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乡村爱情》凭什么能坐上“神剧”交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乡村爱情》凭什么能坐上“神剧”交椅?

这种言论可能会引来各种不服,也可能招来上千万操着神剧应该如何如何的道理前来争辩。但其收视效果却是板儿上钉钉的事实,很多人表示全年唯一一次购买腾讯会员理由除了乡爱无出其二,虽然样本有限,但能反映出部分现实。

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国产电视剧能拍到第9季的,只有《乡村爱情》这一例,在国内电视剧喜新厌旧的潮流下算是个很大的奇迹了。关于这部电视剧能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唯一不能与之挂钩的就是神剧二字,为何?

先从气质上来说,农村题材的戏远不如都市戏时代、话题性强。其次,这部农村戏桥段设计实在太LOW,再华丽的语言也无法高屋建瓴,影评人未评先衰已经失掉了兴趣。第三,《乡爱》这样的作品存在原罪,被广泛热议的“拿农村人、残疾人开涮”之类的本山或二人转戏风早已经成传统垢病,再找出个清新脱俗的说法也很难了。

“我滴老家,就住在这个屯”的歌声却一直没过气,有了粤语版后清新脱俗的感觉全冒出来了,传唱度高到令人惊讶。因为这部剧走红的明星不在少数,小沈阳、王小利、刘小光等人在各类喜剧舞台和综艺节目中也大受欢迎,家喻户晓且身价不菲,不得不叹服该剧的造星能力。9季数百集的体量已经是国产电视剧头牌交椅,收视率已经能与美剧、韩剧分庭抗礼了,这样的“巨制”虽然并不能“造就了时代”,但却是“时代的选择”,《乡爱》坐上国产“神剧”交椅不需置疑。

这种言论可能会引来各种不服,也可能招来上千万操着神剧应该如何如何的道理前来争辩。但其收视效果却是板儿上钉钉的事实,很多人表示全年唯一一次购买腾讯会员理由除了乡爱无出其二,虽然样本有限,但能反映出部分现实。你可以蛮不在乎地认为:有什么呀?有本事你也拍个上百集的电视剧出来呀。虽然制作水准和剧情设计与老美和韩国的神级剧差距还是蛮大,很多问题也并非是制作方之力所能解决的。但另一个问题很快就浮出水面:同样的土壤同样的农村,为什么是乡爱脱颖而出?乡爱集万千宠爱与厌烦于一身仍能拿下高收视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真实的农村无喜剧

我国无疑是农业大国,有广袤的土地和农村,发生在这些土地上的故事从来都没有人真实的描绘出来。赵本山早些年试验性表演,给这群号称农民的人身上标上了很多标签,比如落后的经济实力和人群低下的智商,低级趣味喜拿无聊当笑料,拿身体、人格缺陷开涮创造出魔幻式的国产喜剧效果。本山自诩为农民代言人,很大程度上也把全体农村人给形象化了。

所以,表面上大家被本山的包袱逗笑了,但背后的真相却是农村无喜剧,农村其实就是与艰苦劳动不可分割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并不出产段子和喜剧素材,即使有也很难被大众所捕获到更谈不上流传了。这也是快手这个应用为什么有那么多农村和二三级的人群在使用,因为最有表达欲和渴望被认可的人群全在农村或低线城乡。

笔者自小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生活的体验与在书籍和影视作品看到的差异很大,长大后走了很长一段文艺创作路线后,就很能理解文艺创作者们为什么要制造出这样一个农村了。乡爱这样电视剧的火爆是有理由的,农民并不在乎你的表达里有多少真实的东西,最在乎的是你有没有意思(娱乐性),如果你拍的恰好是农村喜剧,我不会计较你用了讽刺还是戏谑手段,只关心你是不是在逗我笑。

乡爱的背景放在东北农村,但却反映出大部分农村的现实场景。老百姓也无非就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之类的琐事呗,这里没有惊天大悬案也没有灯红酒绿KTV和包二奶婚外恋。农村人的日常就是辛苦劳作稻梁谋,看电视电影这些娱乐活动其实都很奢侈,只发生在休息时间段里。地里的活计和工厂的节奏赚钱养家才是主题,没有人放着工作不做窝在家里看电视为电视剧的好坏去做仔细计较,一没那功夫,二没那闲情。

乡爱为什么拍到了第9季仍然还在围绕着那几个人折腾,剧情单调到令人发指,包袱从主角一开口说话就抖光了?因为实在在费脑子的东西老百姓并不见得喜欢,首先娱乐不起来,其次是没有更多选择性,最后对电视节目仍然有极大的信赖感,认为电视上演的都是对的。这也是为什么电视购物里的中老年保健产品在低线城乡经常走俏的主要原因。

乡爱这个IP如何炼成?

去年阿里影业某高官提出了一个IP的概念,其实在这之前早有人干过,只是没有套用这个理念罢了。图书业开始的作者包装其实就是IP的原始形态,后来读客图书做了一本叫《藏地密码》的书,一口气出了7本,本本畅销,而且也拍了电视剧。美剧一年一季更新都成了惯例,只是没人叫做IP。那时乡村爱情已出到第8季,已经是个超级IP了。

乡爱的收视成功当然离不开赵本山小品的成功,刘老根、马大帅算是培养了赵氏喜剧的电视观众。直到乡爱时,观众才开始由赵本山的依赖转向他的弟子们,克服了种种对陌生面孔的不适感。与当时在央视的首播功不可没,IP在孵化期间所需要的平台和权威感都有了,恰巧又是一个农村题材,简直等于是精准捕获观众。经历了漫长的观众培养后,乡爱的IP属性已经成熟,第8季的乡爱开始转战网络,独播权也为平台带来了足够的价值回报。

春晚看赵本山小品,平时看赵氏喜剧,已经成了观众的期待。一旦观众基础扎实了,才能达到各个IP双盈及多盈的局面,这一过程全都是一步步的精心安排。赵本山离开春晚后,在电视剧上花的心思并不比参加春晚时少多少。电视剧也一而再地拍了一部又一部,虽然也都是农村题材,但因大多不是喜剧而痛失收视。多部片子影响力都不及乡爱这样一个资深老IP。所以,乡爱成了赵氏喜剧的最后遗产。

近来,本山走红了的弟子们开始转战综艺和真人秀节目了,现在的乡爱除了固定的刘能、赵四、广坤几个人还有比较出彩的戏路和表现外,其他人几乎都可有可无了,这中间肯定是创作班底出了问题,如果在创作上还一如既往的话,乡爱的未来也很难有更大的进步。看乡爱现在还是一种习惯,不看总觉得少些什么,但看了之后也没啥收获感,反而会有种种失落。网络时代,观众的选择性日趋多元,在这种竞争空间下,乡爱有可能面临新生农村题材喜剧的竞争,虽然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

现实中与世无争的农村

除了早派像路遥等作家写过的较为残酷的农村生活外,近些年的农村题材几乎没有能碰触到神经线的作品,农村在文学作品中数量的锐减和普遍市场化不可分割。农村就在那里,但文化味儿已经全面消失,很少见到有从农村出来的作家了,文艺创作也仿佛成为过去时。如果乡爱不再拍了,国内的农村戏好像就要退出舞台似的,这不能说不可悲。然而更为悲凉的是,历史上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题材的文学或影视作品,农村文化更不存在。

乡爱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延袭主弦律的那种风格,也没有针对政策动向而发挥,完全自成一体,立足于喜剧就是最大的市场。乡爱的整个环境就是个人际环境,村里所有人的价值观都较为统一,那就是如何在关系型社会上获得更多利益。很多革命战争戏也成为了献礼作品,农村戏更别说了,往往出现个大学生,出现个互联网神马的就成了新兴事物,这些关键性符号的背后往往是一些农村政策。曾经很担心会出现很多二胎的应时剧,但显然这个潮流已经成了。

慢慢地,农村和都市的隔阂越来越大,都市的人并不知道农村人都在干嘛,看新闻和报道就会简单粗暴地得到一个蛮荒世界的印象,似乎在这一片土地上会发生任何想象不到的龌龊事件。快手成了农村和低线城市人群专用几乎成了笑柄,去年过年曝出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最后被认定为假新闻,事件过去了,但农村的落后面目雪上加霜。后来,还有《东北村庄农妇组团“约炮”》新闻最后也被认定为假新闻。也有类似像《深圳市水贝村旧改每户赔偿近2亿》这样的新闻出来,尽管全是假的,但是who care ?这样的新闻之所以有人会相信,就是因为农村太陌生了,所谓的生人勿进。

近两年,京东和阿里都在大搞农村电商,但如果那个农村真是这些新闻所言的地儿,基本上就没有搞电商的必要了吧?搞也搞不起来呀。什么时候能摘掉农村上空的那个屎盆子呢?近期河南某地出现了天价财礼的新闻,说是新婚之夜新郎因为新娘索要高昂财礼而痛下杀手。请多注意这样的新闻,请问能不能在这样的新闻上把农村两个字摘去?都市里因为要彩礼发生的惨剧也不少呀。农村很特别吗?

过去一年“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这句话挺流行,说白了仍然是城里人对乡下的歧视作祟,难道城市人真的就比农村的人有聪明吗?乡下来的人就必须天性耿直,实实在在吗?不尽然,乡下的聪明人来到城里一样混得挺好,只是不想增加城里人的压力罢了。但农村呢,一直安静地在那里,也不争辩也不参与讨论。就算是外面恶浪滔天,我仍然自顾惬意。是的,城里人都擅长炒作擅长舆论造势,所以一旦有什么新闻造成了第一印象,就很难把人们的认知给抹掉。农村太缺乏一个阵地,也没有个发言人出来,是是非非都是城里人说的,即使城里人说的是错的,也不会跳出来反对,没人求不黑求放过,我只要过好我的生活就是了。

收视漂红算什么?商业成功才使乡爱成为最大赢家

你以为农村戏就没什么广告价值了?错,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商业,有人看的节目就有商业广告。你看这几季里剧中的商品广告泛滥到什么地步,记忆里就有医院、牛奶、汽车、化肥、电视、三轮车、罐头、牛肉干,第9季里果然出现了移动互联网的东西,比如像微信,不但几个老少爷们口口声声地耳提面命,还特别开辟一个段落加入产品广告。这老哥儿几个倒也没见着脸红,还煞有介事一本正经的,也是服服帖帖的。另外还有面膜、口红等美妆产品,如果说PAPI酱广告能拍出天价的话,那这些广告每一个也得有等值的价格吧。

乡爱其实一直是软广告见长的,说是软广告,可实际上比硬广告还要硬得多得多,笔者也是做过商业广告的,像乡爱的这种植入那简直是没法比了,简直是直接阅读说明书。比如有一集刘能买化肥中了个汽车,把广告直接穿插到剧情里,还让化肥公司老板出镜。另外汇源果汁的老板也在里面出过镜,要写一个那些年乡爱拍过的硬广,没有个几万字根本下不来。乡爱简直是提供了一个广告平台,你知道那些像化肥什么的做广告想找个好平台有多难吗?刷墙显不出档次,投电视广告只敢投几秒钟,根本不可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但这些问题在乡爱看来根本不是问题,手拿把掐地帮你做到剧情里。

谈到广告,另一个离不开的话题就是转化率,投放任何广告恐怕都不如投这个电视剧这么直接给、生往上套。像农资产品,直接受众就是目标人群,谁看完了电视不想去买个化肥中一辆卡车呢?都想。当然了,就算是你看到这种地方也不会换台,因为里面还有1%的剧情呢。象牙山村的每一处都像广告牌,这种感受就像是明知道有很多坑,但你还不得不跳下去。

没有资料显示每季乡爱的广告收入有多少,但赵家班拍电视的成本肯定早已经收回来了,再加上播出的费用,乡爱无疑是最具赚钱能力的电视剧了。还好这是网络平台,不像电视台那样在广告里插播电视剧。但是刘能、赵四们就没打算让你逃过这一劫。

谁说城里套路深?象牙山的套路才深呢。不论怎样,乡爱都是老百姓最爱看的神剧,就算有点儿套路,那也是神剧的专属,你看其他农村戏有做这么多广告的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乡村爱情》凭什么能坐上“神剧”交椅?

这种言论可能会引来各种不服,也可能招来上千万操着神剧应该如何如何的道理前来争辩。但其收视效果却是板儿上钉钉的事实,很多人表示全年唯一一次购买腾讯会员理由除了乡爱无出其二,虽然样本有限,但能反映出部分现实。

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国产电视剧能拍到第9季的,只有《乡村爱情》这一例,在国内电视剧喜新厌旧的潮流下算是个很大的奇迹了。关于这部电视剧能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唯一不能与之挂钩的就是神剧二字,为何?

先从气质上来说,农村题材的戏远不如都市戏时代、话题性强。其次,这部农村戏桥段设计实在太LOW,再华丽的语言也无法高屋建瓴,影评人未评先衰已经失掉了兴趣。第三,《乡爱》这样的作品存在原罪,被广泛热议的“拿农村人、残疾人开涮”之类的本山或二人转戏风早已经成传统垢病,再找出个清新脱俗的说法也很难了。

“我滴老家,就住在这个屯”的歌声却一直没过气,有了粤语版后清新脱俗的感觉全冒出来了,传唱度高到令人惊讶。因为这部剧走红的明星不在少数,小沈阳、王小利、刘小光等人在各类喜剧舞台和综艺节目中也大受欢迎,家喻户晓且身价不菲,不得不叹服该剧的造星能力。9季数百集的体量已经是国产电视剧头牌交椅,收视率已经能与美剧、韩剧分庭抗礼了,这样的“巨制”虽然并不能“造就了时代”,但却是“时代的选择”,《乡爱》坐上国产“神剧”交椅不需置疑。

这种言论可能会引来各种不服,也可能招来上千万操着神剧应该如何如何的道理前来争辩。但其收视效果却是板儿上钉钉的事实,很多人表示全年唯一一次购买腾讯会员理由除了乡爱无出其二,虽然样本有限,但能反映出部分现实。你可以蛮不在乎地认为:有什么呀?有本事你也拍个上百集的电视剧出来呀。虽然制作水准和剧情设计与老美和韩国的神级剧差距还是蛮大,很多问题也并非是制作方之力所能解决的。但另一个问题很快就浮出水面:同样的土壤同样的农村,为什么是乡爱脱颖而出?乡爱集万千宠爱与厌烦于一身仍能拿下高收视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真实的农村无喜剧

我国无疑是农业大国,有广袤的土地和农村,发生在这些土地上的故事从来都没有人真实的描绘出来。赵本山早些年试验性表演,给这群号称农民的人身上标上了很多标签,比如落后的经济实力和人群低下的智商,低级趣味喜拿无聊当笑料,拿身体、人格缺陷开涮创造出魔幻式的国产喜剧效果。本山自诩为农民代言人,很大程度上也把全体农村人给形象化了。

所以,表面上大家被本山的包袱逗笑了,但背后的真相却是农村无喜剧,农村其实就是与艰苦劳动不可分割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并不出产段子和喜剧素材,即使有也很难被大众所捕获到更谈不上流传了。这也是快手这个应用为什么有那么多农村和二三级的人群在使用,因为最有表达欲和渴望被认可的人群全在农村或低线城乡。

笔者自小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生活的体验与在书籍和影视作品看到的差异很大,长大后走了很长一段文艺创作路线后,就很能理解文艺创作者们为什么要制造出这样一个农村了。乡爱这样电视剧的火爆是有理由的,农民并不在乎你的表达里有多少真实的东西,最在乎的是你有没有意思(娱乐性),如果你拍的恰好是农村喜剧,我不会计较你用了讽刺还是戏谑手段,只关心你是不是在逗我笑。

乡爱的背景放在东北农村,但却反映出大部分农村的现实场景。老百姓也无非就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之类的琐事呗,这里没有惊天大悬案也没有灯红酒绿KTV和包二奶婚外恋。农村人的日常就是辛苦劳作稻梁谋,看电视电影这些娱乐活动其实都很奢侈,只发生在休息时间段里。地里的活计和工厂的节奏赚钱养家才是主题,没有人放着工作不做窝在家里看电视为电视剧的好坏去做仔细计较,一没那功夫,二没那闲情。

乡爱为什么拍到了第9季仍然还在围绕着那几个人折腾,剧情单调到令人发指,包袱从主角一开口说话就抖光了?因为实在在费脑子的东西老百姓并不见得喜欢,首先娱乐不起来,其次是没有更多选择性,最后对电视节目仍然有极大的信赖感,认为电视上演的都是对的。这也是为什么电视购物里的中老年保健产品在低线城乡经常走俏的主要原因。

乡爱这个IP如何炼成?

去年阿里影业某高官提出了一个IP的概念,其实在这之前早有人干过,只是没有套用这个理念罢了。图书业开始的作者包装其实就是IP的原始形态,后来读客图书做了一本叫《藏地密码》的书,一口气出了7本,本本畅销,而且也拍了电视剧。美剧一年一季更新都成了惯例,只是没人叫做IP。那时乡村爱情已出到第8季,已经是个超级IP了。

乡爱的收视成功当然离不开赵本山小品的成功,刘老根、马大帅算是培养了赵氏喜剧的电视观众。直到乡爱时,观众才开始由赵本山的依赖转向他的弟子们,克服了种种对陌生面孔的不适感。与当时在央视的首播功不可没,IP在孵化期间所需要的平台和权威感都有了,恰巧又是一个农村题材,简直等于是精准捕获观众。经历了漫长的观众培养后,乡爱的IP属性已经成熟,第8季的乡爱开始转战网络,独播权也为平台带来了足够的价值回报。

春晚看赵本山小品,平时看赵氏喜剧,已经成了观众的期待。一旦观众基础扎实了,才能达到各个IP双盈及多盈的局面,这一过程全都是一步步的精心安排。赵本山离开春晚后,在电视剧上花的心思并不比参加春晚时少多少。电视剧也一而再地拍了一部又一部,虽然也都是农村题材,但因大多不是喜剧而痛失收视。多部片子影响力都不及乡爱这样一个资深老IP。所以,乡爱成了赵氏喜剧的最后遗产。

近来,本山走红了的弟子们开始转战综艺和真人秀节目了,现在的乡爱除了固定的刘能、赵四、广坤几个人还有比较出彩的戏路和表现外,其他人几乎都可有可无了,这中间肯定是创作班底出了问题,如果在创作上还一如既往的话,乡爱的未来也很难有更大的进步。看乡爱现在还是一种习惯,不看总觉得少些什么,但看了之后也没啥收获感,反而会有种种失落。网络时代,观众的选择性日趋多元,在这种竞争空间下,乡爱有可能面临新生农村题材喜剧的竞争,虽然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

现实中与世无争的农村

除了早派像路遥等作家写过的较为残酷的农村生活外,近些年的农村题材几乎没有能碰触到神经线的作品,农村在文学作品中数量的锐减和普遍市场化不可分割。农村就在那里,但文化味儿已经全面消失,很少见到有从农村出来的作家了,文艺创作也仿佛成为过去时。如果乡爱不再拍了,国内的农村戏好像就要退出舞台似的,这不能说不可悲。然而更为悲凉的是,历史上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题材的文学或影视作品,农村文化更不存在。

乡爱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延袭主弦律的那种风格,也没有针对政策动向而发挥,完全自成一体,立足于喜剧就是最大的市场。乡爱的整个环境就是个人际环境,村里所有人的价值观都较为统一,那就是如何在关系型社会上获得更多利益。很多革命战争戏也成为了献礼作品,农村戏更别说了,往往出现个大学生,出现个互联网神马的就成了新兴事物,这些关键性符号的背后往往是一些农村政策。曾经很担心会出现很多二胎的应时剧,但显然这个潮流已经成了。

慢慢地,农村和都市的隔阂越来越大,都市的人并不知道农村人都在干嘛,看新闻和报道就会简单粗暴地得到一个蛮荒世界的印象,似乎在这一片土地上会发生任何想象不到的龌龊事件。快手成了农村和低线城市人群专用几乎成了笑柄,去年过年曝出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最后被认定为假新闻,事件过去了,但农村的落后面目雪上加霜。后来,还有《东北村庄农妇组团“约炮”》新闻最后也被认定为假新闻。也有类似像《深圳市水贝村旧改每户赔偿近2亿》这样的新闻出来,尽管全是假的,但是who care ?这样的新闻之所以有人会相信,就是因为农村太陌生了,所谓的生人勿进。

近两年,京东和阿里都在大搞农村电商,但如果那个农村真是这些新闻所言的地儿,基本上就没有搞电商的必要了吧?搞也搞不起来呀。什么时候能摘掉农村上空的那个屎盆子呢?近期河南某地出现了天价财礼的新闻,说是新婚之夜新郎因为新娘索要高昂财礼而痛下杀手。请多注意这样的新闻,请问能不能在这样的新闻上把农村两个字摘去?都市里因为要彩礼发生的惨剧也不少呀。农村很特别吗?

过去一年“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这句话挺流行,说白了仍然是城里人对乡下的歧视作祟,难道城市人真的就比农村的人有聪明吗?乡下来的人就必须天性耿直,实实在在吗?不尽然,乡下的聪明人来到城里一样混得挺好,只是不想增加城里人的压力罢了。但农村呢,一直安静地在那里,也不争辩也不参与讨论。就算是外面恶浪滔天,我仍然自顾惬意。是的,城里人都擅长炒作擅长舆论造势,所以一旦有什么新闻造成了第一印象,就很难把人们的认知给抹掉。农村太缺乏一个阵地,也没有个发言人出来,是是非非都是城里人说的,即使城里人说的是错的,也不会跳出来反对,没人求不黑求放过,我只要过好我的生活就是了。

收视漂红算什么?商业成功才使乡爱成为最大赢家

你以为农村戏就没什么广告价值了?错,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商业,有人看的节目就有商业广告。你看这几季里剧中的商品广告泛滥到什么地步,记忆里就有医院、牛奶、汽车、化肥、电视、三轮车、罐头、牛肉干,第9季里果然出现了移动互联网的东西,比如像微信,不但几个老少爷们口口声声地耳提面命,还特别开辟一个段落加入产品广告。这老哥儿几个倒也没见着脸红,还煞有介事一本正经的,也是服服帖帖的。另外还有面膜、口红等美妆产品,如果说PAPI酱广告能拍出天价的话,那这些广告每一个也得有等值的价格吧。

乡爱其实一直是软广告见长的,说是软广告,可实际上比硬广告还要硬得多得多,笔者也是做过商业广告的,像乡爱的这种植入那简直是没法比了,简直是直接阅读说明书。比如有一集刘能买化肥中了个汽车,把广告直接穿插到剧情里,还让化肥公司老板出镜。另外汇源果汁的老板也在里面出过镜,要写一个那些年乡爱拍过的硬广,没有个几万字根本下不来。乡爱简直是提供了一个广告平台,你知道那些像化肥什么的做广告想找个好平台有多难吗?刷墙显不出档次,投电视广告只敢投几秒钟,根本不可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但这些问题在乡爱看来根本不是问题,手拿把掐地帮你做到剧情里。

谈到广告,另一个离不开的话题就是转化率,投放任何广告恐怕都不如投这个电视剧这么直接给、生往上套。像农资产品,直接受众就是目标人群,谁看完了电视不想去买个化肥中一辆卡车呢?都想。当然了,就算是你看到这种地方也不会换台,因为里面还有1%的剧情呢。象牙山村的每一处都像广告牌,这种感受就像是明知道有很多坑,但你还不得不跳下去。

没有资料显示每季乡爱的广告收入有多少,但赵家班拍电视的成本肯定早已经收回来了,再加上播出的费用,乡爱无疑是最具赚钱能力的电视剧了。还好这是网络平台,不像电视台那样在广告里插播电视剧。但是刘能、赵四们就没打算让你逃过这一劫。

谁说城里套路深?象牙山的套路才深呢。不论怎样,乡爱都是老百姓最爱看的神剧,就算有点儿套路,那也是神剧的专属,你看其他农村戏有做这么多广告的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