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民营经济31条”到化解隐性债务:2023年中国经济十大关键词 | 回望2023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民营经济31条”到化解隐性债务:2023年中国经济十大关键词 | 回望2023⑥

回顾2023年,我国经济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走出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王玉 王珍

2023年,随着新冠疫情影响退潮,中国经济正式按下“重启键”。恢复和扩大消费、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化解隐性债务等措施先后落地实施,人民币国际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回顾2023年,我国经济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走出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在岁末交替之际,界面新闻整理了中国经济十大关键词,和读者一起回顾即将过去的2023年。

“重启”经济

经历了三年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在2023年全面重启,各行各业都在鼓足干劲把失去的三年“夺回来”。

在疫情影响消退和出行意愿提升的背景下,首先是春节消费明显复苏,旅游人次和收入均创四年新高,跨省游、长途游比例显著增加;服务消费回升明显,电影市场也迅速回温。这一趋势在随后的“五一假期”、“端午小长假”和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等节日中得到延续,其中,“五一假期”和中秋国庆假期的旅游出行人数和国内旅行收入均超越疫前水平。

2023年春节刚过,地方政府便开启“拼经济”模式,多地召开“新春第一会”,在会上发布包括稳投资、促消费、改善营商环境在内的一系列提振经济措施,甚至有地方立下“军令状”。虽然受基数影响,全年基建投资增速呈放缓趋势,但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稳增长发力最明显地体现在了一季度经济数据上。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5%,较2022年四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这一表现远超市场预期的3.8%。

“民营经济31条”

在民间投资持续下滑、民营企业信心不稳的背景下,政府对民企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高。

7月19日晚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即“民营经济31条”),从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等七个方面提出多达31条具体措施。意见既重申了对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持和鼓励,也就社会关注较高的领域做了回应。

意见发布一周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趁热打铁发布《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从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促进民间投资项目落地实施和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四方面提出17项具体措施。

为了政策更好落地见效以及方便统筹协调,国家发改委内部还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11月13日,首任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魏东在参加新华社“中国经济圆桌会”访谈节目时表示,当前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下一步将围绕政策、交流、合作、监测、评估、宣传搭建六大服务平台。

1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促进民企民资发展,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循环圈。除了在极少数特殊领域国企可享有特殊政策,公平竞争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如果能在较大程度上消除“所有制鸿沟”,就有利于民企做强做优做大,从而出现更多像华为这样的大型民营企业。

化解隐性债务

今年经济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在法定债务限额之外,直接或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这既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代替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也包括地方政府在设立投资基金、开展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购买服务等过程中形成的长期支出事项债务。

隐性债务没有官方统计数据,市场估计在30万亿至50万亿元。早在2018年,中央、国务院就提出,地方政府要在未来5-10年内化解隐性债务。2020年12月到2021年9月,部分建制县以及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率先试点用特殊再融资债券化解隐债。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后,化债方案开始加速落地。10月,特殊再融资债券重启发行,截至目前发行规模已近1.4万亿元。

相较于数十万亿元的隐债,特殊再融资债券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从中央到地方正在推进金融机构协同化债。11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要求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开展平等协商,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方式,合理降低债务成本、优化期限结构,确保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落实落细。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还表示,央行将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支持。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没有“治本”的措施,在本轮化债任务完成后,过几年新一轮隐债很可能卷土重来。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遏制债务增量,这包括通过财税改革平衡央地的财权和事权、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体系、推动平台公司转型等等。

恢复和扩大消费

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将“着力扩大内需”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并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在年内首次以经济形势为主题的政治局会议上,“恢复和扩大消费”再次被摆在C位。4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

接下来,为迎接暑期消费旺季,各地持续推出促消费活动。例如,5月10日,北京消费季夜京城活动联动全市40余个商圈、200余个品牌、万家门店开展百余项促进夜间消费主题活动。6月9日,山东推出“2023好客山东露营季”。6月21日,天津启动“第三届海河国际消费季”,推出V1夏日狂欢节、天津品质消费农村行等系列活动。

下半年以来,促消费措施全面发力。7月3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出台《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从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政策举措。在此之前,发改委等部门连发两份文件,分别是《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和《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

同时,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8月份,财政部发布多项税收优惠措施,包括一定条件下换购住房实施个税退税、一次性奖金个税政策延续、提升部分专项附加扣除额度等等。此外,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明确要求商业银行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希望以此释放更多消费需求。

政策发力体现到了经济数据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比上半年提高6个百分点。

扩大消费依然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2023年年初以来,因理财收益率和其他投资收益率下行,居民使用存款或者减少其他投资提前偿还存量房贷的现象大幅增加。提前还贷使得房地产市场本就虚弱的增量需求进一步下降,市场人士呼吁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以缓解提前还贷现象。彼时,存量房贷利率和最新房贷利率之差高达约140个基点。

由于银行净息差已处于较低水平,而居民贷款又是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使得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的可能性变得扑朔迷离。7月14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称,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这是央行首次对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呼声进行正面回应。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8月31日,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商业银行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同时,调降二套房贷利率下限40个基点。同时,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提出,不再区分实施“限购”城市和不实施“限购”城市,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政策下限统一为不低于20%和30%。

11月6日,央行发文称,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工作已基本完成,超过22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平均降幅73个基点,惠及超5000万户、1.5亿人,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1600-1700亿元,户均每年减少3200元。

稳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今年以来,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青年就业问题依然突出。

4-6月,青年失业率连续三个月刷新纪录,分别达20.4%、20.8%和21.3%。国家统计局8月宣布,暂停公布7月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并称待相关统计方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后会及时恢复发布。

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困难,从国务院各部门到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稳就业的政策措施,比如,国务院办公厅要求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实施2023年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河南推出12条稳就业措施,要求及时梳理本地用工规模较大、带动就业能力强的用人企业;河北发布17条稳就业政策,计划2023年开发设置5500个临时性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困难毕业生按照每人2000元发放求职补贴。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这一要求凸显高层对就业问题的重视。

下半年以来,失业率数据持续下降。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连续三个月持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2%。

临近年底,稳就业发力强度并未减弱。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到各地要积极拓展政策性岗位资源,稳定并适度扩大招录高校毕业生规模。鼓励各地出台更多地方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就业创业。

降准降息

2023年,我国货币政策继续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延续了上年稳健偏宽松的取向,年内央行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政策利率。

“以我为主”体现在,虽然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延续收紧态势,但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投资信心不足、企业经营困难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继续深度调整,需要货币政策精准发力。

面对种种挑战,央行在把握好货币“总闸门”的前提下,在3月、9月分别降准25个基点,并在6月、8月两次下调政策利率,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具体来看,今年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分别累计下降20个和25个基点,由此带动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20个和10个基点。同时,央行还继续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引导主要银行下调1年期及以上存款利率20-50个基点,缓解存款定期化长期化倾向,为银行让利实体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尽管如此,由于当前物价低迷,实际利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定调明年货币政策时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首次提到货币供应量不仅要与经济增长相匹配,还要与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说明低通胀、实际利率高企的现象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预计明年央行有可能再次降息。

增发万亿国债 

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增发1万亿元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草案,这是我国2001年以来首次在年内增加预算。根据安排,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将全部通过转移支付安排给地方,专项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预算调整后,赤字率从3%提高到3.8%左右,大大提升了市场对未来中央加杠杆的预期。

长期以来,我国官方赤字率保持在3%以内。2020年,为应对新冠疫情,赤字率提高至3.7%历史高位,之后两年赤字率分别降至3.2%、2.8%。

本次国债增发并调整预算超出市场预期,一方面,政策出台时点临近年末,另一方面,政策出台前多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边际回暖。因此,分析人士认为,这项政策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号是,在地方财政收入承压、土地财政式微、债务风险严峻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加杠杆的主力将从地方切换到中央。

分析人士普遍预计,未来几年,赤字率很可能不再受到所谓3%的警戒线的束缚,让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扩大投资和消费,从而对冲房地产下行带来的拖累。

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互联互通为主线,不断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挖掘新动力。

政策沟通方面,中国已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设施联通方面,成功建设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据世界银行研究数据显示,“一带一路”经济体之间贸易的平均运输时间缩短4%,成本降低3.5%。

贸易畅通方面,2013年至2022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年均分别增长8.6%和5.8%,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

资金融通方面,我国已与20个共建国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促进贸易投资更加便利化。同时,我国还出资设立了丝路基金,截至6月底,丝路基金累计签约投资项目75个,承诺投资金额约220.4亿美元。

民心相通方面,我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或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带动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11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展望下一个十年时指出,中国倡议各方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注重做好“五个统筹”,即统筹继承和创新、统筹政府和市场、统筹双边和多边、统筹规模和效益、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新领域方面,要围绕绿色基建、绿色生态、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重点领域拓展绿色发展合作空间,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物联网、5G等领域合作。

人民币汇率贬值

202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整体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年初到9月,人民币在强美元、中美利差深度倒挂的情况下持续下行,特别是二季度后国内经济修复斜率放缓令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承压。9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跌至7.3510,创2007年12月以来新低。

为了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在7月20日将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上调至1.5,9月15日起,又将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6%下调至4%,以上两大措施都有利于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此外,央行强化了预期引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有很长一段时间徘徊在7.17附近。 

从9月中旬至11月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入了平台期,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在7.30附近窄幅波动。

11月2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再度暂停加息,美元指数应声下跌,伴随着美联储停止加息的预期不断升温,加之国内经济基本面出现边际改善,在内外部压力均有所缓和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摆脱了9月中旬以来的窄幅震荡,连续收复7.2、7.1等关键心理点位 。截至12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上年末下跌2.6%。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2024年,美国经济放缓几成定局,美联储最快或于明年年中降息,中美国债利差预计将逐步收窄,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大概率将平稳运行,人民币对美元有望小幅升值。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2023年人民币汇率走势不尽如人意,但是,人民币国际化表现不俗。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与埃及、阿根廷、老挝、蒙古等国中央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3月,拉丁美洲最大的经济体巴西宣布直接用人民币-雷亚尔结算中巴之间的贸易和金融交易;4月,俄罗斯财长表示,俄中70%以上的贸易结算已经转为本币结算。

此外,人民币储备货币功能也在日益提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人民币储备规模占比为2.45%,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特别提款权(SDR)时提升1.38个百分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民营经济31条”到化解隐性债务:2023年中国经济十大关键词 | 回望2023⑥

回顾2023年,我国经济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走出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王玉 王珍

2023年,随着新冠疫情影响退潮,中国经济正式按下“重启键”。恢复和扩大消费、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化解隐性债务等措施先后落地实施,人民币国际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回顾2023年,我国经济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走出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在岁末交替之际,界面新闻整理了中国经济十大关键词,和读者一起回顾即将过去的2023年。

“重启”经济

经历了三年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在2023年全面重启,各行各业都在鼓足干劲把失去的三年“夺回来”。

在疫情影响消退和出行意愿提升的背景下,首先是春节消费明显复苏,旅游人次和收入均创四年新高,跨省游、长途游比例显著增加;服务消费回升明显,电影市场也迅速回温。这一趋势在随后的“五一假期”、“端午小长假”和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等节日中得到延续,其中,“五一假期”和中秋国庆假期的旅游出行人数和国内旅行收入均超越疫前水平。

2023年春节刚过,地方政府便开启“拼经济”模式,多地召开“新春第一会”,在会上发布包括稳投资、促消费、改善营商环境在内的一系列提振经济措施,甚至有地方立下“军令状”。虽然受基数影响,全年基建投资增速呈放缓趋势,但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稳增长发力最明显地体现在了一季度经济数据上。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5%,较2022年四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这一表现远超市场预期的3.8%。

“民营经济31条”

在民间投资持续下滑、民营企业信心不稳的背景下,政府对民企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高。

7月19日晚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即“民营经济31条”),从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等七个方面提出多达31条具体措施。意见既重申了对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持和鼓励,也就社会关注较高的领域做了回应。

意见发布一周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趁热打铁发布《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从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促进民间投资项目落地实施和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四方面提出17项具体措施。

为了政策更好落地见效以及方便统筹协调,国家发改委内部还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11月13日,首任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魏东在参加新华社“中国经济圆桌会”访谈节目时表示,当前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下一步将围绕政策、交流、合作、监测、评估、宣传搭建六大服务平台。

1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促进民企民资发展,不能陷入“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循环圈。除了在极少数特殊领域国企可享有特殊政策,公平竞争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如果能在较大程度上消除“所有制鸿沟”,就有利于民企做强做优做大,从而出现更多像华为这样的大型民营企业。

化解隐性债务

今年经济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在法定债务限额之外,直接或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这既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代替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也包括地方政府在设立投资基金、开展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购买服务等过程中形成的长期支出事项债务。

隐性债务没有官方统计数据,市场估计在30万亿至50万亿元。早在2018年,中央、国务院就提出,地方政府要在未来5-10年内化解隐性债务。2020年12月到2021年9月,部分建制县以及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率先试点用特殊再融资债券化解隐债。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后,化债方案开始加速落地。10月,特殊再融资债券重启发行,截至目前发行规模已近1.4万亿元。

相较于数十万亿元的隐债,特殊再融资债券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从中央到地方正在推进金融机构协同化债。11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要求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开展平等协商,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方式,合理降低债务成本、优化期限结构,确保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落实落细。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还表示,央行将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支持。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没有“治本”的措施,在本轮化债任务完成后,过几年新一轮隐债很可能卷土重来。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遏制债务增量,这包括通过财税改革平衡央地的财权和事权、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体系、推动平台公司转型等等。

恢复和扩大消费

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将“着力扩大内需”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并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在年内首次以经济形势为主题的政治局会议上,“恢复和扩大消费”再次被摆在C位。4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

接下来,为迎接暑期消费旺季,各地持续推出促消费活动。例如,5月10日,北京消费季夜京城活动联动全市40余个商圈、200余个品牌、万家门店开展百余项促进夜间消费主题活动。6月9日,山东推出“2023好客山东露营季”。6月21日,天津启动“第三届海河国际消费季”,推出V1夏日狂欢节、天津品质消费农村行等系列活动。

下半年以来,促消费措施全面发力。7月3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出台《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从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政策举措。在此之前,发改委等部门连发两份文件,分别是《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和《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

同时,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8月份,财政部发布多项税收优惠措施,包括一定条件下换购住房实施个税退税、一次性奖金个税政策延续、提升部分专项附加扣除额度等等。此外,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明确要求商业银行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希望以此释放更多消费需求。

政策发力体现到了经济数据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比上半年提高6个百分点。

扩大消费依然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2023年年初以来,因理财收益率和其他投资收益率下行,居民使用存款或者减少其他投资提前偿还存量房贷的现象大幅增加。提前还贷使得房地产市场本就虚弱的增量需求进一步下降,市场人士呼吁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以缓解提前还贷现象。彼时,存量房贷利率和最新房贷利率之差高达约140个基点。

由于银行净息差已处于较低水平,而居民贷款又是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使得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的可能性变得扑朔迷离。7月14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称,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这是央行首次对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呼声进行正面回应。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8月31日,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商业银行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同时,调降二套房贷利率下限40个基点。同时,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提出,不再区分实施“限购”城市和不实施“限购”城市,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政策下限统一为不低于20%和30%。

11月6日,央行发文称,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工作已基本完成,超过22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平均降幅73个基点,惠及超5000万户、1.5亿人,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1600-1700亿元,户均每年减少3200元。

稳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今年以来,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青年就业问题依然突出。

4-6月,青年失业率连续三个月刷新纪录,分别达20.4%、20.8%和21.3%。国家统计局8月宣布,暂停公布7月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并称待相关统计方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后会及时恢复发布。

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困难,从国务院各部门到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稳就业的政策措施,比如,国务院办公厅要求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实施2023年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河南推出12条稳就业措施,要求及时梳理本地用工规模较大、带动就业能力强的用人企业;河北发布17条稳就业政策,计划2023年开发设置5500个临时性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困难毕业生按照每人2000元发放求职补贴。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这一要求凸显高层对就业问题的重视。

下半年以来,失业率数据持续下降。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连续三个月持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2%。

临近年底,稳就业发力强度并未减弱。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到各地要积极拓展政策性岗位资源,稳定并适度扩大招录高校毕业生规模。鼓励各地出台更多地方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就业创业。

降准降息

2023年,我国货币政策继续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延续了上年稳健偏宽松的取向,年内央行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政策利率。

“以我为主”体现在,虽然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延续收紧态势,但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投资信心不足、企业经营困难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继续深度调整,需要货币政策精准发力。

面对种种挑战,央行在把握好货币“总闸门”的前提下,在3月、9月分别降准25个基点,并在6月、8月两次下调政策利率,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具体来看,今年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分别累计下降20个和25个基点,由此带动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20个和10个基点。同时,央行还继续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引导主要银行下调1年期及以上存款利率20-50个基点,缓解存款定期化长期化倾向,为银行让利实体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尽管如此,由于当前物价低迷,实际利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定调明年货币政策时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首次提到货币供应量不仅要与经济增长相匹配,还要与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说明低通胀、实际利率高企的现象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预计明年央行有可能再次降息。

增发万亿国债 

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增发1万亿元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草案,这是我国2001年以来首次在年内增加预算。根据安排,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将全部通过转移支付安排给地方,专项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预算调整后,赤字率从3%提高到3.8%左右,大大提升了市场对未来中央加杠杆的预期。

长期以来,我国官方赤字率保持在3%以内。2020年,为应对新冠疫情,赤字率提高至3.7%历史高位,之后两年赤字率分别降至3.2%、2.8%。

本次国债增发并调整预算超出市场预期,一方面,政策出台时点临近年末,另一方面,政策出台前多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边际回暖。因此,分析人士认为,这项政策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号是,在地方财政收入承压、土地财政式微、债务风险严峻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加杠杆的主力将从地方切换到中央。

分析人士普遍预计,未来几年,赤字率很可能不再受到所谓3%的警戒线的束缚,让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扩大投资和消费,从而对冲房地产下行带来的拖累。

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互联互通为主线,不断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挖掘新动力。

政策沟通方面,中国已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设施联通方面,成功建设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据世界银行研究数据显示,“一带一路”经济体之间贸易的平均运输时间缩短4%,成本降低3.5%。

贸易畅通方面,2013年至2022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年均分别增长8.6%和5.8%,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

资金融通方面,我国已与20个共建国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促进贸易投资更加便利化。同时,我国还出资设立了丝路基金,截至6月底,丝路基金累计签约投资项目75个,承诺投资金额约220.4亿美元。

民心相通方面,我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或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带动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11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展望下一个十年时指出,中国倡议各方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注重做好“五个统筹”,即统筹继承和创新、统筹政府和市场、统筹双边和多边、统筹规模和效益、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新领域方面,要围绕绿色基建、绿色生态、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重点领域拓展绿色发展合作空间,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物联网、5G等领域合作。

人民币汇率贬值

202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整体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年初到9月,人民币在强美元、中美利差深度倒挂的情况下持续下行,特别是二季度后国内经济修复斜率放缓令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承压。9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跌至7.3510,创2007年12月以来新低。

为了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在7月20日将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上调至1.5,9月15日起,又将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6%下调至4%,以上两大措施都有利于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此外,央行强化了预期引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有很长一段时间徘徊在7.17附近。 

从9月中旬至11月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入了平台期,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在7.30附近窄幅波动。

11月2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再度暂停加息,美元指数应声下跌,伴随着美联储停止加息的预期不断升温,加之国内经济基本面出现边际改善,在内外部压力均有所缓和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摆脱了9月中旬以来的窄幅震荡,连续收复7.2、7.1等关键心理点位 。截至12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上年末下跌2.6%。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2024年,美国经济放缓几成定局,美联储最快或于明年年中降息,中美国债利差预计将逐步收窄,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大概率将平稳运行,人民币对美元有望小幅升值。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2023年人民币汇率走势不尽如人意,但是,人民币国际化表现不俗。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与埃及、阿根廷、老挝、蒙古等国中央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3月,拉丁美洲最大的经济体巴西宣布直接用人民币-雷亚尔结算中巴之间的贸易和金融交易;4月,俄罗斯财长表示,俄中70%以上的贸易结算已经转为本币结算。

此外,人民币储备货币功能也在日益提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人民币储备规模占比为2.45%,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特别提款权(SDR)时提升1.38个百分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