1963年的唐史研究作品,在经过图书编辑还原英文书名后上演了一场罕见的复活,不少读者惊呼终于与这部讲述盛唐对外贸易的作品相遇,尽管这本书的上一个版本早在2005年就已诞生。(推荐人 程衍樑)

《雍正帝》

作者:【日】宫崎市定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7月 

已然成为“网红”的雍正帝无疑是近年来最受人关注的清代皇帝之一,宫崎市定的《雍正帝》是讲述这位铁血皇帝一生的又一本著作。作为一本面向日本读者的科普类书籍,《雍正帝》浅显易懂;而对中国读者来说,书中对清廷统治结构的论述亦能让我们重新思考从帝制时代到当代的中国政治体制的内在逻辑嬗变。(作者 林子人)

《纵乐的困惑》

作者:卜正民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明王朝是在冬季的安祥和静谧中开始的”,这本迷人的历史著作是从这句话开始的,它将明朝分为四季,从安静的冬到喧嚣的春,疯狂的夏,最后终结于秋。该书以一位宋代知县张涛的人生故事贯穿始终,记录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市场与邮政,纺织业,女性和时尚,印刷业与旅行,以及无情的商业带给明朝人的不安和恐惧。(推荐人 刘溜)

《哈佛中国史》

作者: [加] 卜正民 等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0月

集卜正民、罗威廉、陆威仪、迪特·库恩四位国际顶尖汉学家之力写就的中国通史,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提供了崭新的中国史叙述模式。(推荐人 武靖雅)

历史(国际史)

海军史学者章骞,于2016年8月病逝。

《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

作者:章骞

版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在英国统治海洋的两百年中,曾有多位新兴强权向其发动挑战,但最终接过大海权杖的只有同属盎格鲁撒克逊一脉的美国,制海权真的依仗血统论?抑或是海洋上的逻辑远在争霸事业以外。对于关心海权历史的读者,本书不可不读。(推荐人 程衍樑)

《莫斯科的黄金时代》

作者:克里斯汀·罗思-艾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6年1月

1959年,访问完好莱坞的赫鲁晓夫认定苏联文化最终会在这场美苏之间的文化较量中大获全胜,然而历史却以惨败赠与苏联。赫鲁晓夫在文化领域的失败归因如何,本书正是关于这一问题的最佳讨论。(推荐人 程衍樑)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作者:【英】杰里·布罗顿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8月 

今年各大出版商引进的诸多世界史或从世界史角度看区域历史的书籍之中,《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是非常特别的一本。在“地图”这一看似中性客观的文化构建物中,反映的是制图者的世界观与权力意识。而当我们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地图对照起来观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亦是一条洞悉世界历史走向的隐秘线索。(推荐人 林子人)

《伦敦传》

作者:【英】彼得·阿克罗伊德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16年5月

一部放弃了线性叙事的城市传记,用一种散漫甚至絮絮叨叨的写法,还原最真实的城市肌理,像是一本关于伦敦的田野笔记。(推荐人 张之琪)

《德国天才》

作者:[英] 彼得·沃森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6年8月

通过讲述自18世纪中叶以来德国灿若星辰的思想文化大师,展现了一部德国文化与思想史,探索了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推荐人 武靖雅)

传记

黄柳霜,第一位美籍华人好莱坞影星。

《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

作者:郝吉思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2月

从1919年初登银幕到1960年参演《琼楼春梦》,黄柳霜的演艺经历不仅仅是好莱坞第一位华裔女演员的从影故事,她一生的遭遇还是亚裔演员在美国奋斗的注解。(推荐人 程衍樑)

《阿尔贝·加缪》 

作者: [美] 罗伯特·泽拉塔斯基 

版本:漓江出版社 2016年6月

本书通过四个关键性事件,追溯了加缪一生中那些“熟悉的观念”,以及他与它们的斗争。在作者看来,加缪是一个固执的人道主义者,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里创造价值并作出道德上的努力。“世界上有美也有受辱”,书中深入地剖析了加缪的沉默,对公共政治事件的沉默,充满他个人生活的沉默,人生最后几年他似乎完全陷入其中的沉默。加缪坦诚地展现了自己的困境,这使得他没能成为导师,而是成为了我们的伙伴。(推荐人 刘溜)

《懒寻旧梦录》(增订本)

作者:夏衍

版本:中华书局2016年1月

这是作者在84岁高龄开始撰写的回忆录,他的故事中有鲁迅、田汉、潘汉年,可以当做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电影史的珍贵史料,其中关于“左联十年”的记述尤为重要。(推荐人 董子琪)

《阿瑟·米勒自传》

作者:阿瑟·米勒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7月

除了与玛丽莲·梦露的短暂婚姻和话剧《推销员之死》,我们对阿瑟·米勒了解多少?这部620页的自传不仅是米勒对人生历程与艺术之路的回顾和反思,更是一部感人肺腑又妙趣横生的美国社会编年史。人生如戏,米勒棒呆。(推荐人 黄月)

《白宫岁月》

作者:亨利·基辛格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7月

基辛格在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中地位如何,不必多言,他对于其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叶的政坛追忆,是当代政治家回忆录中最为重要的一份文字资料。(推荐人 程衍樑)

《左宗棠全传》

作者:秦翰才

版本:中华书局 2016年6月

本书的写作史堪称传奇,一个民国“迷弟”辗转十多年考证左宗棠一生经历,秦翰才几乎走遍左宗棠所到之处,并拜访到多位直系后裔,引用300多种书目,四易其稿,才成此书。(推荐人 程衍樑)

纪实

《二手时间》

作者: [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月

这本非虚构作品通过俄罗斯一个个普通人的讲述,展现了苏联解体后二十年间社会转型的痛苦,梦想破碎后的俄罗斯人如何在物质与金钱的席卷中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推荐人 武靖雅)

《这是不是个人》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3月

奥斯维辛永远的174517号,这是莱维人生无法摆脱的印记。在他从集中营死里逃生的一年后,《这是不是个人》完成。正如莱维在书中所说,“有奥斯维辛,就不能有上帝的存在。”(推荐人 姜妍)

《奇想之年》

作者:[美] 琼·狄迪恩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6年12月

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非虚构作品《奇想之年》记录了美国女作家琼·狄迪恩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丈夫去世、爱女重病让她开始思考死亡、失去以及生命的意义。(推荐人 张之琪)

《无路可逃》

作者:冯骥才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冯骥才对于“文革”的非虚构回忆录,冯老对过去经历的回忆没有一味哭诉伤痛,还有一段跟“坏人”斗智斗勇的片段,体现出朴实的生存智慧。(推荐人 董子琪)

社科

《大国大城》

作者:陆铭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

城市雾霾怎么办?交通拥挤怎么办?房价会不会降?这本书都有实用指导。陆铭说,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把大城市的蛋糕做大,每个人都会有最好的结局。(推荐人 董子琪)

《马克思·韦伯与德国政治》 

作者: [德]沃尔夫冈·J.蒙森 

版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10月

来自史学世家的蒙森,结合韦伯的生命历程,分析了他的思想主张在其成长过程的变化,以及这些主张是如何影响到了当时的德国政治。韦伯既是自由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德国民族主义者。蒙森对这两个看似完全矛盾的立场是如何在韦伯身上形成以及如何体现,进行了细致分析。(推荐人 姜妍)

《暴力》

作者: 兰德尔·柯林斯 (Randall Collins) 

版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很多人心中认为的暴力事件发生概率恐怕远高于实际的数字,在《暴力》这本书中,柯林斯从微观行为的角度对暴力的发生进行了分析。他告诉我们,人类是一种尽可能避免发生暴力的物种,很多时候暴力的发生往往针对的是弱者。(推荐人 姜妍)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16年10月

这是汉娜·阿伦特为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所做的纪录,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推荐人 武靖雅)

《福柯文选》

作者:米歇尔·福柯、汪民安 编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汪民安主编的《福柯文选》收录了福柯从60年代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时期,到晚年“自我技术”研究之间,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其中很多是首次译介到国内。(推荐人 张之琪)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作者:刘禾主编

版本:三联书店 2016年4月

刘禾主编的世界史、文化研究、东亚研究论文集,主要讨论了殖民主义语境下,西方的“文明”观念和知识霸权如何塑造了非西方国家的自我认知。(推荐人 张之琪)

《中国古代的动物与灵异》

作者:[英]胡司德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年2月

中国研究学者胡司德(Roel Sterckx)对先秦两汉文献中所涉及到的动物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动物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的特殊位置和作用。(推荐人 张之琪)

全集/文集

《里尔克诗全集》

作者: [奥] 里尔克

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16年1月

里尔克是20世纪德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这套诗集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译出,收录了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推荐人 武靖雅)

《萨缪尔·贝克特全集》(22卷本)

作者:萨缪尔·贝克特

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年

这是世界上第一套“贝克特全集”,收录了他全部的诗歌、小说、戏剧与文艺批评。昆德拉将贝克特称为“封路的人”,认为贝克特之后再无剧作家的文字。从存在主义小说读到荒诞派戏剧,我们可以从中一窥贝克特是如何“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从现代人的窘困中获得崇高”的(1969年诺奖授奖词)。(推荐人黄月)

《阿城文集》

作者:阿城

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年3月

这是多少阿城迷盼了多少年的一套书,市场上,阿城曾经的图书早已绝版,但阿城本人多年来又不肯再版这些书,直到这套文集的出版。文集除了旧作,也有将近年来阿城散落在各处的文章、讲座收集成两本新书。在这些书里,我们继续感受阿城的睿智和博学。(推荐人 姜妍)

文论

《文字即垃圾》

作者:米歇尔·福柯等

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拜德雅”人文丛书系列出品的文学评论集,收录了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左翼学者的经典文论作品,包括福柯、拉康、德勒兹、巴塔耶、罗兰·巴特等等。(推荐人 张之琪)

《人歌人哭大旗前》

作者:[日]木山英雄

版本:三联书店 2016年1月 

木山英雄是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这本书研究的是毛时代的旧体诗,从对荒芜、启功、潘汉年、毛泽东、胡风、聂绀弩等文人、政治家的旧体诗的分析来体察诗人们的精神苦闷。(推荐人 董子琪)

《中国古典小说》

作者:夏志清

版本:香港中文大学 2016年7月 

这夏志清是对中国六部传统小说入门式的介绍之作,虽然今年才出版,但这是最早的“古典小说”翻译版本,刊登于白先勇主编的《现代文学》上,译者为何欣、庄信正、林耀福、刘绍铭,阵容非常强大。(推荐人 董子琪)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界面文化2016私人书单

这是界面文化组带来的一份私人阅读书单,73本2016年出版的好书,希望能丰富你的阅读生活。

岁末年初,我们总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盘点,其中各种形式的年度好书推荐也必不可少。今天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为大家呈上的,是一份编辑部的私人书单。

这份书单一共有73本2016年出版的我们眼中的好书,这个数字听起来有点怪,它是这样来的——界面文化组一共有七位采编成员,再加上经常帮文化组写稿子的一位其他组的成员,我们八个人每个人推荐十本在2016年自己阅读过值得推荐给公众的好书,组成了基础书目。其中有四本书,是有多人推荐的,它们是《树之生命木之心》、《七堂极简物理课》、《二手时间》和《斯通纳》,有的书超过了两位推荐人。所以,不重复计算多人推荐的书,这份书单就变成了73本书。这个数目不是个整数,但每一个推荐里都有我们前期的阅读作为筛选的保证。

这之后,我们编辑部的成员每个人挑选出一本书作为重点推荐数目,每本写下了3、400字的推荐语。其他书目在重点推荐之后,我们重新按照类别进行了排序,并附有相对简短的推荐语。

界面文化是一个成立时间还很短的编辑团队,我们在过去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努力打造有深度有内涵的原创内容。我们已经推出了六期的“新译者”系列尤其得到了许多正向的支持与肯定。感谢过去这段时间在身边陪伴我们的读者朋友,未来及以后的时光,还请继续同行。

重点推荐

《树之生命木之心》

作者: [日]西冈常一 / 小川三夫 / 盐野米松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树之生命木之心》是《留住手艺》的作者盐野米松对日本三代宫殿木匠跨越十年的访谈录,共分天、地、人三卷。天卷讲述了日本奈良的法隆寺的最后一代宫殿木匠西冈常一为古建的修缮和维护倾注一生的故事,地卷是西冈常一唯一的传人小川三夫在时代变迁中传承革新,创立“鵤工舍”的经历,人卷则采访了“鵤工舍”的二十位年轻学徒,是他们学习与成长、困惑与坚持的真实记录。

作者用匠人简练平实的语言,揭示了树木和树人的道理,宫殿木匠要能够细心体察每棵树、每个人的个性,并将它们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物尽其用、因材施教。对树木,他们没有居高临下地予取予夺;对人才,他们更反对填鸭式教育生产出的一个个单向度的人。读者会感动于这些宫殿木匠大师们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关照,同时反思现代生活的急功近利。(推荐人 张之琪)

《眼前》

作者: 唐诺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2月

《眼前》这本书的丰富性,无法只是用几百字来描述。唐诺书写这本书,是由《左传》的阅读而来,他再次阅读《左传》时,岁月的年轮已经来到了55岁。这次重读的体验是,他比35年前(初次读时)知道了更多事,也清楚很多所谓的“事实”,其实都是脆弱不堪的,更多时候只是一堆事件随机的、暂时的搭建。

在重读之后,唐诺用八个面向写就了《眼前》,每个问题看似在谈历史,其实都指向了当下性。比如在《为什么会是子产》一文中,唐诺真正要谈的是大国和小国的概念。子产出生在小国郑国,他一生的精力与使命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国家在那个时代存活下去。

如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所言,大国与小国,前者的自然状态是层级的、神秘的、专制的,后者是平坦的、透明的、事事具体的朴素民主样式,二者带来不同的盲点、困难和危险。唐诺说,人出生在哪里,并不由自己决定,更不会是一种成就或功劳,因为生在某个大国而感到骄傲,不论怎样都是好笑且懦弱的,而且极不礼貌。

经由唐诺的解读,《左传》里的许多瞬间,都直直地指向了今时今日,读史便是读今。(推荐人 姜妍)

《骄傲之塔》

作者: [美] 巴巴拉·W.塔奇曼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6年4月

1895年,年轻的丘吉尔向威廉·哈考特爵士请教“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老资格的维多利亚时代政治家回答:“什么也不会发生。”从那以后,丘吉尔看到世上的变故接连不断。

这段颇有寓言意味从某个角度印证了被芭芭拉·塔奇曼形容为“骄傲之塔”的时代的末年景象:那是一战爆发前的25年,由无数贵族精英支配的世界正在黑夜里埋头疾行,迎面驶来的列车满载着革命、独立、种族灭绝和世界大战,人们却浑然不觉。

但塔奇曼不是一个“一切都是以前好”主义者,她在《骄傲之塔》中指出:经历一战的精英们的怀旧情绪严重干扰了后人对战前世界的想象。甚至那些战后的研究者们,纠缠于政客间的博弈,也无意间渲染出一个无辜群众和战争狂人组成的二元世界——这并不为塔奇曼认同。

这本书并未对战前世界和从中诞生的战争恶魔给出任何结论,也远不是关于那时代的全貌刻画。它所做的仅仅是展示一个黄金时代的侧影,塔奇曼在写作收尾时自称已隐约察觉到,那些遥远的声音和脸庞早已聚集在她周围。(推荐人 程衍樑)

《摄影师》

作者: [法]埃曼努埃尔·吉贝尔(编绘) / [法]迪迪埃·勒费伍尔(摄/口述) / [法]弗雷德里克·勒梅西埃(绘) 

版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10月

1986年,法国摄影师迪迪埃跟随无国界医生组织从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徒步翻越15座高山,进入阿富汗战区进行一次为期5个月的“医疗”任务。在战火纷飞的险恶环境中,迪迪埃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用镜头留下了100卷胶卷、近5000张照片的回忆与轶事。

他用照片关注战乱中富有人情味的时刻,拍下戴着太阳镜的老人、温柔照顾孩子的父亲、不耐烦读着《古兰经》的孩子还有英俊沉默的领袖……而悲伤的是,这趟经历也损耗了他年轻的身体,2006年,四十九岁的摄影师死于心脏衰竭。10年后,法国漫画家埃曼努埃尔用画笔重构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经历,在纪实照片的空白处补上漫画的叙述,用漫画的幽默轻松调节照片的凝重感,完成了这本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推荐人 董子琪)

《思虑20世纪》

作者: [美] 托尼·朱特 / [美] 蒂莫西·斯奈德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

“20世纪被贴标签、阐释、援引和抨击更多于任何一个世纪。”《思虑20世纪》是托尼·朱特最后的精彩之作,我们可以将之当做一部20世纪历史参与者与见证者的智识传记,或是一场涵盖了从纳粹大屠杀到马克思主义、从犹太复国运动到欧洲起源的庞大思想对谈,甚至是一程覆盖了上世纪所有人类不幸与集体苦难的反思之行。当“渐冻人”朱特的头脑被病躯禁锢,记忆成为他唯一的凭据与确信,他与耶鲁大学史学教授蒂莫西·斯奈德一同讨论与检视20世纪,他的一生也正藏于其中,在某种程度上,20世纪思想史与犹太历史相遇了。检视过往,使我们意识到现在对于过去的责任,以及历史视角和道德考量在对社会批判和改革中始终具有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本过往之书,它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与政治的视角,向我们敞开了一条通往21世纪道德生活的道路。(推荐人 黄月)

《西风东土》

作者: 熊培云

版本: 新星出版社 2016年3月

日本在当下中国的公众话语中是个多面向的复杂形象:人们既因南京大屠杀和日本政府对二战罪行模棱两可的态度而愤怒,又为日本精致典雅的文化和井然有序的社会所艳羡,而在历史观上,则带着一丝“天朝上国”的自大和顾影自怜般的自卑来强调中日之间的文化从属关系。自近代开始起伏不断的中日关系,是如何影响我们对日本的认知的?在可预见的冲突不断的未来,我们又要如何应对?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能更心平气和地打量日本,更虚心地借鉴他人的经验? 

这是熊培云在此书中探讨的问题。 “西风”,既指现代西方,又指日本以西的中国,印证了日本由“和魂汉才”向“和魂洋才”的转变;“两个世界的挫折”,则蕴含着东方与西方、中国与日本在“我者-他者”的思维模式下碰撞的深刻意味。在日本游学数月间,熊培云探访了日本社会各界人士,深入思考了中日间“不能和解的历史”的成因以及日本国民性的本质,亦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自己访日期间的点滴感触,一颗公共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昭昭。(推荐人 林子人)

《科雷马故事》

作者: (俄)瓦尔拉姆·沙拉莫夫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9月

瓦尔拉姆·沙拉莫夫曾因“政治问题”三次遭逮捕判刑,在远北地区的苦寒荒僻之地科雷马度过了十五年劳改生涯,《科雷马故事》就是根据他1937—1953年间在科雷马劳改营作为囚犯的经历写成。科雷马是古格拉群岛中苦难最为深重的地方,这部自传式短篇合集是沙拉莫夫苦难生活的纪念碑,也可以看作是俄罗斯半个世纪苦难的一座纪念碑。沙拉莫夫的作品在俄国影响深远,索尔仁尼琴曾说,读者能在这部作品中“真切地感受到群岛精神之无情以及人类绝望情绪之极限”,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则视沙拉莫夫为导师。她坦言:《科雷马故事》是对她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直接指引了她的写作方向。(推荐人 武靖雅)

《寻人不遇》

作者: [美]比尔·波特

版本: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6年9月

这是一本寻访中国古代诗人遗迹的游记,作者比尔·波特曾在台湾修行隐居十多年,后来以寻访隐士的《空谷幽兰》一书而为人所知,他对于古代诗歌的熟谙及其天真好奇之心,使得这本书远胜于普通的游记作品。

书中详细地讲述了寻访的过程、遇到的人事,以及他寻访的那些诗人的事迹和诗歌。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平淡无奇,但作者善于把琐事写得饶有趣味,而外来者的视角让他以好奇的眼光打量我们可能熟视无睹的事物,比如他写那位带他去找杜牧的老人,老人接过递给他的威士忌,“老人喝了一口,然后瞪大了眼睛,又递了回来,接着抽他的烟,他和其他人说了一句话,然后大家都笑了起来。”

他总共寻访了四十来位古代诗人。诗人们的墓地情形各异,区别很大,有的宏伟有的简陋,很多在荒野偏僻之处。他用美国带来的两瓶高度威士忌祭奠他们,这个仪式一再重复,有时还当场朗诵诗歌。

书中引用了很多古诗,都是很好的诗,有不少还是头一次看到,真是惭愧。如朱淑真这首《探梅》,“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梅花忆满坡。笑折一枝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朱淑真,你为什么要这么问?”比尔在书里问道。(推荐人 刘溜)

其他好书

小说(引进)

《四先生》

作者:[葡] 贡萨洛·曼努埃尔·塔瓦雷斯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年6月

这本小书太无厘头太有趣了,有点像《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都是头脑拐弯天真浪漫的小段子,心情郁闷的时候可以拿来一看!(推荐人 董子琪)

《斯通纳》

作者:[美]约翰·威廉斯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1月

可以称作美国中西部学院小说,小说最动人的时刻在于,斯通纳、这个农民的儿子对于文学觉醒的瞬间也是对人生开始敏感的时刻。斯通纳的灵魂是有局限的,但是他的追求也是赤诚的,就像所有人一样。(推荐人 董子琪)

《我的奋斗》 

作者: [挪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这是这套疯狂的六卷本自传体小说的第一部。与同样是大部头的《追忆似水年华》的精耕细作、深思熟虑比起来,《我的奋斗》初看起来有些粗糙原始,作者会事无巨细地描写人生中各种事情,从约会到父亲的死亡到买一罐可乐的详尽过程,这种直接迅速的写法想必承自凯鲁亚克。书中令人感动的是“我”深受生活与自我的折磨,他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是:此地安眠着一个人,他万事能忍,最后他被挤压得粉碎。(推荐人 刘溜)

 

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她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改写出了小说《时间之间》。

《时间之间》

作者: [英] 珍妮特·温特森 

版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4月

这是一个和“宽恕”有关的故事,温特森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她从小到大都在直视自己生活中的不幸,从不逃避、勇敢面对。当半生都在这种抗争中前行时,她同时也用这本书学会了宽恕和原谅。如她在书中所言“改变一生只需那么一点点时间,领悟那改变却要耗费一生。” (推荐人 姜妍)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1月

睽违六年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的新作将目光游至大都市的底层边缘,通过伊斯坦布尔一个街头小贩的一生和他头脑中种种离奇想象,记录了一个城市的变迁史,变迁中的消逝与恐惧。(推荐人 武靖雅)

《同栖生活》&《怒》

作者:【日】吉田修一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8月 

吉田修一这两部相隔12年的小说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照。同样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不同的是前者对维系人际关系持冷漠态度,后者则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前者探讨了一对多的人际关系危机,后者反思了如何建立与“最重要的那个人”的联结;前者以散淡开头惊悚结尾,后者以凶案开启却在结局显露温情;在前者中,网络聊天室还是一个新奇事物,而在后者中,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已经司空见惯。但不变的是,这位小说家用平实语言洞察人心的精妙笔力。(推荐人 林子人)

小说(原创)

小说家葛亮

《北鸢》  

作者: 葛亮

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日常精微之处的工笔描画勾勒出大时代的浮生百态,新古典主义的笔触书写不变的传统情怀。(推荐人 武靖雅)

《四季红》

作者:蒋晓云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6年8月 

“民国素人志”系列第二本,讲述了一九四九年后大批迁移海外及港台的男男女女人生故事,大概是可以是张爱玲《连环套》的水平,可以当做通俗小说看。(推荐人 董子琪)

《慈悲》

作者:路内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故事非常简单,讲述国营工厂学徒的一辈子,并以个人命运反映时代动荡。和原先的“青春”小说热情洋溢拉拉杂杂不同,文字风格更加沉潜冷静、平实俭省。(推荐人 董子琪)

《嗨,好久不见》 

作者: 顾前 

版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6年11月

顾前是老小说家,写起故事来举重若轻。他的语言从容克制,笔下的人物有些萎靡,但不阴暗,还有点幽默,对世事清醒得很,没什么抱负,怀着若有若无的热情,时间在喝酒打牌中倏忽过去,也没什么大事发生,读后却令人伤感。(推荐人 刘溜)

《龙头凤尾》

作者:马家辉 

版本: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6年10月

马家辉在他的第一部小说中下笔生猛,香港帮会、英国差佬、日本密探、同性恋、杜月笙,似真似假的历史元素被拧在一起,伴着通篇的华南粗口。不论对故事是否欣赏,读者都能感受到作者喷薄欲出的野心。(推荐人 程衍樑)

随笔/书信

意大利学者埃科

《树敌》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10月

在辞世之后,这是埃科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书,由15篇杂文组成,指向了不同的面向。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电视女郎与保持缄默》一文,埃科认为,今天人类面对的伦理问题之一恰恰是——如何回归沉默。很多时候,沉默比噪音更有力量。(推荐人 姜妍)

《阴翳礼赞》

作者:【日】谷崎润一郎

版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当日本人提及“文化自信”,他们会说些什么?在西方文明全面入侵日常生活的1930年代,谷崎润一郎将目光投向日本古典与东方传统,写就了《阴翳礼赞》等一系列散文,通过礼赞日本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之美来唤起时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当下中国同样面临着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谷崎润一郎的作品或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推荐人 林子人)

《百年旧痕》

作者:赵珩口述审订/李昶伟录音采写

版本:三联书店 2016年2月

赵珩是世家子弟,他多年来对于文化史的见解早已因此前的多部著作而广为人知,从这本专谈北京的新书中则可以看到一位老北京对于北京多年来变迁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推荐人 程衍樑)

《朋友之间》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 [美] 玛丽·麦卡锡 / [美]卡罗尔·布莱曼 

版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11月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与挚友、小说家玛丽·麦卡锡长达25年的书信集,为研究阿伦特的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也为了解这位传奇女性私人生活中的真实一面提供了一个入口。(推荐人 张之琪)

艺术

《伍迪·艾伦谈话录》 

作者: [美] 埃里克·拉克斯 

版本: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年9月

很难找到比伍迪·艾伦更合适的访谈对象了。这部谈话录的时间跨度为1971至2009年,他的谈话总是既风趣又深刻,妙语迭出,一些让人发笑,一些让人思考。一个是喜剧家艾伦,另一个是长期抑郁者艾伦,“一生都在绝望的微弱火焰上炙烤”,“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无神的世界,无意义的生命,接受那些毫无希望的恐怖而残酷的体验,接受爱情的难以获得,同时还要寻求一种方式,不仅能应对一切,还要过上一种正直而道德的生活”。(推荐人 刘溜)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作者: 白谦慎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一本很有意思的讨论何为书法经典的著作。“娟娟发屋”是作者在重庆偶然遇到的一家发廊的招牌,其简单质朴的书写打动了他。碑学兴起后,人们推崇那些处于传统“帖学”经典之外的古代民间书法,但为什么当代普通人的书写却引不起重视呢,为什么人们要舍“今”求“古”呢?(推荐人 刘溜)

《日本电影史》

作者:佐藤忠男

版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本书是佐藤忠男倾注毕生心血的作品,积四十年功力著成,首版出版于1995年,2007年再次推出增补版,本次中译本正是根据增补版翻译而成。(推荐人 程衍樑)

《阴影》

作者:贡布里希

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为1995年在英国国家美术馆举办的一场以“阴影”为主题的展览所撰写的导览,以“投影”为线索的一部好看的西方艺术史。(推荐人 张之琪)

《上海屋里厢》

作者:席闻雷 罗晴 
版本: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年9月

摄影师席闻雷从2007年开始拍摄的一系列以上海各时期建造的民居为题材的摄影作品,通过镜头和文字记录了城市的变迁和日常生活中“物”的意义。(推荐人 张之琪)

建筑师王澍

《造房子》

作者:王澍

版本: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年8月

如果你对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的建筑理念感兴趣,你一定要读《造房子》。王澍在一系列自述中阐明了自己的建筑理念——这同样也是这位致力于构建立足于本土的、不取悦他人的建筑哲学的建筑师的文化宣言。(推荐人 林子人)

《谁在收藏中国》

作者:【美】谢林·布里萨克【美】卡尔·梅耶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6年8月 

本书详尽记述了欧美诸国猎获中国艺术珍宝的百年史。而当中国经济腾飞之后,也跻身这一文化遗产争夺战的行列。如今文化遗产已被视作文化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洞悉这一文化政治背后的运行机制,需要从了解这段历史开始。(推荐人 林子人)

新知

《七堂极简物理课》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版本: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年5月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非常动人,全书的书写方式值得国内的科普作者借鉴,作者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文情怀,才能写出真正好看的科普读物。(推荐人 姜妍)

《人类砍头小史》

作者:弗朗西斯·拉尔森  

版本:海南出版社 2016年7月

历史悠久、遍布全球各个文明的砍头为何让人们害怕却又兴奋?砍下的头是被物化的人还是人格化的物?作为战利品的人头与作为标本的人头有何不同意涵?博物馆展览人头比“野蛮人”猎取人头更文明吗?这本小书是头与砍头的历史,更是对被塑造的文明与野蛮之标签的深切反省。(推荐人 黄月)

《假如海洋空荡荡》 

作者: [英]卡鲁姆·罗伯茨 

版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部自我毁灭的人类文明史”,人类用实际行动,一点点毁坏海洋文明(当然不止是海洋),毫无节制的捕捞让我们祖辈曾经的许多食物已经从今天的餐桌上消失,在未来的某一日,当人们再想食用海鲜时,或许能吃到的只有浮游生物了。(推荐人 姜妍)

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

《星际唱片》

作者:[美]卡尔·萨根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10月

这本长成黑胶模样的书是两张星际唱片的传记,此时它们正跟随旅行者1号和2号漫游在宇宙空间之中,等待外星人放下唱针,聆听地球之声,制作唱片的过程亦充满着对于人类文明、地球未来、人如何区别于其他生命形式的种种思考。(推荐人 黄月)

《明日的餐桌》

作者:[美]帕梅拉·罗纳德 / 拉乌尔·亚当查克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1月

这对夫妻作者琴瑟和谐地娓娓道来有机农业与转基因技术的知识,虽然基本,对中国读者来说却十分重要。有机农业与转基因两者亦如婚姻双方一般,共生而互补。科学的一切努力,不过是为了人类明日的餐桌上有饭可吃,且吃得更好。(推荐人 黄月)

《心智探奇》

作者:[美]史蒂芬·平克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3月

博学的平克一如既往在神经科学、心理学、语言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纵横捭阖,读者以心智理解心智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毕竟我们不是无毛的“裸猿”,而是心智的产物,我们的生命、情感、艺术与制度都因心智的存在而意义非凡。(推荐人 黄月)

《怎样观察一棵树》

作者:[美] 南茜·罗斯·胡格、[美] 罗伯特·卢埃林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6年9月

正如梭罗所说,大部分自然现象是我们毕生无法见到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似乎从没留意过鹅掌楸的芽、水青冈的花和银杏树的果。这种在地球上存在了3.97亿年的生物,其生命实在太美好太庞大了,如果我们学会观察的话。(推荐人 黄月)

《极简人类史》

作者:【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6年4月 

“大历史”致力于将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化学、宇宙学等诸多学科融入全球通史研究,构成一个单一的、连贯清晰的历史叙事,为所有的人类知识提供统一框架。克里斯蒂安的《极简人类史:从宇宙大爆炸到21世纪》提醒我们,以国家为重心的历史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而非相似之处,而在地域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牢记人类整体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多么重要。(推荐人 林子人)

历史(中国史)

历史学家杨奎松

《边缘人记事》

作者: 杨奎松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3月

以八个非常年代里的“问题”小人物为个案,以他们的人生际遇,观察那个特殊年代的政治生态如何将人剥夺为“边缘人”。(推荐人 武靖雅)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作者: 王明珂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4月

通过人类生态、本相/表相、认同/记忆、文本/情境等概念,提出一种由文本、图像、电影、社会事件等“表相”认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法,是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对史学的反思。(推荐人 武靖雅)

《撒马尔罕的金桃》

作者:薛爱华

版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6年4月

一本写于1963年的唐史研究作品,在经过图书编辑还原英文书名后上演了一场罕见的复活,不少读者惊呼终于与这部讲述盛唐对外贸易的作品相遇,尽管这本书的上一个版本早在2005年就已诞生。(推荐人 程衍樑)

《雍正帝》

作者:【日】宫崎市定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7月 

已然成为“网红”的雍正帝无疑是近年来最受人关注的清代皇帝之一,宫崎市定的《雍正帝》是讲述这位铁血皇帝一生的又一本著作。作为一本面向日本读者的科普类书籍,《雍正帝》浅显易懂;而对中国读者来说,书中对清廷统治结构的论述亦能让我们重新思考从帝制时代到当代的中国政治体制的内在逻辑嬗变。(作者 林子人)

《纵乐的困惑》

作者:卜正民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明王朝是在冬季的安祥和静谧中开始的”,这本迷人的历史著作是从这句话开始的,它将明朝分为四季,从安静的冬到喧嚣的春,疯狂的夏,最后终结于秋。该书以一位宋代知县张涛的人生故事贯穿始终,记录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市场与邮政,纺织业,女性和时尚,印刷业与旅行,以及无情的商业带给明朝人的不安和恐惧。(推荐人 刘溜)

《哈佛中国史》

作者: [加] 卜正民 等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0月

集卜正民、罗威廉、陆威仪、迪特·库恩四位国际顶尖汉学家之力写就的中国通史,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提供了崭新的中国史叙述模式。(推荐人 武靖雅)

历史(国际史)

海军史学者章骞,于2016年8月病逝。

《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

作者:章骞

版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在英国统治海洋的两百年中,曾有多位新兴强权向其发动挑战,但最终接过大海权杖的只有同属盎格鲁撒克逊一脉的美国,制海权真的依仗血统论?抑或是海洋上的逻辑远在争霸事业以外。对于关心海权历史的读者,本书不可不读。(推荐人 程衍樑)

《莫斯科的黄金时代》

作者:克里斯汀·罗思-艾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6年1月

1959年,访问完好莱坞的赫鲁晓夫认定苏联文化最终会在这场美苏之间的文化较量中大获全胜,然而历史却以惨败赠与苏联。赫鲁晓夫在文化领域的失败归因如何,本书正是关于这一问题的最佳讨论。(推荐人 程衍樑)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作者:【英】杰里·布罗顿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8月 

今年各大出版商引进的诸多世界史或从世界史角度看区域历史的书籍之中,《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是非常特别的一本。在“地图”这一看似中性客观的文化构建物中,反映的是制图者的世界观与权力意识。而当我们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地图对照起来观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亦是一条洞悉世界历史走向的隐秘线索。(推荐人 林子人)

《伦敦传》

作者:【英】彼得·阿克罗伊德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16年5月

一部放弃了线性叙事的城市传记,用一种散漫甚至絮絮叨叨的写法,还原最真实的城市肌理,像是一本关于伦敦的田野笔记。(推荐人 张之琪)

《德国天才》

作者:[英] 彼得·沃森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6年8月

通过讲述自18世纪中叶以来德国灿若星辰的思想文化大师,展现了一部德国文化与思想史,探索了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推荐人 武靖雅)

传记

黄柳霜,第一位美籍华人好莱坞影星。

《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

作者:郝吉思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2月

从1919年初登银幕到1960年参演《琼楼春梦》,黄柳霜的演艺经历不仅仅是好莱坞第一位华裔女演员的从影故事,她一生的遭遇还是亚裔演员在美国奋斗的注解。(推荐人 程衍樑)

《阿尔贝·加缪》 

作者: [美] 罗伯特·泽拉塔斯基 

版本:漓江出版社 2016年6月

本书通过四个关键性事件,追溯了加缪一生中那些“熟悉的观念”,以及他与它们的斗争。在作者看来,加缪是一个固执的人道主义者,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里创造价值并作出道德上的努力。“世界上有美也有受辱”,书中深入地剖析了加缪的沉默,对公共政治事件的沉默,充满他个人生活的沉默,人生最后几年他似乎完全陷入其中的沉默。加缪坦诚地展现了自己的困境,这使得他没能成为导师,而是成为了我们的伙伴。(推荐人 刘溜)

《懒寻旧梦录》(增订本)

作者:夏衍

版本:中华书局2016年1月

这是作者在84岁高龄开始撰写的回忆录,他的故事中有鲁迅、田汉、潘汉年,可以当做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电影史的珍贵史料,其中关于“左联十年”的记述尤为重要。(推荐人 董子琪)

《阿瑟·米勒自传》

作者:阿瑟·米勒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7月

除了与玛丽莲·梦露的短暂婚姻和话剧《推销员之死》,我们对阿瑟·米勒了解多少?这部620页的自传不仅是米勒对人生历程与艺术之路的回顾和反思,更是一部感人肺腑又妙趣横生的美国社会编年史。人生如戏,米勒棒呆。(推荐人 黄月)

《白宫岁月》

作者:亨利·基辛格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7月

基辛格在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中地位如何,不必多言,他对于其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叶的政坛追忆,是当代政治家回忆录中最为重要的一份文字资料。(推荐人 程衍樑)

《左宗棠全传》

作者:秦翰才

版本:中华书局 2016年6月

本书的写作史堪称传奇,一个民国“迷弟”辗转十多年考证左宗棠一生经历,秦翰才几乎走遍左宗棠所到之处,并拜访到多位直系后裔,引用300多种书目,四易其稿,才成此书。(推荐人 程衍樑)

纪实

《二手时间》

作者: [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月

这本非虚构作品通过俄罗斯一个个普通人的讲述,展现了苏联解体后二十年间社会转型的痛苦,梦想破碎后的俄罗斯人如何在物质与金钱的席卷中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推荐人 武靖雅)

《这是不是个人》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3月

奥斯维辛永远的174517号,这是莱维人生无法摆脱的印记。在他从集中营死里逃生的一年后,《这是不是个人》完成。正如莱维在书中所说,“有奥斯维辛,就不能有上帝的存在。”(推荐人 姜妍)

《奇想之年》

作者:[美] 琼·狄迪恩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6年12月

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非虚构作品《奇想之年》记录了美国女作家琼·狄迪恩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丈夫去世、爱女重病让她开始思考死亡、失去以及生命的意义。(推荐人 张之琪)

《无路可逃》

作者:冯骥才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冯骥才对于“文革”的非虚构回忆录,冯老对过去经历的回忆没有一味哭诉伤痛,还有一段跟“坏人”斗智斗勇的片段,体现出朴实的生存智慧。(推荐人 董子琪)

社科

《大国大城》

作者:陆铭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

城市雾霾怎么办?交通拥挤怎么办?房价会不会降?这本书都有实用指导。陆铭说,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把大城市的蛋糕做大,每个人都会有最好的结局。(推荐人 董子琪)

《马克思·韦伯与德国政治》 

作者: [德]沃尔夫冈·J.蒙森 

版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10月

来自史学世家的蒙森,结合韦伯的生命历程,分析了他的思想主张在其成长过程的变化,以及这些主张是如何影响到了当时的德国政治。韦伯既是自由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德国民族主义者。蒙森对这两个看似完全矛盾的立场是如何在韦伯身上形成以及如何体现,进行了细致分析。(推荐人 姜妍)

《暴力》

作者: 兰德尔·柯林斯 (Randall Collins) 

版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很多人心中认为的暴力事件发生概率恐怕远高于实际的数字,在《暴力》这本书中,柯林斯从微观行为的角度对暴力的发生进行了分析。他告诉我们,人类是一种尽可能避免发生暴力的物种,很多时候暴力的发生往往针对的是弱者。(推荐人 姜妍)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16年10月

这是汉娜·阿伦特为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所做的纪录,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推荐人 武靖雅)

《福柯文选》

作者:米歇尔·福柯、汪民安 编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汪民安主编的《福柯文选》收录了福柯从60年代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时期,到晚年“自我技术”研究之间,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其中很多是首次译介到国内。(推荐人 张之琪)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作者:刘禾主编

版本:三联书店 2016年4月

刘禾主编的世界史、文化研究、东亚研究论文集,主要讨论了殖民主义语境下,西方的“文明”观念和知识霸权如何塑造了非西方国家的自我认知。(推荐人 张之琪)

《中国古代的动物与灵异》

作者:[英]胡司德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年2月

中国研究学者胡司德(Roel Sterckx)对先秦两汉文献中所涉及到的动物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动物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的特殊位置和作用。(推荐人 张之琪)

全集/文集

《里尔克诗全集》

作者: [奥] 里尔克

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16年1月

里尔克是20世纪德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这套诗集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译出,收录了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推荐人 武靖雅)

《萨缪尔·贝克特全集》(22卷本)

作者:萨缪尔·贝克特

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年

这是世界上第一套“贝克特全集”,收录了他全部的诗歌、小说、戏剧与文艺批评。昆德拉将贝克特称为“封路的人”,认为贝克特之后再无剧作家的文字。从存在主义小说读到荒诞派戏剧,我们可以从中一窥贝克特是如何“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从现代人的窘困中获得崇高”的(1969年诺奖授奖词)。(推荐人黄月)

《阿城文集》

作者:阿城

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年3月

这是多少阿城迷盼了多少年的一套书,市场上,阿城曾经的图书早已绝版,但阿城本人多年来又不肯再版这些书,直到这套文集的出版。文集除了旧作,也有将近年来阿城散落在各处的文章、讲座收集成两本新书。在这些书里,我们继续感受阿城的睿智和博学。(推荐人 姜妍)

文论

《文字即垃圾》

作者:米歇尔·福柯等

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拜德雅”人文丛书系列出品的文学评论集,收录了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左翼学者的经典文论作品,包括福柯、拉康、德勒兹、巴塔耶、罗兰·巴特等等。(推荐人 张之琪)

《人歌人哭大旗前》

作者:[日]木山英雄

版本:三联书店 2016年1月 

木山英雄是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这本书研究的是毛时代的旧体诗,从对荒芜、启功、潘汉年、毛泽东、胡风、聂绀弩等文人、政治家的旧体诗的分析来体察诗人们的精神苦闷。(推荐人 董子琪)

《中国古典小说》

作者:夏志清

版本:香港中文大学 2016年7月 

这夏志清是对中国六部传统小说入门式的介绍之作,虽然今年才出版,但这是最早的“古典小说”翻译版本,刊登于白先勇主编的《现代文学》上,译者为何欣、庄信正、林耀福、刘绍铭,阵容非常强大。(推荐人 董子琪)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