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杭州MAO Livehouse:好店长的标准是职业与热情并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杭州MAO Livehouse:好店长的标准是职业与热情并行

河岸工作起来很严肃,但工作之外的他,不爱表达、不喜竞争、不愿妥协、喜欢写诗、热爱黑胶……个性更像一个艺术家。

作为店长,河岸坦言会有营收方面的压力,但更多的压力还是来源于自己,“来源于自己的责任感,来源于必须让这个店活下去,也来源于希望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河岸觉得,艺术行业的发展需要从业者有更多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

有情怀还要踏实肯干,他也觉得音乐行业的发展是需要职业化的,“职业的态度、标准和工作方式,对这个行业都有帮助。”在河岸的理解中,“职业与热情并行”是身为一个Livehouse店长最基本的自我要求。

文丨李禾子

校对丨于墨林

编辑丨安西西

“传教士”

2016年12月30日,结束了大约6个月的试营业之后,杭州MAO Livehouse(以下简称杭州MAO)宣布正式投入运营。半年来的演出名单上,布衣、惘闻、Pg. Lost、央吉玛、逃跑计划、岸部真明、Michael Rother、MONO等知名乐队和音乐人赫然在列。开幕当晚的演出乐队是痛仰,店长河岸告诉音乐财经,这场演出是杭州MAO迄今票房最好的三场演出之一,另外两场是台湾来的顽童和日本来的MONO。

这家新成立的Livehouse位于杭州上城区的一个繁华商场,同时入驻商场的还包括宝莱纳啤酒屋、刘嘉玲名下的Muse夜店等等,地理位置相当于北京的二环以内,属西湖景区。“出门一拐弯大概一公里就能看到西湖,”河岸说道,他几乎见证了杭州MAO从无到有的过程。

虽然从来没有做店长的经历,但他之前工作的性质却和店长十分相似,都是接通音乐人、演出场地和观众,像一座桥梁。

河岸最初入行是因为一个名叫“花朵音乐”的非营利性音乐推广机构,由于许多杭州的音乐场地没有策划、宣传推广音乐活动的能力,花朵音乐便充当起了这个角色,将新、好音乐通过最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听众。当时他刚大学毕业不久,正职是一名朝九晚五的银行职员。一次他在豆瓣上看到花朵音乐在招志愿者,便写邮件过去报名,很快得到了录用回复。

于是他利用工作空闲,做起了当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当淘宝客服、张贴演出海报、负责现场检票、帮乐队拎包,“有时还会用电脑软件简单地改一下海报、单页,总之什么都做一点。”

他喜欢这种把好的音乐带到自己所在城市、让更多人听到的感觉。“花朵音乐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它告诉我工作一定是要服务于而非凌驾于一件事,”虽然没有任何物质上的报酬,河岸觉得这份工作教会了自己谦逊。他也因此找到了在这个行业里,自己至今都非常认可的同行者,“很高兴能和他们一块前行,一起前进。”

树姑娘便是这样的同行者之一。同样是因为树姑娘的介绍,2011年,他辞去供职了两年的银行工作,去到一家国有演出公司。这家演出公司更多是做戏剧演出,也涉及一些音乐演出,期间他参与了极限震撼、杭州大学生戏剧节、杭州国际戏剧节和西湖国际音乐节几个大型项目。至此,河岸也算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了职业,半只脚跨入了音乐行业。“做这个工作,有点像传教士,只不过我的信仰是艺术,我在传播我相信的东西。”河岸形容。

当然,戏剧也是他非常热爱的一个部分,“我觉得戏剧的舞台美学对我将来音乐行业的工作会有帮助。”当时的河岸想,“戏剧舞台空间里灯光、音效和多媒体等的各种效果,都很值得音乐行业的人学习。”

在演出公司工作的同时,河岸和树姑娘又一起加入了New Noise团队,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民间演出经纪厂牌。“演出公司的老板对我挺好的,他觉得你只要把公司的事情干好,你想做你喜欢的事情都没有关系。”河岸说。当时的New Noise主要做后摇演出,几乎把国外大多数的后摇乐队,比如MONO、ef、Pg. Lost、TOE、Mogwai等等都带到了中国。

“我挺喜欢做这样的工作,你可以跟音乐人有接触,又可以跟观众有接触。我也是从观众变成了职业的工作者,总之挺开心。”

MONO吉他手Yoda与河岸

店长河岸

当河岸还在演出公司工作的时候,一天,他和一个朋友在一块喝酒,朋友告诉他杭州MAO最近正在招人。借着酒劲,他说自己特别想去做这件事,“我觉得我是这个城市的人,成长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音乐场景里面,但是我好像没有为它的音乐文化做过什么事。”后来,他愈加发现自己之前的工作积累和能力能够帮到这座城市,于是投了简历。

河岸1986年出生在杭州,除了在绍兴读了几年大学,基本没有在其他城市生活过,“对这个城市很有感情”。在决定给MAO投简历时,摆在他面前的还有另外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留在演出公司,升职;二是去杭州蜂巢剧院,做剧场经理。

“我觉得我这样的人应该不可能长期在体制内工作升职。”虽然能比之前得到更多收入,但他觉得继续留在演出公司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且我觉得这份工作自己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想换一份新的工作。”权衡之下,他选择了音乐,“还是音乐对自己的吸引力更大。”

投简历时,河岸非常自信,“这个工作就应该是我的。”但他同样充满了紧张。简历投出之后,等了一个多月都没得到回复,这让他非常纳闷。好事多磨,一个多月之后他终于接到了面试通知,在和MAO Livehouse的全国运营总监李大龙聊过之后,发现彼此对行业和场馆运营的看法都非常一致,于是一拍即合,河岸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杭州MAO的店长。

现在,杭州MAO一共有五名员工,每个人都要做很多事,甚至包括保洁在内的各种杂务。作为店长,河岸更是把自己的绝大部份时间都用在了MAO的经营上,安排演出、管理团队、分析数据、进行商务合作沟通……一个月15到20场演出,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而即便是在没有演出的时候,他也还是在为之后的演出做准备。

他把MAO比作一个互联网平台,但有别于互联网的线上模式,MAO是线下的,也更真实。MAO的舞台就是一个平台,但它不制作内容,内容是演出者带来的,观众就是流量。河岸非常看重观众的“用户体验”,再热门的演出他也会限制入场人数,“我不希望大家在一个特别拥挤和无法享受演出的环境下观看演出,杭州MAO目前的容量是700人,如果是为了多赚钱,你想硬塞两千人都能塞,但真的没有必要。”

他坦言会有营收方面的压力,但更多的压力还是来源于自己,“来源于自己的责任感,来源于必须让这个店活下去,也来源于希望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河岸觉得,艺术行业的发展需要从业者有更多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

有这样的想法还要追溯到他在演出公司工作时的经历。公司有一个专门的基金会,每年都会给员工观看舞台剧提供补贴,这种做法“短时间内可能不会给你带来特别大的影响,但当你看了一百多部剧的时候,你对舞台美学的理解真的会变得不一样”。他希望能带给同事更多元的艺术选择,让他们去更好地学习,也能把最后学到的东西带到MAO。

不久前,第八届中国摇滚迷笛奖把中国摇滚贡献奖颁发给了成都小酒馆,“为什么大家一直在讲唐蕾(小酒馆主理人)?就是因为她培育了一代年轻乐队。”河岸谈起自己的理解,他觉得自己和MAO也都有义务去为年轻的乐队提供舞台,身为一个主理人必须要有这样的情怀和责任,即使这些演出赔钱,也还是要做。

有情怀还要踏实肯干,他觉得音乐行业的发展是需要职业化的,“职业的态度、标准和工作方式,对这个行业都有帮助。”在河岸的理解中,“职业与热情并行”是身为一个Livehouse店长最基本的自我要求。

“艺术家”

“河岸”并不是他的本名,这个名字来自他喜欢的一个台湾音乐现场“河岸留言”,陈升、陈绮贞、张悬和苏打绿都是那里的常客。他最初加了一个字,用“河岸不留名”当作自己的豆瓣ID,“我不喜欢给人留言,也不太回复别人的留言。”他说。后来,“河岸”这个名字就慢慢叫开了。

河岸工作起来很严肃,但工作之外的他,不爱表达、不喜竞争、不愿妥协、喜欢写诗、热爱黑胶……个性更像一个艺术家。

他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但毕业后的出路,无非是去广告公司工作。“这(指广告公司的工作)其实挺不适合我的性格的,”河岸说,他无法忍受这种乙方公司的工作模式,“广告公司其实受客户影响比较大,说白了你只是完成一个客户的作品,只是他的实践者,自己却没有什么能够发挥的空间,你最喜欢的那一稿一般都不会是最后采用的那一稿。”虽然觉得设计和音乐一样,也是一份有关审美的工作,并且到现在偶尔也会帮朋友做一些设计,但他终究没有选择以此谋生。

大学毕业回到杭州,河岸再没有去其他城市生活过,虽然也有过去其他城市生活的想法,但他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应其他城市”。他喜欢杭州,这里宜居、风景好、艺术氛围也好,不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高竞争,“我可能在一个高竞争的环境下挺难生存的。”

河岸为New Noise设计作品

至于毕业之后在银行的工作,则是由父母介绍的。但同样,朝九晚五,对于河岸来说没有任何快乐感和成就感可言,“感觉自己没有办法很好地融入,那时的自己也处在一个不太善于表达的状态。”形容自己“从小到大朋友特别少”、“不善表达”的河岸做的却是银行的信贷业务,这让他觉得无法继续。于是,才有了之后他在花朵音乐和New Noise的一系列经历。

几年前的一次音乐节,香港诗人阿雪送给河岸一本名为《豬隻在城中逐一消失》的诗集。在阿雪的影响下,他开始尝试写诗。2015年,他和朋友Catson一起,花一万块钱自费出版了一部诗集,一共印刷了300本,他将自己的那部分命名为《记录那些即将忘却的》。这个想法始于河岸2014年一次旅途中的决定,“打算在自己步入三十而立的年纪时,而立一下。”

之所以喜欢写诗,他表示不同于小说,自己更喜欢诗这种形式和载体,“我是一个很难将一件事情完整阐述给别人的人。我的记忆状态,常常是记下一些词语、一个场景、一段音乐,特别支离破碎,所以这对我输出的文字也有影响。”他继续补充,“我觉得诗歌还有一点,它就和画一样,你可以看得明白,也可以看不明白,都不奇怪,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

虽然有着艺术家性格,河岸并不认为这样的个性会和自己店长的职业相冲突,“我工作的时候和平时的生活状态应该还挺不一样的。”讲这话时,他的语气一如既往地克制,“我工作的时候还是希望成为一个职业的工作者,会克服自己的交流障碍、社交障碍,努力把工作做好。”

《职业成长记》是我们开设的一档关于音乐行业从业者的周日栏目。我们将会在每周选取一名从业者,和TA们聊聊自己在这个行业内一些好玩的事或不好玩的事,听听TA们讲述自己的音乐经历以及可能会有的各种困境。

TA可能是台前的歌手、乐手、音乐人,更可能是幕后的词作者、经纪人、产业专家、演出经理……但不论如何,《职业成长记》都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升职的成功学书籍,而是一段流动着的有温度的历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杭州MAO Livehouse:好店长的标准是职业与热情并行

河岸工作起来很严肃,但工作之外的他,不爱表达、不喜竞争、不愿妥协、喜欢写诗、热爱黑胶……个性更像一个艺术家。

作为店长,河岸坦言会有营收方面的压力,但更多的压力还是来源于自己,“来源于自己的责任感,来源于必须让这个店活下去,也来源于希望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河岸觉得,艺术行业的发展需要从业者有更多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

有情怀还要踏实肯干,他也觉得音乐行业的发展是需要职业化的,“职业的态度、标准和工作方式,对这个行业都有帮助。”在河岸的理解中,“职业与热情并行”是身为一个Livehouse店长最基本的自我要求。

文丨李禾子

校对丨于墨林

编辑丨安西西

“传教士”

2016年12月30日,结束了大约6个月的试营业之后,杭州MAO Livehouse(以下简称杭州MAO)宣布正式投入运营。半年来的演出名单上,布衣、惘闻、Pg. Lost、央吉玛、逃跑计划、岸部真明、Michael Rother、MONO等知名乐队和音乐人赫然在列。开幕当晚的演出乐队是痛仰,店长河岸告诉音乐财经,这场演出是杭州MAO迄今票房最好的三场演出之一,另外两场是台湾来的顽童和日本来的MONO。

这家新成立的Livehouse位于杭州上城区的一个繁华商场,同时入驻商场的还包括宝莱纳啤酒屋、刘嘉玲名下的Muse夜店等等,地理位置相当于北京的二环以内,属西湖景区。“出门一拐弯大概一公里就能看到西湖,”河岸说道,他几乎见证了杭州MAO从无到有的过程。

虽然从来没有做店长的经历,但他之前工作的性质却和店长十分相似,都是接通音乐人、演出场地和观众,像一座桥梁。

河岸最初入行是因为一个名叫“花朵音乐”的非营利性音乐推广机构,由于许多杭州的音乐场地没有策划、宣传推广音乐活动的能力,花朵音乐便充当起了这个角色,将新、好音乐通过最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听众。当时他刚大学毕业不久,正职是一名朝九晚五的银行职员。一次他在豆瓣上看到花朵音乐在招志愿者,便写邮件过去报名,很快得到了录用回复。

于是他利用工作空闲,做起了当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当淘宝客服、张贴演出海报、负责现场检票、帮乐队拎包,“有时还会用电脑软件简单地改一下海报、单页,总之什么都做一点。”

他喜欢这种把好的音乐带到自己所在城市、让更多人听到的感觉。“花朵音乐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它告诉我工作一定是要服务于而非凌驾于一件事,”虽然没有任何物质上的报酬,河岸觉得这份工作教会了自己谦逊。他也因此找到了在这个行业里,自己至今都非常认可的同行者,“很高兴能和他们一块前行,一起前进。”

树姑娘便是这样的同行者之一。同样是因为树姑娘的介绍,2011年,他辞去供职了两年的银行工作,去到一家国有演出公司。这家演出公司更多是做戏剧演出,也涉及一些音乐演出,期间他参与了极限震撼、杭州大学生戏剧节、杭州国际戏剧节和西湖国际音乐节几个大型项目。至此,河岸也算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了职业,半只脚跨入了音乐行业。“做这个工作,有点像传教士,只不过我的信仰是艺术,我在传播我相信的东西。”河岸形容。

当然,戏剧也是他非常热爱的一个部分,“我觉得戏剧的舞台美学对我将来音乐行业的工作会有帮助。”当时的河岸想,“戏剧舞台空间里灯光、音效和多媒体等的各种效果,都很值得音乐行业的人学习。”

在演出公司工作的同时,河岸和树姑娘又一起加入了New Noise团队,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民间演出经纪厂牌。“演出公司的老板对我挺好的,他觉得你只要把公司的事情干好,你想做你喜欢的事情都没有关系。”河岸说。当时的New Noise主要做后摇演出,几乎把国外大多数的后摇乐队,比如MONO、ef、Pg. Lost、TOE、Mogwai等等都带到了中国。

“我挺喜欢做这样的工作,你可以跟音乐人有接触,又可以跟观众有接触。我也是从观众变成了职业的工作者,总之挺开心。”

MONO吉他手Yoda与河岸

店长河岸

当河岸还在演出公司工作的时候,一天,他和一个朋友在一块喝酒,朋友告诉他杭州MAO最近正在招人。借着酒劲,他说自己特别想去做这件事,“我觉得我是这个城市的人,成长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音乐场景里面,但是我好像没有为它的音乐文化做过什么事。”后来,他愈加发现自己之前的工作积累和能力能够帮到这座城市,于是投了简历。

河岸1986年出生在杭州,除了在绍兴读了几年大学,基本没有在其他城市生活过,“对这个城市很有感情”。在决定给MAO投简历时,摆在他面前的还有另外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留在演出公司,升职;二是去杭州蜂巢剧院,做剧场经理。

“我觉得我这样的人应该不可能长期在体制内工作升职。”虽然能比之前得到更多收入,但他觉得继续留在演出公司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且我觉得这份工作自己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想换一份新的工作。”权衡之下,他选择了音乐,“还是音乐对自己的吸引力更大。”

投简历时,河岸非常自信,“这个工作就应该是我的。”但他同样充满了紧张。简历投出之后,等了一个多月都没得到回复,这让他非常纳闷。好事多磨,一个多月之后他终于接到了面试通知,在和MAO Livehouse的全国运营总监李大龙聊过之后,发现彼此对行业和场馆运营的看法都非常一致,于是一拍即合,河岸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杭州MAO的店长。

现在,杭州MAO一共有五名员工,每个人都要做很多事,甚至包括保洁在内的各种杂务。作为店长,河岸更是把自己的绝大部份时间都用在了MAO的经营上,安排演出、管理团队、分析数据、进行商务合作沟通……一个月15到20场演出,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而即便是在没有演出的时候,他也还是在为之后的演出做准备。

他把MAO比作一个互联网平台,但有别于互联网的线上模式,MAO是线下的,也更真实。MAO的舞台就是一个平台,但它不制作内容,内容是演出者带来的,观众就是流量。河岸非常看重观众的“用户体验”,再热门的演出他也会限制入场人数,“我不希望大家在一个特别拥挤和无法享受演出的环境下观看演出,杭州MAO目前的容量是700人,如果是为了多赚钱,你想硬塞两千人都能塞,但真的没有必要。”

他坦言会有营收方面的压力,但更多的压力还是来源于自己,“来源于自己的责任感,来源于必须让这个店活下去,也来源于希望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河岸觉得,艺术行业的发展需要从业者有更多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

有这样的想法还要追溯到他在演出公司工作时的经历。公司有一个专门的基金会,每年都会给员工观看舞台剧提供补贴,这种做法“短时间内可能不会给你带来特别大的影响,但当你看了一百多部剧的时候,你对舞台美学的理解真的会变得不一样”。他希望能带给同事更多元的艺术选择,让他们去更好地学习,也能把最后学到的东西带到MAO。

不久前,第八届中国摇滚迷笛奖把中国摇滚贡献奖颁发给了成都小酒馆,“为什么大家一直在讲唐蕾(小酒馆主理人)?就是因为她培育了一代年轻乐队。”河岸谈起自己的理解,他觉得自己和MAO也都有义务去为年轻的乐队提供舞台,身为一个主理人必须要有这样的情怀和责任,即使这些演出赔钱,也还是要做。

有情怀还要踏实肯干,他觉得音乐行业的发展是需要职业化的,“职业的态度、标准和工作方式,对这个行业都有帮助。”在河岸的理解中,“职业与热情并行”是身为一个Livehouse店长最基本的自我要求。

“艺术家”

“河岸”并不是他的本名,这个名字来自他喜欢的一个台湾音乐现场“河岸留言”,陈升、陈绮贞、张悬和苏打绿都是那里的常客。他最初加了一个字,用“河岸不留名”当作自己的豆瓣ID,“我不喜欢给人留言,也不太回复别人的留言。”他说。后来,“河岸”这个名字就慢慢叫开了。

河岸工作起来很严肃,但工作之外的他,不爱表达、不喜竞争、不愿妥协、喜欢写诗、热爱黑胶……个性更像一个艺术家。

他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但毕业后的出路,无非是去广告公司工作。“这(指广告公司的工作)其实挺不适合我的性格的,”河岸说,他无法忍受这种乙方公司的工作模式,“广告公司其实受客户影响比较大,说白了你只是完成一个客户的作品,只是他的实践者,自己却没有什么能够发挥的空间,你最喜欢的那一稿一般都不会是最后采用的那一稿。”虽然觉得设计和音乐一样,也是一份有关审美的工作,并且到现在偶尔也会帮朋友做一些设计,但他终究没有选择以此谋生。

大学毕业回到杭州,河岸再没有去其他城市生活过,虽然也有过去其他城市生活的想法,但他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应其他城市”。他喜欢杭州,这里宜居、风景好、艺术氛围也好,不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高竞争,“我可能在一个高竞争的环境下挺难生存的。”

河岸为New Noise设计作品

至于毕业之后在银行的工作,则是由父母介绍的。但同样,朝九晚五,对于河岸来说没有任何快乐感和成就感可言,“感觉自己没有办法很好地融入,那时的自己也处在一个不太善于表达的状态。”形容自己“从小到大朋友特别少”、“不善表达”的河岸做的却是银行的信贷业务,这让他觉得无法继续。于是,才有了之后他在花朵音乐和New Noise的一系列经历。

几年前的一次音乐节,香港诗人阿雪送给河岸一本名为《豬隻在城中逐一消失》的诗集。在阿雪的影响下,他开始尝试写诗。2015年,他和朋友Catson一起,花一万块钱自费出版了一部诗集,一共印刷了300本,他将自己的那部分命名为《记录那些即将忘却的》。这个想法始于河岸2014年一次旅途中的决定,“打算在自己步入三十而立的年纪时,而立一下。”

之所以喜欢写诗,他表示不同于小说,自己更喜欢诗这种形式和载体,“我是一个很难将一件事情完整阐述给别人的人。我的记忆状态,常常是记下一些词语、一个场景、一段音乐,特别支离破碎,所以这对我输出的文字也有影响。”他继续补充,“我觉得诗歌还有一点,它就和画一样,你可以看得明白,也可以看不明白,都不奇怪,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

虽然有着艺术家性格,河岸并不认为这样的个性会和自己店长的职业相冲突,“我工作的时候和平时的生活状态应该还挺不一样的。”讲这话时,他的语气一如既往地克制,“我工作的时候还是希望成为一个职业的工作者,会克服自己的交流障碍、社交障碍,努力把工作做好。”

《职业成长记》是我们开设的一档关于音乐行业从业者的周日栏目。我们将会在每周选取一名从业者,和TA们聊聊自己在这个行业内一些好玩的事或不好玩的事,听听TA们讲述自己的音乐经历以及可能会有的各种困境。

TA可能是台前的歌手、乐手、音乐人,更可能是幕后的词作者、经纪人、产业专家、演出经理……但不论如何,《职业成长记》都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升职的成功学书籍,而是一段流动着的有温度的历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