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围棋界与AI的较量,终于走到全面溃败的末路?
智能硬件小站 文 | 莉切
2016年年末,在著名网络围棋对弈网站弈城上突然出现了一位ID为Master的神秘棋手。
这位棋手在12月29日到31日,连战连胜30场。
休息一天之后,Master转战野狐平台,又一次碾压众多顶尖棋手。截至今日下午三点半,已经达到了恐怖的54连胜,自称可以战胜AlphaGo的柯洁也认输了。
人类在围棋界与AI的较量,不妨说是从立于不败之地到初步失守,而今终于走到了全面溃败的末路。
一:Master是谁?
Master最早登陆弈城围棋,个人资料几乎是空白,目前还没有组织或个人表示对这个账号负责。但Master每天进行10场对弈的固定频率,10秒一子的落子速度,完全无视围棋圈认为“不可下”的规矩套路,有些蹩脚的英语水平,都指向了一个最大的可能:这位Master并不是人类,而是AI,并被认为极有可能正是去年曾大败李世石选手的AlphaGo。
Master登陆弈城时就有了职业九段的认证,这符合阿尔法围棋取得荣誉九段称号的战绩,而DeepMind方面也没有正面否认外界对Master就是AlphaGo的猜测。
(图为科技新闻账号Science News的调侃)
唯一的疑点或许在于Master在弈城是以韩国籍注册,且一改阿尔法围棋的平稳棋风,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或许是韩国研制的未公布人工智能。
二:Master的棋为什么这么天马行空?
(以下分析以大师就是阿尔法狗——或采用同类深度学习逻辑的AI为假设做出)
围棋至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无数高手殚精竭虑、身经百战而留下了大量招法、定式、禁忌。这些“套路”既是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围棋圈的“风度”。但目标被设定为“取胜”的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是不care你这些的。
无论是AlphaGo还是Master,在棋路上都常有惊人之举,使围棋爱好者们惊呼“无法理解”“看不懂”。人工智能棋手们对人类棋手的冲击不仅在于人输给机器,更在于让我们突如其来地意识到,人类玩了上千年的围棋总结出的“最优解”们,很可能只是人类棋手的“过拟合”。
为了处理围棋棋盘上巨量的可能性,得出最优落子策略,AlphaGo有两个“大脑”,其中的落子选择器(Move Picker)可以计算出胜率较大的落子点,而在胜率相同的数个点上的选择则具有随机性,因此便出现了许多落子在人类棋手认为不可走的棋路上,并且稳赢的奇招妙着。
而棋局评估器(Position Evaluator)则负责预测对手整体赢棋的可能性,通过整体局面来辅助判断,通过对“好”和“坏”的分类来决定是否深入应对,从而造成棋局中的大量脱先(意即对对手当前的棋着置之不理而转投他处)。非常讽刺的是,这也就意味着,很多时候阿尔法围棋的评估大脑会认为对手——这些世界顶尖的专业围棋选手——的棋着缺乏威胁性,是不值得它去专门应对的。
而在人类棋手的眼里,人工智能的棋路就变得毫无规律可循,反经验、反常识,同时又凶险异常了。
三:我们该开始警惕超级人工智能吗?
刘慈欣曾说,电脑下棋赢了人类不是AI,它下棋输了后恼羞成怒,把鼠标通电杀死对弈的人类棋手,这才是AI。
显然,这是从意识和感情的层面定义人工智能的观点,而我们面对的“深蓝”和“狗”则尚且停留在在某一专业领域击败人类的水平,距离有感情的人造生命式人工智能和无所不能的“天神”式人工智能都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然而就已有的人工智能来看,从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到去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花了二十年,而从AlphaGo对李世石4胜1败再到这位Master击败柯洁九段、陈耀烨九段、朴廷桓九段、芈昱廷九段、唐韦星九段等一干高手取得50连胜,则只花了半年,发展速度令人咋舌。
比起对超级人工智能和大过滤器的恐惧,专业型人工智能的威胁则要现实得多。
在许多需要重复工作的行业中,用机器取代人工早已是大势所趋。而人工智能可以在国际象棋和围棋上战胜人类,这意味着AI在其他脑力活动上“战胜”人类几乎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
以翻译为例。“机翻”,也就是机器翻译,一直被用来形容翻译生硬机械、词不达意、甚至令人一头雾水的翻译。而现在,使用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技术、“序列到序列”模型的谷歌翻译,已经可以将英文相当准确、流畅地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语言。或许在将来,非文学类的翻译将也可以由机器代劳。
金融、医疗、教育,以及许多其他曾被认为不太可能会被机器取代的脑力工作也是如此。人工智能的发展无疑将提高一个社会整体的文明水平,在许多方面改善人类生活。但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开始在各行各业取代人工,或许我们就离又一次蒸汽革命带来的手工业者失业潮那样的社会阵痛也不远了。
智能硬件小站原创,图片来自互联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