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圆珠笔头火了,上了各大新闻的头条,而且持续发酵中……
先回顾一下事件的发展历程:
对于此事不外乎两种声音:
一、中国攻破技术难题,成功研发笔尖钢,向其他国家展示了我们的实力,掌握了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
二、自己造圆珠笔头不划算,市场太窄,利润空间太小,没什么经济价值,市场经济下,企业需要做的是最佳经济选择,而不是砸锅卖铁非得研发出来一个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东西。
一、支持
1、掌握核心科技
圆珠笔头这个东西,其实还真是挺麻烦的。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20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5条引导墨水的沟槽,滚珠与笔头、沟槽位之间有严格的适配要求。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加工误差要求不能超过0.003毫米。
这就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太钢历经5年时间终于啃下这块硬骨头,值得赞扬和肯定!
2、打破垄断,把握命脉
中国年产380亿支笔,需要用12万元/吨的价格进口1000多吨生产笔尖的钢材,如果中国没有技术,未来其他国家涨价或者断货,中国也无济于事。炼好了笔尖钢可以打破发达国家对市场容量很大、或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产品的垄断。
3、引领炼钢技术向更高更广的范围发展
此次笔尖钢能炼成功,主要的核心功课技术就是添加剂均匀添加技术,也就是在钢水里就要加入工业“添加剂”,这项技术炼的钢材不仅仅可以用于生产笔尖钢,我相信其他钢材也可以利用。
而且此次成功的经验是“把块状的加入改成‘喂线’加入”,给其他中国目前制造不了的钢材提供了新的科学思路,相信很快中国可以攻克M1螺丝钉、汽车面板、机器人用钢、轴承、飞机起落架等目前中国炼不了的钢。
二、反对
1、小小圆珠笔不能代表工业强国
目前国际上生产笔头的企业用的设备,主要来自于Mikron公司,是该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发的24工位高精度加工机床。
这意味着,按照大家的思路,世界上只有一个工业强国,那就是瑞士,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在内的所谓工业强国,都不能用自己的国产设备生产出一流的圆珠笔头,而不得不依赖于瑞士设备。
2、市场经济下回报远小于投入
据了解,国内对于笔头不锈钢材料的需求大概在1000多吨,进口价格大概是在12万元/吨左右。按照此来说,国内一年的总市场规模也不过是1.2亿元,是一个非常小的市场,而新生产的圆珠笔头要想竞争这个小市场,需要价格比国外厂家卖的低,那么一年估计也就是亿元左右的规模。
一个长期从事项目申报咨询的专家算了一笔账:一般普通产品规模化制造的净利润指标能低到1%~5%左右,精工制造的高也不过10%~25%之间,按照这个来比较,这个产品即使拿到了全国的市场份额,大家统统都不从国外进货了,全部国内采购,撑死了天,顶多也就是每年1000万左右的净利润。
而实际上,一下子全部转移是不可能的,按几年后取得50%的市场份额算来计算,每一年不过是300万~~500万左右的净利润空间。
再换个算法,中国年产380亿支笔,需要用12万元/吨的价格进口1000多吨生产笔尖的钢材,付出外汇1500万美元。换句话说,这个细分市场的容量一共只有1500万美元/年,与波音787-9客机高达2.65亿美元的单价比起来,只能算是毛毛雨。而如此昂贵的波音789-9客机,国航在2010年一下就订购了15架。
而投入呢,我们为研发这个系列关键技术投入了多少钱?
根据报道,2011年,科技部推出了“制笔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三家龙头企业各自领一个方向进行研发。要攻坚的技术最具代表性的是易削不锈钢,后者是一种特殊钢材,基本靠从日本和德国进口。
要造高端的圆珠笔(主要是俗称为中性笔的这部分产品)必须得用进口钢。根据当时的课题申报指南上说的:本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2011年6月—2014年6月),国拨经费控制额为6000万元。
而根据“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课题申请指南报道,2015年,制笔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就通过了验收。
而且,相关的生产墨水、线材的生产线都已经搭建好了。而现在都研发完成了,可这种线材却是“实验室出品”,缺乏相应的产业化的制造设备和规模化,生产成本非常高,无法推进到量产阶段。投入了多家企业资源和6000万元补贴,换得一个每年净利润不过三五百万的项目,占用一个大型钢厂的生产线和调度资源。而一年的用钢量也就是一个大型钢厂一天的产钢量!
这个账划算还是不划算?
3、中国制造业升级不要求全责备
马光远(央视财经评论员)说:“圆珠笔笔头进口的这一部分东西,我们有没有必要自己研发?能生产的主要有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瑞士,其他国家也没有,第二个成本,每年进口可能就一千吨,到最后算到圆珠笔的可能就是三美分,最后算到成本里面可能就是1.3%,如果我们钢铁企业来研发这个的话,可能会觉得得不偿失,所以我觉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认为自己哪方面都不行,居然连一个这个都造不出来,有些是造不出来,有些是我们没必要去造。”
你认为呢?
(本文部分来源雪球、观察者网等,矿业汇补充整理,转载请注明矿业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