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注定是移动医疗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互联网医院集体爆发、移动医疗同质化严重,原本受资本热捧的互联网+医疗领域遇冷,一批移动医疗项目,出现,然后又倒下。
这一年,距离移动医疗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2011年,过了5年的时间。但即使过了5年的时间,这条路上的每一个创业者也都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尽管市场前景在望,但医疗行业本身的复杂性,让这一领域的互联网接入并没有那么简单。
从2015年开始,关于移动医疗进入“下半场”的猜想和讨论就一直不断,但作为好心情的创始人,集互联网老兵和移动医疗探索者于一身的陈冠伟有着自己的观点。
关注痛点,垂直深耕
在陈冠伟看来,移动医疗不是进入了下半场,而仅仅是进入了第二场,这是创业风潮中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一定会有一批移动医疗行业的伪创业者被淘汰掉,但剩下的创业者,也还会有一场竞争,这种竞争包括创业者和创业者之间,也包括创业者和市场本身,这就是移动医疗行业的第三场变化。
而陈冠伟,做好了迎接第二场以及第三场变化的心理准备。
2016年3月,北京好欣晴移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产品取名好心情,旨在打造第一个精神科随访系统,“让用户拥有好心情”。
据国家卫生部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有1.6亿人,而这一数字,在2015年上升到了1.8亿人,也就是说差不多每8个人中间就有一个精神疾病患者。但全国精神专科的医生总数只有2.3万名,加之高达55.3%的患者贫困率,我国当前精神卫生资源的资源紧缺和分布不均衡情况,由此可见一斑,这种服务能力和水平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及社会管理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火热,各行各业都逐渐引入互联网,希望发生一些化学反应,带来新的变化,医疗行业也是如此。但近几年兴起的多种移动医疗平台,多数是综合性互联网医院,少有的垂直领域,也大多关注高血压、心脏病等传统意义上的疾病,精神类疾病在中国一直缺乏相应的专业资源和应有的专业态度,这成为患者痛点,也成为市场空白。而好心情的出现,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点。
选择一个领域,然后垂直深耕。“为医生和患者提供量身定制,但又具有高度灵活性和私密性的精神科移动医疗平台。”作为创始人,陈冠伟谈到了创办好心情的初衷,“不管从社会意义还是经济效益来说,这都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
国内当前有很多心理咨询机构,但这只能解决部分患者浅层次的心理问题,但对于大多数精神类心理疾病患者而言,只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才能对其进行有效诊断。除此之外,和其他疾病不同的是,精神类疾病往往有一个漫长的康复过程,他们需要和医生沟通、交流,医生也需要对患者及时回访、疏导。
当前,好心情APP打造了用户和医生两个不同版本。平台集合了专业精神科医生1.3万人,用户可以在线查找医生、电话咨询、免费提问,通过图文等多种方式向平台众多专家寻求帮助,获得一对一专门诊疗,还可以享受诊后的随访和回诊服务;医生可以建立自己的在线诊疗中心,获取平台用户、与其他医生进行沟通交流并通过平台海量文献、即时资讯进行有效学习,并通过为患者解答问诊、向平台发布科研文献等方式获取一定酬劳,实现知识向财富的转化,也让专业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2016年4月,成立不到一个月的好心情就获得了由恩华药业领投的天使轮资金5000万,这一行业关系的建立,也为好心情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借助恩华在国内精神科领域的既有优势,好心情快速聚拢了一批用户和医生资源,并通过平台为双方搭建了有效合作。
作为国内首个“医+药”概念的提出者,未来,好心情也会实现“医+药”的闭环发展,打造一个精神科领域的生态移动医疗系统。
踏踏实实,兢兢业业
虽然好心情的成立时间不长,但陈冠伟并不是一个移动医疗行业的新兵。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在移动医疗行业有过多种尝试。采访中,这个认真而亲和的创始人笑谈:“我的故事很简单,但每一个都很深刻。”
2012年之前,陈冠伟在著名的IT门户网站小熊在线了9年时间。据说所有的京东管培生入职后,都可以免费领到一本《创京东》,在这本记录了京东众多故事的书中,唯一提到的一次差点被收购的经历,就是这个叫小熊在线的IT网站。
尽管在当时,陈冠伟并不知道曾找自己发稿的刘强东会创办出今天的京东,但在2012年,他还是感觉到了传统互联网的没落,所以,敢于折腾,不肯随行业没落而没落的陈冠伟选择了创业。多年的互联网行业资源积累,加之从国外回来的朋友对医疗行业的关注,陈冠伟和朋友一起进行了最初的移动医疗尝试——给医院研究高端的健康管理方案、帮助其发现精准用户并向用户推广。
这次的尝试为他了解医疗行业提供了重要经验,也积累了对医生和病患的了解,为其后来的移动医疗行业创业打下了基础。
2014年,由他创立的“医生树”和“药快好”两个轻问诊平台陆续上线,医生树也成功拿到了1000万美金的融资,但股票大涨的2014年也是轻问诊爆发的一年,很多人拿概念股“骗”投资人的钱,投资人手里也资金充足,整个市场一片火热,但却让陈冠伟感觉到不安。在深谙互联网营销之道的陈冠伟看来,移动医疗并没有当时大家以为的那么简单,市场的过分火热必定潜藏着一定危机。
基于这种理性思考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2016年,陈冠伟选择了离开,于是有了现在的好心情。
问及多年创业心得,陈冠伟说:“最重要的是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把产品打磨好,要真正站在用户角度为他们考虑。”
而在颇受关注的移动医疗红海问题上,陈冠伟认为,“可怕的不是红海,而是这个红海不是因为抢夺用户发生的,是因为争夺资本发生的,这是不正常的。”在他看来,移动医疗的蛋糕很大,只有真正解决用户问题,才会有人付费给你,你也才有机会分享这个“大蛋糕”。不管是什么领域的创业,如果只是浮躁的讲概念,最终一定是会被市场淘汰。
即使面对BAT布局,他也不曾畏惧。“阿里对医疗的布局是失败的,太互联网思维,太大化,百度比较成功,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大佬会给我压力,移动医疗行业的复杂性不像其他行业那么简单,大佬们也还都是短板 。”
这个认为创业很苦逼的创业者,依然坚定的走在创业路上, “我喜欢把一件事弄透,作为创业者,对任何一个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要抱有敬畏之心,只有沉下来才能够有深刻的积淀和认识,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