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2024年开年不过一月,第一例公开的国内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公司破产清算的案例已经出现。
天眼查显示,2024年1月8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受理了博际生物的破产清算一案,并于2024年1月12日指定浙江诺力亚律师事务所担任博际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管理人。
此外,博际生物旗下博际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正在进行简易注销,申请日期是2023年12月4日。
就此,界面新闻记者向博际生物致电,电话未接通,另外向本案的代理律师询问博际生物破产的具体原因,对方称“目前案件正在调查中,不方便透露更多信息。”
博际生物全称为“博际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实缴资本3000万元。据其官网描述,这家公司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致力于创新药物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拥有商业秘密保护的抗体发现平台和PCT专利保护的BJ-SIB®双特异性抗体平台等国内外顶尖技术和平台,目前主要研发用于肿瘤等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生物药。
从其此前公布的研发管线来看,博际生物共有7个产品在研,研发进度最快的两款产品BJ-001和BJ-005正处于中美一期临床阶段,适应症均为肿瘤。去年3月,博际生物还与默沙东就BJ-001签订临床试验合作和供药协议,研究BJ-001与默沙东的PD-1抑制剂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BJ-001是全球首个靶向肿瘤的IL-15融合蛋白,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临床前数据表明BJ-001具备在表达整合素的肿瘤组织中蓄积的能力。并且,BJ-001的临床结果已经使其显示出同类最佳(Best-in-Class)的特性。
博际生物的联合创始人、CEO张海洲在接受动脉网采访时曾表示,“2017年我们开始创业,中国的PD-1还没有产品上市,我们也有PD-1/PD-L1、LAG3和TIGIT等抗体,但考虑到产品的差异化及未来市场和商业化前景,我们放弃了单抗的开发,转而做差异化的双抗,包括双功能性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
并且,张海洲还称博际生物是一个“奇葩公司”,一是公司的首要目标是快速盈利,二是在于公司除了天使轮融资以外,再也没有进行过融资。从2018年正式运营到现在,三年多的时间,一直以天使投资人借款方式进行公司运营。
据天眼查,博际生物的股东分别为金肖甬、王忠、张海洲、郑益村、嘉兴格琳绿番茄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嘉兴格琳”),分别持有该公司58%、20%、14%、7%、1%的股权。其中,金肖甬是博际生物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郑益村是该公司的监事;王忠则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和CEO,2021年退出后,改由张海洲担任该公司的执行董事和CEO。嘉兴格琳到了2021年3月才出现在博际生物的股东名单中,旗下还投资了北京希望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济南显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说,博际生物到了2021年才开始有第一笔融资。
2021年1月,张海洲还提过,博际生物想在2024年冲刺科创板IPO、递交一个BLA(生物制品的上市申请)完成产品上市销售。不过,这一切都随着博际生物进入破产重整而灰飞烟灭,而张海洲也在2023年12月转任美迪西的临床前研究事业部总裁。
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寒冬已经持续两年有余,日子不好过的Biotech不止博际生物一家,但是主动申请破产清算的却还比较少见。自2021年起,国内创新药融资环境发生改变,投资人变得谨慎,创新药企IPO破发的情况越来越多,2021年年底上市的北海康成就曾遭遇开盘破发,而直接折戟IPO的药企数量则更多,据普华永道统计,2021年全年,105家医药公司申报科创板上市,71家注册生效,16家终止注册,4家中止注册。
但在这样的局势下,也有一些Biotech找到了另一种出路。2023年12月26日,跨国药企(MNC)阿斯利康宣布收购国内biotech亘喜生物,相较于此前biotech仅出售管线和进行技术授权,亘喜生物是被整体收购。亘喜生物也成为国内首家在公开市场上被MNC收购的biotech。
继阿斯利康宣布收购亘喜生物后不久,2024年1月5日,另一家跨国制药巨头诺华对中国Biotech发起正式收购,宣布达成收购信瑞诺医药的协议,后者整体并入诺华中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