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学取消绩点制,能改变“卷”的本质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学取消绩点制,能改变“卷”的本质吗?

“竞争本身不是坏事,关键是卷得必要还是不必要。”

图源:界面新闻 匡达

界面新闻记者 | 查沁君

延续多年的学分绩点制,到了要变革的时刻吗?

“为什么别人平时划水,期末还考得比你好”、“感觉像回到高中,卷绩点的同学都藏好自己,和成绩有关的概不透露。”

近日,北京大学校报发布的《放弃绩点——成绩评定改革在“生科”》一文指出,在高强度的学业考核压力下,无数学生为了提高一两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内卷。

“平均成绩点数”(即GPA,Grade Point Average)是目前国内外通行的人才评价标准,与研究生推免、奖学金评定、出国留学等密切相关。

某种程度上,绩点可以说是学生升学、就业路上一块必不可少的“敲门砖”。

多所高校在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办法中指出,申请条件是专业成绩排名“名列前茅”;学生出国申请国外高校需要提供绩点成绩;毕业求职过程中,当用人单位面对各方面条件不相上下的候选人时,绩点高无疑是一个加分项。

“如何在大学获得高绩点”“大一绩点4.3班级第一,我都做了哪些”……不少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获得高绩点的方法。

以绩点为导向,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选课策略,比如更倾向给分宽松的老师的课程,而非兴趣导向,对绩点的追求一度超越了对知识的渴望。

一篇名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内卷表征与归因研究》的论文也提到当代大学生“绩点之争”的现状:“他们可以不考虑个人学习志趣,活在被绩点统治的世界里。”

为了改善上述困境,国内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取消绩点,实行等级制的成绩评定改革。

例如,北大在生命科学学院进行绩点试点改革,自2020级学生开始,该院开设的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和实践类课程的成绩评定推荐采用A-F的等级制,A相当于85分或以上、B相当于75-85分、C相当于65-75、D相当于60-65、F为不及格。

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也曾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变百分制为等级制。其中获A+的人数不超过该课程修读总人数的5%,获F不合格的学生比例则不设要求。

“这不仅是成绩记载方式上的变化,也是教育理念上的变化。”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彭刚当时回应称,“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遏制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学习行为,使学生拥有更为广阔和多样的发展空间。”

清北之外,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也采取了等级制的评定方式,但同时也保留了百分制,以便于成绩的转换和存档。

“竞争本身不是坏事,关键是卷得必要还是不必要。”北大生科院副院长王世强在上文中指出,“一门课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从知识掌握上已经足够好了,没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达到95分以上。”

在他看来,改革并没有放松对成绩中下游学生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应只着眼于成绩,而要多注重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交叉学科的学习。

等级制实行后,奖学金评定、申请出国、保研的标准也随之调整。

以北大生科院为例,其奖学金评价加入科研实践、学生工作、社会公益等综合因素;在录取研究生时,导师们主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科学兴趣、研究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英文水平等。针对出国留学的同学,该院还会向国外学校阐明等级制的评价方式。

对等级制的试行,也有不同的声音。

反对者认为,等级制并没有改变“卷”的本质,以前同学们焦虑得低分,现在焦虑得“B”。而且对于之前绩点排名名列前茅的同学而言,因为拉不开明显差距,等级制也显得不那么“友好”。

对比看来,绩点制与等级制的差别在于,前者属于“精细打分”,更有区分度,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后者则是“粗糙打分”,显示水平区间的同时,淡化竞争意识。

以“粗线条”的等级制成绩替代过细的绩点制成绩,更是传递出一种信号:学生不必困在一个赛道上“卷”分数,要适时为自己解压“松绑”,积极探索发展新的兴趣。引入综合的评价体系,高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成长可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学取消绩点制,能改变“卷”的本质吗?

“竞争本身不是坏事,关键是卷得必要还是不必要。”

图源:界面新闻 匡达

界面新闻记者 | 查沁君

延续多年的学分绩点制,到了要变革的时刻吗?

“为什么别人平时划水,期末还考得比你好”、“感觉像回到高中,卷绩点的同学都藏好自己,和成绩有关的概不透露。”

近日,北京大学校报发布的《放弃绩点——成绩评定改革在“生科”》一文指出,在高强度的学业考核压力下,无数学生为了提高一两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内卷。

“平均成绩点数”(即GPA,Grade Point Average)是目前国内外通行的人才评价标准,与研究生推免、奖学金评定、出国留学等密切相关。

某种程度上,绩点可以说是学生升学、就业路上一块必不可少的“敲门砖”。

多所高校在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办法中指出,申请条件是专业成绩排名“名列前茅”;学生出国申请国外高校需要提供绩点成绩;毕业求职过程中,当用人单位面对各方面条件不相上下的候选人时,绩点高无疑是一个加分项。

“如何在大学获得高绩点”“大一绩点4.3班级第一,我都做了哪些”……不少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获得高绩点的方法。

以绩点为导向,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选课策略,比如更倾向给分宽松的老师的课程,而非兴趣导向,对绩点的追求一度超越了对知识的渴望。

一篇名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内卷表征与归因研究》的论文也提到当代大学生“绩点之争”的现状:“他们可以不考虑个人学习志趣,活在被绩点统治的世界里。”

为了改善上述困境,国内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取消绩点,实行等级制的成绩评定改革。

例如,北大在生命科学学院进行绩点试点改革,自2020级学生开始,该院开设的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和实践类课程的成绩评定推荐采用A-F的等级制,A相当于85分或以上、B相当于75-85分、C相当于65-75、D相当于60-65、F为不及格。

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也曾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变百分制为等级制。其中获A+的人数不超过该课程修读总人数的5%,获F不合格的学生比例则不设要求。

“这不仅是成绩记载方式上的变化,也是教育理念上的变化。”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彭刚当时回应称,“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遏制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学习行为,使学生拥有更为广阔和多样的发展空间。”

清北之外,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也采取了等级制的评定方式,但同时也保留了百分制,以便于成绩的转换和存档。

“竞争本身不是坏事,关键是卷得必要还是不必要。”北大生科院副院长王世强在上文中指出,“一门课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从知识掌握上已经足够好了,没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达到95分以上。”

在他看来,改革并没有放松对成绩中下游学生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应只着眼于成绩,而要多注重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交叉学科的学习。

等级制实行后,奖学金评定、申请出国、保研的标准也随之调整。

以北大生科院为例,其奖学金评价加入科研实践、学生工作、社会公益等综合因素;在录取研究生时,导师们主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科学兴趣、研究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英文水平等。针对出国留学的同学,该院还会向国外学校阐明等级制的评价方式。

对等级制的试行,也有不同的声音。

反对者认为,等级制并没有改变“卷”的本质,以前同学们焦虑得低分,现在焦虑得“B”。而且对于之前绩点排名名列前茅的同学而言,因为拉不开明显差距,等级制也显得不那么“友好”。

对比看来,绩点制与等级制的差别在于,前者属于“精细打分”,更有区分度,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后者则是“粗糙打分”,显示水平区间的同时,淡化竞争意识。

以“粗线条”的等级制成绩替代过细的绩点制成绩,更是传递出一种信号:学生不必困在一个赛道上“卷”分数,要适时为自己解压“松绑”,积极探索发展新的兴趣。引入综合的评价体系,高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成长可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