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AI时代,人还有什么价值?”——八位人文社科学者的反思与应答丨回望2023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AI时代,人还有什么价值?”——八位人文社科学者的反思与应答丨回望2023⑳

八位学者——鲍勇剑、蔡涛、林小英、聂辉华、唐大杰、王笛、奚锡灿、赵宏——的回答与反思。

临近岁末,避不开各种年终盘点和总结,其中“AI和技术”已经成了绕不去的时代话题。从ChatGPT的版本迭代,到各路科技巨头推出的AI产品,我们见识了AI的各种魔术和戏法。从文字翻译、创作小说到编写代码,许多人还可以通过文字生成精美的图片和视频。越来越多的脑力工作,可以在AI的辅助下完成。这是现实,不是科幻。

围绕“AI时代,人还有什么价值”,界面新闻评论部特别邀请了八位来自不同领域、以文字和创造力为主业的专家,以问答形式,请他们用最简练的语言,描述了这一年间AI对他们工作的“渗透”,以及他们从中得到的感悟和对青少年的建议。

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AI强大的工具性的一面。与此同时,多数学者都乐观地认为,AI缺少了与人的情感体验相关的一面——审美、爱、责任、尊重、同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未来AI在情感方面可能也会有所突破,作为人类,我们尚还需要去挖掘区别于AI的独特之处。

这八位学者按姓氏首字母顺序,分别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项目特聘教授鲍勇剑、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蔡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林小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北京微观治库创始人唐大杰、历史学家王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奚锡灿、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赵宏。

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鲍勇剑:AI已经在记忆环节把我解放出来。做研究时,我们需要文献检索。在过去,这是一份非常繁重的脑力劳动。我们需要在各种期刊中寻找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现在,ChatGPT 能够提供很详细的历史文献。当然,它的可靠性还有待提升。有时,它提供的历史文献并不存在。

此外,AI也能生成一些标准式的反馈意见。例如,对一篇文章写作质量的基本评估。不过,使用多次后,我也发现,AI生成的反馈意见有明显的格式化风格。与个人评语相比,AI对文章的评语四平八稳,缺乏个性,老气横秋。

 

问:在迅猛的AI进化中,人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地方?

鲍勇剑:人的认知活动有AI不能完全覆盖的方面。人的隐性知识优势可以被模仿,但无法完全替代,甚至超越。迄今为止,AI的认知方法基于概率思维。人的大脑活动还有情感思维、直观思维和审美思维。特别是在审美思维方面,大脑的审美冲动来自于刹那间兆亿次的神经元放电。它有极大的偶然性。概率思维在与必然性和或然性相关的知识领域有绝对优势。人越来越无法与AI竞争。但是,涉及到审美冲动的偶然性,它不在概率思维统治范围内。因此,与审美冲动相关的审美信息就具有人的认知活动独特性。许多专家类别的隐性知识也与专家的审美冲动有关。它无法全部被编程,只能个人理解,不能完全向大众解说。如此,人的审美活动和创造性的实践是AI无法比拟的。

 

问:面对今天的青少年,您希望他们如何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时代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鲍勇剑:青少年要首先意识到机器(AI)思维与自然人思维结构有着各自的优势,并试图建立两者思维兼容互补的能力。例如,了解Chat GPT的机器语法结构,懂得提问题的能力比解题能力更重要。青少年需要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好奇是智慧的永动机。最后,青少年可以着重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哲学批判能力。它们将是思维飞行器的双翼。提升审美能力,可以多去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中心。提升哲学批判能力,可以阅读西方哲学史,了解马克思思想的历史渊源。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蔡涛:我不太确定AI技术的最新发展对美术史研究的核心挑战,无疑这些新技术会不断刷新效率,但只有当机器可以自然生发出好奇心、艺术鉴赏和历史思考的内在需求时,这个领域才会真正遭遇被替代的风险。

 

问:在迅猛的AI进化中,人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地方?

蔡涛:我相信人的感受力,同情心,不求“上进”的余裕心和发呆时刻,相互珍惜的记忆、缘分与情感体验,是AI时代愈显珍贵的部分。

 

问:面对今天的青少年,您希望他们如何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时代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蔡涛:我觉得戏剧课程可以多开设一些,让孩子们多去探索世态人情和基于身体的敏感度和创造力,这些课程也可以充分结合AI技术的实时进展。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林小英:很早开始,我的工作几乎就都是通过电脑完成,特别是在疫情几年里,由于纸质书无法随时迅速地收入囊中带在身边,所以又被迫养成了电子书阅读和高效地在线检索的技能。不知这是属于老一套的互联能技能,还是也属于AI的辅助范围?

 

问:在迅猛的AI进化中,人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地方?

林小英:真正的“求知”(knowing)过程,还是人自己完成的,迅猛进化的AI对于我的工作范畴来说,能完成的还是“分布式认知”,而“联想式认知”依然只能依靠人的能力和价值。后者才是我们作为人的独特性所在,也才能给予我们自身以完整性。

 

问:面对今天的青少年,您希望他们如何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时代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林小英:首先适应AI时代,这是首要的前提;然后是在这样的时代开展学习,这是必要的技能,以我所见,AI时代提供了太多太丰富的学习资源和通道,善加利用可以自学到无数的知识和技能;最后是在这个时代成长,这可能是最难的地方,先别搞那么多概念上的对立,然后去操纵现实,也别动不动就“颠覆式创新”,把老的批判得一塌糊涂,把新的捧得比天还高,剩下的空间留给个体以自我探索和调适,找到自处和群居的方式,把这个底线维持住就行了。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聂辉华:我们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测度了上市公司的数字化转型程度。具体来说,AI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我们根据文本语境识别企业是否真的进行了数字化转型。这提高了识别的精度和效率。

 

问:在迅猛的AI进化中,人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地方?

聂辉华:人有创新能力,能“无中生有”,即创造出新事物。但AI主要还是根据已有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或预测,在创造力方面还不能跟人相比。另外,人是有感情的,有伦理的,有价值观的,AI目前还没有。

 

问:面对今天的青少年,您希望他们如何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时代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聂辉华:了解AI的底层逻辑,学会运用AI协助自己,但要避免过度依赖AI,避免成为一个没有情感的动物。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唐大杰:从ChatGPT到文心一言,我第一个尝试的功能是就代我捉笔操刀写文章,但都还没有达到我的要求。AI以阅读提炼文章而形成优化的算法,提供文章输出。它长于总结已有标准的、优质的文字组合,长于这些文字的结构化铺陈。但如果要让它有独立见解,则勉为其难了。目前AI最擅长的写文章还没能满足我的要求。

 

问:在迅猛的AI进化中,人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地方?

唐大杰:首先,人是主导AI进化的设计者、指挥者,也是应用AI的使用者。人的价值在于此。

从设计者角度,人工智能如何实现有独立的智能,是个关键性的考验,否则它仍是一个工具,无非是好用的程度不同而已。

从使用者角度,人在使用AI后,很可能会形成路径依赖,设计、编程、写文案、制作视频等等,AI都能大大提高效率,人很可能离不开这个勤劳的工具。

思想者们担心的是,设计者会不会设计出一种反噬的工具,AI不仅帮人工作,最后会反制使用者,控制、奴役使用者。这是个富有哲学意味的假想,但应值得重视。

 

问:面对今天的青少年,您希望他们如何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时代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唐大杰:说到基础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AI衍生出很多好的教学功能,也能帮助老师编教案,还可以制作智能教育产品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第二,学生和老师过度依赖AI工具,学生的基础能力下降,这是有必要担心的。希望学校和老师们要强调学生的基础能力训练,也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由于工具强大了,人的工作要求一定会降低。AI大量替代编程、设计工作,则优秀的程序员应该是善于训练AI为其工作,设计师应该更多的提供创意。工作的方式会变化,工作的中心会转移。

AI的广泛普及,必将使人类社会的劳动力大幅提升,物质丰富程度会增加,财富会增加,同时,工作岗位会减少。但人类的非物质类消费也会增加,娱乐、休闲、艺术、运动等等会有更多的收入,会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财富来源。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王笛:我试用了ChatGPT的一些功能,但没有实际的应用操作。据我试用的情况看,我觉得它对人文社会科学会有很大的冲击,某些教科书、通史,以及政治史、经济史的一般写作,ChatGPT是完全能够胜任的。

 

问:在迅猛的AI进化中,人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地方?

王笛:关于AI没法超过人类的地方,有人认为是人的感情,但我估计AI的学习也非常快。人和AI比较,有没有独特的、没法取代的特质?这是一个未知的问题,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寻找。

 

问:青少年应该怎样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王笛:随着AI技术的发展,死记硬背肯定是行不通。如果我们继续老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很快就会被世界拉开距离。青少年应该从死记硬背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中解放出来,越早越好。现在中国小孩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浪费了,他们不应该付出这么大的代价。AI技术能够把他们的时间从课堂和考试里解放出来,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比如身体发展、智力开拓等。面临这样的选择和机遇,我希望决策者把教育理念的调整作为当务之急。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奚锡灿:目前,我只试过用ChatGPT和GPT-4处理文字和辅助编程。

GPT输出的文字中规中矩,挑不出什么毛病,但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而且容易重复。

GPT辅助编程的能力令人惊叹,无论是理解、编辑还是编写代码,都达到了很高水平。但是,GPT-4也容易在一些对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上“翻车”。后来我阅读了微软研究院的GPT-4报告,发现这是GPT-4所基于的自回归模型的一大局限:它的构架不允许存储中间结果和“回溯”。这意味着,GPT-4擅长直观、“不费力”的“快思维”,但不擅长需要反复推敲、反复琢磨、“苦苦吟哦”的“慢思维”。

 

问:面对今天的青少年,您希望他们如何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时代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奚锡灿:技术和社会的演变是不可预测的,我只能根据现状做一些线性外推。首先,我觉得应该让孩子们尽早接触AI。在这方面,我有美好的体验。一次,我和GPT讨论一些比较冷门的书,结果聊了一个小时,感觉在和一个学识渊博、性格宽厚的朋友神侃。它的有些回答显然是忽悠,但这反而让它更像人类了(一笑)。我想,孩子们也会喜欢这样耐心和平等待人的“老师”。

从人类和AI的比较优势来看,目前人类有的一个优势是体察、照顾同类的情绪。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在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上多下功夫。另外,正如上面提到的,AI擅长“快思维”,但在“慢思维”上尚有局限。我们未来的教育,不妨引导孩子们多思考需要反复推敲、反复探究的“慢”问题。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赵宏:作为一个从小就不擅长技术、连读说明书都费劲的我而言,对AI的探索其实非常有限。ChatGPT刚出现时,我和身边的几位好友都兴致勃勃地玩过一阵,后来发现对学术工作而言,目前我的利用就只是请ChatGPT翻译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和翻译外文资料,体验感比很多翻译软件好。但翻译过的文献虽然意思大差不差,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仍旧需要仔细核对。我也曾尝试用ChatGPT草拟毕业致辞,框架搭得不错,也可以按个性要求增加内容,但距离生产能打动人心的文字还差很远。感觉目前由ChatGPT完成不需要个性化作业的年度总结、工作计划最合适。

 

问:在迅猛的AI进化中,人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地方?

赵宏:我常常被人问,我们法律行业是否很快就被AI替代,而我总是笃定地回答,不会。就司法审判而言,完全由机器来承担就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司法绝不是类似自动售货机式的简单过程,它包含了复杂的价值判断和法律适用,也依赖于直觉、法感、同情心、共理心等这些因子,这些都无法由机器习得,而且机器不会把人当成人,不会展现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但反过来,也有越来越多的法律辅助性工作被交由AI完成,AI也展现出越来越强的深度学习能力,那人的能力和价值还哪些地方是机器不可比拟的呢?

我觉得第一是审美。大到听到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可以看到春暖花开万物更新,小到可以发掘每天生活中的小确幸,审美其实在更高维度上代表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性是我们在面对AI进化时必须要严守的。第二是爱和责任,即从心出发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是将他人同样视为主体而非数据或是客体,进而能对他人表达善意以及对他人负担责任的能力。唯有爱和责任让我们凝结成一个人类共同体。

 

问:面对今天的青少年,您希望他们如何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时代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赵宏: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挑战,每代人也都是从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中走过来的。我个人觉得对今天的青少年而言,真的无需过度忧虑AI的影响,尽管AI在不断挤压着人类空间,但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去跟AI比,我们是要比它更像一个人,因为只有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这么说虽有点人类中心主义,但它确实能改变对AI的焦虑和恐惧。所以尽力挖掘作为人自身的独特性,尽力珍视人之为人所拥有的情感、同理心、批判精神、好奇心、使命感,并尽力去放大和拓展这些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才能,那么AI对于一个作为完整人类的你而言,就只是一种加持而非贬低和剥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AI时代,人还有什么价值?”——八位人文社科学者的反思与应答丨回望2023⑳

八位学者——鲍勇剑、蔡涛、林小英、聂辉华、唐大杰、王笛、奚锡灿、赵宏——的回答与反思。

临近岁末,避不开各种年终盘点和总结,其中“AI和技术”已经成了绕不去的时代话题。从ChatGPT的版本迭代,到各路科技巨头推出的AI产品,我们见识了AI的各种魔术和戏法。从文字翻译、创作小说到编写代码,许多人还可以通过文字生成精美的图片和视频。越来越多的脑力工作,可以在AI的辅助下完成。这是现实,不是科幻。

围绕“AI时代,人还有什么价值”,界面新闻评论部特别邀请了八位来自不同领域、以文字和创造力为主业的专家,以问答形式,请他们用最简练的语言,描述了这一年间AI对他们工作的“渗透”,以及他们从中得到的感悟和对青少年的建议。

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AI强大的工具性的一面。与此同时,多数学者都乐观地认为,AI缺少了与人的情感体验相关的一面——审美、爱、责任、尊重、同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未来AI在情感方面可能也会有所突破,作为人类,我们尚还需要去挖掘区别于AI的独特之处。

这八位学者按姓氏首字母顺序,分别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项目特聘教授鲍勇剑、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蔡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林小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北京微观治库创始人唐大杰、历史学家王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奚锡灿、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赵宏。

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鲍勇剑:AI已经在记忆环节把我解放出来。做研究时,我们需要文献检索。在过去,这是一份非常繁重的脑力劳动。我们需要在各种期刊中寻找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现在,ChatGPT 能够提供很详细的历史文献。当然,它的可靠性还有待提升。有时,它提供的历史文献并不存在。

此外,AI也能生成一些标准式的反馈意见。例如,对一篇文章写作质量的基本评估。不过,使用多次后,我也发现,AI生成的反馈意见有明显的格式化风格。与个人评语相比,AI对文章的评语四平八稳,缺乏个性,老气横秋。

 

问:在迅猛的AI进化中,人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地方?

鲍勇剑:人的认知活动有AI不能完全覆盖的方面。人的隐性知识优势可以被模仿,但无法完全替代,甚至超越。迄今为止,AI的认知方法基于概率思维。人的大脑活动还有情感思维、直观思维和审美思维。特别是在审美思维方面,大脑的审美冲动来自于刹那间兆亿次的神经元放电。它有极大的偶然性。概率思维在与必然性和或然性相关的知识领域有绝对优势。人越来越无法与AI竞争。但是,涉及到审美冲动的偶然性,它不在概率思维统治范围内。因此,与审美冲动相关的审美信息就具有人的认知活动独特性。许多专家类别的隐性知识也与专家的审美冲动有关。它无法全部被编程,只能个人理解,不能完全向大众解说。如此,人的审美活动和创造性的实践是AI无法比拟的。

 

问:面对今天的青少年,您希望他们如何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时代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鲍勇剑:青少年要首先意识到机器(AI)思维与自然人思维结构有着各自的优势,并试图建立两者思维兼容互补的能力。例如,了解Chat GPT的机器语法结构,懂得提问题的能力比解题能力更重要。青少年需要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好奇是智慧的永动机。最后,青少年可以着重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哲学批判能力。它们将是思维飞行器的双翼。提升审美能力,可以多去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中心。提升哲学批判能力,可以阅读西方哲学史,了解马克思思想的历史渊源。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蔡涛:我不太确定AI技术的最新发展对美术史研究的核心挑战,无疑这些新技术会不断刷新效率,但只有当机器可以自然生发出好奇心、艺术鉴赏和历史思考的内在需求时,这个领域才会真正遭遇被替代的风险。

 

问:在迅猛的AI进化中,人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地方?

蔡涛:我相信人的感受力,同情心,不求“上进”的余裕心和发呆时刻,相互珍惜的记忆、缘分与情感体验,是AI时代愈显珍贵的部分。

 

问:面对今天的青少年,您希望他们如何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时代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蔡涛:我觉得戏剧课程可以多开设一些,让孩子们多去探索世态人情和基于身体的敏感度和创造力,这些课程也可以充分结合AI技术的实时进展。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林小英:很早开始,我的工作几乎就都是通过电脑完成,特别是在疫情几年里,由于纸质书无法随时迅速地收入囊中带在身边,所以又被迫养成了电子书阅读和高效地在线检索的技能。不知这是属于老一套的互联能技能,还是也属于AI的辅助范围?

 

问:在迅猛的AI进化中,人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地方?

林小英:真正的“求知”(knowing)过程,还是人自己完成的,迅猛进化的AI对于我的工作范畴来说,能完成的还是“分布式认知”,而“联想式认知”依然只能依靠人的能力和价值。后者才是我们作为人的独特性所在,也才能给予我们自身以完整性。

 

问:面对今天的青少年,您希望他们如何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时代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林小英:首先适应AI时代,这是首要的前提;然后是在这样的时代开展学习,这是必要的技能,以我所见,AI时代提供了太多太丰富的学习资源和通道,善加利用可以自学到无数的知识和技能;最后是在这个时代成长,这可能是最难的地方,先别搞那么多概念上的对立,然后去操纵现实,也别动不动就“颠覆式创新”,把老的批判得一塌糊涂,把新的捧得比天还高,剩下的空间留给个体以自我探索和调适,找到自处和群居的方式,把这个底线维持住就行了。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聂辉华:我们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测度了上市公司的数字化转型程度。具体来说,AI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我们根据文本语境识别企业是否真的进行了数字化转型。这提高了识别的精度和效率。

 

问:在迅猛的AI进化中,人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地方?

聂辉华:人有创新能力,能“无中生有”,即创造出新事物。但AI主要还是根据已有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或预测,在创造力方面还不能跟人相比。另外,人是有感情的,有伦理的,有价值观的,AI目前还没有。

 

问:面对今天的青少年,您希望他们如何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时代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聂辉华:了解AI的底层逻辑,学会运用AI协助自己,但要避免过度依赖AI,避免成为一个没有情感的动物。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唐大杰:从ChatGPT到文心一言,我第一个尝试的功能是就代我捉笔操刀写文章,但都还没有达到我的要求。AI以阅读提炼文章而形成优化的算法,提供文章输出。它长于总结已有标准的、优质的文字组合,长于这些文字的结构化铺陈。但如果要让它有独立见解,则勉为其难了。目前AI最擅长的写文章还没能满足我的要求。

 

问:在迅猛的AI进化中,人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地方?

唐大杰:首先,人是主导AI进化的设计者、指挥者,也是应用AI的使用者。人的价值在于此。

从设计者角度,人工智能如何实现有独立的智能,是个关键性的考验,否则它仍是一个工具,无非是好用的程度不同而已。

从使用者角度,人在使用AI后,很可能会形成路径依赖,设计、编程、写文案、制作视频等等,AI都能大大提高效率,人很可能离不开这个勤劳的工具。

思想者们担心的是,设计者会不会设计出一种反噬的工具,AI不仅帮人工作,最后会反制使用者,控制、奴役使用者。这是个富有哲学意味的假想,但应值得重视。

 

问:面对今天的青少年,您希望他们如何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时代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唐大杰:说到基础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AI衍生出很多好的教学功能,也能帮助老师编教案,还可以制作智能教育产品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第二,学生和老师过度依赖AI工具,学生的基础能力下降,这是有必要担心的。希望学校和老师们要强调学生的基础能力训练,也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由于工具强大了,人的工作要求一定会降低。AI大量替代编程、设计工作,则优秀的程序员应该是善于训练AI为其工作,设计师应该更多的提供创意。工作的方式会变化,工作的中心会转移。

AI的广泛普及,必将使人类社会的劳动力大幅提升,物质丰富程度会增加,财富会增加,同时,工作岗位会减少。但人类的非物质类消费也会增加,娱乐、休闲、艺术、运动等等会有更多的收入,会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财富来源。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王笛:我试用了ChatGPT的一些功能,但没有实际的应用操作。据我试用的情况看,我觉得它对人文社会科学会有很大的冲击,某些教科书、通史,以及政治史、经济史的一般写作,ChatGPT是完全能够胜任的。

 

问:在迅猛的AI进化中,人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地方?

王笛:关于AI没法超过人类的地方,有人认为是人的感情,但我估计AI的学习也非常快。人和AI比较,有没有独特的、没法取代的特质?这是一个未知的问题,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寻找。

 

问:青少年应该怎样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王笛:随着AI技术的发展,死记硬背肯定是行不通。如果我们继续老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很快就会被世界拉开距离。青少年应该从死记硬背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中解放出来,越早越好。现在中国小孩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浪费了,他们不应该付出这么大的代价。AI技术能够把他们的时间从课堂和考试里解放出来,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比如身体发展、智力开拓等。面临这样的选择和机遇,我希望决策者把教育理念的调整作为当务之急。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奚锡灿:目前,我只试过用ChatGPT和GPT-4处理文字和辅助编程。

GPT输出的文字中规中矩,挑不出什么毛病,但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而且容易重复。

GPT辅助编程的能力令人惊叹,无论是理解、编辑还是编写代码,都达到了很高水平。但是,GPT-4也容易在一些对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上“翻车”。后来我阅读了微软研究院的GPT-4报告,发现这是GPT-4所基于的自回归模型的一大局限:它的构架不允许存储中间结果和“回溯”。这意味着,GPT-4擅长直观、“不费力”的“快思维”,但不擅长需要反复推敲、反复琢磨、“苦苦吟哦”的“慢思维”。

 

问:面对今天的青少年,您希望他们如何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时代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奚锡灿:技术和社会的演变是不可预测的,我只能根据现状做一些线性外推。首先,我觉得应该让孩子们尽早接触AI。在这方面,我有美好的体验。一次,我和GPT讨论一些比较冷门的书,结果聊了一个小时,感觉在和一个学识渊博、性格宽厚的朋友神侃。它的有些回答显然是忽悠,但这反而让它更像人类了(一笑)。我想,孩子们也会喜欢这样耐心和平等待人的“老师”。

从人类和AI的比较优势来看,目前人类有的一个优势是体察、照顾同类的情绪。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在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上多下功夫。另外,正如上面提到的,AI擅长“快思维”,但在“慢思维”上尚有局限。我们未来的教育,不妨引导孩子们多思考需要反复推敲、反复探究的“慢”问题。

 

问:AI已经在帮您完成哪些环节的工作?

赵宏:作为一个从小就不擅长技术、连读说明书都费劲的我而言,对AI的探索其实非常有限。ChatGPT刚出现时,我和身边的几位好友都兴致勃勃地玩过一阵,后来发现对学术工作而言,目前我的利用就只是请ChatGPT翻译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和翻译外文资料,体验感比很多翻译软件好。但翻译过的文献虽然意思大差不差,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仍旧需要仔细核对。我也曾尝试用ChatGPT草拟毕业致辞,框架搭得不错,也可以按个性要求增加内容,但距离生产能打动人心的文字还差很远。感觉目前由ChatGPT完成不需要个性化作业的年度总结、工作计划最合适。

 

问:在迅猛的AI进化中,人的能力和价值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地方?

赵宏:我常常被人问,我们法律行业是否很快就被AI替代,而我总是笃定地回答,不会。就司法审判而言,完全由机器来承担就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司法绝不是类似自动售货机式的简单过程,它包含了复杂的价值判断和法律适用,也依赖于直觉、法感、同情心、共理心等这些因子,这些都无法由机器习得,而且机器不会把人当成人,不会展现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但反过来,也有越来越多的法律辅助性工作被交由AI完成,AI也展现出越来越强的深度学习能力,那人的能力和价值还哪些地方是机器不可比拟的呢?

我觉得第一是审美。大到听到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可以看到春暖花开万物更新,小到可以发掘每天生活中的小确幸,审美其实在更高维度上代表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性是我们在面对AI进化时必须要严守的。第二是爱和责任,即从心出发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是将他人同样视为主体而非数据或是客体,进而能对他人表达善意以及对他人负担责任的能力。唯有爱和责任让我们凝结成一个人类共同体。

 

问:面对今天的青少年,您希望他们如何学习和成长,才能应对AI时代带来的生存和生活挑战?

赵宏: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挑战,每代人也都是从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中走过来的。我个人觉得对今天的青少年而言,真的无需过度忧虑AI的影响,尽管AI在不断挤压着人类空间,但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去跟AI比,我们是要比它更像一个人,因为只有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这么说虽有点人类中心主义,但它确实能改变对AI的焦虑和恐惧。所以尽力挖掘作为人自身的独特性,尽力珍视人之为人所拥有的情感、同理心、批判精神、好奇心、使命感,并尽力去放大和拓展这些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才能,那么AI对于一个作为完整人类的你而言,就只是一种加持而非贬低和剥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