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关于2.14情人节的文化入侵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关于2.14情人节的文化入侵

恐怕对于那些提倡要打倒情人节的人,有一种更为严重的心理病叫做“文化自卑”。

文| 杨君君

1,关于2.14情人节的起源,实在是一个浪漫但悲惨的故事。大概在公元3世纪,行将就木的罗马帝国残暴的镇压民众和基督教徒,抓了一大批人关在监狱,其中有一个不幸的青年叫瓦伦丁。在狱中,瓦伦丁和监狱长的女儿相互爱慕,临死前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向典狱长的女儿表达心志。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一天,瓦伦丁被处死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瓦伦丁纯洁的爱,故将瓦伦丁的忌日定为了“情人节”。在大洋洲的一些国家,情人节仍然被叫做“圣瓦伦节”。

2,尽管知道这则故事的人要远远少于知道“牛郎织女”的人,但是仍然阻挡不了在国内人们对于情人节的热情远高于七夕。于是,很多人开始叫嚣,2.14情人节的火爆属于“文化入侵”,我们应该坚决抵制情人节。

3,曾有媒体做过一个关于情人节和七夕之间的一个有趣的调查,在询问会和伴侣过情人节还是七夕的时候,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一定会过2.14情人节,“七夕可有可无”。而在问到你觉得我们应该过情人节还是七夕的时候,超过一半的人又表示,我们应该过七夕。人们对于两者的认知以及人们最终在两者之间的选择完全矛盾,这就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认知和行为不匹配的现象,Why?

4,有人对此做过解释,七夕相比情人节实在有太多的劣势,比如季节因素,七夕在夏天,太热了;比如时间因素,七夕毕竟属于农历,对于我们习惯使用公立的人来说,七夕每一年都不是同一天,比较难记;比如不够国际范,七夕只有在中国才被承认,但2.14是一个国际化的节日;比如仪式,情人节有……好吧,抛开这些有的没的,很多人之所以会选择过情人节,除了上面提到的种种因素之外,最大的理由是给自己找一个过节的理由。

5,很明显,在现在的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太需要在衣食足之后找到一个放松的机会,于是,人们发现了这个节日,它具备承载人们所需要的一切要素,心理和生理的。那就是它了。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情人节是否是一种文化入侵,都是民众的自主选择。

6,事实上,对于文化入侵,大多情况下都具备极强的目的性,要么是经济上的,要么是政治上的。来看情人节,很明显这并没有与他国经济上的瓜葛,巧克力、玫瑰花、礼物等等,这些中国都存在——相反,我们甚至可以说,情人节促进了经济活跃;在政治上,恐怕不用多说了,前文提到的媒体调查,人们显然并没有因为情人节久忘记七夕、忘记牛郎织女的故事——恰恰相反,关于情人节、基督教和《圣经》,恐怕接触的人并不多。

7,有一种说法叫做认同政治倾向,通过对一个“文化”带来的政治和宗教认知的影响来反映是否真的存在文化入侵。放在情人节上,恐怕我们很难说,因为过情人节,人们会认为西方世界比国内更好,或者因为过情人节会认为耶稣比孔子更牛逼。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我们有太多需要打倒的东西了。我们衣服、鞋子、吃穿,哪一种不属于入侵。

8,在关于日本动漫在国内的盛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为什么日本人学习汉字叫做偷窃,中国人看日本动漫叫做文化入侵。”实际上,我们通常会混淆文化入侵和文化融合,这两者本质上就有很大区别。前者比如日本侵略时强迫学日文,试图代替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这里重要的是强迫;后者则就是一种“拿来主义”,吸取精华,吐其糟粕。如果没有文化融合,那么何来文化传播,又何来文化发扬。对于这个道理,鲁迅早在上世纪初就已经论证的非常清楚了。

9,恐怕对于那些提倡要打倒情人节的人,有一种更为严重的心理病叫做“文化自卑”。在他们心中,自然的将自己看作了一种弱势文化。只有这样,才会担心被外界所污染。无疯魔不成佛,传承到现在的任何一种宗教或者文化,都不会因为“异端干扰”而消失,儒家文化、佛教、道教、基督教……无不都是曾经经历惨痛。我们看下现在抵制情人节最凶的几个国家,印度、印尼和穆斯林,你会认为他们优秀么?日本不算,因为日本抵制情人节,其实只是因为日本本身对情人节定义的改变,在日本情人节当天,女性要给男性朋友准备礼物——这是另一个相关女权的话题。

10,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直言不讳地宣称:“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那么这些标准就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如果这句话真能实现,恐怕现在已经没有人敢过情人节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关于2.14情人节的文化入侵

恐怕对于那些提倡要打倒情人节的人,有一种更为严重的心理病叫做“文化自卑”。

文| 杨君君

1,关于2.14情人节的起源,实在是一个浪漫但悲惨的故事。大概在公元3世纪,行将就木的罗马帝国残暴的镇压民众和基督教徒,抓了一大批人关在监狱,其中有一个不幸的青年叫瓦伦丁。在狱中,瓦伦丁和监狱长的女儿相互爱慕,临死前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向典狱长的女儿表达心志。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一天,瓦伦丁被处死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瓦伦丁纯洁的爱,故将瓦伦丁的忌日定为了“情人节”。在大洋洲的一些国家,情人节仍然被叫做“圣瓦伦节”。

2,尽管知道这则故事的人要远远少于知道“牛郎织女”的人,但是仍然阻挡不了在国内人们对于情人节的热情远高于七夕。于是,很多人开始叫嚣,2.14情人节的火爆属于“文化入侵”,我们应该坚决抵制情人节。

3,曾有媒体做过一个关于情人节和七夕之间的一个有趣的调查,在询问会和伴侣过情人节还是七夕的时候,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一定会过2.14情人节,“七夕可有可无”。而在问到你觉得我们应该过情人节还是七夕的时候,超过一半的人又表示,我们应该过七夕。人们对于两者的认知以及人们最终在两者之间的选择完全矛盾,这就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认知和行为不匹配的现象,Why?

4,有人对此做过解释,七夕相比情人节实在有太多的劣势,比如季节因素,七夕在夏天,太热了;比如时间因素,七夕毕竟属于农历,对于我们习惯使用公立的人来说,七夕每一年都不是同一天,比较难记;比如不够国际范,七夕只有在中国才被承认,但2.14是一个国际化的节日;比如仪式,情人节有……好吧,抛开这些有的没的,很多人之所以会选择过情人节,除了上面提到的种种因素之外,最大的理由是给自己找一个过节的理由。

5,很明显,在现在的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太需要在衣食足之后找到一个放松的机会,于是,人们发现了这个节日,它具备承载人们所需要的一切要素,心理和生理的。那就是它了。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情人节是否是一种文化入侵,都是民众的自主选择。

6,事实上,对于文化入侵,大多情况下都具备极强的目的性,要么是经济上的,要么是政治上的。来看情人节,很明显这并没有与他国经济上的瓜葛,巧克力、玫瑰花、礼物等等,这些中国都存在——相反,我们甚至可以说,情人节促进了经济活跃;在政治上,恐怕不用多说了,前文提到的媒体调查,人们显然并没有因为情人节久忘记七夕、忘记牛郎织女的故事——恰恰相反,关于情人节、基督教和《圣经》,恐怕接触的人并不多。

7,有一种说法叫做认同政治倾向,通过对一个“文化”带来的政治和宗教认知的影响来反映是否真的存在文化入侵。放在情人节上,恐怕我们很难说,因为过情人节,人们会认为西方世界比国内更好,或者因为过情人节会认为耶稣比孔子更牛逼。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我们有太多需要打倒的东西了。我们衣服、鞋子、吃穿,哪一种不属于入侵。

8,在关于日本动漫在国内的盛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为什么日本人学习汉字叫做偷窃,中国人看日本动漫叫做文化入侵。”实际上,我们通常会混淆文化入侵和文化融合,这两者本质上就有很大区别。前者比如日本侵略时强迫学日文,试图代替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这里重要的是强迫;后者则就是一种“拿来主义”,吸取精华,吐其糟粕。如果没有文化融合,那么何来文化传播,又何来文化发扬。对于这个道理,鲁迅早在上世纪初就已经论证的非常清楚了。

9,恐怕对于那些提倡要打倒情人节的人,有一种更为严重的心理病叫做“文化自卑”。在他们心中,自然的将自己看作了一种弱势文化。只有这样,才会担心被外界所污染。无疯魔不成佛,传承到现在的任何一种宗教或者文化,都不会因为“异端干扰”而消失,儒家文化、佛教、道教、基督教……无不都是曾经经历惨痛。我们看下现在抵制情人节最凶的几个国家,印度、印尼和穆斯林,你会认为他们优秀么?日本不算,因为日本抵制情人节,其实只是因为日本本身对情人节定义的改变,在日本情人节当天,女性要给男性朋友准备礼物——这是另一个相关女权的话题。

10,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直言不讳地宣称:“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那么这些标准就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如果这句话真能实现,恐怕现在已经没有人敢过情人节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