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总有一场雪景戏,看过了就再也忘不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总有一场雪景戏,看过了就再也忘不了

最后贴一个导演回忆剧组演员采访结束这次的雪景回顾,好剧不是靠后期PS出来,也不是靠宣传吹捧的,靠的,也许就是“守得住”吧。

过年前就准备好了这篇关于雪景的稿子,本来想找个应景的下雪日子发,奈何,北京的雪哦,就是这么不给面子。

择日不如撞日,就今天了。

盘点一些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电视剧中的【故宫】雪戏,涉及到明清两代,正剧和偶像剧都有。

(特此声明,这里没有涉及对片子孰高孰低的判断,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挚爱;更不做所谓主角三观的鞭笞或称颂,因为不同三观的人物才能创造充满矛盾冲突的剧情。)

《金枝欲孽》

【人物悲剧命运的映照】

此剧可谓是宫斗剧的开山怪,篇幅不长,但是胜在刻画感情细腻深刻。

宫斗只是面子,内里还是TVB擅长的对人情人心的描绘,说古人事,表今人情。

和其他宫斗剧不同的是,这个戏其实并没有绝对的第一女主,更像是多女主的群像集。

此剧的雪戏非常多,特别从19集开始,基本都是白雪皑皑的场景,映照人物命运的急转直下。

剧中的女子无一不悲不苦,即便是欢愉也多半短暂且惨烈,可能由于此剧悲剧的意味非常浓烈,全剧的多处雪戏总透着寂寞清冷的基调,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丝丝的凉意。

【安茜孔武定情】

孔武对安茜是用情至深,即便有了如妃这个知己,但是对安茜的心其实一直没有变过。这一幕,安茜很俏皮的踩着孔武的雪地里留下的印子,此时两人暂且抛开宫中的尔虞我诈,原以为能这样携手相牵。

但两人之间刚刚确定的感情就像一场雪一样,转瞬就被紫禁城的威严蒸发无形。场面虽然温馨,但在熟知剧情的观众看来,则是无限唏嘘。

【孔武搀扶失宠如妃】

孔武在钦安殿看到被皇后羞辱的如妃步履蹒跚地在雪地里行走,走上去帮助她,也是两个人命运纠葛的开始,尽管他不知道,他在宫外捡到的那方丝帕其实是如妃的。

让如妃和孔武产生交集的这个处理很妙,不仅可以利用孔武的身份帮助如妃重获宠爱,还让如妃和孔武之间产生了柔软的情愫,尽管最终如妃没有跟孔武走,但是我们能看到她心理的柔软和对情义的珍重。就像剧中(老)孙太医所说:“你以为如妃一开始就这么霸道蛮横吗?”

【小禄子的死】

小禄子在里面是一个小人物,对于主子们来说,只是一个手巧的奴才,所以不太会放在眼里,但他却参与改变了人物的命运。1.利用如意馆太监的身份对安茜和玉莹的复宠计划助力良多2.在安茜和孔武定情后告诉她其实皇后是她的仇人,间接导致了安茜为报仇变成了安贵人3.为了帮安茜报仇,在皇后的头油里下毒,被赐毒酒而死,事情败露,为了保住安茜,孔武要去取孙白杨的命。

有的时候,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就是这样被小蚂蚁改变轨道的。

小禄子做事几乎都为了安茜,最后服了毒酒还要跑去乾西四所见安茜最后一面,最后满脸是血地倒在雪地里,估计秀才出身的文人估计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死的这么狼狈。

【雪中结局】

严格来说,最后一集,只能算是雪后,但是因为这个结局太让人印象深刻,私心放到这里:

《金枝欲孽》的结局可以说是我看到的宫廷戏里最让人回味无穷的。

每个人都走向了自己的最终命运,天理教暴民的闯宫只能说是加快了命运的脚步,即便没有这件事,玉莹和孙白杨这对怨偶估计也会殉情而死,如妃还是会选择一直在宫里斗下去而不会选择孔武,安茜的本质决定了她不可能完全泯灭自己的心性成为斗争机器,必然会在矛盾中走向自我毁灭,孔武,作为剧中情义和仁爱的代表,终得不到自己执着的幸福;而尔淳,作为剧中唯一没有得到爱情的主要人物,则会孑然一生,孤独终老。

每一个人物,都走向寂寞如雪的结局。

《金枝欲孽》篇结束,放张画风不一样的工作照,《金枝2》没看过,不评价。

《甄嬛传》

【推动人物命运的节点】

《甄嬛传》是一部很长的戏,原著就有6部,电视剧拍了72集,据说本来还要多,目前来看,的确是宫斗剧的巅峰和集大成之作。

如果说《金枝》中人物之间产生的矛盾纠葛多是为情,而《甄嬛传》中的爱恨背后总有一个巨大的阴影---权力。

甄嬛传,斗的其实是权,是可以在宫墙内掌握他人命运的权力。

这种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所以大家的尔虞我诈,尽是围绕皇帝的心思展开,雍正也成了这场大戏隐形的主角。

一直到最后,皇帝死了,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压制住甄嬛。此时,笼罩在甄嬛头上的生存危机才散去,于是她在(内宫)权力的顶峰享受着无尽的孤独和崇高。

甄嬛入宫、出宫、再进宫,从小贵人一直到皇太后,中间大约经历了12个年华(这速度其实很可以了),这个戏的生活细节非常多,冬天的场景也多到无法一一赘述,挑一些比较重要的讲讲。

【初遇】

甄嬛的第一场雪戏,气氛营造的很好:一张小像,一句古诗,在皇帝和果郡王看来,很有些未见其人,但闻其声的神秘感,很能引起人的好奇心理。

梅影婆娑,人影绰绰,打光虽然并不算明亮,但银白色的斗篷映照着柔和的月光,美人娇小的脸蛋藏在大面积的纯色里,显得格外楚楚动人。

这里的构图和颜色的搭配都十分舒服和谐,明暗搭配地非常巧妙

导演在这里将背景做了适当的虚化,用以烘托人物的造型,又用一盏温暖的灯笼来提亮整个画面。

然而,灯笼的温暖,也许可以照亮来路,却不能指明宫中的未来。

从这个场景之后,甄嬛正式开启了和皇帝、果郡王之间的纠葛之路。

【复宠】

倚梅园这个场景在甄嬛传里反复出现,在这个园子里发生的故事,引发甄嬛和皇帝之间关系的一次次变化,比如蝴蝶复宠这场雪戏。

用蝴蝶复宠,这个主意固然高妙,视觉效果也非常地夺目,甄嬛的内心,却第一次生出对皇帝的厌恶,也对自己需要用算计来捕获一颗凉薄的心的注目感到粲然。

施计前,她精心描摹着妆容,自嘲到:“不过是以色侍人”,果然,皇帝被她惊艳到:“朕的嬛嬛,还是这么美,连蝴蝶也为你倾倒”。

她报以施施然的一笑,像是欣然接受了这个赞美,在辉煌灿烂的雪景中,更增一层丽色。

然而,这种深情缱绻,就像飞舞的蝴蝶,本来就是不属于这个皇宫的假象,是被人勉强延长生命的消耗品。

复宠之后,这些蝴蝶,自然就冻死在冰冷的季节,一如,甄嬛自己的本心。

皇帝的惊叹和怜惜,也不过是一场大雪,再辉煌灿烂,终究要消融殆尽。

同样灿烂辉煌的也有宫中各色女眷的各色装扮,原本在白雪和红梅的映照下,算得上是一番美景,然而,众人的心情想必是不美丽的吧。

倚梅园的这次雪景,虽然色调是大气明艳的,传达的情绪却可称得上压抑,几乎没有一个人心里是轻松的。

【杀机】

如果要让我选甄嬛传中最让人感动的雪景,无疑是果郡王躺在雪地里救治高烧的甄嬛那段。

但如果要让我选感觉最脊背发凉的雪景,一定是曹琴默在雪地里向甄嬛慷慨献计,却不知道身边所站之人已经暗藏杀机。

这场戏表面看起来是一片温情脉脉的和谐:端妃舍身救下玉雪可爱的小温宜,刚刚晋升到嫔位的曹琴默则对端妃感恩戴德,甄嬛笑语盈盈指点曹琴默抓紧向皇帝试压早日除掉华妃。

原本在华妃座下之时,曹琴默衣食用度甚为节俭,甚至女儿被强行抱走,也只敢在侍女面前抱怨哀叹几句。

然而,可能是眼前的烈火烹油让一直谨慎的曹琴默放弃了小心翼翼的敏感。

此时的曹琴默,一度压抑的野心初次大面积释放,直接在自己敌友难辨的甄嬛面前感慨道:至少要做上妃子的位子才好。

早就想除掉她的甄嬛,此时向她递上了一颗有毒的糖果:皇帝想除掉华妃,需要更多对华妃不利的证据。

春风得意的襄嫔,为了给自己的女儿和自己挣一个好前程,欣然把这颗毒糖果吃下了。

曹琴默此人,狠毒异常,心思更是细腻深沉,但在欲望和母爱的双重麻痹下,竟然没有看出皇帝和太后对背信弃主人的厌弃,必定会除去她以绝后患。

襄嫔的灭亡,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当初她在猫抓事件中轻轻推搡了甄嬛一把,如今,甄嬛也把她推向了最终结局。

【结尾】

宫斗太压抑了,还是来一张众小主的欢乐合照结束《甄嬛传》吧!

《步步惊心》

【营造氛围的神助攻】

步步惊心是个很有争议的剧,对于人物三观,主角的演技,感情羁绊,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都能说出很多理由。

其实这个剧整体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是因为原作和剧版都没能让女主角做到逻辑自洽,三观稳定,也许是剧情惊心的程度不够勾人心弦。

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都是剧中的某些片段,而其中一幕幕的雪景,是我看过的清宫剧里最唯美动人的。

在导演的镜头调度、美术的场景设计以及BGM的共同作用下,步步惊心中的雪真正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这里只说一个场景

【雪中撩情】

老八和若曦的感情,初始于老八的主动,老八的主动,始于这次雪中同行。

老八注意到若曦,也许是因为若曦身上有当年若兰灿烂爽利的影子,也许是因为若曦愤慨贵族的婚事不能自主而生出心心相惜的知己感,也许是出于调教萝莉的成就感。

注意到若曦后,老八并没有着急剖白心意,他的主动出击很适度很有分寸。

作为一个心思细腻的人,老八撩妹的手段也很符合贤王的风度,不急,沉得住气。

我们看雪中同行这一段:

从一个眼神暗示到不言不语的雪地同行,再到大胆抓着妹子的小手,稳稳地踱到房里。

老八全程释放的是一种暧昧的气氛,把他自己的心思通过眼里的深情,掌心里的温度种到若曦的心里。

再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坦坦荡荡地和妹子独处一室。

什么都做了,又仿佛什么都没做,却叫若曦生出各种若有情似无情的猜测。

虽然说若曦的身体里住的是成年女人的灵魂,但是现代社会的张小文在爱情上一直没有得到照顾,穿越前还刚被渣男劈腿过,恋爱经历,或者说抗撩能力,约等于0。

而此时,又因为十阿哥被皇帝赐婚的无奈而生出对自身命运的不可知。

八阿哥的款款深情,正好能抚慰她彷徨的心情,即便这些也许都是套路。

最要命的是,雪景如此美丽,如此缱绻,被当下的气氛感染,若曦对八爷的心动就难以避免了。

导演这一段的调度,从两个人的调度,再到近景、中景、远景一步步的后退,从女主视角到男主视角再到观众视角,视角一步步转换,感情也逐渐升温。

最后说一个明朝剧,也是我心中古装剧的最高峰之一:

《大明王朝1566》

【暗示历史规律的意象】

也可能是最后的高峰

多年前这个戏在湖南台播出的时候,水花之少,让湖南卫视将这部剧直接冷藏。

所幸的是,虽然烂片也许会横行一时,但是能让人一再咀嚼回忆的必定是群众检验过的好片。

《大明王朝1566》这几年在网上呼声极高,其中的哲学意味、政治斡旋、人性交锋甚至是镜头美学都被广大爱剧网友拿出来反复讨论,一再解读。

还有剧中各位老师们贡献的超走心表演也将君王、大臣、太监、商人这四个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纠葛表现的淋漓尽致。

制度与人性的博弈,是这个剧要讨论的核心。

想讨论这么深刻的问题,自然要有庞杂的人物群像和复杂的故事线

但是,神剧牛逼的地方就在于能把最复杂的关系和故事线抽丝剥茧地向观众娓娓道来

一旦你进入剧情的节奏,在这部明朝官场长篇画卷里行走,得到的就是前所未有的酣畅淋漓。

这种爽感,也许是让观众对这部活在口口相传中的神剧欲罢不能的原因吧。

这次,湖南卫视的版权到期,重庆卫视一举买下,粉丝们终于可以告别网络上的高糊版了。

在一片终于等到有生之年的惊呼声中,有人说,这次重播,是精品正剧的回归,有人说,不过是最后的遮羞布。

毕竟,拍这部戏的张黎大导演,最近正在拍武动乾坤。

也有人担心,这个剧播出后的收视率会不佳,因为从首播到现在的十年间,观众的审美品位和思考力早已被一干流量艺术家们消耗殆尽,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年轻观众,更缺乏有吸引力。

这部剧再播的收视率如何,我不敢预测,但是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却发现在年轻人驻扎的B站,这部老剧拥有大量的拥簇和粉丝。

在B站之外,还有网友自己制作的人物性格9阵营。

里面有几位演员大家应该眼熟,都是B站的新宠们

到底有没有年轻观众能欣赏的了这部戏,答案自然是明显的。

这部在豆瓣高达9.5分的大戏,立意深刻,底蕴深厚,在这里,我不打算用有限的思考来对它进行片面的解读,不用几个月,大家会用自己的体会去诠释。

而关于这部戏的雪景,其实并不多,雪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意象出现。

如果说雪在《金枝欲孽》里清冷,《甄嬛传》里是灿烂,《步步惊心》里是唯美

而《大明王朝1566》里的雪则是残酷。

电视剧从大雪开始,至大雪结束,在皑皑白雪中,结束了明朝最善变难测的皇帝的生命,也结束了明朝的中兴历程。

就算有试图修补明朝命运一些股肱之臣,明朝的命运仍然迎来了衰落的转折点,王朝的气数,就是像什么时候下雪,自有天数决定。

这就是天道。

天道是残酷的,皇权是残酷的,官场是残酷的,每个置身其中的人物都在残酷中生、残酷中死。

有的人成为历史的渣滓,有的人成为历史的明珠,更多的人,则是历史的雪花。

这些没有独立的名字和面貌的普通人,集体组成了一场景象,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记录,再集体融化的悄无声息。

然而,皇权虽然至高无上,却也要为了祈雪斋戒闭关,雪在这里,何尝不是代表民心。

为了不剧透,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开播了再慢慢解读吧

最后贴一个导演回忆剧组演员采访结束这次的雪景回顾,好剧不是靠后期PS出来,也不是靠宣传吹捧的,靠的,也许就是“守得住”吧。

那个组出奇地平静。陈宝国也一样,也住在北五环的一个烂楼里面,他自己住一间,给他安排了一个套间。早晨起来,试装,对词,每天就这样,很松散,该锻炼就锻炼。给他们找了一个健身房,像严世藩,杨金水,他们都锻炼。黄志忠每天跑一万米。安安静静,这其实是一个摄制组应该有的状态。有的演员偷点懒,词不好,大伙那种不屑,他的压力太大了。所有演员词都溜溜的,戏都好好的,一个演员打磕巴了,那真是对不起,不用说,回去以后肯定是在背词呢。

他形成的习惯是,一般早晨五点起床背词,七点钟出发。现场再背词的演员,全组人都看不起。倪大宏不拍戏时,我们就见不着他,据说天天憋在屋里琢磨呢,他从化装开始就进入到严嵩80多岁的状态,寡言少语、眼神呆滞、动作缓慢等。而扮演郑泌昌、何茂才的演员,要求住一个房间,哥儿俩没事儿就掰扯戏,很有上大学排一部话剧的感觉。他们在拍摄期间都是‘守得住’的演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总有一场雪景戏,看过了就再也忘不了

最后贴一个导演回忆剧组演员采访结束这次的雪景回顾,好剧不是靠后期PS出来,也不是靠宣传吹捧的,靠的,也许就是“守得住”吧。

过年前就准备好了这篇关于雪景的稿子,本来想找个应景的下雪日子发,奈何,北京的雪哦,就是这么不给面子。

择日不如撞日,就今天了。

盘点一些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电视剧中的【故宫】雪戏,涉及到明清两代,正剧和偶像剧都有。

(特此声明,这里没有涉及对片子孰高孰低的判断,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挚爱;更不做所谓主角三观的鞭笞或称颂,因为不同三观的人物才能创造充满矛盾冲突的剧情。)

《金枝欲孽》

【人物悲剧命运的映照】

此剧可谓是宫斗剧的开山怪,篇幅不长,但是胜在刻画感情细腻深刻。

宫斗只是面子,内里还是TVB擅长的对人情人心的描绘,说古人事,表今人情。

和其他宫斗剧不同的是,这个戏其实并没有绝对的第一女主,更像是多女主的群像集。

此剧的雪戏非常多,特别从19集开始,基本都是白雪皑皑的场景,映照人物命运的急转直下。

剧中的女子无一不悲不苦,即便是欢愉也多半短暂且惨烈,可能由于此剧悲剧的意味非常浓烈,全剧的多处雪戏总透着寂寞清冷的基调,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丝丝的凉意。

【安茜孔武定情】

孔武对安茜是用情至深,即便有了如妃这个知己,但是对安茜的心其实一直没有变过。这一幕,安茜很俏皮的踩着孔武的雪地里留下的印子,此时两人暂且抛开宫中的尔虞我诈,原以为能这样携手相牵。

但两人之间刚刚确定的感情就像一场雪一样,转瞬就被紫禁城的威严蒸发无形。场面虽然温馨,但在熟知剧情的观众看来,则是无限唏嘘。

【孔武搀扶失宠如妃】

孔武在钦安殿看到被皇后羞辱的如妃步履蹒跚地在雪地里行走,走上去帮助她,也是两个人命运纠葛的开始,尽管他不知道,他在宫外捡到的那方丝帕其实是如妃的。

让如妃和孔武产生交集的这个处理很妙,不仅可以利用孔武的身份帮助如妃重获宠爱,还让如妃和孔武之间产生了柔软的情愫,尽管最终如妃没有跟孔武走,但是我们能看到她心理的柔软和对情义的珍重。就像剧中(老)孙太医所说:“你以为如妃一开始就这么霸道蛮横吗?”

【小禄子的死】

小禄子在里面是一个小人物,对于主子们来说,只是一个手巧的奴才,所以不太会放在眼里,但他却参与改变了人物的命运。1.利用如意馆太监的身份对安茜和玉莹的复宠计划助力良多2.在安茜和孔武定情后告诉她其实皇后是她的仇人,间接导致了安茜为报仇变成了安贵人3.为了帮安茜报仇,在皇后的头油里下毒,被赐毒酒而死,事情败露,为了保住安茜,孔武要去取孙白杨的命。

有的时候,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就是这样被小蚂蚁改变轨道的。

小禄子做事几乎都为了安茜,最后服了毒酒还要跑去乾西四所见安茜最后一面,最后满脸是血地倒在雪地里,估计秀才出身的文人估计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死的这么狼狈。

【雪中结局】

严格来说,最后一集,只能算是雪后,但是因为这个结局太让人印象深刻,私心放到这里:

《金枝欲孽》的结局可以说是我看到的宫廷戏里最让人回味无穷的。

每个人都走向了自己的最终命运,天理教暴民的闯宫只能说是加快了命运的脚步,即便没有这件事,玉莹和孙白杨这对怨偶估计也会殉情而死,如妃还是会选择一直在宫里斗下去而不会选择孔武,安茜的本质决定了她不可能完全泯灭自己的心性成为斗争机器,必然会在矛盾中走向自我毁灭,孔武,作为剧中情义和仁爱的代表,终得不到自己执着的幸福;而尔淳,作为剧中唯一没有得到爱情的主要人物,则会孑然一生,孤独终老。

每一个人物,都走向寂寞如雪的结局。

《金枝欲孽》篇结束,放张画风不一样的工作照,《金枝2》没看过,不评价。

《甄嬛传》

【推动人物命运的节点】

《甄嬛传》是一部很长的戏,原著就有6部,电视剧拍了72集,据说本来还要多,目前来看,的确是宫斗剧的巅峰和集大成之作。

如果说《金枝》中人物之间产生的矛盾纠葛多是为情,而《甄嬛传》中的爱恨背后总有一个巨大的阴影---权力。

甄嬛传,斗的其实是权,是可以在宫墙内掌握他人命运的权力。

这种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所以大家的尔虞我诈,尽是围绕皇帝的心思展开,雍正也成了这场大戏隐形的主角。

一直到最后,皇帝死了,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压制住甄嬛。此时,笼罩在甄嬛头上的生存危机才散去,于是她在(内宫)权力的顶峰享受着无尽的孤独和崇高。

甄嬛入宫、出宫、再进宫,从小贵人一直到皇太后,中间大约经历了12个年华(这速度其实很可以了),这个戏的生活细节非常多,冬天的场景也多到无法一一赘述,挑一些比较重要的讲讲。

【初遇】

甄嬛的第一场雪戏,气氛营造的很好:一张小像,一句古诗,在皇帝和果郡王看来,很有些未见其人,但闻其声的神秘感,很能引起人的好奇心理。

梅影婆娑,人影绰绰,打光虽然并不算明亮,但银白色的斗篷映照着柔和的月光,美人娇小的脸蛋藏在大面积的纯色里,显得格外楚楚动人。

这里的构图和颜色的搭配都十分舒服和谐,明暗搭配地非常巧妙

导演在这里将背景做了适当的虚化,用以烘托人物的造型,又用一盏温暖的灯笼来提亮整个画面。

然而,灯笼的温暖,也许可以照亮来路,却不能指明宫中的未来。

从这个场景之后,甄嬛正式开启了和皇帝、果郡王之间的纠葛之路。

【复宠】

倚梅园这个场景在甄嬛传里反复出现,在这个园子里发生的故事,引发甄嬛和皇帝之间关系的一次次变化,比如蝴蝶复宠这场雪戏。

用蝴蝶复宠,这个主意固然高妙,视觉效果也非常地夺目,甄嬛的内心,却第一次生出对皇帝的厌恶,也对自己需要用算计来捕获一颗凉薄的心的注目感到粲然。

施计前,她精心描摹着妆容,自嘲到:“不过是以色侍人”,果然,皇帝被她惊艳到:“朕的嬛嬛,还是这么美,连蝴蝶也为你倾倒”。

她报以施施然的一笑,像是欣然接受了这个赞美,在辉煌灿烂的雪景中,更增一层丽色。

然而,这种深情缱绻,就像飞舞的蝴蝶,本来就是不属于这个皇宫的假象,是被人勉强延长生命的消耗品。

复宠之后,这些蝴蝶,自然就冻死在冰冷的季节,一如,甄嬛自己的本心。

皇帝的惊叹和怜惜,也不过是一场大雪,再辉煌灿烂,终究要消融殆尽。

同样灿烂辉煌的也有宫中各色女眷的各色装扮,原本在白雪和红梅的映照下,算得上是一番美景,然而,众人的心情想必是不美丽的吧。

倚梅园的这次雪景,虽然色调是大气明艳的,传达的情绪却可称得上压抑,几乎没有一个人心里是轻松的。

【杀机】

如果要让我选甄嬛传中最让人感动的雪景,无疑是果郡王躺在雪地里救治高烧的甄嬛那段。

但如果要让我选感觉最脊背发凉的雪景,一定是曹琴默在雪地里向甄嬛慷慨献计,却不知道身边所站之人已经暗藏杀机。

这场戏表面看起来是一片温情脉脉的和谐:端妃舍身救下玉雪可爱的小温宜,刚刚晋升到嫔位的曹琴默则对端妃感恩戴德,甄嬛笑语盈盈指点曹琴默抓紧向皇帝试压早日除掉华妃。

原本在华妃座下之时,曹琴默衣食用度甚为节俭,甚至女儿被强行抱走,也只敢在侍女面前抱怨哀叹几句。

然而,可能是眼前的烈火烹油让一直谨慎的曹琴默放弃了小心翼翼的敏感。

此时的曹琴默,一度压抑的野心初次大面积释放,直接在自己敌友难辨的甄嬛面前感慨道:至少要做上妃子的位子才好。

早就想除掉她的甄嬛,此时向她递上了一颗有毒的糖果:皇帝想除掉华妃,需要更多对华妃不利的证据。

春风得意的襄嫔,为了给自己的女儿和自己挣一个好前程,欣然把这颗毒糖果吃下了。

曹琴默此人,狠毒异常,心思更是细腻深沉,但在欲望和母爱的双重麻痹下,竟然没有看出皇帝和太后对背信弃主人的厌弃,必定会除去她以绝后患。

襄嫔的灭亡,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当初她在猫抓事件中轻轻推搡了甄嬛一把,如今,甄嬛也把她推向了最终结局。

【结尾】

宫斗太压抑了,还是来一张众小主的欢乐合照结束《甄嬛传》吧!

《步步惊心》

【营造氛围的神助攻】

步步惊心是个很有争议的剧,对于人物三观,主角的演技,感情羁绊,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都能说出很多理由。

其实这个剧整体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是因为原作和剧版都没能让女主角做到逻辑自洽,三观稳定,也许是剧情惊心的程度不够勾人心弦。

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都是剧中的某些片段,而其中一幕幕的雪景,是我看过的清宫剧里最唯美动人的。

在导演的镜头调度、美术的场景设计以及BGM的共同作用下,步步惊心中的雪真正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这里只说一个场景

【雪中撩情】

老八和若曦的感情,初始于老八的主动,老八的主动,始于这次雪中同行。

老八注意到若曦,也许是因为若曦身上有当年若兰灿烂爽利的影子,也许是因为若曦愤慨贵族的婚事不能自主而生出心心相惜的知己感,也许是出于调教萝莉的成就感。

注意到若曦后,老八并没有着急剖白心意,他的主动出击很适度很有分寸。

作为一个心思细腻的人,老八撩妹的手段也很符合贤王的风度,不急,沉得住气。

我们看雪中同行这一段:

从一个眼神暗示到不言不语的雪地同行,再到大胆抓着妹子的小手,稳稳地踱到房里。

老八全程释放的是一种暧昧的气氛,把他自己的心思通过眼里的深情,掌心里的温度种到若曦的心里。

再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坦坦荡荡地和妹子独处一室。

什么都做了,又仿佛什么都没做,却叫若曦生出各种若有情似无情的猜测。

虽然说若曦的身体里住的是成年女人的灵魂,但是现代社会的张小文在爱情上一直没有得到照顾,穿越前还刚被渣男劈腿过,恋爱经历,或者说抗撩能力,约等于0。

而此时,又因为十阿哥被皇帝赐婚的无奈而生出对自身命运的不可知。

八阿哥的款款深情,正好能抚慰她彷徨的心情,即便这些也许都是套路。

最要命的是,雪景如此美丽,如此缱绻,被当下的气氛感染,若曦对八爷的心动就难以避免了。

导演这一段的调度,从两个人的调度,再到近景、中景、远景一步步的后退,从女主视角到男主视角再到观众视角,视角一步步转换,感情也逐渐升温。

最后说一个明朝剧,也是我心中古装剧的最高峰之一:

《大明王朝1566》

【暗示历史规律的意象】

也可能是最后的高峰

多年前这个戏在湖南台播出的时候,水花之少,让湖南卫视将这部剧直接冷藏。

所幸的是,虽然烂片也许会横行一时,但是能让人一再咀嚼回忆的必定是群众检验过的好片。

《大明王朝1566》这几年在网上呼声极高,其中的哲学意味、政治斡旋、人性交锋甚至是镜头美学都被广大爱剧网友拿出来反复讨论,一再解读。

还有剧中各位老师们贡献的超走心表演也将君王、大臣、太监、商人这四个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纠葛表现的淋漓尽致。

制度与人性的博弈,是这个剧要讨论的核心。

想讨论这么深刻的问题,自然要有庞杂的人物群像和复杂的故事线

但是,神剧牛逼的地方就在于能把最复杂的关系和故事线抽丝剥茧地向观众娓娓道来

一旦你进入剧情的节奏,在这部明朝官场长篇画卷里行走,得到的就是前所未有的酣畅淋漓。

这种爽感,也许是让观众对这部活在口口相传中的神剧欲罢不能的原因吧。

这次,湖南卫视的版权到期,重庆卫视一举买下,粉丝们终于可以告别网络上的高糊版了。

在一片终于等到有生之年的惊呼声中,有人说,这次重播,是精品正剧的回归,有人说,不过是最后的遮羞布。

毕竟,拍这部戏的张黎大导演,最近正在拍武动乾坤。

也有人担心,这个剧播出后的收视率会不佳,因为从首播到现在的十年间,观众的审美品位和思考力早已被一干流量艺术家们消耗殆尽,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年轻观众,更缺乏有吸引力。

这部剧再播的收视率如何,我不敢预测,但是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却发现在年轻人驻扎的B站,这部老剧拥有大量的拥簇和粉丝。

在B站之外,还有网友自己制作的人物性格9阵营。

里面有几位演员大家应该眼熟,都是B站的新宠们

到底有没有年轻观众能欣赏的了这部戏,答案自然是明显的。

这部在豆瓣高达9.5分的大戏,立意深刻,底蕴深厚,在这里,我不打算用有限的思考来对它进行片面的解读,不用几个月,大家会用自己的体会去诠释。

而关于这部戏的雪景,其实并不多,雪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意象出现。

如果说雪在《金枝欲孽》里清冷,《甄嬛传》里是灿烂,《步步惊心》里是唯美

而《大明王朝1566》里的雪则是残酷。

电视剧从大雪开始,至大雪结束,在皑皑白雪中,结束了明朝最善变难测的皇帝的生命,也结束了明朝的中兴历程。

就算有试图修补明朝命运一些股肱之臣,明朝的命运仍然迎来了衰落的转折点,王朝的气数,就是像什么时候下雪,自有天数决定。

这就是天道。

天道是残酷的,皇权是残酷的,官场是残酷的,每个置身其中的人物都在残酷中生、残酷中死。

有的人成为历史的渣滓,有的人成为历史的明珠,更多的人,则是历史的雪花。

这些没有独立的名字和面貌的普通人,集体组成了一场景象,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记录,再集体融化的悄无声息。

然而,皇权虽然至高无上,却也要为了祈雪斋戒闭关,雪在这里,何尝不是代表民心。

为了不剧透,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开播了再慢慢解读吧

最后贴一个导演回忆剧组演员采访结束这次的雪景回顾,好剧不是靠后期PS出来,也不是靠宣传吹捧的,靠的,也许就是“守得住”吧。

那个组出奇地平静。陈宝国也一样,也住在北五环的一个烂楼里面,他自己住一间,给他安排了一个套间。早晨起来,试装,对词,每天就这样,很松散,该锻炼就锻炼。给他们找了一个健身房,像严世藩,杨金水,他们都锻炼。黄志忠每天跑一万米。安安静静,这其实是一个摄制组应该有的状态。有的演员偷点懒,词不好,大伙那种不屑,他的压力太大了。所有演员词都溜溜的,戏都好好的,一个演员打磕巴了,那真是对不起,不用说,回去以后肯定是在背词呢。

他形成的习惯是,一般早晨五点起床背词,七点钟出发。现场再背词的演员,全组人都看不起。倪大宏不拍戏时,我们就见不着他,据说天天憋在屋里琢磨呢,他从化装开始就进入到严嵩80多岁的状态,寡言少语、眼神呆滞、动作缓慢等。而扮演郑泌昌、何茂才的演员,要求住一个房间,哥儿俩没事儿就掰扯戏,很有上大学排一部话剧的感觉。他们在拍摄期间都是‘守得住’的演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