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你可以是书虫,但不该是书呆子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你可以是书虫,但不该是书呆子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严肃文学与类型文学、图书馆、黑人女性与诗歌、《老友记》、文化史、基督教会史、卡夫卡的绘画、《绝命毒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尹清露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鲤》

张悦然 主编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1

文学Mook《鲤》由作家张悦然创刊并主编,它创刊于2008年,每期会收录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评论与作家访谈,它也一直致力于支持原创文学,发掘文学新人,并架起了国内通往外国文学的桥梁,艾丽丝·门罗等作家就是通过这本刊物首次与国内读者见面的。2023年,《鲤》全面改版归来,每期都会围绕一个文学话题,邀请各个领域的创作者参与探讨。

改版后《鲤》的首期选取了“严肃文学V.S.类型文学”这一主题,邀请到唐诺、双雪涛、马伯庸、班宇、徐浩峰、吉井忍等作家与评论家,展开形式多样的讨论。严肃文学与类型文学看似是两个截然相反的领域,我们往往从前者中期待冷冽的思考和智识上的挑战,而将后者拾取一种更为亲切的乐趣。然而在今天,两者的边界正在不断消弭,《使女的故事》《别让我走》等作品引入了类型小说的方法,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网络文学等大热类型也时常融入严肃的思考。通过梳理两者的关系,不仅是在回顾过去,也是在追问着这个时代文学的更多可能性。

在推出新刊的同时,《鲤》还带来了一个全新形式的文学比赛:伏笔计划。该计划旨在关注“未完成”的作品,呵护这些作品的成型和诞生。和此前的“匿名计划”一样,“伏笔计划”也将隐去作者姓名,只以编号的形式公布优胜者。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杨素秋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 2024-1

对每个爱书的人来说,开一家图书馆都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本书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然,它远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一次偶然的机会,陕西科技大学的文学副教授杨素秋在西安碑林区挂职,接手了建立碑林区图书馆的任务。然而前路困难重重,不仅资金有限,人手也只有杨素秋和馆长两人,况且图书馆要建在平日里无人问津的地下,那里墙皮破损,电线裸露。选书环节也极为困难,杨素秋惊讶地发现,小小的书目却触及到了各方利益;由于场馆小,书目如果不合适,还会被大量闲置。

最终,杨素秋还是建成了这座图书馆,她为场馆选出了1万本书目,其中包括经典图书300本左右,中外作家130位。该事件获得了媒体关注和报道,杨素秋也被誉为“公共选书人”。《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中最为吸引人的,便是这位自称“书呆子的女孩如何通过坚持、抗争以及与各方周旋最终选出书目,她的经历也恰好说明了何为“理想选书人”,正如杨素秋在书中引用的《图书馆入门》所提到的——这个人既要是个书虫,又绝不应该是个书呆子,要多出来走走,深入民众,以免与底层老百姓脱节。

《隐秘的终点》

[美] 娜塔莎·特雷休伊 著 黄茜 译
上海三联书店·风之回响RESONANCE 2024-1

书写的行为并不一定意味着诚实,有时我们甚至会在日记中撒谎,然而,如果要让书写成为艺术品,那就如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曾指出的那样——“你或多或少需要忏悔、吐出痛苦,说出整个故事。”

《隐秘的终点》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普利策诗歌奖得主、美国桂冠诗人娜塔莎·特雷休伊在书中首次完整公开了母亲被继父射杀的往事。时隔三十年,她重返案发现场,翻阅信件、日记和警局档案,重现了家族昔日的南方生活、母亲作为黑人女性的人生经历,以及家庭暴力与种族主义对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特雷休伊也探索了这段记忆如何重塑了她的生命,使她自此成为了一名诗人和作家。《波士顿环球报》认为,特雷休伊提供了一种带着伤痛生活的典范,它从无数细节中创造出或美丽或痛苦的价值,创造出一部独特的女儿回忆录,而这是集体意义上的女儿回忆录。

《老友、爱人和大麻烦:马修·派瑞回忆录》

 [加] 马修·派瑞 著 陈磊 译
译林出版社 2024-1

2023年10月28日,《老友记》中钱德勒的扮演者马修·派瑞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终年54岁。这位著名喜剧演员过早的离世并非无迹可寻,他的演艺生涯曾一度因为滥用处方药和酗酒而受到严重影响。在2022年出版的回忆录《老友、爱人和大麻烦》中,马修坦诚地讲述了自己与毒瘾的斗争,数次命悬一线的经历,本书由《老友记》中菲比的扮演者丽莎·库卓作序。

今年,这本回忆录被引入国内,读者将从中读到那个熟悉的马修,他用真挚、诙谐和温暖的方式,一一道来放养他长大的破碎家庭、对成名的渴望、美梦成真后内心无法填补的空洞,他也讲述了如何在清醒中试图找到平静,以及与《老友记》中另外五人及其他明星的相遇相知。马修的一生充满了戏剧色彩,但就像丽莎在序言中写的那样,他还是那个迷人、体贴、善解人意的马修,虽然马修已然离去,但是他带来的笑声将永远留在我们身边。

《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著 萧知纬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教人文 2024-1

罗伯特·达恩顿是英语世界中最重要的法国史专家之一,在这本文化史专著中,达恩顿游刃有余地周转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与二十世纪的波兰文化史之间,展露出了调查记者般的好奇心与文学家的敏感心性。达恩顿书写的不仅是所谓的“历史事实”,更是对历史本身的思考。本书有这样几个目的:要显示出过去如何作为暗流存在于当下、分析媒体传播与印刷文字在历史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历史与其他领域如人类学、文学、社会性相互激发。

诚如书中所写,某些前卫的历史学家希望把过去的记录完全视为话语,另一些人则呼吁摒弃“事实性”,然而达恩顿警告我们,一旦把所有的历史都当作有待解构的文本,“很快你就会陷入镜像迷宫,迷失在符号学的仙境中,被认识论的焦虑所淹没”,他更希望新历史与旧历史互相影响,而事件、日期、个人的事实性仍然重要。本书的大部分文章都曾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其余文章则是为阅读《纽约时报》的大众读者而写,所以,即使你对历史这门学科并不熟悉,也可以在本书中收获阅读的乐趣。

《王国》

[法] 埃马纽埃尔·卡雷尔 著 骜龙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4-1

《王国》是这样一部独特的作品,它讲述了早期基督徒的故事,基督教如何从看似不可思议的“邪教”、逐步成为征服世界的宗教:公元50年,一位四处周游的布道人一点一点把自己的故事布向整座城市,他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圣保罗。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正统”的基督教历史,而是大胆融合了深度报道、神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甚至是作者的个人历史,以一种离经叛道的角度来描绘教会之父的魅力与弱点。

某种程度上,这一复杂的视角是必须的,对于陷入存在主义危机的作者——法国作家埃马纽埃尔·卡雷尔而言,他曾经被弥赛亚的故事深深吸引,却在此后经历了深信与不信,最后成为了不可知论者。卡雷尔的经历正是诸多失去信仰,却又渴求信仰的现代人的写照。于是,这本书对于早期教会轨迹的追溯,就不仅仅关乎基督教,更关乎人类对于真相与意义的深刻探索。

《卡夫卡的卡夫卡:弗朗茨·卡夫卡的163幅画作手稿》

 [奥] 弗朗茨·卡夫卡 等著 曾艳兵 等译
中信出版集团·春潮Nov+ 2024-1

2019年,弗朗茨·卡夫卡的大约一百五十幅画作首次在以色列国家图书馆公开,这也是这位著名作家的绘画作品首次以独立姿态,而非文学作品的附属形式与世人见面。正值卡夫卡逝世100周年,《卡夫卡的卡夫卡》的出版使得这些历经过战乱、版权纠纷,四散于耶路撒冷、维也纳等地的画作手稿与中文世界读者见面,绘有手稿的信件、速写、笔记都会以1:1等大全彩还原。除此之外,这本书中还包含了朱迪斯·巴特勒等学者为画作撰写的解读文章,以及符合艺术史标准的画作解说。

对卡夫卡而言,他创作的不仅是画,而是一种私人的符号,图片和文字并非互补,而是各自独立甚至不可分割。于是人物造型就如他笔下的角色一样,时而怪诞,时而滑稽,大多数躯体和肖像都没有精雕细琢,仿佛漂浮在虚空之中。速写原本是一种被边缘化的绘画形式,在卡夫卡那里却成为了真正的艺术,通过一览卡夫卡的视觉想象世界,我们也得以在更加复杂的纬度上解读这位独特的作家。

《<绝命毒师>中的科学》

 [美] 戴夫·特朗伯 [美] 唐娜·J.纳尔逊 著 单雯 等译
商务印书馆 2023-10

在高分美剧《绝命毒师》中,主角“老白”是一名科学家和高中化学老师,在全五季的剧情中,老白为观众展示了各种奇特的化学反应,比如爆炸实验和令人惊叹的非法制毒方法,其中到底有多少是有科学理论支撑的呢?

来自俄克拉何马大学的化学教授、美国化学学会主席唐娜·J·纳尔逊正是《绝命毒师》的科学顾问。在本书中,纳尔逊与自由科学作家戴夫·特朗伯一起,对剧中最引人注目的剧情做出了科学层面的解释和分析——比如,使用氢氟酸溶解尸体是可行的吗?老白是怎么自己动手做出电池的?此外,纳尔逊还介绍了毒理学和电磁学等领域的知识,补充了有趣的幕后趣闻,比如她与该剧主创和编剧的合作细节。对于《绝命毒师》的铁杆粉丝来说,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你可以是书虫,但不该是书呆子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严肃文学与类型文学、图书馆、黑人女性与诗歌、《老友记》、文化史、基督教会史、卡夫卡的绘画、《绝命毒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尹清露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鲤》

张悦然 主编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1

文学Mook《鲤》由作家张悦然创刊并主编,它创刊于2008年,每期会收录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评论与作家访谈,它也一直致力于支持原创文学,发掘文学新人,并架起了国内通往外国文学的桥梁,艾丽丝·门罗等作家就是通过这本刊物首次与国内读者见面的。2023年,《鲤》全面改版归来,每期都会围绕一个文学话题,邀请各个领域的创作者参与探讨。

改版后《鲤》的首期选取了“严肃文学V.S.类型文学”这一主题,邀请到唐诺、双雪涛、马伯庸、班宇、徐浩峰、吉井忍等作家与评论家,展开形式多样的讨论。严肃文学与类型文学看似是两个截然相反的领域,我们往往从前者中期待冷冽的思考和智识上的挑战,而将后者拾取一种更为亲切的乐趣。然而在今天,两者的边界正在不断消弭,《使女的故事》《别让我走》等作品引入了类型小说的方法,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网络文学等大热类型也时常融入严肃的思考。通过梳理两者的关系,不仅是在回顾过去,也是在追问着这个时代文学的更多可能性。

在推出新刊的同时,《鲤》还带来了一个全新形式的文学比赛:伏笔计划。该计划旨在关注“未完成”的作品,呵护这些作品的成型和诞生。和此前的“匿名计划”一样,“伏笔计划”也将隐去作者姓名,只以编号的形式公布优胜者。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杨素秋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 2024-1

对每个爱书的人来说,开一家图书馆都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本书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然,它远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一次偶然的机会,陕西科技大学的文学副教授杨素秋在西安碑林区挂职,接手了建立碑林区图书馆的任务。然而前路困难重重,不仅资金有限,人手也只有杨素秋和馆长两人,况且图书馆要建在平日里无人问津的地下,那里墙皮破损,电线裸露。选书环节也极为困难,杨素秋惊讶地发现,小小的书目却触及到了各方利益;由于场馆小,书目如果不合适,还会被大量闲置。

最终,杨素秋还是建成了这座图书馆,她为场馆选出了1万本书目,其中包括经典图书300本左右,中外作家130位。该事件获得了媒体关注和报道,杨素秋也被誉为“公共选书人”。《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中最为吸引人的,便是这位自称“书呆子的女孩如何通过坚持、抗争以及与各方周旋最终选出书目,她的经历也恰好说明了何为“理想选书人”,正如杨素秋在书中引用的《图书馆入门》所提到的——这个人既要是个书虫,又绝不应该是个书呆子,要多出来走走,深入民众,以免与底层老百姓脱节。

《隐秘的终点》

[美] 娜塔莎·特雷休伊 著 黄茜 译
上海三联书店·风之回响RESONANCE 2024-1

书写的行为并不一定意味着诚实,有时我们甚至会在日记中撒谎,然而,如果要让书写成为艺术品,那就如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曾指出的那样——“你或多或少需要忏悔、吐出痛苦,说出整个故事。”

《隐秘的终点》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普利策诗歌奖得主、美国桂冠诗人娜塔莎·特雷休伊在书中首次完整公开了母亲被继父射杀的往事。时隔三十年,她重返案发现场,翻阅信件、日记和警局档案,重现了家族昔日的南方生活、母亲作为黑人女性的人生经历,以及家庭暴力与种族主义对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特雷休伊也探索了这段记忆如何重塑了她的生命,使她自此成为了一名诗人和作家。《波士顿环球报》认为,特雷休伊提供了一种带着伤痛生活的典范,它从无数细节中创造出或美丽或痛苦的价值,创造出一部独特的女儿回忆录,而这是集体意义上的女儿回忆录。

《老友、爱人和大麻烦:马修·派瑞回忆录》

 [加] 马修·派瑞 著 陈磊 译
译林出版社 2024-1

2023年10月28日,《老友记》中钱德勒的扮演者马修·派瑞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终年54岁。这位著名喜剧演员过早的离世并非无迹可寻,他的演艺生涯曾一度因为滥用处方药和酗酒而受到严重影响。在2022年出版的回忆录《老友、爱人和大麻烦》中,马修坦诚地讲述了自己与毒瘾的斗争,数次命悬一线的经历,本书由《老友记》中菲比的扮演者丽莎·库卓作序。

今年,这本回忆录被引入国内,读者将从中读到那个熟悉的马修,他用真挚、诙谐和温暖的方式,一一道来放养他长大的破碎家庭、对成名的渴望、美梦成真后内心无法填补的空洞,他也讲述了如何在清醒中试图找到平静,以及与《老友记》中另外五人及其他明星的相遇相知。马修的一生充满了戏剧色彩,但就像丽莎在序言中写的那样,他还是那个迷人、体贴、善解人意的马修,虽然马修已然离去,但是他带来的笑声将永远留在我们身边。

《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著 萧知纬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教人文 2024-1

罗伯特·达恩顿是英语世界中最重要的法国史专家之一,在这本文化史专著中,达恩顿游刃有余地周转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与二十世纪的波兰文化史之间,展露出了调查记者般的好奇心与文学家的敏感心性。达恩顿书写的不仅是所谓的“历史事实”,更是对历史本身的思考。本书有这样几个目的:要显示出过去如何作为暗流存在于当下、分析媒体传播与印刷文字在历史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历史与其他领域如人类学、文学、社会性相互激发。

诚如书中所写,某些前卫的历史学家希望把过去的记录完全视为话语,另一些人则呼吁摒弃“事实性”,然而达恩顿警告我们,一旦把所有的历史都当作有待解构的文本,“很快你就会陷入镜像迷宫,迷失在符号学的仙境中,被认识论的焦虑所淹没”,他更希望新历史与旧历史互相影响,而事件、日期、个人的事实性仍然重要。本书的大部分文章都曾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其余文章则是为阅读《纽约时报》的大众读者而写,所以,即使你对历史这门学科并不熟悉,也可以在本书中收获阅读的乐趣。

《王国》

[法] 埃马纽埃尔·卡雷尔 著 骜龙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4-1

《王国》是这样一部独特的作品,它讲述了早期基督徒的故事,基督教如何从看似不可思议的“邪教”、逐步成为征服世界的宗教:公元50年,一位四处周游的布道人一点一点把自己的故事布向整座城市,他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圣保罗。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正统”的基督教历史,而是大胆融合了深度报道、神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甚至是作者的个人历史,以一种离经叛道的角度来描绘教会之父的魅力与弱点。

某种程度上,这一复杂的视角是必须的,对于陷入存在主义危机的作者——法国作家埃马纽埃尔·卡雷尔而言,他曾经被弥赛亚的故事深深吸引,却在此后经历了深信与不信,最后成为了不可知论者。卡雷尔的经历正是诸多失去信仰,却又渴求信仰的现代人的写照。于是,这本书对于早期教会轨迹的追溯,就不仅仅关乎基督教,更关乎人类对于真相与意义的深刻探索。

《卡夫卡的卡夫卡:弗朗茨·卡夫卡的163幅画作手稿》

 [奥] 弗朗茨·卡夫卡 等著 曾艳兵 等译
中信出版集团·春潮Nov+ 2024-1

2019年,弗朗茨·卡夫卡的大约一百五十幅画作首次在以色列国家图书馆公开,这也是这位著名作家的绘画作品首次以独立姿态,而非文学作品的附属形式与世人见面。正值卡夫卡逝世100周年,《卡夫卡的卡夫卡》的出版使得这些历经过战乱、版权纠纷,四散于耶路撒冷、维也纳等地的画作手稿与中文世界读者见面,绘有手稿的信件、速写、笔记都会以1:1等大全彩还原。除此之外,这本书中还包含了朱迪斯·巴特勒等学者为画作撰写的解读文章,以及符合艺术史标准的画作解说。

对卡夫卡而言,他创作的不仅是画,而是一种私人的符号,图片和文字并非互补,而是各自独立甚至不可分割。于是人物造型就如他笔下的角色一样,时而怪诞,时而滑稽,大多数躯体和肖像都没有精雕细琢,仿佛漂浮在虚空之中。速写原本是一种被边缘化的绘画形式,在卡夫卡那里却成为了真正的艺术,通过一览卡夫卡的视觉想象世界,我们也得以在更加复杂的纬度上解读这位独特的作家。

《<绝命毒师>中的科学》

 [美] 戴夫·特朗伯 [美] 唐娜·J.纳尔逊 著 单雯 等译
商务印书馆 2023-10

在高分美剧《绝命毒师》中,主角“老白”是一名科学家和高中化学老师,在全五季的剧情中,老白为观众展示了各种奇特的化学反应,比如爆炸实验和令人惊叹的非法制毒方法,其中到底有多少是有科学理论支撑的呢?

来自俄克拉何马大学的化学教授、美国化学学会主席唐娜·J·纳尔逊正是《绝命毒师》的科学顾问。在本书中,纳尔逊与自由科学作家戴夫·特朗伯一起,对剧中最引人注目的剧情做出了科学层面的解释和分析——比如,使用氢氟酸溶解尸体是可行的吗?老白是怎么自己动手做出电池的?此外,纳尔逊还介绍了毒理学和电磁学等领域的知识,补充了有趣的幕后趣闻,比如她与该剧主创和编剧的合作细节。对于《绝命毒师》的铁杆粉丝来说,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