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那些年坑过爹的奇葩音乐节,以后能长点儿心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那些年坑过爹的奇葩音乐节,以后能长点儿心吗?

交通不便、入场缓慢、缺乏指引、吃东西贵、上厕所难、散场后人员滞留、门票超售、主办方缺乏预判、舞台设计演出排序不合理、乐队现场不专业……音乐节年年办,主办方年年反思、这些问题却还是一再重复。

耳洞大开音乐节现场公示:您可通过大屏幕观看演出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无论朋友圈还是民谣故事微信群里,被讨论最多的都是9月24、25日两天在昆明举办的“耳洞大开”民谣音乐节。 这场造势许久的音乐节,不仅请来了李志、宋冬野、陈粒、陈鸿宇等口碑与流量担当具备的一线民谣阵容,主办方也是经验丰富的摩登天空,因此在正式开始前就已吊足了观众胃口,甚至吸引了不少云南以外省份的民谣爱好者到场。 然而,两天下来,这场“精心打造”、“首创推出”的民谣类型化音乐节品牌,却成了一个在购物中心下沉广场举办、场地容量远远小于售票数量、“听见舞台”听不见声音、数千购票者无法入场、主办方让大老远买票去现场的乐迷“看大屏幕”、最终不得不退票处理的笑话。

摩登天空官微成吐槽地

反观音乐节前夕这篇情怀与理念兼具、诚意与信心满满的新闻通稿:《摩登天空首创民谣类型化品牌音乐节,“小而美”从昆明出发》,着实替主办方尴尬: 发布会一开始由摩登天空副总张翀硕对耳洞大开民谣音乐节的初心、定位、特征、美学做出了生动的解析,硕总说到:“今年是摩登的类型化品牌音乐节的启动年。我们不追求这个音乐节的规模、广度,我们希望它更安静、更简单、更精细,注重类型化的深度。”提到“小而美”概念时,硕总说到“小而美就是做减法、然后做极致!今天不缺“急功近利”、不缺“拼命争取”、不缺“盲从”、不缺“励志”、不缺“一切”!这个时候,“小而美”是一种优化,是一种反思,是一种回归……”

耳洞大开音乐节发布会现场

从小而美、做减法,到毫无美感可言的现场体验,这样的落差不免让人质疑,主办方的预判和经验究竟何在?

“我们不追求这个音乐节的规模、广度,我们希望它更安静、更简单、更精细。”

在办演出成为众多唱片公司重点赚钱模式的今天,音乐节早已不是新鲜事物。然而,早在十几年前就以商业化形式进入内地市场的国产音乐节,却在发展至今依然因场地、交通、现场质量等老问题频遭吐槽。搜索过往新闻不难发现,“预判不够、经验不足”是主办方面对质疑时惯用的表态。然而,十几年过去了,预判和经验到底还需要几个十年、需要多少粉丝的门票才能换来?国内音乐节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长点儿心? 2012年 大爱音乐节史上最惨音乐节 观众非法入场巨亏千万

山羊皮乐队在大爱音乐节

也许很多人还记得,四年前的成都曾有过一场堪称史上阵容最牛逼的音乐节,不仅有山羊皮乐队、崔健、郑钧、谢天笑等摇滚大咖;还有陈冠希、韩庚、张震岳、范晓萱、苏打绿、罗大佑等流行天王天后。然而,这也是“中国史上最惨的音乐节”,因为不仅没有赚得盆满钵满,反而亏得一塌糊涂,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这就是耗资7000万投资的成都大爱音乐节。

在此之前,国内的音乐节平均投资不到200万。最终,大爱音乐节总票务收回仅200万元,属巨额亏损,几乎所有外包团队员工工资拖欠。在现场,还发生了乐队成员被酒店滞留等问题,而主办方与酒店的帐务也存在拖欠纠纷。

即便许多观众认为,这是一场难得的拥有世界级豪华阵容、且在硬件等环节做得不错的音乐节,但还是无法挽回它巨亏的结局。原因何在?据报道,组织上的混乱,逐渐把这场商业性质的音乐节变为“慈善演出”,大爱音乐节执行官陈述给出一组数据,“21和22日两天大概有3到5万人进场看演出,23日和24日有6到7万人,然而,四天加起来卖出的票还不到5万张,现场销售不到2000张。”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通过其他途径入场?“一是黄牛太多,他们用不同手段去搜集各种赠票,拉低了整个价格,第二,非我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场地周围带人进来。”大爱音乐节的垮掉,对于整个国内音乐节市场有着巨大影响。

2013年 梦象音乐节李志拒演 “契约精神”受关注

原计划2012在天津,上海,武汉三个城市同时举行的梦想音乐节,号称是国内首个独立音乐音乐节,本将是一场当时国内“最文艺”的音乐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主办方北京声演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取消和推迟了当年的演出计划。最终,改在2013年北京、上海两地举办的梦象音乐节,因违约、未结清余款等问题,发生了著名的“李志拒演事件”,也让音乐节的“契约精神”首次受到关注。

知名乐评人张晓舟在《乱象音乐节》中这样写到:李志坚持按合同办事而不依不饶,只有这种态度,这种契约精神,才能让中国的音乐节进步,甚至让这个社会进步。他为了弥补梦象音乐节观众的损失,而迅速转移到live house免费为观众演一场,是不顾自己金钱的损失来弥补观众的损失。八点钟敲定,然后在微博紧急召集,最后九点半开演,即便来不及仔细调音,即便键盘坏了,还是奉献了一场两个半小时的精彩演出,老狼苏阳马条看到微博赶过来,最后全都杀上舞台。这是一个经典个案,也是微博推动的奇迹,更看出做人的境界:即兴,平等,音乐至上。 2014年 迷笛音乐节后海大鲨鱼打导演 4000乐迷滞留过夜

打人事件让2014迷笛成为关注焦点

2014年五一期间,“迷笛”和“草莓”两大音乐节同时登陆,本应是开心的假日party,不料却让媒体对于音乐节乱象的关注达到一个高点。在北京海淀的迷笛音乐节上,舞台导演因现场超时中断后海大鲨鱼乐队表演,遭乐队成员追打,引发一场口水战;第二天媒体再次曝光,4000多名乐迷因交通堵塞,当晚滞留演出现场一夜“有家难回”。

等候摆渡车的观众

据新浪娱乐报道,作为主办方迷笛音乐节的新闻官王小姐透露,尽管在5月1日演出前,已与海淀区交通部门协调多个疏散预案,但因候车牌不明显、工作人员紧缺而出现大批乐迷一时找不到准确的撤离方向,滞留现场。事发后第一时间迷笛音乐学校校长张帆接受媒体采访称:“预判不够,经验不足”是他们这次遇到的最大难题,他表示,明年的音乐节将更多地考虑到交通,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备,也希望可以得到乐迷们的谅解。 2016年 超级草莓老问题困扰人在囧途 低素质安保非礼观众

阔别北京几年后,草莓音乐节再次回归大帝都。只不过这次远了点儿,在距离北京3小时车程的香河,大巴抵达后还需换成摆渡车到现场。

步行前往演出现场的观众

事实上现场离市区远、交通不便等并非值得吐槽的点,作为观众也理应对于户外音乐节的环境以及交通有所认知,自行进行预估合理安排行程。不过,主办方在现场却依旧是那些音乐节上的老问题:入口隐蔽、换票艰难、缺少工作人员指引,购物、吃饭、上厕所等一切活动都以半小时的排队周期为基本值,有人调侃说,“不难理解为什么音乐节要办足三天了,因为吃喝拉撒占据了太多时间。” 更为严重的是,现场工作人员的素质令人堪忧。

宋冬野发微博斥草莓音乐节安保

交通不便、入场缓慢、缺乏指引、吃东西贵、上厕所难、散场后人员滞留、门票超售、主办方缺乏预判、舞台设计演出排序不合理、乐队现场不专业……音乐节年年办,主办方年年反思、这些问题却还是一再重复。 同样,在抱怨主办方的同时,作为音乐节的另外一部分,我们的观众水平也及格了吗? 比如,上文提到的大爱音乐节,非正常途径入场的观众正是造成音乐节巨额亏损的重要一环。再比如,面对这次主办方明显失误的耳洞大开音乐节,气愤的同时,究竟该如何表达情绪?如何正当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许在本已混乱的场面中,像这位观众这样擅自冲破铁栏杆,就不是值得提倡的方式。

主办方要专业,观众也得专业。2012年,日本富士摇滚音乐节与中国的张北草原音乐节同时举行,也同时遭遇暴雨。《北京晚报》对此做了深度报道,其中提到:“以往,当音乐节出现问题时,我们的媒体及观众第一反应就是向主办方问责。但富士音乐节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观点: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包括观众,也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除了老生常谈的音乐节垃圾问题,我们对于户外音乐节的认知是否也应有所提升?一位前往富士音乐节的中国人在离现场最近的地铁站观察,发现观众都背着鼓鼓的行囊,显然对意外做好了充足准备:蚊虫、暴雨、饥饿、困倦——“在雨中也不时能看见躺在泥潭中睡觉的观众。”“所有人能在几分钟内穿上雨衣,没人打伞,怕影响身后的观众。” 再看看我们的观众,如果连“别让我冻感冒”也成为对主办方的要求,如果对于环境、交通、现场状况没有一点概念,请提前稍做功课。毕竟,你不仅是花钱买服务的消费者,也应该是音乐节的一部分。

“所有行业都一样,四个字:契约精神。主办方要执行宣传上说的每个字。观众要遵守购票前主办方给出的规则。乐队按照和主办方的合约办事。”这是两年前李志针对国内音乐节乱象说的一番话。在这个周末,我们遗憾地发现:它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那些年坑过爹的奇葩音乐节,以后能长点儿心吗?

交通不便、入场缓慢、缺乏指引、吃东西贵、上厕所难、散场后人员滞留、门票超售、主办方缺乏预判、舞台设计演出排序不合理、乐队现场不专业……音乐节年年办,主办方年年反思、这些问题却还是一再重复。

耳洞大开音乐节现场公示:您可通过大屏幕观看演出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无论朋友圈还是民谣故事微信群里,被讨论最多的都是9月24、25日两天在昆明举办的“耳洞大开”民谣音乐节。 这场造势许久的音乐节,不仅请来了李志、宋冬野、陈粒、陈鸿宇等口碑与流量担当具备的一线民谣阵容,主办方也是经验丰富的摩登天空,因此在正式开始前就已吊足了观众胃口,甚至吸引了不少云南以外省份的民谣爱好者到场。 然而,两天下来,这场“精心打造”、“首创推出”的民谣类型化音乐节品牌,却成了一个在购物中心下沉广场举办、场地容量远远小于售票数量、“听见舞台”听不见声音、数千购票者无法入场、主办方让大老远买票去现场的乐迷“看大屏幕”、最终不得不退票处理的笑话。

摩登天空官微成吐槽地

反观音乐节前夕这篇情怀与理念兼具、诚意与信心满满的新闻通稿:《摩登天空首创民谣类型化品牌音乐节,“小而美”从昆明出发》,着实替主办方尴尬: 发布会一开始由摩登天空副总张翀硕对耳洞大开民谣音乐节的初心、定位、特征、美学做出了生动的解析,硕总说到:“今年是摩登的类型化品牌音乐节的启动年。我们不追求这个音乐节的规模、广度,我们希望它更安静、更简单、更精细,注重类型化的深度。”提到“小而美”概念时,硕总说到“小而美就是做减法、然后做极致!今天不缺“急功近利”、不缺“拼命争取”、不缺“盲从”、不缺“励志”、不缺“一切”!这个时候,“小而美”是一种优化,是一种反思,是一种回归……”

耳洞大开音乐节发布会现场

从小而美、做减法,到毫无美感可言的现场体验,这样的落差不免让人质疑,主办方的预判和经验究竟何在?

“我们不追求这个音乐节的规模、广度,我们希望它更安静、更简单、更精细。”

在办演出成为众多唱片公司重点赚钱模式的今天,音乐节早已不是新鲜事物。然而,早在十几年前就以商业化形式进入内地市场的国产音乐节,却在发展至今依然因场地、交通、现场质量等老问题频遭吐槽。搜索过往新闻不难发现,“预判不够、经验不足”是主办方面对质疑时惯用的表态。然而,十几年过去了,预判和经验到底还需要几个十年、需要多少粉丝的门票才能换来?国内音乐节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长点儿心? 2012年 大爱音乐节史上最惨音乐节 观众非法入场巨亏千万

山羊皮乐队在大爱音乐节

也许很多人还记得,四年前的成都曾有过一场堪称史上阵容最牛逼的音乐节,不仅有山羊皮乐队、崔健、郑钧、谢天笑等摇滚大咖;还有陈冠希、韩庚、张震岳、范晓萱、苏打绿、罗大佑等流行天王天后。然而,这也是“中国史上最惨的音乐节”,因为不仅没有赚得盆满钵满,反而亏得一塌糊涂,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这就是耗资7000万投资的成都大爱音乐节。

在此之前,国内的音乐节平均投资不到200万。最终,大爱音乐节总票务收回仅200万元,属巨额亏损,几乎所有外包团队员工工资拖欠。在现场,还发生了乐队成员被酒店滞留等问题,而主办方与酒店的帐务也存在拖欠纠纷。

即便许多观众认为,这是一场难得的拥有世界级豪华阵容、且在硬件等环节做得不错的音乐节,但还是无法挽回它巨亏的结局。原因何在?据报道,组织上的混乱,逐渐把这场商业性质的音乐节变为“慈善演出”,大爱音乐节执行官陈述给出一组数据,“21和22日两天大概有3到5万人进场看演出,23日和24日有6到7万人,然而,四天加起来卖出的票还不到5万张,现场销售不到2000张。”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通过其他途径入场?“一是黄牛太多,他们用不同手段去搜集各种赠票,拉低了整个价格,第二,非我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场地周围带人进来。”大爱音乐节的垮掉,对于整个国内音乐节市场有着巨大影响。

2013年 梦象音乐节李志拒演 “契约精神”受关注

原计划2012在天津,上海,武汉三个城市同时举行的梦想音乐节,号称是国内首个独立音乐音乐节,本将是一场当时国内“最文艺”的音乐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主办方北京声演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取消和推迟了当年的演出计划。最终,改在2013年北京、上海两地举办的梦象音乐节,因违约、未结清余款等问题,发生了著名的“李志拒演事件”,也让音乐节的“契约精神”首次受到关注。

知名乐评人张晓舟在《乱象音乐节》中这样写到:李志坚持按合同办事而不依不饶,只有这种态度,这种契约精神,才能让中国的音乐节进步,甚至让这个社会进步。他为了弥补梦象音乐节观众的损失,而迅速转移到live house免费为观众演一场,是不顾自己金钱的损失来弥补观众的损失。八点钟敲定,然后在微博紧急召集,最后九点半开演,即便来不及仔细调音,即便键盘坏了,还是奉献了一场两个半小时的精彩演出,老狼苏阳马条看到微博赶过来,最后全都杀上舞台。这是一个经典个案,也是微博推动的奇迹,更看出做人的境界:即兴,平等,音乐至上。 2014年 迷笛音乐节后海大鲨鱼打导演 4000乐迷滞留过夜

打人事件让2014迷笛成为关注焦点

2014年五一期间,“迷笛”和“草莓”两大音乐节同时登陆,本应是开心的假日party,不料却让媒体对于音乐节乱象的关注达到一个高点。在北京海淀的迷笛音乐节上,舞台导演因现场超时中断后海大鲨鱼乐队表演,遭乐队成员追打,引发一场口水战;第二天媒体再次曝光,4000多名乐迷因交通堵塞,当晚滞留演出现场一夜“有家难回”。

等候摆渡车的观众

据新浪娱乐报道,作为主办方迷笛音乐节的新闻官王小姐透露,尽管在5月1日演出前,已与海淀区交通部门协调多个疏散预案,但因候车牌不明显、工作人员紧缺而出现大批乐迷一时找不到准确的撤离方向,滞留现场。事发后第一时间迷笛音乐学校校长张帆接受媒体采访称:“预判不够,经验不足”是他们这次遇到的最大难题,他表示,明年的音乐节将更多地考虑到交通,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备,也希望可以得到乐迷们的谅解。 2016年 超级草莓老问题困扰人在囧途 低素质安保非礼观众

阔别北京几年后,草莓音乐节再次回归大帝都。只不过这次远了点儿,在距离北京3小时车程的香河,大巴抵达后还需换成摆渡车到现场。

步行前往演出现场的观众

事实上现场离市区远、交通不便等并非值得吐槽的点,作为观众也理应对于户外音乐节的环境以及交通有所认知,自行进行预估合理安排行程。不过,主办方在现场却依旧是那些音乐节上的老问题:入口隐蔽、换票艰难、缺少工作人员指引,购物、吃饭、上厕所等一切活动都以半小时的排队周期为基本值,有人调侃说,“不难理解为什么音乐节要办足三天了,因为吃喝拉撒占据了太多时间。” 更为严重的是,现场工作人员的素质令人堪忧。

宋冬野发微博斥草莓音乐节安保

交通不便、入场缓慢、缺乏指引、吃东西贵、上厕所难、散场后人员滞留、门票超售、主办方缺乏预判、舞台设计演出排序不合理、乐队现场不专业……音乐节年年办,主办方年年反思、这些问题却还是一再重复。 同样,在抱怨主办方的同时,作为音乐节的另外一部分,我们的观众水平也及格了吗? 比如,上文提到的大爱音乐节,非正常途径入场的观众正是造成音乐节巨额亏损的重要一环。再比如,面对这次主办方明显失误的耳洞大开音乐节,气愤的同时,究竟该如何表达情绪?如何正当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许在本已混乱的场面中,像这位观众这样擅自冲破铁栏杆,就不是值得提倡的方式。

主办方要专业,观众也得专业。2012年,日本富士摇滚音乐节与中国的张北草原音乐节同时举行,也同时遭遇暴雨。《北京晚报》对此做了深度报道,其中提到:“以往,当音乐节出现问题时,我们的媒体及观众第一反应就是向主办方问责。但富士音乐节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观点: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包括观众,也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除了老生常谈的音乐节垃圾问题,我们对于户外音乐节的认知是否也应有所提升?一位前往富士音乐节的中国人在离现场最近的地铁站观察,发现观众都背着鼓鼓的行囊,显然对意外做好了充足准备:蚊虫、暴雨、饥饿、困倦——“在雨中也不时能看见躺在泥潭中睡觉的观众。”“所有人能在几分钟内穿上雨衣,没人打伞,怕影响身后的观众。” 再看看我们的观众,如果连“别让我冻感冒”也成为对主办方的要求,如果对于环境、交通、现场状况没有一点概念,请提前稍做功课。毕竟,你不仅是花钱买服务的消费者,也应该是音乐节的一部分。

“所有行业都一样,四个字:契约精神。主办方要执行宣传上说的每个字。观众要遵守购票前主办方给出的规则。乐队按照和主办方的合约办事。”这是两年前李志针对国内音乐节乱象说的一番话。在这个周末,我们遗憾地发现:它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