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天境生物剥离国内资产背后:研发接连受挫,市值缩水超九成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天境生物剥离国内资产背后:研发接连受挫,市值缩水超九成五

天境生物宣布剥离在中国的资产,具体操作是将天境(上海)转给天境(杭州)经营。截至目前,企业仍然没有任何产品上市,2022年净亏损为24亿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黄华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2月7日,天境生物宣布剥离企业在中国的资产——在天境生物向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转型的战略下,天境生物中国子公司已与天境生物(杭州)有限公司(下称“天境(杭州)公司”)达成协议,同意转让天境生物在中国的资产和运营权限,未来交由天境(杭州)公司操持,天境(杭州)公司将是天境生物的未合并附属公司。

天境生物官网新闻稿中的中国子公司指的是天境生物(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天境(上海)公司),它是天境生物的全资子公司。此前,天境生物在中国经营的业务正是由天境(上海)公司负责。

当下,由于天境(上海)公司已经同意将自家股权100%转让给天境(杭州)公司,也就形成了天境生物剥离在中国资产的结果。

剥离国内资产

另据天境生物官网新闻稿,这起股权交易的总对价最高可达8000万美元,最终数额由视天境(杭州)公司未来实现的里程碑事件决定;此外,天境生物将保留与三款在研候选药物在大中华区以外的优先谈判权。

2月8日,对于前述企业间的变动,天境生物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此次战略重组不仅是当前公司发展阶段的最佳战略选择,也是中美市场环境大背景下的最佳战略选择;未来,上市公司天境生物(I-Mab)按照美国生物科技(biotech)的成长路线发展,天境生物(杭州)按照中国生物科技的成长路线发展,双方均实现价值最大化且不桎梏彼此;同时,投资人结构与各自市场更加匹配,并更好规避中概股投资风险,有利于上市公司估值回归。

从当前公司间的“腾挪”动态来看,这起事件一共有三家涉事公司——天境生物、天境(上海)公司、天境(杭州)公司。其中,天境生物(I-Mab.US)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它的挂牌时间为2020年1月17日。而天眼查显示,天境(上海)公司、天境(杭州)公司曾由天境生物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控制。

同在2月7日,浩悦资本官方公众号发文称,天境(杭州)公司宣布完成超5亿元人民币C1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泰珑投资、浙江省“4+1”大健康基金、I-Mab、杭州钱塘城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Bruggemoon Limited、宁波开投瀚润资本共同投资。

浩悦资本是这次交易的独家财务顾问。若是从用天境(杭州)公司的立场看待此事,该公司实际是在一众资本的簇拥下,接盘了天境(上海)的业务与管线,或者说进行了一次战略重组。

据浩悦资本,整合后的天境(杭州)公司将拥有包括10款临床阶段项目(包括伊坦长效生长激素在内的2款产品即将在国内递交上市申请),以及7款处于临床前或临床申报阶段的创新药项目。不过,浩悦资本没有再进一步介绍这些产品管线。

不过,在新闻稿与回应的背后,却难以掩盖这家昔日明星创新药公司业务进展连续受挫,价值一路走低,并最终无奈出售资产的现实。相比起许多创新药企裁员、砍管线、卖产品以求“活下去”的做法,天境生物的选择或许更加激进。

研发与资本市场连续受挫

在过去一轮的创新药资本红利周期中,天境生物曾是业内关注度最高的公司之一。

臧敬五在2015年创办了天境生物的前身三境生物,此后在康桥资本的撮合下,三境生物与天视珍合并为天境生物。在2021年抛出“A+H+N”的IPO计划之前,天境生物已经募集了来自中国及全球的医疗健康和生物技术资本超5亿美元,彼时折合成人民币约32.3亿元。

这些资方包括康桥资本、天士力控股集团、弘毅投资、高瓴、厚朴资本、鼎晖投资、汇桥资本等等。其中,康桥资本是天境生物最主要的攒局者。2018年6月,天境生物数额约为2.2亿美元的C轮融资,当时还成为了中国创新药领域最大的C轮融资之一。

同时,天境生物创始人臧敬五也是行业话题人物,但聚焦在他身上的话题并不光彩。即,2013年6月11日,国际著名药商葛兰素史克(GSK)发表声明,承认中国研发中心此前存在数据造假。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GSK展开调查之后,涉事的五位中国科学家被采取相关行动——“其中一人已被革职,一人已递交了辞职报告,另外三人正处于行政离职状态,等待最终的审查结果。”、

GSK在声明中明确表示,“臧敬五博士已经不在GSK继续工作。”当时,臧敬五是GSK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离开GSK之后,臧敬五去了先声药业,在负责先声药业创新药物平台百家汇之后,有了创业机会。

在完成上市后,天境生物虽然有过于艾伯维的大交易,但随后却持续受挫。

天境生物的产品管线主要搭建在肿瘤免疫和自体免疫领域,至今没有上市产品。截至2023年11月,天境生物的核心管线为:尤莱利单抗(CD73单抗)、Givastomig(Claudin 18.2 x 4-1BB双抗)、TJ-L14B(PD-L1 x 4-1BB双抗)、伊坦生长激素(长效生长激素)、菲泽妥单抗(CD38单抗)、来佐利单抗(CD47单抗)。

但在2023年9月,天境生物来佐利单抗被艾伯维退货,作为一项潜在合作收益累计可达29亿美元的合作,来佐利单抗是当时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公布的最大的对外授权合作之一。

不仅如此,2022年7月8日,MacroGenics于官网宣布终止B7-H3单抗伊布妥组单抗的2期临床试验(CP-MGA271-06)。此前2019年7月11日,天境生物以1500万美元的首付款、不高于1.35亿美元的潜在开发和注册里程碑付款以及年度净销售收入分成,与Macro Genics达成合作,获得伊布妥组单抗在大中华区域的独家临床开发及销售权,并参与MacroGenic主导的全球临床研发。

2022年7月13日,天境生物在回复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天境生物不是前述临床试验的申办方,也没有中国患者参与此试验。尽管如此,该事件还是进一步发酵。

但不争的事实确实,尽管曾经手握多个明星靶点新药,但时至今日,天境生物依然没有把自己手里的任何一款创新药成功推到上市阶段。持续的研发投入下却无法获得商业化回报,天境生物掉入了创新药企最不愿意见到的局面。

二级市场上,2020年9月,天境生物的股价均价约38.4美元/股。在2021年6月30日,天境生物盘中达到85.4美元/股。自那以后,天境生物股价整体呈现下跌状态。当前只有2美元/股,市值仅剩1.65亿美元。而其市值最高时曾超过70亿美元。

此前,天境生物拟在科创板、港交所上市的消息曾多次传出。例如,据IPO早知道等媒体报道,2021年7月29日,天境生物在与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后,在上海证监局备案,拟科创板挂牌上市,原本预计会在2022年完成。同时,时任天境生物首席财务官(CFO)朱杰伦在2021年7月27日表示,天境生物计划港交所和上交所双重上市的计划正在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但这些二次上市消息都再无下文。

而到了2022年后,关于天境生物寻求被收购的消息也曾屡次传出,曾有投行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此事,并称天境生物“要价很高”。相比之下,此次天境生物剥离国内资产,交易价格最高也不过仅有8000万美元。

行业媒体E药经理人2022年4月24日曾报道,天境生物创始人臧敬五回应称,“这是一个市场的猜测,对于市场的猜测,公司一贯的政策就是不予置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天境生物剥离国内资产背后:研发接连受挫,市值缩水超九成五

天境生物宣布剥离在中国的资产,具体操作是将天境(上海)转给天境(杭州)经营。截至目前,企业仍然没有任何产品上市,2022年净亏损为24亿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黄华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2月7日,天境生物宣布剥离企业在中国的资产——在天境生物向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转型的战略下,天境生物中国子公司已与天境生物(杭州)有限公司(下称“天境(杭州)公司”)达成协议,同意转让天境生物在中国的资产和运营权限,未来交由天境(杭州)公司操持,天境(杭州)公司将是天境生物的未合并附属公司。

天境生物官网新闻稿中的中国子公司指的是天境生物(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天境(上海)公司),它是天境生物的全资子公司。此前,天境生物在中国经营的业务正是由天境(上海)公司负责。

当下,由于天境(上海)公司已经同意将自家股权100%转让给天境(杭州)公司,也就形成了天境生物剥离在中国资产的结果。

剥离国内资产

另据天境生物官网新闻稿,这起股权交易的总对价最高可达8000万美元,最终数额由视天境(杭州)公司未来实现的里程碑事件决定;此外,天境生物将保留与三款在研候选药物在大中华区以外的优先谈判权。

2月8日,对于前述企业间的变动,天境生物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此次战略重组不仅是当前公司发展阶段的最佳战略选择,也是中美市场环境大背景下的最佳战略选择;未来,上市公司天境生物(I-Mab)按照美国生物科技(biotech)的成长路线发展,天境生物(杭州)按照中国生物科技的成长路线发展,双方均实现价值最大化且不桎梏彼此;同时,投资人结构与各自市场更加匹配,并更好规避中概股投资风险,有利于上市公司估值回归。

从当前公司间的“腾挪”动态来看,这起事件一共有三家涉事公司——天境生物、天境(上海)公司、天境(杭州)公司。其中,天境生物(I-Mab.US)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它的挂牌时间为2020年1月17日。而天眼查显示,天境(上海)公司、天境(杭州)公司曾由天境生物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控制。

同在2月7日,浩悦资本官方公众号发文称,天境(杭州)公司宣布完成超5亿元人民币C1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泰珑投资、浙江省“4+1”大健康基金、I-Mab、杭州钱塘城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Bruggemoon Limited、宁波开投瀚润资本共同投资。

浩悦资本是这次交易的独家财务顾问。若是从用天境(杭州)公司的立场看待此事,该公司实际是在一众资本的簇拥下,接盘了天境(上海)的业务与管线,或者说进行了一次战略重组。

据浩悦资本,整合后的天境(杭州)公司将拥有包括10款临床阶段项目(包括伊坦长效生长激素在内的2款产品即将在国内递交上市申请),以及7款处于临床前或临床申报阶段的创新药项目。不过,浩悦资本没有再进一步介绍这些产品管线。

不过,在新闻稿与回应的背后,却难以掩盖这家昔日明星创新药公司业务进展连续受挫,价值一路走低,并最终无奈出售资产的现实。相比起许多创新药企裁员、砍管线、卖产品以求“活下去”的做法,天境生物的选择或许更加激进。

研发与资本市场连续受挫

在过去一轮的创新药资本红利周期中,天境生物曾是业内关注度最高的公司之一。

臧敬五在2015年创办了天境生物的前身三境生物,此后在康桥资本的撮合下,三境生物与天视珍合并为天境生物。在2021年抛出“A+H+N”的IPO计划之前,天境生物已经募集了来自中国及全球的医疗健康和生物技术资本超5亿美元,彼时折合成人民币约32.3亿元。

这些资方包括康桥资本、天士力控股集团、弘毅投资、高瓴、厚朴资本、鼎晖投资、汇桥资本等等。其中,康桥资本是天境生物最主要的攒局者。2018年6月,天境生物数额约为2.2亿美元的C轮融资,当时还成为了中国创新药领域最大的C轮融资之一。

同时,天境生物创始人臧敬五也是行业话题人物,但聚焦在他身上的话题并不光彩。即,2013年6月11日,国际著名药商葛兰素史克(GSK)发表声明,承认中国研发中心此前存在数据造假。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GSK展开调查之后,涉事的五位中国科学家被采取相关行动——“其中一人已被革职,一人已递交了辞职报告,另外三人正处于行政离职状态,等待最终的审查结果。”、

GSK在声明中明确表示,“臧敬五博士已经不在GSK继续工作。”当时,臧敬五是GSK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离开GSK之后,臧敬五去了先声药业,在负责先声药业创新药物平台百家汇之后,有了创业机会。

在完成上市后,天境生物虽然有过于艾伯维的大交易,但随后却持续受挫。

天境生物的产品管线主要搭建在肿瘤免疫和自体免疫领域,至今没有上市产品。截至2023年11月,天境生物的核心管线为:尤莱利单抗(CD73单抗)、Givastomig(Claudin 18.2 x 4-1BB双抗)、TJ-L14B(PD-L1 x 4-1BB双抗)、伊坦生长激素(长效生长激素)、菲泽妥单抗(CD38单抗)、来佐利单抗(CD47单抗)。

但在2023年9月,天境生物来佐利单抗被艾伯维退货,作为一项潜在合作收益累计可达29亿美元的合作,来佐利单抗是当时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公布的最大的对外授权合作之一。

不仅如此,2022年7月8日,MacroGenics于官网宣布终止B7-H3单抗伊布妥组单抗的2期临床试验(CP-MGA271-06)。此前2019年7月11日,天境生物以1500万美元的首付款、不高于1.35亿美元的潜在开发和注册里程碑付款以及年度净销售收入分成,与Macro Genics达成合作,获得伊布妥组单抗在大中华区域的独家临床开发及销售权,并参与MacroGenic主导的全球临床研发。

2022年7月13日,天境生物在回复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天境生物不是前述临床试验的申办方,也没有中国患者参与此试验。尽管如此,该事件还是进一步发酵。

但不争的事实确实,尽管曾经手握多个明星靶点新药,但时至今日,天境生物依然没有把自己手里的任何一款创新药成功推到上市阶段。持续的研发投入下却无法获得商业化回报,天境生物掉入了创新药企最不愿意见到的局面。

二级市场上,2020年9月,天境生物的股价均价约38.4美元/股。在2021年6月30日,天境生物盘中达到85.4美元/股。自那以后,天境生物股价整体呈现下跌状态。当前只有2美元/股,市值仅剩1.65亿美元。而其市值最高时曾超过70亿美元。

此前,天境生物拟在科创板、港交所上市的消息曾多次传出。例如,据IPO早知道等媒体报道,2021年7月29日,天境生物在与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后,在上海证监局备案,拟科创板挂牌上市,原本预计会在2022年完成。同时,时任天境生物首席财务官(CFO)朱杰伦在2021年7月27日表示,天境生物计划港交所和上交所双重上市的计划正在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但这些二次上市消息都再无下文。

而到了2022年后,关于天境生物寻求被收购的消息也曾屡次传出,曾有投行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此事,并称天境生物“要价很高”。相比之下,此次天境生物剥离国内资产,交易价格最高也不过仅有8000万美元。

行业媒体E药经理人2022年4月24日曾报道,天境生物创始人臧敬五回应称,“这是一个市场的猜测,对于市场的猜测,公司一贯的政策就是不予置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