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年底算账:我离“今年挣5万”的小目标,还差8万…你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年底算账:我离“今年挣5万”的小目标,还差8万…你呢?

不知创业开咖啡馆的诸位是否也会觉得“撒下两行辛酸泪,于我心有戚戚焉”?

接近年末,这一年“收成”怎么样?

曾有咖啡馆主吐槽:年中的时候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今年要挣5万,现在还差8万…

即使创业者趋向理性,大多还是心有戚戚,一年下来还是且掉坑且成长着,一起来围观这样的日常——

在开始之前,先做个调查:

1

一入餐饮深似海…

先看两张对比图——

▲有间虾铺创始人曾晖创业前&创业后

(潇洒策划人/年吃一吨虾)

▲豆捞坊(郑州)潮汕牛肉火锅创始人夫妇创业前&创业后

(留学生活/坐三轮车找牛)

不知创业开咖啡馆的诸位是否也会觉得“撒下两行辛酸泪,于我心有戚戚焉”?

与做餐饮的目的性相比,选择开咖啡馆的,理想主义色彩可能更浓一些,不知道你有没有给自己做过开咖啡馆前后的对比(PS:欢迎给咖门发对比图,期待围观)。

但是,在这个江湖里几个月摸爬滚下来,也都慢慢懂了“不能光骄傲还得镇得住老炮,不能只拼思想还得干趴流氓”,对行业从俯视到平视,再从平视到仰视,想跳过哪一步,都是跳坑。

2

不管装备如何,都是边“跳坑”边升级

先来看个普通版本的咖啡馆经营案例——

大约20天前,小海给自己新开的咖啡馆算了一笔账(你的年底账算得怎么样了):

简化大类

金额

学习费用

14500

装修

49691

房租和押金

26880

电力设备

38939

书籍

7800

家具

7983

零碎器具

2000

装饰零碎

2655

前期宣传

2300

合计

152748

▲这是店开张之后投入的明细

然而开业两个月的收支是这样的:

▲以周为单位计算,开业两个月

小海之前在上海工作,也是和很多人一样“想开家自己的咖啡馆”,回到家乡的小城开了这样一家店。纵使做好了准备,算得上乐观,但冷冰冰的数字下,得出的感受和结论是:盈利非常艰难。

再来说个“高开高打”,发展势头比较迅猛的——

兜兜之前是公司金领,大学泡过各种咖啡馆,后来出差北京在方家胡同碰上参差咖啡后,创业梦再度被激活,正式开始做自己的品牌。

启动资金来自积蓄和透支的嫁妆钱。

▲连嫁妆钱都放进去…

她专门上咖啡培训课,选著名品牌策划孵化公司陪同考察市场、选品类、设计品牌、评测产品和装修店面,产品研发和日常运营交给专业咖啡工作室。

正式营业当天卖出700杯招牌拿铁咖啡,纯奶用了将近200升。

开业半个月后,就有资本方主动登门谈注资。

兜兜却陷入另一个难题:强势资本方提出了苛刻的条件——按照原始投入资金1:1做股份,注资后占近80%股份,并且运营管理权要交给资本方的专业团队。

“拒绝了这次机会,靠自己咖啡馆可能很长时间都不能扩张,但接受资本条件本质上等于出局”。这是兜兜最近的纠结,希望自己的占比大一些,但谈判依然很艰难。

3

“炮灰”俱往矣,经验何在?

更有甚者,成了餐饮创业潮中的炮灰。

比如成都红牌楼附近某养身能量精品餐厅,卡通装修和主打产品试营业在朋友圈刷屏,让跨界而来的老板盲目乐观,结果正式营业半年后关店,亏了60万。

再比如某朋友,因为迷妹情结和迷恋强IP,前后投入150万加盟某名人餐厅,结果四个月不到关张大吉,在朋友圈里消失匿迹。

事后复盘,这些把店开死的创业者,身上不乏“眼高手低”的共性:

▲掉进坑里出不来的,输在了各种各样的硬伤上

创业者往往是硅谷“精益创业”的信徒——讲究用最小代价、最快速度获得认知,在市场中投入极简的原型产品,以最小成本验证产品是否符合用户需求,再快速迭代优化产品,形成品牌势能,建立竞争壁垒。

▲不妨比照曲线,看自己走到了哪个段位,似乎还可以安慰一下当下的悲伤

但现实里,不是每一个创业者,都能完整的走完这8个阶段。

最后,就想问问你这一年赚得怎么样,明年打算给自己定个什么目标?

— End —

统筹:咖sir | 编辑:政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年底算账:我离“今年挣5万”的小目标,还差8万…你呢?

不知创业开咖啡馆的诸位是否也会觉得“撒下两行辛酸泪,于我心有戚戚焉”?

接近年末,这一年“收成”怎么样?

曾有咖啡馆主吐槽:年中的时候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今年要挣5万,现在还差8万…

即使创业者趋向理性,大多还是心有戚戚,一年下来还是且掉坑且成长着,一起来围观这样的日常——

在开始之前,先做个调查:

1

一入餐饮深似海…

先看两张对比图——

▲有间虾铺创始人曾晖创业前&创业后

(潇洒策划人/年吃一吨虾)

▲豆捞坊(郑州)潮汕牛肉火锅创始人夫妇创业前&创业后

(留学生活/坐三轮车找牛)

不知创业开咖啡馆的诸位是否也会觉得“撒下两行辛酸泪,于我心有戚戚焉”?

与做餐饮的目的性相比,选择开咖啡馆的,理想主义色彩可能更浓一些,不知道你有没有给自己做过开咖啡馆前后的对比(PS:欢迎给咖门发对比图,期待围观)。

但是,在这个江湖里几个月摸爬滚下来,也都慢慢懂了“不能光骄傲还得镇得住老炮,不能只拼思想还得干趴流氓”,对行业从俯视到平视,再从平视到仰视,想跳过哪一步,都是跳坑。

2

不管装备如何,都是边“跳坑”边升级

先来看个普通版本的咖啡馆经营案例——

大约20天前,小海给自己新开的咖啡馆算了一笔账(你的年底账算得怎么样了):

简化大类

金额

学习费用

14500

装修

49691

房租和押金

26880

电力设备

38939

书籍

7800

家具

7983

零碎器具

2000

装饰零碎

2655

前期宣传

2300

合计

152748

▲这是店开张之后投入的明细

然而开业两个月的收支是这样的:

▲以周为单位计算,开业两个月

小海之前在上海工作,也是和很多人一样“想开家自己的咖啡馆”,回到家乡的小城开了这样一家店。纵使做好了准备,算得上乐观,但冷冰冰的数字下,得出的感受和结论是:盈利非常艰难。

再来说个“高开高打”,发展势头比较迅猛的——

兜兜之前是公司金领,大学泡过各种咖啡馆,后来出差北京在方家胡同碰上参差咖啡后,创业梦再度被激活,正式开始做自己的品牌。

启动资金来自积蓄和透支的嫁妆钱。

▲连嫁妆钱都放进去…

她专门上咖啡培训课,选著名品牌策划孵化公司陪同考察市场、选品类、设计品牌、评测产品和装修店面,产品研发和日常运营交给专业咖啡工作室。

正式营业当天卖出700杯招牌拿铁咖啡,纯奶用了将近200升。

开业半个月后,就有资本方主动登门谈注资。

兜兜却陷入另一个难题:强势资本方提出了苛刻的条件——按照原始投入资金1:1做股份,注资后占近80%股份,并且运营管理权要交给资本方的专业团队。

“拒绝了这次机会,靠自己咖啡馆可能很长时间都不能扩张,但接受资本条件本质上等于出局”。这是兜兜最近的纠结,希望自己的占比大一些,但谈判依然很艰难。

3

“炮灰”俱往矣,经验何在?

更有甚者,成了餐饮创业潮中的炮灰。

比如成都红牌楼附近某养身能量精品餐厅,卡通装修和主打产品试营业在朋友圈刷屏,让跨界而来的老板盲目乐观,结果正式营业半年后关店,亏了60万。

再比如某朋友,因为迷妹情结和迷恋强IP,前后投入150万加盟某名人餐厅,结果四个月不到关张大吉,在朋友圈里消失匿迹。

事后复盘,这些把店开死的创业者,身上不乏“眼高手低”的共性:

▲掉进坑里出不来的,输在了各种各样的硬伤上

创业者往往是硅谷“精益创业”的信徒——讲究用最小代价、最快速度获得认知,在市场中投入极简的原型产品,以最小成本验证产品是否符合用户需求,再快速迭代优化产品,形成品牌势能,建立竞争壁垒。

▲不妨比照曲线,看自己走到了哪个段位,似乎还可以安慰一下当下的悲伤

但现实里,不是每一个创业者,都能完整的走完这8个阶段。

最后,就想问问你这一年赚得怎么样,明年打算给自己定个什么目标?

— End —

统筹:咖sir | 编辑:政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