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亲场景的“壳”,尽可能地多元化展现当下中国的婚恋现实,节目所希望传递的不止于此。主创们更希望用这样一次双方家庭面对面相亲的试验,探讨父母与子女在婚恋问题上的代际沟通。
一个全新节目品牌横空出世,最渴望的莫过于全民热议的话题度,毕竟,在当下的综艺市场中,成功吸引观众的广泛关注并引发讨论,已经是一种奢侈。
毫无疑问,刚刚播出三周的《中国式相亲》做到了。每期节目播出后,网友都会针对男女嘉宾的择偶观以及父母们的种种言论,吵得不可开交。惹争议,对于一档新节目来说未必是件坏事。
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榜、被各大公众号点名评论,2017年开年,《中国式相亲》就这么火了,这一点无人质疑。
针对这档节目的热议声中,声浪最大的就是父母是否应该介入子女的择偶、相亲过程,以及各式嘉宾不经意间流露的迥异的婚恋观。
有人认为,从来没有一个节目中国相亲现实如此原生态、赤裸裸地置于电视荧幕,把阶层、背景不同的中国式父母和中国式子女的复杂三观,如此集中地真实呈现。
两代人的婚恋观在这一平台上激烈地碰撞,社会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毫无避讳地呈现,节目中男女嘉宾及其父母的众生相,其实正是社会百态的直观缩影。而这也就是这档“带着父母来相亲”的节目的一大意义所在。
子女抉择、父母参与,是“中国式相亲”的基本模式
社会学家李银河在点评《中国式相亲》时提到,“我觉得它名字起的好,确实是 ‘中国式’”。的确,“中国式”是这档节目的重要界定语,也是其节目立意和规则立足之本。
在中国,相亲、择偶、婚姻,从来不只是两个年轻男女间的事情。在传统的中国人观念中,婚姻,是涉及到两个家庭的事情。因此,在单身男女的择偶过程中,父母是很难缺位的,只是区别于物理环境的在场与不在场罢了。
还有人直截了当地点明,“嫁人,就是嫁给一个家庭的三观。”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年轻人通过与对方家庭的接触,做出下一步的判断,“见父母”基本是婚恋交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不同家庭父母的言论、观念及对子女择偶对象的态度上,便能清晰感受到相亲对象的成长环境、价值观以及表达爱的能力和方式。
不过,带着父母来相亲,并不意味着父母“包办”婚姻的回潮。从《中国式相亲》提供的个案中也能看出,对于不同嘉宾而言,父母态度影响其选择的程度都不尽相同。
李银河总结,社会学将其分成了四种模式,分别是完全由父母决定,以父母意见为主、征求子女意见,以子女意见为主,征求父母意见,完全由子女单独决定。而这四种模式,实际上也反映了由传统观念向现代婚姻观逐渐蜕变的过程。
而节目中所呈现的家庭,也基本涵盖了这四种观念。只是节目设置的规则,更多倾向于其中的第三种模式,子女掌握着最终决定权,而父母的投票与否也基于对子女意见的参考之上。
首次担任相亲节目主持人的金星就强调,“父母参与并不等于父母干涉。进入婚姻,父母一定是要参与的。但不是说家长选完,两年轻人就结婚了。往下怎么发展,主要看孩子。”情感作家苏芩也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出发,认为“父母的恰当参与,才是成功的保障”。
节目所着重采用的“以子女意见为主,征求父母意见”模式,暂不评价是否达到了最为理想的自由择偶的状态,但事实上,这就是当下中国家庭对待婚恋问题最为普遍的一种处理方式。
只不过,如此反映“中国式相亲”的表现方式和规则设置,在国内电视上的呈现却是第一次。而这或许也是最大限度在还原中国年轻男女相亲现实与电视节目的观赏性间进行平衡的一种方式。
节目监制刘原在首期节目引发争议后发文称,“《中国式相亲》第一次很真实的将适龄单身男女和他们的父母放在了一个对话场景,通过不同的选择其实就是每个家庭内部的真实情感挖掘。”
折射相亲百态,促进代际沟通,是节目社会意义所在
节目中的一些嘉宾的言论成为网络话题焦点,一方面,是中国式父母的传统婚恋观,与现代年轻人的观念展开正面交锋,两代人婚姻观的冲突被直观地呈现;另一方面,是处于不同阶层、持不同婚恋观念的家庭在同一舞台上碰撞而摩擦出火花。
然而,“提供一个场景让单身的男女及他们的父母能有一个直接的对话与爱情的碰撞”、尽可能多元化地呈现不同类型家庭的婚恋观念和现状,正是这档节目创作的初衷。
昨晚播出的第三期节目中,来自新西兰的杨硕家庭的加入,为“中国式相亲”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中西方家庭不同的教育理念、择偶观念、生活态度在这一平台上得到充分的交流,释放出的火花也令人耳目一新。
而颇为抢手的金融女主播登台后,台上四组家庭父母与子女在细节上表露出的意见分歧,将两代人婚姻观念的差异跃然纸上。而女生妈妈对单亲家庭的介意,以及四号男嘉宾因对此敏感而选择放弃、与女嘉宾擦肩,这些现场频发的意外,都是中国婚恋现实的一种集中反映。
真实,是不少观众对于节目的评价。“感觉果然很能反应中国现阶段婚姻市场的现实性。无非对雄性就颜值身材经济条件这三点要求。颜值高身材好即使还处于创业阶段家长也抢破头。”“作为一位准妈妈、作为一个女人都感触颇多,节目挺真实的。”“每个环节都很血淋淋般的那么现实。 ”网友如是评论。
婚恋交友类节目,一直是电视娱乐节目类型中现实意义较强的“接地气”类型,无论模式如何更迭,这类节目都不将视线聚焦于大牌明星之间的游戏和互动,而是紧贴社会现实,借由婚恋这一永恒话题,反映百态众生。
遭受争议的“中国式巨婴”等形象、“手凉的女孩宫寒,不合适结婚”等言论,其实正是相亲众生的多元再现。作家韩松落评论,“巨婴不是因为相亲节目才出现的,也必然是因为现实中有这种现象,我们才能有如此强烈的代入感。相亲节目,不过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人性的博弈里,最有趣最微妙的部分,这个节目把这些都展示出来了。”
用相亲场景的“壳”,尽可能地多元化展现当下中国的婚恋现实,而节目所希望传递的不止于此。主创们更希望用这样一次双方家庭面对面相亲的试验,探讨父母与子女在婚恋问题上的代际沟通。
节目监制刘原就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家长和孩子们多多沟通,互相尊重。而这其实也是节目的价值所在。
《中国式相亲》播出三期,网络上关于两代人婚姻观念的讨论起此彼伏,较为难得的是,这次创新性的尝试,同时吸引了中老年观众和年轻观众聚焦并反思这一话题。
在还原年轻人与父母就婚恋观的价值冲突的同时,节目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两代人的沟通与交流。折射婚恋现实、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促进代际沟通,这应该就是《中国式相亲》最大的社会意义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