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龙生 《达摩瓷塑》
一、景德镇的瓷塑艺术
景德镇瓷塑材质是白里泛青,经宋、元、明、清几代的不断发展,成为全国瓷业中心,人才汇聚,博采众长。以釉上、釉下彩绘装饰的有:青花釉里红、青花斗彩、素三彩、五彩、古彩、粉彩、新彩;以高温色釉装饰的有:珐翠、霁蓝、蓝青、祭红、郎红、窑变花釉等,可以说彩绘、色釉、装饰于瓷雕的风格已经成熟。造型和彩绘相结合,产生了艳丽华贵、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并体现了较强的平民意识,增强了艺术性与商品性的结合。
清末著名艺人游长子1913年从福建来到景德镇,把“何派”的造型技艺与当时的景德镇技法相结合,为当时瓷雕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成为当时景德镇瓷塑领域的一位显要人物。这一时期的著名艺人还有曾龙升、徐顺元、蔡寿生、杨海生、杨秦川和蔡金台等。他们为景德镇瓷雕中的堆、塑、捏技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许友义 《渡海如意观音》
二、福建德化瓷塑艺术
福建德化瓷塑一般不作加彩装饰,以体现材质的滋润晶莹、胎釉如脂、质洁无暇和玉白剔透为地方特色,素有象牙白之称。
民国时期至当代的德化瓷塑仍清晰地看到明代何朝宗的影响。“何派”风格善于吸收木雕和泥塑的造型之长来丰富自己,并结合德化瓷塑材质的特点,开创了捏、雕、刻、镂、堆、接、修八字技艺。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继承和发展,形成德化瓷塑精雕细刻,衣纹圆润,疏密均匀、柔和典雅的风格特色。这一时期的瓷塑名人有孙为创、颜桂堂、颜晴山、苏学金、许友义等。
陈渭岩 《昭君出塞》
三、佛山石湾雕塑
石湾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风格具有古雅纯朴、厚重刚健、生动传神、题材广泛、釉色绚烂等特点,但过去它并不为士大夫所重视,所以文献记载极为简略,如《广东通志》载:“治则佛山、陶则石湾,皆良工也。”
石湾艺人,由于来自四面八方,基础深厚,且善创善仿,明清以来表现尤其突出。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中的特色,石湾都能仿制,曾见到的有仿定窑的“粉定”,仿汝窑的“玻璃绿”,仿哥窑的“白圾碎”,仿钧窑的“青釉夹紫红斑”,仿景德镇的“彩瓷”,仿龙泉窑的“梅子青”,仿磁州窑的“白釉与铁锈花”,仿建窑的“兔毫釉”。总之,石湾集全国各名窑之大成,不是追求模仿得相似、逼真,而是吸取它们的优点并融合变化。
刘佐朝 《罗汉》
清末民国初期是石湾陶塑发展的兴盛期,人物陶塑多以仙佛——达摩、“渔、樵、耕、读”以及一些民间民俗为题材来进行创作,塑造人物脸部一般不上釉,以保持胎色的形象清晰。不论是大型的雕塑或是只有1厘米高的细雕,都注重脸部神情的刻画。这一时期的名家主要有陈渭岩、刘佐朝、潘玉书、潘铁达等。
陈鸣远 《青灰砂束竹壶》
四、宜兴紫砂陶塑
江苏宜兴的紫砂陶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已经名扬四海。历来制壶名家甚多,但紫砂陶塑较少,明代万历年间陈仲美、徐友泉所做的佛像、动物、假山盆景等颇见功力;而清代的陈鸣远和清末民初的制壶民家黄玉麟,善于制作花果鸟兽,假山盆景。20世纪30年代窑场出现了制作壶雕塑的专业工匠,较有名的杨大丫头,善作神像动物。1935年,当时著名艺人范鼎甫的力作《鹰》,在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外,宜兴的堆花独具一格,民国初年的堆花艺人已采用墨兰、天蓝、命绿、嫩红邓不同色泥,堆贴八粉图、八仙等,并辅以琪树瑶草、飞禽走兽,成为一大特色。
陈鸣远 《桂枝歇蝉摆件》
前半世纪,举步艰难的中国现代陶瓷从风雨中走过。随着历史的进程,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一个百废俱兴的新时代,陶瓷雕塑艺术从此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及各类美术院校开办陶瓷学科。特别是1958年成立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对于陶瓷艺术的发展更具特殊的意义。教育兴国、教育兴业,改变了一直师徒沿袭的传艺方式,以科学的教育体制造就了一批批陶瓷雕塑的专业人才,从而以形成当今陶瓷艺术百花齐放的崭新格局。
黄玉麟 《供春壶》
节选自张景辉、邓和清、刘海峰编著的《陶瓷雕塑》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