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萌君的科学分析,看完《西厢记》,会有很多萌丝儿忍不住来控诉萌君是个大骗子。
“这戏咋跟说好的不一样!”
“这么多天口口声声说《西厢记》是个美好的爱情故事,结尾这凄凄惨惨的分别是要闹哪样!”
“张生跟崔莺莺到底有没有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别急别急,听萌君一一道来。
在《论文艺青年的爱情圣经,这部剧真心甩<恋爱的犀牛>十几条大街》这篇文章中,萌君已经提到过,《西厢记》的故事经过了好几轮的更新换代,元代王实甫撰写的杂剧剧本《西厢记》是最为人熟知的版本。这个版本一共分五个部分,专业说法称为“五本”。前四本讲张生和莺莺相识、相恋的整个过程,结尾是张生被逼无奈与莺莺分离,进京赶考。而第五本开头,张生一上场就说自己已经考中了状元。中间虽有小波折,但最终还是以张生和莺莺拜堂成亲的团圆结局收场。
△疑似皆大欢喜的一张剧照
皆大欢喜,这不是挺好么?不,古代人可不这么看。在《西厢记》诞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大票人坚定地认为《西厢记》真迹只有前四本,第五本这种庸俗的团圆结局是后人续作的。
王实甫的本意就是留一个模棱两可的结尾:张生去赶考,到底有没有考上?如果没考上,是坚持不懈继续考,还是就此认命不再追求莺莺?如果考上了,他是敲锣打鼓来迎娶莺莺,还是喜新厌旧把莺莺抛弃了?正因为这些都是未知,才更让人回味无穷。
于是乎,就像续作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高鹗一样,这个传说中续写了《西厢记》第五本的人成为了无数人的炮轰对象。这个众矢之的是谁呢?关汉卿,写《窦娥冤》那位。
虽然“王作关续”这个说法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而最终被淘汰了,但是对剧情的思考保留了下来:明确的大团圆,或是模糊的分别,到底哪个更有味道?
现在就可以解释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了。这次北方昆曲剧院演出的《西厢记》,是著名剧作家马少波根据王实甫《西厢记》改编的。而马先生的观点,显然更倾向模糊处理。
不过,不管结局如何,张生和莺莺的恋爱过程绝对是美好浪漫的,尤其是张生的恋爱技巧,绝对一流。下面萌君就带你回顾一下,张生是怎么一步一步把莺莺追到手的。
佛殿初见,惊为天人。张生在这里表现出了追妹子的两个优良品质:
嘴甜,会夸。
“美人儿见了万千,似这般端庄娴静何曾见。她菩萨容颜,更兼菩萨心田,将花枝笑撚,顿教人眼花缭乱口难言,谁料到佛寺里遇神仙。”能把“貌若天仙”四个字拆成这么多句,这夸人的功夫确实高。
迅速,主动。
电光石火一瞬间,张生就做出了追莺莺的这个决定。脑子也快,借僧房、借崔家道场追荐父母,一步步有条不紊。知道红娘是莺莺的丫鬟,就赶紧凑上去一通表白。姓名,籍贯,八字,反正结婚该用的基本参考资料都主动提供了。
张生进一步主动出击,第三个优良品质上线:含蓄。
妹子嘛,尤其是古代,总还是害羞矜持的。一上来就热烈直接地告白,很可能把妹子吓跑。像“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这种表达,又显出自己的才华又婉转浪漫,最适宜刷好感度。
惊心动魄中,张生和莺莺的结合确立了合法性。莺莺这里已经很明显表现出对张生的情意了:“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儿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这就是告诉张生你赶紧想办法,我看好你。而张生也不负所托,搬出了自己的铁瓷白马将军,解围成功。
一切顺利的感情发展到这里急转直下:老夫人悔婚了!张生在伤心愤怒之余,还能做到据理力争,足见在追妹子这个问题上,张生头脑一直很清醒。
在明确了“老夫人不靠谱”这个事实之后,张生火速调整战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弹琴再次表达心意,还顺手秀了一下才艺,一举两得。莺莺这时也开始积极想办法了:“还是再住一程的好”。
张生害了相思病,还不忘写情书告白。莺莺装腔作势,但其实心里已经有主意。“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诗写的很有点谍战片里密电的意味,莺莺编的密码,只有张生能破译。
剧情又一次急转直下,张生一定觉得坑死了,这莺莺怎么跟她妈一样不靠谱呢!“是你着我来的,却怎么又这许多话说!”这里其实主要是红娘淘气,偏要取笑他二人。
激动人心、喜闻乐见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张生被莺莺气得不轻,病也就转得更重。莺莺看着心疼,终于下定决心放飞自我。
这一段主要是显示红娘的口才了。一席话说得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堵得老夫人毫无招架之言。老夫人勉强同意了婚事,却亮出了最后的法宝:考状元。
这一段直接贴唱词吧,毕竟再怎么描述都不如本来的唱词动人。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离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能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缓缓地行,车儿紧紧地随。才得了慈亲宽语,一早儿又告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我们这个时代讲究效率,讲究快,而昆曲偏是一种慢艺术。在一来一往婉转的音调间,在缓缓流淌的时光之中,爱情的滋味也就愈变愈浓。这种感觉,可能只有坐在剧场之中才感受得到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