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兴盛,需要多代人有着共同的愿望和目标,进而付出自身的努力。如何建立相同的愿望和目标,就要求家族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纵观中国历史中,范仲淹家族、曾国藩家族等无一不是如此,而作为家族传承的典范,浦江郑义门似乎更加出色。
郑义门成为古今中外家族治理的典范,郑义门家族信仰、家仪、家训等数百年来不断完善,并得到了历代儒学大家的肯定和指导。是如何让郑氏族人能都坚守祖先的文化精髓,有句俗话“习惯成自然”,郑氏族人习惯的养成就是《郑氏规范》起到的作用。《郑氏规范》不仅仅是郑氏族人的行为准则,更是郑氏价值观、荣辱观,家族精神的集合体,保得郑氏一门兴旺不衰。
郑氏家法
郑氏孝义同居,朝廷旌表“孝义之门”——这就是浦江郑义门名称的来历。从春秋始祖郑桓公第六十六代孙郑绮开始,以朱熹家礼为蓝本,从祖宗祭祀、婚姻嫁娶礼仪、家庭管理、家长职权、人员分工、财产分配、妇规、社交和睦邻关系,都作了详细规定。不仅增加了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团结,也使人伦风俗面貌一新,成为绵延十五代大家庭,明太祖朱元璋闻听当时郑义门已九世同堂,特赐匾“江南第一家”。
《郑氏规范》是保存最完整的家族治理著作,是郑氏家族的家规。家规即家族宪法,在家族中有法的功能,因此,《郑氏规范》与现代的家族宪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基于中国儒学文化基础,更多反应出来的是中国人对于家族的认识和理解。
《郑氏规范》始做于元代,初为五十八则,后经多次增编,明初为一百六十八则。与《颜氏家训》等不同的是《郑氏规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一,训辞与法规的兼容性。北齐的《颜氏家训》是最早此类家族著作,全书说教、铺陈喻譬,促子孙警策自立,但是不如《郑氏规范》条则所具备的法规效应,《郑氏规范》既是训辞又是法规;其二,可操作性。《郑氏规范》是思想训教的条例,可以执行,并不是听听说说就完了的虚文,当初范仲淹创办义庄并制定了《义庄规范》相对条文管理并没有《郑氏规范》这般全面和严谨;其三,被国家立法机构多次借鉴。郑义门《圣恩录》记载,洪武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授郑氏子第郑济以左春坊左庶子,说:“朕今不命尔掌刑名钱谷,惟欲以尔家庭孝义雍睦之道,日夜讲说于太孙之前”意思是说,我让你做官,其他事情都不用做,就将你们郑氏孝义礼法告诉我的后代就行了。可见,明代帝王对于《郑氏规范》给予高度评价,可以训教皇室一族,可以直接用于国家治理之道,可以直接用于掌天下礼仪朱元璋命宋濂制定《大明律》时,就是参考了《郑氏规范》中的诸多规定,古往今来,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郑氏一门了。
其实,《郑氏规范》可以分为神主:保本明宗,敬所自来;家长:共财同食,总治一家;掌事:各恭其位,分掌诸务;仪礼,冠婚丧仪,礼备而顺;仕规:仕当报国,一遵家范;睦邻:宗人里党,皆吾兄弟;长幼:尊长以礼,抚幼以道;修身:修身养性,端正品行;俭谨:居家俭谨,无乖无灾;妇规:妇德安贞,家道和畅等十个层面。更多使用最平实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理解性和可执行性。规范里将一个个反应郑氏家族价值观和传统的理念具化成一个个可量化的规定,涉及到郑氏族人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尊老爱幼细化为家族下一代教育的问题、妇女的问题、生育的问题、家族内福利的问题等。财产所有制的问题具化为财产占有、分配的问题等,此外还有家庭宗法制和民主管理的问题等,这些规范的总结郑氏一族数百年的实践经验,并不断总结和吸收儒家先贤的优秀思想成果而成。
郑义门的由来
曾有研究人员分析郑氏一门同居共食的发展变化,在南宋期间为初创守成时期,家族内只有兄弟四人,还没有立法家规,南宋末年到元朝末年为振兴成熟期,郑氏家族建立了家范、家仪、悉遵古礼,创立了家庙、家谱,这时候朝廷旌表,士大夫们的题赠出现,郑氏子孙所有成才。明初到明永乐年间,为煊赫鼎盛时期,家族直接与皇族交往,子孙多有列朝为官,九世孝义同居之名声震朝野。到了明朝后期,为守成衰微时期,这时候家族成员已经近千人,但是朝廷对之逐渐冷漠,子孙贤能出众者少八百年传承,郑义门被理学家们尊为“睦族”何为睦族。“士有无位而可以化天下者,睦族也”,怎么睦族呢?就是贯彻“亲亲之道”叫做“喜、戚、富、贵(贫)相庆吊周恤也,老、壮、幼、弱相敬让慈爱也,役相助也,力相籍也;难相拯而死相葬也,斯三者并行,虽士可以成化,况于有位者乎”(方孝孺《宋氏宗谱序》)一来血缘关系纽带获得的相互存济,直到现在依然被国人们所接受甚至信奉。
郑氏一族将郑绮作为同居始祖。事实上,郑绮的祖父就已经迁至浦江县。《郑氏宗谱》记载郑绮祖父郑淮,郑淮学识深厚,尤其是通《春秋》之学。在宋朝“靖康之变”后,郑淮三兄弟逃难到了浦江县,之后苦心经营二十多年,就已经置办下千亩良田的家业,但是为了救活乡人,郑淮卖掉家产。再传到郑淮的儿子郑照后,郑淮遇上一件冤枉官司,郑照想代父受过都不被允许,这对郑照的儿子郑绮打击很大。郑绮临终提出“我子孙有不孝不弟,不同釜爨者,天实殛之”的誓言,郑绮子孙也确实按照这个誓言繁衍生息,达到了“孝悌”的愿望,事实上也不断壮大了郑氏家族的实力。郑氏同居十五世,经历过两次改朝换代的的变革,一次是宋元之交,一次是元明之交,在这两次社会动荡之际,郑氏一门不仅没有走向衰败而且还不断扩产,得益于人口兴盛带来了家族自我保护能力。
“有序”和“师俭”,郑氏一门将其作为齐家的两大支柱,也可以看做《郑氏规范》主体精髓。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
明朝前期,郑氏已有122名男性子孙,比元末时增加了三倍,而同时期的浦江人口数则骤减三分之一。郑氏一门能在战乱中繁衍,显然与同居生存的保证有关,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口激增带来的物质保障、婚嫁、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于是“有序”和“师俭”就成为了郑义门建立理想家族的准则,《郑氏规范》也是基于这两个基本行为准则而不断完善起来的。
序,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俭,解决人与物欲的关系,二者解决了,世间事也就和谐了,郑义门根据这一理论观点,在家族中建立了“有序”“师俭”二堂,有序堂是用来教育子孙的场所,这个家族的秩序便能从这两个字中体现出来。元代天台应奎翁描述过郑义门一个雍睦的场景“入其家,长幼有序,内外雍肃,食指二千余,不闻人声。”郑仕一族所有人的行动都听指挥,有序堂外设“膳食钟”,族人均根据钟声而行,每日族人洗漱完毕,均需到有序堂垂听家长训诫。
对于居室,各房各室有序排列,各室门楣上悬有匾额,署有名和字,这个传统直到现在,郑宅镇的居民还将自己家的名字以及家庭格言写在铭牌上,至于门边。而关于“师俭”,郑义门的俭德观重在人品的修养上,提倡制欲以养性。郑义门设有“羞服长”一职,专管家族服装之事,在《郑氏规范》第五十一条规定“男子衣资,一年一给;十岁以上者半其给,给以布;十六岁以上全其给,兼以帛;四十岁以上者尤其给,给以帛。仍皆给裁制之费。若年至二十者,当给礼衣一袭(巾履则一年一更)”意思是说,男子的衣服一年一给,按照年龄配以不同的材质布料,十六岁以下的郑氏子孙只能穿棉布衣服。郑义门对于妇女的衣资则是两年一给,对于饰品业都做了详细的规范,对于婚丧嫁娶等均由明确的节俭规定。俭中最重要的钱财,在郑义门中财产绝对属于族有,也即族众共有,《郑氏规范》中有对私置田产有着明确的处罚措施。以上就是郑氏一族日常中的节俭描述。
《郑氏规范》的传承之道
显然是从思想、行为、价值观等角度对于郑氏子孙的约束,核心就是敬祖和民主。敬祖就是塑造家族的权威偶像,强化在家族中的统治力,也是维护子孙思想团结的有效方式;而民主则体现在家族治理中,采取家长、典事、监事三方共同管理,可谓“三权分立"。在家族管理上设置了18个岗位,由26人具体承担。人员皆通过公推公选产生,注重德才兼备,并有任期限制。财务收支实现两条线管理,在文化和制度上千方百计防止徇私枉法。规范中有记载,家族中很多事情有家长率领,这个家长职位也并非嫡长子继承而是以贤能的标准推举产生。
郑义门十分重视家族教育,在郑氏宗祠正堂出供奉的并不是郑氏祖先而是宋濂的铜像,宋濂是明代大儒,早年曾住过郑义门,后主教郑义门的教育场地东明书院,虽然《郑氏规范》的学习是家族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郑义门的家族教育不以仕途功名为目的,而更在意培养通儒典、行孝义、学有所专、修身齐家、能继承祖上遗志的谦谦君子。设立宋濂的铜像也是郑义门对于家族教育重视的一个缩影,数百年来,历朝历代都有儒学大家在郑义门东明书院讲学授课,明代后期之所以郑义门贤能者少,是因为此时没有了大儒出现在郑氏一门,郑氏家族教育走入低谷。但是数百年来,《郑氏规范》依然在世界各地的郑氏族人中影响深刻,通过宗族礼法依旧维系着这个家族的生存,这也值得更多的家族借鉴学习。
撰文|吴春辉(慧谷家族企业研究院 研究员)
来源|慧谷家族白皮书
支持机构 | 慧谷家族企业研究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