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过惯了洋节,却淡忘了年味儿,今年帮你找回春联里的中国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过惯了洋节,却淡忘了年味儿,今年帮你找回春联里的中国年

丙申年,收获颇丰,这份《过年好》,可谓是诚意满满,在这里,我们打包了几乎整个中国传统年味儿。

“在我小的时候,人们物质条件贫乏,大家都十分注重烘托年的气氛,那时过年非常隆重,春节前一个月,大家都开始置办年货,家家的母亲都开始给孩子缝制新衣,年根儿了家家都要贴年画。”

——国家级非遗项目朱仙镇年画代表性传承人,90岁高龄的郭太运对春节有着独特的情愫

“可以买盒5角钱的啄木鸟鞭炮,把其中的引子一个个拆开燃放.”

——这是春节最令80后刘璐怀念的

“春节最令人兴奋的是有了假期、压岁钱……”

——在六年级的王嘉乐看来,压岁钱是过年最开心的事

“在那个儿时,我们总是比现在有趣的多。在几年前,或许现在已经有爆竹的响声,有门前院里小孩放炮竹的场景,有父母亲戚忙着准备年货的身影,有四世同堂那样的喜庆。”

——70后的小张由于是独生子女,已经找不回世世代代同堂的热闹

“大年三十,日历上的除夕夜,我一起床就帮着父母擦门窗,撕去已经沾上尘土的门神和对联,撕掉已近退了颜色的窗花,卖力的擦拭着过去一年的尘土,妈妈拿着准备好的对联,爸爸用胶布粘在门的两侧,我则在一旁做指挥官,贴好后他们又从家里拿出一对松树枝,插在两个插香的桶里,又点起两支大香,在门后点上蜡烛,这一切总是过的很快。”

——住在现代化电梯公寓的李义已经很久没有贴过春联了

“除夕晚饭前奶奶会给每一个人一块年糕,拿了年糕的孩子或大人都要说一句吉利话,每年桌上必定有一道鱼,预示着年年有鱼(余)。”

——90后的阿萍对春节印象最深的就是除夕宴了

总之,在过去几年,或许是管制,或许是城中村改造,年味儿已经越来越淡,没有了烟花炮竹,没有了对联窗花的仪式,没有在家里做一大桌除夕宴的热情,甚至很多人连春晚都不看了。

说白点,现在的年没有以前“算事”了。以前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如今在平时就可以得到满足。就好像机器般过着那种周而复始,没有仪式感的日子。

为了让“中国年”重新得到复苏,一群坚守复苏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士,历时两年,两度推出了“寻味中国年”年礼。

这不是普通的年味大礼包,更是凝聚了一群人对“中国年”的偏执与苛求,还原了我们原本最熟悉的年味,希望所有人都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民族美学与文化自信!

过年好 · 寻味中国年 · 书香门第礼盒

找回一副春联里的中国

古法宣纸的春联,熟悉的红包,不老的门神……这份春节礼包在勾起年幼记忆的同时,更多了份精致匠造的传统质感。

为了寻回失落的年味,为了还给孩子一个新年祈福,也为了让长辈们为这份传承而欣慰。怎样的大费周章、匠作细微,都是值得的。

不如让这套原创手绘春联礼包来制造些过年的氛围吧,过年需要的,里面都有!

辞旧迎新对联一副

公元934年的腊月,后蜀深宫御榻前的皇帝孟昶不会想到,自己一时文思兴起,想起的两句新年贺词,成为了中国史上第一副春联,也成就了后代中国人传承千年的习俗。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意思是:新年享受着祖先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长久。真是春意勃发,又饱含绵长的祝福意韵。

新春佳节对联、书香门第对联(可描)

还记得儿时也曾为自己能写出漂亮的字而欣喜。双钩描红融入春联设计,五六岁的孩子,

一样能独立书写,拥有这份和书法的喜悦初遇。也或许你更想抓着孩子的手,一笔一划……今年,就可以在家里贴上自己孩子写的春联咯!

 

 

礼单一册

礼脉“单”传,一册礼单说尽礼之仪。中国礼仪精神,不在物品贵重,而在仪之庄重。

古人登门拜访,要先呈拜帖。心意丰富,情重礼足,且呈上礼单一份,沿袭古风,以馈上宾。这份礼单措辞恭谦有度,礼物明目清楚明了。格式排版章法严谨,书法更是不可凑合。

大福字、小福字(可描)

名家书法的铁画银钩,并非初学就遥不可及!描红名家书法,是初入书法的不二法门。一个简单的“福”字,就可以重拾笔墨闲趣,和家人一起互动。

 

 

灶神春条四张

中国人对神,崇拜敬畏,却又亲近。灶神,大概就是中国人最亲切的神之一,他是住在中国人家里,厨房里的神,也是最有人情味的神!因为年终要上天庭汇报,家家都会摆上茶果供奉,还会用糖浆沾一下灶神的嘴唇,灶神的嘴巴就会甜一点,在玉帝前说好话!并且贴上春条:上天言好事,回宫赐吉祥。这,就是中国人的古老信仰。

门神一对

为了保宅安民,当然也要请回儿时的门神伯伯。传说中泾河龙王触犯天条,天庭派魏征将他处斩。龙王找唐太宗求情,太宗皇帝答应拖住魏征,不料龙王还是被魏征在梦中处斩,泾河龙王这下化作鬼魂,搞得唐太宗夜不能寐。秦琼和尉迟敬德两位大将就通宵立在宫门镇守,果然一夜安眠无忧。太宗爱贤之心,觉得让两位将军夜里站岗太辛劳,就让一代大画家吴道子画了两人的画像贴在宫门,龙王的鬼魂从此不再敢靠近宫门。而门神,就这样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毛笔一支

这是一支万毫同心的春联提斗笔。一支毛笔,要用上数千乃至上万的兽毫,笔尖却聚在一处,万毫齐齐发力,字才遒劲有力。何不用上这支毛笔,凝聚民族的赤子之心,写一个同样的福字。

提斗笔适手合度,既能写大春字、福字,也能描红对联。

春贴八张

可描的八张春贴,张张大吉,年年有余。比如一张“财”字,可以贴在车轮,喻示财源滚滚,出入平安。

红包十个

红包是最深刻的新年符号,可以在背面写上宝宝的名字,塞到枕头下面压着,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压岁”钱,鼓鼓的红包揣在手里,别偷笑哦~~

“福”“禄”“寿”“禧”笔记本

笔记本外附大地纸,裹上棉彩,内含蒙肯,衬以灶王财神,把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巧妙融合,让这份年味得以相伴四季。生花妙“笔”,请君铭“记”,不能忘“本”。

游戏贴纸

好看的传统图案,给孩子和童心未泯的你,爱上随意贴,停不下来,但就是贴哪都好看!

能手写的,请留给孩子哦~

只有中国的工匠,才能够还原中国的质感和韵味;只有民族的赤心,能够感触民族的美学和人文。在用材上,这份礼包也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古法洒金万年红宣纸,即洒金宣,古称金花纸。当年唐明皇与杨贵妃中秋酌酒赏牡丹时,曾命文官捧献金花纸给大诗人李白赋诗,金花纸名噪一时。

此外,产品还用到了:奉书纸、棉彩纸、蒙肯纸、大地纸、彩丝纸、硃磦蜡染笺、手工泥金琉璃宣......

精耕细作,只为拿在手里那份乍见之欢。

丙申年,收获颇丰,这份《过年好》,可谓是诚意满满,在这里,我们打包了几乎整个中国传统年味儿。

包装上,“塔阶式”礼盒设计,顶覆万年红洒金宣,寓意鸿运当头,步步高升。

礼盒打开,惊喜一层一层的不断被打开,翻出二十年前的记忆犹新,也翻出最纯真的中国年味。

这是一颗将文化种进孩子心中的“种子”,这是一副让全家“一起挥墨”的春联,这是一份让人能真实“触摸”到的文化年礼,这是一盒极具“匠心”的工艺礼盒。

童年总会走远,但别让年味走远。

过年好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过惯了洋节,却淡忘了年味儿,今年帮你找回春联里的中国年

丙申年,收获颇丰,这份《过年好》,可谓是诚意满满,在这里,我们打包了几乎整个中国传统年味儿。

“在我小的时候,人们物质条件贫乏,大家都十分注重烘托年的气氛,那时过年非常隆重,春节前一个月,大家都开始置办年货,家家的母亲都开始给孩子缝制新衣,年根儿了家家都要贴年画。”

——国家级非遗项目朱仙镇年画代表性传承人,90岁高龄的郭太运对春节有着独特的情愫

“可以买盒5角钱的啄木鸟鞭炮,把其中的引子一个个拆开燃放.”

——这是春节最令80后刘璐怀念的

“春节最令人兴奋的是有了假期、压岁钱……”

——在六年级的王嘉乐看来,压岁钱是过年最开心的事

“在那个儿时,我们总是比现在有趣的多。在几年前,或许现在已经有爆竹的响声,有门前院里小孩放炮竹的场景,有父母亲戚忙着准备年货的身影,有四世同堂那样的喜庆。”

——70后的小张由于是独生子女,已经找不回世世代代同堂的热闹

“大年三十,日历上的除夕夜,我一起床就帮着父母擦门窗,撕去已经沾上尘土的门神和对联,撕掉已近退了颜色的窗花,卖力的擦拭着过去一年的尘土,妈妈拿着准备好的对联,爸爸用胶布粘在门的两侧,我则在一旁做指挥官,贴好后他们又从家里拿出一对松树枝,插在两个插香的桶里,又点起两支大香,在门后点上蜡烛,这一切总是过的很快。”

——住在现代化电梯公寓的李义已经很久没有贴过春联了

“除夕晚饭前奶奶会给每一个人一块年糕,拿了年糕的孩子或大人都要说一句吉利话,每年桌上必定有一道鱼,预示着年年有鱼(余)。”

——90后的阿萍对春节印象最深的就是除夕宴了

总之,在过去几年,或许是管制,或许是城中村改造,年味儿已经越来越淡,没有了烟花炮竹,没有了对联窗花的仪式,没有在家里做一大桌除夕宴的热情,甚至很多人连春晚都不看了。

说白点,现在的年没有以前“算事”了。以前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如今在平时就可以得到满足。就好像机器般过着那种周而复始,没有仪式感的日子。

为了让“中国年”重新得到复苏,一群坚守复苏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士,历时两年,两度推出了“寻味中国年”年礼。

这不是普通的年味大礼包,更是凝聚了一群人对“中国年”的偏执与苛求,还原了我们原本最熟悉的年味,希望所有人都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民族美学与文化自信!

过年好 · 寻味中国年 · 书香门第礼盒

找回一副春联里的中国

古法宣纸的春联,熟悉的红包,不老的门神……这份春节礼包在勾起年幼记忆的同时,更多了份精致匠造的传统质感。

为了寻回失落的年味,为了还给孩子一个新年祈福,也为了让长辈们为这份传承而欣慰。怎样的大费周章、匠作细微,都是值得的。

不如让这套原创手绘春联礼包来制造些过年的氛围吧,过年需要的,里面都有!

辞旧迎新对联一副

公元934年的腊月,后蜀深宫御榻前的皇帝孟昶不会想到,自己一时文思兴起,想起的两句新年贺词,成为了中国史上第一副春联,也成就了后代中国人传承千年的习俗。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意思是:新年享受着祖先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长久。真是春意勃发,又饱含绵长的祝福意韵。

新春佳节对联、书香门第对联(可描)

还记得儿时也曾为自己能写出漂亮的字而欣喜。双钩描红融入春联设计,五六岁的孩子,

一样能独立书写,拥有这份和书法的喜悦初遇。也或许你更想抓着孩子的手,一笔一划……今年,就可以在家里贴上自己孩子写的春联咯!

 

 

礼单一册

礼脉“单”传,一册礼单说尽礼之仪。中国礼仪精神,不在物品贵重,而在仪之庄重。

古人登门拜访,要先呈拜帖。心意丰富,情重礼足,且呈上礼单一份,沿袭古风,以馈上宾。这份礼单措辞恭谦有度,礼物明目清楚明了。格式排版章法严谨,书法更是不可凑合。

大福字、小福字(可描)

名家书法的铁画银钩,并非初学就遥不可及!描红名家书法,是初入书法的不二法门。一个简单的“福”字,就可以重拾笔墨闲趣,和家人一起互动。

 

 

灶神春条四张

中国人对神,崇拜敬畏,却又亲近。灶神,大概就是中国人最亲切的神之一,他是住在中国人家里,厨房里的神,也是最有人情味的神!因为年终要上天庭汇报,家家都会摆上茶果供奉,还会用糖浆沾一下灶神的嘴唇,灶神的嘴巴就会甜一点,在玉帝前说好话!并且贴上春条:上天言好事,回宫赐吉祥。这,就是中国人的古老信仰。

门神一对

为了保宅安民,当然也要请回儿时的门神伯伯。传说中泾河龙王触犯天条,天庭派魏征将他处斩。龙王找唐太宗求情,太宗皇帝答应拖住魏征,不料龙王还是被魏征在梦中处斩,泾河龙王这下化作鬼魂,搞得唐太宗夜不能寐。秦琼和尉迟敬德两位大将就通宵立在宫门镇守,果然一夜安眠无忧。太宗爱贤之心,觉得让两位将军夜里站岗太辛劳,就让一代大画家吴道子画了两人的画像贴在宫门,龙王的鬼魂从此不再敢靠近宫门。而门神,就这样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毛笔一支

这是一支万毫同心的春联提斗笔。一支毛笔,要用上数千乃至上万的兽毫,笔尖却聚在一处,万毫齐齐发力,字才遒劲有力。何不用上这支毛笔,凝聚民族的赤子之心,写一个同样的福字。

提斗笔适手合度,既能写大春字、福字,也能描红对联。

春贴八张

可描的八张春贴,张张大吉,年年有余。比如一张“财”字,可以贴在车轮,喻示财源滚滚,出入平安。

红包十个

红包是最深刻的新年符号,可以在背面写上宝宝的名字,塞到枕头下面压着,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压岁”钱,鼓鼓的红包揣在手里,别偷笑哦~~

“福”“禄”“寿”“禧”笔记本

笔记本外附大地纸,裹上棉彩,内含蒙肯,衬以灶王财神,把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巧妙融合,让这份年味得以相伴四季。生花妙“笔”,请君铭“记”,不能忘“本”。

游戏贴纸

好看的传统图案,给孩子和童心未泯的你,爱上随意贴,停不下来,但就是贴哪都好看!

能手写的,请留给孩子哦~

只有中国的工匠,才能够还原中国的质感和韵味;只有民族的赤心,能够感触民族的美学和人文。在用材上,这份礼包也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古法洒金万年红宣纸,即洒金宣,古称金花纸。当年唐明皇与杨贵妃中秋酌酒赏牡丹时,曾命文官捧献金花纸给大诗人李白赋诗,金花纸名噪一时。

此外,产品还用到了:奉书纸、棉彩纸、蒙肯纸、大地纸、彩丝纸、硃磦蜡染笺、手工泥金琉璃宣......

精耕细作,只为拿在手里那份乍见之欢。

丙申年,收获颇丰,这份《过年好》,可谓是诚意满满,在这里,我们打包了几乎整个中国传统年味儿。

包装上,“塔阶式”礼盒设计,顶覆万年红洒金宣,寓意鸿运当头,步步高升。

礼盒打开,惊喜一层一层的不断被打开,翻出二十年前的记忆犹新,也翻出最纯真的中国年味。

这是一颗将文化种进孩子心中的“种子”,这是一副让全家“一起挥墨”的春联,这是一份让人能真实“触摸”到的文化年礼,这是一盒极具“匠心”的工艺礼盒。

童年总会走远,但别让年味走远。

过年好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