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日本“冰河一代”的教训:年轻时失业会有长期“创伤”丨数据说话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日本“冰河一代”的教训:年轻时失业会有长期“创伤”丨数据说话

对年轻人就业的关注,不应该止于当下的失业率水平,还应面向未来至少15年做好政策应对。

当地时间2023年3月1日,日本福冈市,大学生正在参加招聘会。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丨闫桂花

1993年到2004年,是日本经济的长衰退(long recession)时期,此时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失业率高企,这一代人也因此被称为“冰河一代”或“迷失一代”。研究发现,即便在经济恢复后,这一群体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面临工作动荡和收入低迷的问题,即就业的“疤痕效应”。

事实上,“疤痕效应”在很多国家都可以被观察到,在不同国家的强度和持续性不同,不过就业体制较为僵化的日本,就业的“疤痕效应”更大、持续时间也更长。

近日,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Ayako Kondo在一篇研究中调查了从 “冰河时代”前的1987年到全球金融危机后的2013年近30年间,日本男性的就业变化情况,她发现,“冰河时期”之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相比“冰河时期”的新晋劳动力群体,就业更稳定、收入也更高,而且这种差异直到40岁时依旧存在。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这部分源于日本劳动力市场上非正式就业(non-regular job)和正式就业(regular job)并行的双轨制,以及终身雇佣制度。

但在90年代长衰退开始后,日本失业率节节攀升,并在2002年达到了5.4%,是1950年以来失业率最高的一年,而这段时期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成了就业市场低迷最大的受害者。

大量研究表明,年轻时失业会导致晚年生活更可能遭遇长期性“创伤”,表现为工资降低、找工作艰难和机遇减少,还会导致他们在40、50岁左右时承受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英国斯特灵大学的Ronald McQuaid教授曾总结导致“就业疤痕”的几个因素,包括,雇主会将他们不佳的履历解读为个人能力不够;较低的就业起点还会导致他们累积的技能相对较少,信心也不足,而这些又会反过来降低他们对未来工作的预期和职场野心。在日本,上述正式和非正式就业并行的、僵化的就业双轨制,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疤痕效应”。也就是说,毕业赶上经济衰退的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获得长期的正式全职工作的机会会越来越少。

Ayako Kondo用详细的数据论证了这个问题。她根据毕业年份将劳动力人群分为五个:

  1. 1987-1992年:泡沫经济群体
  2. 1993-1998年:冰河时代的年龄较大群体
  3. 1999-2004年:冰河时代的较年轻群体
  4. 2005-2009年:后冰河时代群体
  5. 2010-2013年:全球大衰退群体

 

来源:Scars of the Job Market "Ice-Age",KONDO, Ayako

从上图可见,“毕业即失业”的群体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冰河时期”较年轻群体(1999-2004)>全球大衰退群体(2010-2013)>“后冰河时期”群体(2005-2009)>“冰河时期”年龄较大群体(1993-1998)>泡沫经济群体(1987-1992)。

与“冰河时期”相比,“冰河时期”之前(即1987年到1992年经济繁荣期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群就业更稳定,收入也更高。毕业之后他们之间的就业差距有所减少,但收入差距哪怕在15年以后也没有缩减。

不过,作者也发现,对于 “冰河时期”期间以及之后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毕业即失业的负面影响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也就是说,就业的“疤痕效应”减弱了。若仅对比冰河时期的两个群体,年龄较大群体(1993年-1998年)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快速的、持久的整体失业率的攀升,但从失业率来看,年龄较小群体(1999年-2004年)要大得多。

对此她认为,“冰河时期”之后,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和工作流动性的增加,“疤痕效应”可能已经减弱。长时期的衰退之后,日本终身雇佣制度在逐步淡出舞台,就业的灵活性在增加。另外,日本的老龄化导致年轻就业人口持续减少,因此在2010年代后期,作为劳动力一个潜在重要来源,“冰河时期”群体得到了决策者的关注。2019年,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支持计划,旨在帮助这些群体中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的工人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尽管这项研究还不能明确识别出所有导致日本就业“疤痕效应”减弱的具体因素,但日本的经验至少可以说明,对年轻人就业的关注,不应该止于当下的失业率水平,还应面向未来至少15年做好政策应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日本“冰河一代”的教训:年轻时失业会有长期“创伤”丨数据说话

对年轻人就业的关注,不应该止于当下的失业率水平,还应面向未来至少15年做好政策应对。

当地时间2023年3月1日,日本福冈市,大学生正在参加招聘会。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丨闫桂花

1993年到2004年,是日本经济的长衰退(long recession)时期,此时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失业率高企,这一代人也因此被称为“冰河一代”或“迷失一代”。研究发现,即便在经济恢复后,这一群体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面临工作动荡和收入低迷的问题,即就业的“疤痕效应”。

事实上,“疤痕效应”在很多国家都可以被观察到,在不同国家的强度和持续性不同,不过就业体制较为僵化的日本,就业的“疤痕效应”更大、持续时间也更长。

近日,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Ayako Kondo在一篇研究中调查了从 “冰河时代”前的1987年到全球金融危机后的2013年近30年间,日本男性的就业变化情况,她发现,“冰河时期”之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相比“冰河时期”的新晋劳动力群体,就业更稳定、收入也更高,而且这种差异直到40岁时依旧存在。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这部分源于日本劳动力市场上非正式就业(non-regular job)和正式就业(regular job)并行的双轨制,以及终身雇佣制度。

但在90年代长衰退开始后,日本失业率节节攀升,并在2002年达到了5.4%,是1950年以来失业率最高的一年,而这段时期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成了就业市场低迷最大的受害者。

大量研究表明,年轻时失业会导致晚年生活更可能遭遇长期性“创伤”,表现为工资降低、找工作艰难和机遇减少,还会导致他们在40、50岁左右时承受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英国斯特灵大学的Ronald McQuaid教授曾总结导致“就业疤痕”的几个因素,包括,雇主会将他们不佳的履历解读为个人能力不够;较低的就业起点还会导致他们累积的技能相对较少,信心也不足,而这些又会反过来降低他们对未来工作的预期和职场野心。在日本,上述正式和非正式就业并行的、僵化的就业双轨制,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疤痕效应”。也就是说,毕业赶上经济衰退的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获得长期的正式全职工作的机会会越来越少。

Ayako Kondo用详细的数据论证了这个问题。她根据毕业年份将劳动力人群分为五个:

  1. 1987-1992年:泡沫经济群体
  2. 1993-1998年:冰河时代的年龄较大群体
  3. 1999-2004年:冰河时代的较年轻群体
  4. 2005-2009年:后冰河时代群体
  5. 2010-2013年:全球大衰退群体

 

来源:Scars of the Job Market "Ice-Age",KONDO, Ayako

从上图可见,“毕业即失业”的群体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冰河时期”较年轻群体(1999-2004)>全球大衰退群体(2010-2013)>“后冰河时期”群体(2005-2009)>“冰河时期”年龄较大群体(1993-1998)>泡沫经济群体(1987-1992)。

与“冰河时期”相比,“冰河时期”之前(即1987年到1992年经济繁荣期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群就业更稳定,收入也更高。毕业之后他们之间的就业差距有所减少,但收入差距哪怕在15年以后也没有缩减。

不过,作者也发现,对于 “冰河时期”期间以及之后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毕业即失业的负面影响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也就是说,就业的“疤痕效应”减弱了。若仅对比冰河时期的两个群体,年龄较大群体(1993年-1998年)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快速的、持久的整体失业率的攀升,但从失业率来看,年龄较小群体(1999年-2004年)要大得多。

对此她认为,“冰河时期”之后,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和工作流动性的增加,“疤痕效应”可能已经减弱。长时期的衰退之后,日本终身雇佣制度在逐步淡出舞台,就业的灵活性在增加。另外,日本的老龄化导致年轻就业人口持续减少,因此在2010年代后期,作为劳动力一个潜在重要来源,“冰河时期”群体得到了决策者的关注。2019年,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支持计划,旨在帮助这些群体中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的工人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尽管这项研究还不能明确识别出所有导致日本就业“疤痕效应”减弱的具体因素,但日本的经验至少可以说明,对年轻人就业的关注,不应该止于当下的失业率水平,还应面向未来至少15年做好政策应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