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丘吉尔到奥巴马,生命的决定时刻往往是私下的挣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丘吉尔到奥巴马,生命的决定时刻往往是私下的挣扎

畅销书《探秘困惑河》作者坎蒂丝·米勒德在为《卫报》撰写的文章中认为,对于传记作者而言,主人公不为人知的奋斗和挣扎更能揭示他的品性。

1904年,西奥多·罗斯福在总统选举拉票过程中。

要如何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人生就像一种线性关系,为他人书写传记的最直接方法就是从他的出生开始记录到死亡,把他一生中经历的所有事情都包含进去。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写出的传记不但完整详实,而且还鞭辟入里、感情浓烈,例如詹姆士·包斯威尔笔下的塞缪尔·约翰逊,马丁·吉尔伯特爵士笔下的温斯顿·丘吉尔,约瑟夫·弗兰克笔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生总有起起落落,有些人生的转折点和戏剧性事件不仅仅至关重要,更能够改变整个人生。当贝拉克·奥巴马最后一次以美国总统的身份离开白宫时,人们很难不想起13年前那场振奋人心的演讲,正是那场演讲,使他走入了公众视线。当时,奥巴马只是个年轻的毛头小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瘦弱的小孩,有着怪里怪气的名字,他相信美国一定有自己的容身之地”,然而,正是这个男孩激发了美国人的情感,那场演讲不仅仅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更改变了全美国人的命运。

西蒙·沃德在电影《邱吉尔的青年时代》中饰演布尔战争时期的丘吉尔,此片由理查德·阿滕伯勒导演。 图片来源:Allstar/COLUMBIA/Sportsphoto Ltd./Allstar

我认为那些引人注目的公共事件和每个人独特的天性、动力并没有必然联系,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对于那些出类拔萃的精英来说,他们的成功并不是由某个事件造成的。事件并不会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而是揭示这个性格。因此,我了解研究对象的方法是选择一些特殊的事件,我认为通过这些事件能够非常透彻地看清我的研究对象。

相较于众目睽睽下的功成名就或名声扫地,我更感兴趣的是名人们私下的努力和挣扎,在这些情况下,没人能掩藏自己的弱点和优势。这些关于疾病、悲伤、恐惧、绝望的故事往往淹没在混乱的人生长河中,然而正是这些故事,才能让我们探索真正的深层次的人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低潮时期,这些经历真真切切地将我们原本忽视的性格清晰地暴露出来。在芸芸众生中,只有少部分人会成为军队领袖,或在科学界有所突破,或赢得政府要职。但对于所有人而言,低谷期都是一个重要的检验期,所有人都会在这期间产生严重的怀疑或经历难熬的苦难。通过研究历史重要人物的低谷期,我们能了解他们的内在本性,弄明白为什么他们后来能够如此成功,达成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成就。

我第一次体验到这个领悟的过程,是在我写第一本书《怀疑之河》(The River of Doubt)的时候。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搜集关于西奥多·罗斯福那趟亚马逊雨林探险的资料,1914年,罗斯福来到亚马逊一条地图上没有标注的河流旁,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探险之旅。我翻阅了无数档案,也咨询了许多专家。我还亲自前往巴西,在那里呆了好几周,探索这个国家的城市和广袤的雨林,我来到了罗斯福当年去过的那条河流,现在已经改名成“罗斯福河”,要找到它并不容易,因为它藏在雨林深处。

当这本书已经进入最后校对阶段时,我已经怀有8个月身孕了,此时却接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噩耗,我肚子里的宝宝被诊断出一种罕见的严重癌症。在紧急剖腹产过程中,以及此后的几周、几个月、几年里,我都笼罩在恐惧与不安全感之中,看着我的女儿努力与病魔抗争,我终于明白了罗斯福当年的感受,一个世纪前的他在另一个大洲坚强地面对着各种困难与挑战。

对于罗斯福来说,这次探险的目的不是为了绘制这条未名河的地图,也不是为了在他连任总统失败后重拾骄傲,更不是为了拯救自己的性命。而是为了拯救他的儿子克米特。在这趟旅程中,有3个人牺牲。一个人淹死了,一个人被谋杀了,而杀手也死在了雨林里。幸存下来的人失去了所有的独木舟,无法渡过湍急的河流,包括克米特·罗斯福在内的这群人遭遇了当地部落土著的攻击,几乎快饿死了。最后,罗斯福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让自己的儿子活着走出雨林。

当我最终理解这趟探险之旅对罗斯福而言意味着什么时,我感到自己和他之间有了一种联系,在我尝试着去了解他的这几年里,我从未体会过这种感觉。我终于能更清晰地观察他,仿佛有一束光照亮了他,这束光并不是来自远方,而是来自罗斯福自己的内心。

5年后,当我开始写作《帝国英雄》(Hero of the Empire)时,不得不重新回想起这段经历。这本书讲述了布尔战争期间温斯顿·丘吉尔的故事。这和罗斯福的故事完全不同,当罗斯福在“怀疑之河”探险时,他的政治生涯已接近尾声,他的人生也进入了最后阶段。而丘吉尔在1899年来到南非时,年仅24岁,人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丘吉尔和罗斯福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当他们挣扎着捡回一条命时,他们的性格都尽显无遗。

就在丘吉尔以记者身份抵达开普敦的2周后,坐在一辆装甲火车上前往一线报道战况的他遭遇了布尔人的袭击。他作为战犯被俘,最终自己逃了出来。想要逃出敌人的领地,他必须跨越300英里,从比勒陀利亚(南非行政首都)逃到葡属东非(现莫桑比克)。他手上没有地图,没有指南针,没有武器,甚至连食物都没有。布尔人因他的越狱感到羞耻,愤怒的布尔人决心要重新抓住他,如果丘吉尔真的第二次落入他们手中,那么迎接他的很可能是死亡。

当时,丘吉尔离乡背井,孤立无援,希望渺茫。在这个绝望、无助、恐惧的时刻,他展现出了勇气、决心、大胆无畏和傲慢自大的特质,40年后,当他的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凭借这些特质成为了国家的领袖。

在丘吉尔逃离魔窟后,他终有一天会回到战场,却不再是以一名记者的身份,而是以军队长官的身份。他想要战斗,他崇尚以最血腥的形式进行战斗。在他回到英国之前,就已经成为了国民英雄,不久后,就为自己在国会赢得了一席之地。

要想通过这一个事件来总结丘吉尔丰富、非凡、复杂的一生,是不可能做到的。在这之后那段人类史上最混乱的岁月里,他又走过了65年。然而,如果不了解他在波尔战争的这段故事,也无法全面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能够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丘吉尔,他是如何成为一名伟大首相的。如果说丘吉尔的性格还不是那么明了的话,起码也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南非大草原那模糊的背景已经隐约勾勒出这位传奇人物的未来。

(翻译:吴越)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原标题:From Churchill to Obama, the defining moments of a life aren't always the public one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丘吉尔到奥巴马,生命的决定时刻往往是私下的挣扎

畅销书《探秘困惑河》作者坎蒂丝·米勒德在为《卫报》撰写的文章中认为,对于传记作者而言,主人公不为人知的奋斗和挣扎更能揭示他的品性。

1904年,西奥多·罗斯福在总统选举拉票过程中。

要如何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人生就像一种线性关系,为他人书写传记的最直接方法就是从他的出生开始记录到死亡,把他一生中经历的所有事情都包含进去。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写出的传记不但完整详实,而且还鞭辟入里、感情浓烈,例如詹姆士·包斯威尔笔下的塞缪尔·约翰逊,马丁·吉尔伯特爵士笔下的温斯顿·丘吉尔,约瑟夫·弗兰克笔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生总有起起落落,有些人生的转折点和戏剧性事件不仅仅至关重要,更能够改变整个人生。当贝拉克·奥巴马最后一次以美国总统的身份离开白宫时,人们很难不想起13年前那场振奋人心的演讲,正是那场演讲,使他走入了公众视线。当时,奥巴马只是个年轻的毛头小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瘦弱的小孩,有着怪里怪气的名字,他相信美国一定有自己的容身之地”,然而,正是这个男孩激发了美国人的情感,那场演讲不仅仅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更改变了全美国人的命运。

西蒙·沃德在电影《邱吉尔的青年时代》中饰演布尔战争时期的丘吉尔,此片由理查德·阿滕伯勒导演。 图片来源:Allstar/COLUMBIA/Sportsphoto Ltd./Allstar

我认为那些引人注目的公共事件和每个人独特的天性、动力并没有必然联系,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对于那些出类拔萃的精英来说,他们的成功并不是由某个事件造成的。事件并不会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而是揭示这个性格。因此,我了解研究对象的方法是选择一些特殊的事件,我认为通过这些事件能够非常透彻地看清我的研究对象。

相较于众目睽睽下的功成名就或名声扫地,我更感兴趣的是名人们私下的努力和挣扎,在这些情况下,没人能掩藏自己的弱点和优势。这些关于疾病、悲伤、恐惧、绝望的故事往往淹没在混乱的人生长河中,然而正是这些故事,才能让我们探索真正的深层次的人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低潮时期,这些经历真真切切地将我们原本忽视的性格清晰地暴露出来。在芸芸众生中,只有少部分人会成为军队领袖,或在科学界有所突破,或赢得政府要职。但对于所有人而言,低谷期都是一个重要的检验期,所有人都会在这期间产生严重的怀疑或经历难熬的苦难。通过研究历史重要人物的低谷期,我们能了解他们的内在本性,弄明白为什么他们后来能够如此成功,达成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成就。

我第一次体验到这个领悟的过程,是在我写第一本书《怀疑之河》(The River of Doubt)的时候。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搜集关于西奥多·罗斯福那趟亚马逊雨林探险的资料,1914年,罗斯福来到亚马逊一条地图上没有标注的河流旁,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探险之旅。我翻阅了无数档案,也咨询了许多专家。我还亲自前往巴西,在那里呆了好几周,探索这个国家的城市和广袤的雨林,我来到了罗斯福当年去过的那条河流,现在已经改名成“罗斯福河”,要找到它并不容易,因为它藏在雨林深处。

当这本书已经进入最后校对阶段时,我已经怀有8个月身孕了,此时却接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噩耗,我肚子里的宝宝被诊断出一种罕见的严重癌症。在紧急剖腹产过程中,以及此后的几周、几个月、几年里,我都笼罩在恐惧与不安全感之中,看着我的女儿努力与病魔抗争,我终于明白了罗斯福当年的感受,一个世纪前的他在另一个大洲坚强地面对着各种困难与挑战。

对于罗斯福来说,这次探险的目的不是为了绘制这条未名河的地图,也不是为了在他连任总统失败后重拾骄傲,更不是为了拯救自己的性命。而是为了拯救他的儿子克米特。在这趟旅程中,有3个人牺牲。一个人淹死了,一个人被谋杀了,而杀手也死在了雨林里。幸存下来的人失去了所有的独木舟,无法渡过湍急的河流,包括克米特·罗斯福在内的这群人遭遇了当地部落土著的攻击,几乎快饿死了。最后,罗斯福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让自己的儿子活着走出雨林。

当我最终理解这趟探险之旅对罗斯福而言意味着什么时,我感到自己和他之间有了一种联系,在我尝试着去了解他的这几年里,我从未体会过这种感觉。我终于能更清晰地观察他,仿佛有一束光照亮了他,这束光并不是来自远方,而是来自罗斯福自己的内心。

5年后,当我开始写作《帝国英雄》(Hero of the Empire)时,不得不重新回想起这段经历。这本书讲述了布尔战争期间温斯顿·丘吉尔的故事。这和罗斯福的故事完全不同,当罗斯福在“怀疑之河”探险时,他的政治生涯已接近尾声,他的人生也进入了最后阶段。而丘吉尔在1899年来到南非时,年仅24岁,人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丘吉尔和罗斯福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当他们挣扎着捡回一条命时,他们的性格都尽显无遗。

就在丘吉尔以记者身份抵达开普敦的2周后,坐在一辆装甲火车上前往一线报道战况的他遭遇了布尔人的袭击。他作为战犯被俘,最终自己逃了出来。想要逃出敌人的领地,他必须跨越300英里,从比勒陀利亚(南非行政首都)逃到葡属东非(现莫桑比克)。他手上没有地图,没有指南针,没有武器,甚至连食物都没有。布尔人因他的越狱感到羞耻,愤怒的布尔人决心要重新抓住他,如果丘吉尔真的第二次落入他们手中,那么迎接他的很可能是死亡。

当时,丘吉尔离乡背井,孤立无援,希望渺茫。在这个绝望、无助、恐惧的时刻,他展现出了勇气、决心、大胆无畏和傲慢自大的特质,40年后,当他的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凭借这些特质成为了国家的领袖。

在丘吉尔逃离魔窟后,他终有一天会回到战场,却不再是以一名记者的身份,而是以军队长官的身份。他想要战斗,他崇尚以最血腥的形式进行战斗。在他回到英国之前,就已经成为了国民英雄,不久后,就为自己在国会赢得了一席之地。

要想通过这一个事件来总结丘吉尔丰富、非凡、复杂的一生,是不可能做到的。在这之后那段人类史上最混乱的岁月里,他又走过了65年。然而,如果不了解他在波尔战争的这段故事,也无法全面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能够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丘吉尔,他是如何成为一名伟大首相的。如果说丘吉尔的性格还不是那么明了的话,起码也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南非大草原那模糊的背景已经隐约勾勒出这位传奇人物的未来。

(翻译:吴越)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原标题:From Churchill to Obama, the defining moments of a life aren't always the public one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