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10部美食佳作,让你的春节吃得有逼格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10部美食佳作,让你的春节吃得有逼格

电影、电视剧、综艺、纪录片……中式、美式、韩式、日式……总有一款为你所爱。

整理:果乐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看《解救吾先生》里的王千源吃饺子就特想吃饺子,看《春娇与志明》里杨幂给余文乐下面就想吃挂面,看《乡村爱情8》里刘能吃罐头就立马去超市买罐头——甚至有人因为看《太子妃升职记》中毒太深而跑去买进口的榴莲和从淘宝杭州的桂花糕……

我们热爱吃喝的中国人,最受不了的就是“别人吃着我看着,别人喝着我站着”,而且总觉得别人吃的样子看起来特别香。

这一点其实在《舌尖上的中国》以纪录片形式在央视播出时,每每都要引发朋友圈里一片喊饿的盛况,就已被证明过了。

见美食就认怂的你至少还能于自家沙发与冰箱之间自我安慰的溜达几圈,带着“胖死拉倒”的愧疚心煮个方便面,下个速冻饺子啥的,聊以缓解馋虫的噬虐。

而如今“每逢佳节胖三斤”的你还在为吃而吃吗?春节之际,同相君悉心整理了10部美食相关的作品。电影、电视剧、综艺、纪录片……中式、美式、韩式、日式……

总有一款为你所爱。

1.伟大的一餐

人类的历史,亦可被视作人类寻求食物的斗争史。

跨越生与死的界限,人类在海洋和山峰,冰川和雨林,美景和绝境之间,对抗着自然的无情,寻找着那具有崇高意义的一餐。

全世界的人为着这一餐而努力着,这里的伟大可能是食物本身的稀有,也有可能是制作步骤的繁琐,又或者是传统经几千年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更因为这其中包含人的情感。

一张餐桌上盛放着美味佳肴,同时也盛放着风土和人情,地形和气候,历史和传统。

食物的灵魂,在人类的文化长河中接受着永恒的沐浴。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而一代代人却传承着同一张餐桌。

这是孤独者的晚餐,亦是那最伟大的一餐。

2.小森林 冬春篇/夏秋篇

恬淡之美,自得其乐,风景和食材一样精致,劳作和享受一般干净。

四季更替,万物轮回,小森林的美不仅仅是体现在美食上。人与自然,相互给予,相互奉献。食物、耕作、生活,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最妙的奥义尽在这小森林之中了。

这个田园牧歌般的故事,在当代社会中几近神话,但置于日本那些安宁的乡村,完好的森林和人们之间亲昵但互相保留空间的教养,让这一切都令人信服。

电影表达了一种现代人急需的“小确幸”——在这个所有事情变得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愈发讲究虚拟化的时代,食物变成了一种亘古不变的稳定介质,美食入口时的宽慰就是心能安放时的妥帖。

3.深夜食堂 S4 :东京故事

哪一段人生是绝对的十全十美呢?又有哪一段人生可以百分百得偿所愿呢?

剧中的人常常都在说,“人生也是好辛苦才走到这里”。生活一天一天过去下去,或病或死或老或穷,明明知道自己拥有的人生也是这样不完美了,但是又直接面对笑着过下去。

年少时只想不醉不归的喝酒,过得痛痛快快。兜兜转转几十年,依旧没有大富大贵,依旧对付着盐米油盐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

因为人生里的起承转伏,平添了无数的寂寞回忆。但最难得也最真实的还是经历痛哭流涕过后的微笑。名利权势帅哥美女也是深夜日剧里的温暖难得之处了。

花开了,花又落了,经历来来去去又一年春夏秋冬最后大家一起吃碗荞麦面。

剧中人说:“平淡无奇才是世间最无可取代的事吧。”

4.寻味顺德

没有时代的浮躁只有还原当年代代相传的技艺;

没有昂贵的食材只有厨师的巧手变幻出让人叹为观止的美味;

没有夺目的香料只有平凡食物带出不平凡的鲜味。

5.三时三餐 S3 渔村篇

生活不可无烟火,即便是如何清冷高贵的人。

PD罗英石的内心一定是细腻而温暖的,外表看起来絮叨而搞笑,平平凡凡的不显山水,却把日常的吃吃喝喝一日三餐,做成了最精彩动人的综艺秀。

节目里的猫猫狗狗,鸡鸭牛羊,花花草草,明明什么也没做,照常伸伸懒腰打个盹,就被摄影师和字幕组给弄出戏来。至于不停在节目里展现食物,无论它究竟好不好吃,其实都不重要了。

节目让人看到的,不再是一日三餐的餐,而是一日时光里餐字背后乐事。

努力的做一顿饭,劈材也好,喂马也好,面不面朝大海也好,都是在努力的活着,为了希翼某一刻的温聚,积攒的絮叨吵闹最是动人与微笑。

把最美的烟火平静展现,不造作,不低俗,不大赞,不炫耀,诚人达己。

6.主厨的餐桌 S1

这是一部来自意大利、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瑞典的六大名厨的厨房生活,是一部关于食物、信念、坚持与创造的故事。

如同从1960年代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现代烹饪(Modern Cuisine)的大师们,他们的作品无不带有前瞻性的品味,手法大胆、不可想象、无法预见,在家庭厨房中不会看到,在街头餐馆中亦不常看到。

身处这个世界,没有人愿意重复自己,新旧更迭之快,更不必提模仿或重复他人。

这里没有流芳百世的菜品体系,每一道Signature dish都因每一位大厨的存在而存在,消逝而消逝。

虽然对于这类菜品的记忆只能在时间的长河中短暂留存于食客的脑海,或是影像之中,我们仍可通过与大厨们的交流去窥探其中的方法论,也就是现代厨艺的本质:烹饪技艺、人格魅力、文化修养、创意思维、职业道德、现代农业与科学发展的协力运作。

7.一起用餐吧 S1

到底为什么追这部剧?没有酷帅狂霸叼炸天的男主角,没有娇俏可爱呆萌诱人的女主角,有一个初识时会觉得沾染了一些市侩气息的保险王,有一个在事业生活均不成功的离异妇女,一个破产的乐观富家女,一个闷骚傲娇暗恋十年不曾说出口的小律师。

这剧有一种日剧式的生活气息。用食物串联起来的故事,满是热气腾腾的印象。有的食物适合开心时候吃,有的食物适合伤心时候吃,有的食物适合在半夜吃,有的食物适合在雨天吃。

世上的食物有这么多种,但是大部分都是适合和人一起吃,适合一个人吃的食物,少之又少。

献给因为孤单吃很多饭的你;

献给因为厌倦睡很多觉的你;

献给因为悲伤哭得很多的你;

我写下把陷入困境的心当作饭一样咀嚼,

反正人生都是要由你自己来消化的。

8.拜托了冰箱 S2

西方有句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

那么作为厨房重器的冰箱自然承载了个人的许多饮食和生活习惯,乃至附着于背后的性格、成长背景和故事等等。

冰箱是一个兼具大众性和私密性的空间,“明星的冰箱”附着了更多的意味,将它们拿到电视上来公开,对于观众来说已经颇具吸引力,再搭配由冰箱引发的在其他场合很少被提及的话题,围绕冰箱就建构了一个完整的话题磁场,将观众牢牢吸引过来。

吃饭加聊天,其实是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和习惯,家长里短、八卦轶事等都是饭局上必不可少的佐餐料,因此美食加脱口秀事实上有着非常厚实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学作基础和铺垫。

9.一人食

一个人的《皮蛋豆腐》,一个人的《清蒸鲈鱼》,一个人的《牛油果拌饭》,一个人的《上海蛋饺》,一个人的《烈日松饼》,一个人的《清炖豆腐球》,一个人的《雪山西瓜汁》,一个人的《成都凉面》……一个人的不孤单美食。

20集美食类纪录片《一人食》,以每集3分钟的美味时光,重新定义“不孤单的食物美学”,用清新而富有新意的镜中光景,烹调着平日生活中的普通食材。

每集介绍一道菜的制作方法,一位有情趣的人的生活方式,一种独立而积极的心情状态。

“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与孤独无关与美食有关,《一人食》如是说。

10.米其林情缘

两代人,两种文化,在美食的穿针引线下渐渐熟知。

母亲留下的香料盒是最重要的意象,他代表着不忘本味,代表着立身之根。重要的不是怎么做,而是在哪生长。这是主角哈山询问思念之人烹饪方法时得到的回答。

回去吧,回去吧。巴黎,烟花盛开,热闹人群的末尾是孤孤单单的哈山。最终,哈山回到了法国小镇。镜头又对准了那色彩斑斓的菜市场。青红椒闪着亮色的光,口蘑安稳的等待有缘人的品鉴,青菜清脆水亮……这样的场景呼应了母亲的灵魂论。

最终,哈山回来了,他拾起石子敲开爱人的窗,二人相拥,小镇清晨的微光做了这烂漫事的背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10部美食佳作,让你的春节吃得有逼格

电影、电视剧、综艺、纪录片……中式、美式、韩式、日式……总有一款为你所爱。

整理:果乐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看《解救吾先生》里的王千源吃饺子就特想吃饺子,看《春娇与志明》里杨幂给余文乐下面就想吃挂面,看《乡村爱情8》里刘能吃罐头就立马去超市买罐头——甚至有人因为看《太子妃升职记》中毒太深而跑去买进口的榴莲和从淘宝杭州的桂花糕……

我们热爱吃喝的中国人,最受不了的就是“别人吃着我看着,别人喝着我站着”,而且总觉得别人吃的样子看起来特别香。

这一点其实在《舌尖上的中国》以纪录片形式在央视播出时,每每都要引发朋友圈里一片喊饿的盛况,就已被证明过了。

见美食就认怂的你至少还能于自家沙发与冰箱之间自我安慰的溜达几圈,带着“胖死拉倒”的愧疚心煮个方便面,下个速冻饺子啥的,聊以缓解馋虫的噬虐。

而如今“每逢佳节胖三斤”的你还在为吃而吃吗?春节之际,同相君悉心整理了10部美食相关的作品。电影、电视剧、综艺、纪录片……中式、美式、韩式、日式……

总有一款为你所爱。

1.伟大的一餐

人类的历史,亦可被视作人类寻求食物的斗争史。

跨越生与死的界限,人类在海洋和山峰,冰川和雨林,美景和绝境之间,对抗着自然的无情,寻找着那具有崇高意义的一餐。

全世界的人为着这一餐而努力着,这里的伟大可能是食物本身的稀有,也有可能是制作步骤的繁琐,又或者是传统经几千年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更因为这其中包含人的情感。

一张餐桌上盛放着美味佳肴,同时也盛放着风土和人情,地形和气候,历史和传统。

食物的灵魂,在人类的文化长河中接受着永恒的沐浴。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而一代代人却传承着同一张餐桌。

这是孤独者的晚餐,亦是那最伟大的一餐。

2.小森林 冬春篇/夏秋篇

恬淡之美,自得其乐,风景和食材一样精致,劳作和享受一般干净。

四季更替,万物轮回,小森林的美不仅仅是体现在美食上。人与自然,相互给予,相互奉献。食物、耕作、生活,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最妙的奥义尽在这小森林之中了。

这个田园牧歌般的故事,在当代社会中几近神话,但置于日本那些安宁的乡村,完好的森林和人们之间亲昵但互相保留空间的教养,让这一切都令人信服。

电影表达了一种现代人急需的“小确幸”——在这个所有事情变得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愈发讲究虚拟化的时代,食物变成了一种亘古不变的稳定介质,美食入口时的宽慰就是心能安放时的妥帖。

3.深夜食堂 S4 :东京故事

哪一段人生是绝对的十全十美呢?又有哪一段人生可以百分百得偿所愿呢?

剧中的人常常都在说,“人生也是好辛苦才走到这里”。生活一天一天过去下去,或病或死或老或穷,明明知道自己拥有的人生也是这样不完美了,但是又直接面对笑着过下去。

年少时只想不醉不归的喝酒,过得痛痛快快。兜兜转转几十年,依旧没有大富大贵,依旧对付着盐米油盐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

因为人生里的起承转伏,平添了无数的寂寞回忆。但最难得也最真实的还是经历痛哭流涕过后的微笑。名利权势帅哥美女也是深夜日剧里的温暖难得之处了。

花开了,花又落了,经历来来去去又一年春夏秋冬最后大家一起吃碗荞麦面。

剧中人说:“平淡无奇才是世间最无可取代的事吧。”

4.寻味顺德

没有时代的浮躁只有还原当年代代相传的技艺;

没有昂贵的食材只有厨师的巧手变幻出让人叹为观止的美味;

没有夺目的香料只有平凡食物带出不平凡的鲜味。

5.三时三餐 S3 渔村篇

生活不可无烟火,即便是如何清冷高贵的人。

PD罗英石的内心一定是细腻而温暖的,外表看起来絮叨而搞笑,平平凡凡的不显山水,却把日常的吃吃喝喝一日三餐,做成了最精彩动人的综艺秀。

节目里的猫猫狗狗,鸡鸭牛羊,花花草草,明明什么也没做,照常伸伸懒腰打个盹,就被摄影师和字幕组给弄出戏来。至于不停在节目里展现食物,无论它究竟好不好吃,其实都不重要了。

节目让人看到的,不再是一日三餐的餐,而是一日时光里餐字背后乐事。

努力的做一顿饭,劈材也好,喂马也好,面不面朝大海也好,都是在努力的活着,为了希翼某一刻的温聚,积攒的絮叨吵闹最是动人与微笑。

把最美的烟火平静展现,不造作,不低俗,不大赞,不炫耀,诚人达己。

6.主厨的餐桌 S1

这是一部来自意大利、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瑞典的六大名厨的厨房生活,是一部关于食物、信念、坚持与创造的故事。

如同从1960年代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现代烹饪(Modern Cuisine)的大师们,他们的作品无不带有前瞻性的品味,手法大胆、不可想象、无法预见,在家庭厨房中不会看到,在街头餐馆中亦不常看到。

身处这个世界,没有人愿意重复自己,新旧更迭之快,更不必提模仿或重复他人。

这里没有流芳百世的菜品体系,每一道Signature dish都因每一位大厨的存在而存在,消逝而消逝。

虽然对于这类菜品的记忆只能在时间的长河中短暂留存于食客的脑海,或是影像之中,我们仍可通过与大厨们的交流去窥探其中的方法论,也就是现代厨艺的本质:烹饪技艺、人格魅力、文化修养、创意思维、职业道德、现代农业与科学发展的协力运作。

7.一起用餐吧 S1

到底为什么追这部剧?没有酷帅狂霸叼炸天的男主角,没有娇俏可爱呆萌诱人的女主角,有一个初识时会觉得沾染了一些市侩气息的保险王,有一个在事业生活均不成功的离异妇女,一个破产的乐观富家女,一个闷骚傲娇暗恋十年不曾说出口的小律师。

这剧有一种日剧式的生活气息。用食物串联起来的故事,满是热气腾腾的印象。有的食物适合开心时候吃,有的食物适合伤心时候吃,有的食物适合在半夜吃,有的食物适合在雨天吃。

世上的食物有这么多种,但是大部分都是适合和人一起吃,适合一个人吃的食物,少之又少。

献给因为孤单吃很多饭的你;

献给因为厌倦睡很多觉的你;

献给因为悲伤哭得很多的你;

我写下把陷入困境的心当作饭一样咀嚼,

反正人生都是要由你自己来消化的。

8.拜托了冰箱 S2

西方有句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

那么作为厨房重器的冰箱自然承载了个人的许多饮食和生活习惯,乃至附着于背后的性格、成长背景和故事等等。

冰箱是一个兼具大众性和私密性的空间,“明星的冰箱”附着了更多的意味,将它们拿到电视上来公开,对于观众来说已经颇具吸引力,再搭配由冰箱引发的在其他场合很少被提及的话题,围绕冰箱就建构了一个完整的话题磁场,将观众牢牢吸引过来。

吃饭加聊天,其实是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和习惯,家长里短、八卦轶事等都是饭局上必不可少的佐餐料,因此美食加脱口秀事实上有着非常厚实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学作基础和铺垫。

9.一人食

一个人的《皮蛋豆腐》,一个人的《清蒸鲈鱼》,一个人的《牛油果拌饭》,一个人的《上海蛋饺》,一个人的《烈日松饼》,一个人的《清炖豆腐球》,一个人的《雪山西瓜汁》,一个人的《成都凉面》……一个人的不孤单美食。

20集美食类纪录片《一人食》,以每集3分钟的美味时光,重新定义“不孤单的食物美学”,用清新而富有新意的镜中光景,烹调着平日生活中的普通食材。

每集介绍一道菜的制作方法,一位有情趣的人的生活方式,一种独立而积极的心情状态。

“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与孤独无关与美食有关,《一人食》如是说。

10.米其林情缘

两代人,两种文化,在美食的穿针引线下渐渐熟知。

母亲留下的香料盒是最重要的意象,他代表着不忘本味,代表着立身之根。重要的不是怎么做,而是在哪生长。这是主角哈山询问思念之人烹饪方法时得到的回答。

回去吧,回去吧。巴黎,烟花盛开,热闹人群的末尾是孤孤单单的哈山。最终,哈山回到了法国小镇。镜头又对准了那色彩斑斓的菜市场。青红椒闪着亮色的光,口蘑安稳的等待有缘人的品鉴,青菜清脆水亮……这样的场景呼应了母亲的灵魂论。

最终,哈山回来了,他拾起石子敲开爱人的窗,二人相拥,小镇清晨的微光做了这烂漫事的背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