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罗冉峰
体育大生意记者
“在《极限竞速6》中,我记得250公里时速都开不到。”当笔者和一位赛车游戏迷朋友说起电动方程式(Formula E,下称)时,他有点不以为然。
▼北京时间2月14日最新发布的电动方程式概念车
然而,汹涌的中国资本,似乎有截然不同的看法。2月14日,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宣布,入股电动方程式的官方推广公司Formula E Holdings Limited (FEH)。此次投资涉及的资金为数千万欧元,华人文化领投,其旗下体育公司盛力世家也有参与。
华人文化与乐视,电动方程式入驻了多少“华人”?
而在今年1月,由姚明、韩大为等人创立的曜为资本也出资千万美元入局FEH。姚明与华人文化董事长黎瑞刚交情甚笃,不少活动都有两人在场的身影。同时,姚明也是盛力世家的股东之一。如今华人正式宣布入主后,FEH除了大股东Liberty Global外,另一大持股势力就是来自中国的“华人系”了。
曜为资本内部人士声称,曜为资本在1月宣布入股消息时已完成其入股流程,与本次华人文化入股并无关系。不过笔者从另一消息渠道了解到,华人文化与盛力世家早在去年7月就与FEH洽谈入股事宜,而后来曜为资本入股时,至少有部分股份是由盛力世家转让而来。
笔者就此说法联系华人文化求证,华人文化方面表示不接受采访。
▼赛车游戏《极限竞速》系列从第五代开始就收录了电动方程式赛车,可见电动方程式的推广方式颇为多元化
无论其中的股份转移实情如何,“华人系”入驻电动方程式都是既定事实。而在更早的时候,盛力世家已经以“急先锋”的身份杀入电动方程式领域:先是安排旗下运动员马青骅加入亚久里车队,并于2016年7月正式收购该车队,车队新名字为“钛麒”。
在电动方程式短短不到三年历史中,钛麒并非唯一的中国元素。从首届赛事开始参赛的蔚来NIO车队同样来自中国。蔚来汽车本身是一家近年成立的中国纯电动汽车研发商,而该车队则渊源于由国家体育总局授权、以“中国”名义参加各项赛车比赛的中国国家队。在电动方程式元年中,效力于蔚来车队的巴西车手小皮奎特赢得车手总冠军。这是中国元素在电动方程式中迄今最高光的成就。
▼小皮奎特驾驶着来自中国的蔚来战车
蔚来车队早期的阵容中还有另一个华人面孔——知名荷兰籍华人车手董荷斌。董荷斌当年并没有完成整个电动方程式赛季,但如今签约新成立的松下捷豹车队,成为车队的第三号车手。
还有一支具有深刻中国背景的车队是法拉第未来龙之队——没错,就是与乐视深入合作、开发智能电动汽车的法拉第未来。龙之队本身是美国车队,而法拉第未来同样于去年7月宣布闯荡电动方程式的消息,成为龙之队的技术合作伙伴和官方赞助商。在消息发布仪式上,乐视控股CEO贾跃亭及乐视超级汽车联合创始人、全球副董事长丁磊均有现身。
政策利好,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扶摇直上
电动方程式的中国元素还体现在其分站设置之上。赛事头两年的揭幕战均安排在北京,本赛季则设置在香港。电动方程式之所以与中国这么紧密相关,与中国的扶持电动汽车的政策不无关系。
在石油能源越来越紧缺的当下,加上2008年金融海啸的冲击,新能源汽车日益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热点。纯电动汽车正是新能源汽车的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它被产业内普遍视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交通工具,拥有无废气、低噪音、能量转换效率高等优点。
中国在推广电动汽车方面起步较早。据《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总结,2009年实施的“十城千辆”工程标志着我国电动汽车产业进入以示范为主的产业导入期,国家科技计划、产业技术创新工程、购买补贴等政策从技术、产业和市场等方面保证了示范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2013年9月,政府开始在更大范围开展以早期市场培育为主的推广工作,特别是2014年以来电动汽车产业政策进入密集发布和调整阶段,通过购买补贴、税收减免、政府采购、充电价格优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限行不限购等多策并举,形成了覆盖从研发、生产、购买和使用等产业链各环节的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已经被收购的博斯管理咨询,在2009年发布报告前瞻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这一年也是所谓“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进入导入期”的年份
与之相比,海外著名传统车企反应较慢。直到划时代的特斯拉Model S于2012年横空出世时,海外车企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后。在后面几年当中,特斯拉在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地位稳固,而中国的电动汽车品牌则抢下不少普通消费级市场份额。以2016年为例,比亚迪于1-11月期间,在中国市场售出大约9.4万辆电动汽车,力压全球年出货量不到8万辆的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动汽车品牌。
而随着2015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动汽车产销国,中国元素在电动方程式领域不断深化,是比较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正如F1等赛车赛事是汽车工业前沿成果的测试应用平台一样,电动方程式也举着探索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旗帜。2013年,FEH发表了一份前景评估,当中提到,如果未来25年全球能新出售7700万辆电动汽车,将减少9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和40亿桶石油的使用,节省的财富估计达139亿。
▼电动汽车产业前景诱人
为了反映电动汽车的环保特性,电动方程式在赛制设置方面有种种有别于传统赛车的举措。例如,大部分比赛不在专业赛车场举行,而是安排在城市街道。虽然赛道上一辆辆赛车奔驰而过,但却没有震耳欲聋的引擎轰鸣声。现场观众看到此情此景,马上联想到日后假如电动汽车得到进一步推广,城市中的汽车噪音有望明显降低。
电动方程式还有一个特殊的奖励规则——“Fan Boost”。大众可以参加电动方程式官方举办的线上活动,为车手投票。获得最多票数的车手将可以在比赛中获得限量的额外动力支持。这种玩法不但增加了赛事的线上话题,同时也呈现了电动力的优点——携带额外的动力,却不会导致赛车在质量等参数方面出现波动。随着对厂商对相关技术的钻研越来越深入,民用的电动汽车也将获得更强大的续航能力。
▼电动方程式北京站,电动赛车在汉能太阳能的标志前展示
在电动方程式的比赛场地中,也少不了各种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宣传。在赛事始创早期,以太阳能电池为主要业务的汉能集团,甚至通过赞助电动方程式来顺带传递其他的新能源概念。总而言之,电动方程式身上贴着的绿色环保标签,顺应了国内汽车产业乃至其他工业类产业的宣传需求,双方的深入联姻属于水到渠成。
别急着想商业价值,概念价值才更引人入胜
看好电动赛车圈的不仅仅是中国人。2004年告别F1的捷豹,今年毅然杀进电动方程式。宝马则成为安德雷蒂车队的合作伙伴。另一家德国老牌奔驰宣布将于2018年加入电动方程式战团。赞助商方面,瑞士宝盛私人银行是最高级别的全球赞助商,官方赞助商有九家,包括米其林轮胎、泰格豪雅、高通、宝马等知名品牌。供应商有两家。
进驻大牌越来越多,迈进第三年的电动方程式,其商业价值去到什么级别?目前没有太多公开资料可以参考。2015年初,电动方程式CEO亚历杭德罗·阿加格对外宣称,经过独立机构的统计,历史上前三个电动方程式分站,已经积累了1.5亿美元的品牌曝光价值和4130万美元的电视广告价值。这个数据在两年后可参考价值似乎不大。
商业赛事的奖金高低,与赛事价值或许有些相关性。电动方程式没有官方公开过奖金情况,不过一家专门介绍电动方程式资讯的网站“Current E”通过挖掘内幕与估算,得出这一个数据:2015-2016赛季,九支参赛车队总共收获了592万美元奖金。这个奖金额度在全球商业赛事之林肯定排不上前列——普通某一周的美国职业高尔夫巡回赛常规分站赛,总奖金都超过600万美元。
▼据Current E报道,上赛季电动方程式冠军车队雷诺分到的奖金不到200万美元
从目前情况来看,投资电动方程式——无论是FEH的创始人,还是目前Liberty Global、华人文化等股东,还是五湖四海的各路车厂、赞助商——更多的是在投资背后的电动汽车产业。车厂的动机主要还是技术测试、概念到民用那一套,而股东们则期待电动方程式能分享电动汽车产业做大的红利。
上文提及的那篇评估,内容本身正是侧重于电动方程式对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帮助,而不是研究赛事本身的商业前景。评估中预测,赛事将催化电动汽车在未来25年的销量达到5200万-7700万辆的水平,销售额可望高达1420亿美元,同时段创造4.2万个汽车产业长期岗位。
至于赛事未来走向如何?阿加格在去年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透露了一点玄机:“很多的赛事经历了从诞生到黯然。而我们选准了正确的介入时机。(电动汽车)技术刚做好储备,时机太合适了,我们迅速出击。”西班牙人在追忆过去,实际上却在暗示未来:产业做大,就有赛事的生存空间。
阿加格很有玩赛车产业的经验,他当年低价入手F1在西班牙国内的版权,用六年时间令其观众和版权费一并节节上升。他拥有一支赢得过GP2系列冠军的阿达克斯车队。现在卖出好些手上的FEH股份后,他个人的身家估计也有可观增加。促狭地说,就算电动方程式未来走不下去,阿加格自己已经“上岸”。
▼阿加格选准时机开拓电动赛车蓝海
而接盘的新股东们——尤其是中国股东——当然也有自己的盘算。拿下电动方程式的“华人系”,手握的不仅是一个体育IP,更是一个在当前国情下很有延展性的概念。乐视搞电动汽车搞到整个集团鸡飞狗跳,但华人系用数千万欧元,就圈下了一块主讲绿色产业、节能低碳故事的地盘。这个地盘未来怎么玩,笔者不好妄加猜测,不过倒是敢说一句醉翁之意未必在酒。
其实,虽然有看上去很美的环保概念,但电动方程式暂时还不是赛车界中的一位花枝招展的姑娘——有时甚至有反作用。例如,低噪音意味着丢失了那所谓令车迷“肾上腺素急升”的引擎声;又例如,连官方都承认了那位赛车游戏迷的模糊印象——电动赛车的最高时速大概只有250公里。当过去赛车以速度与激情振奋观众和资本时,电动方程式的“黑科技概念”是否真的能打动大众呢?而电动汽车产业壮大后,电动方程式从中又能分得多少杯羹呢?
当下先别伤脑筋这个问题了,笔者还是跟老朋友联网一局《极限竞速6》吧。
注:本文图片非注明均来自于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