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韩寒、徐达内和吴晓鹏,他们都把个人博客孵化成估值过亿的企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韩寒、徐达内和吴晓鹏,他们都把个人博客孵化成估值过亿的企业

内容创业者无疑迎来了自己的夏天,像吴晓波、六神磊磊包括深夜发媸徐老师等等人群,都因为这个黄金时代而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更重要是获得了更多的玩法和更强的商业变现能力。

华尔街见闻此前拿到黎瑞刚的华人文化1 亿人民币B轮投资,前21世纪经济报道驻纽约记者吴晓鹏给内容创业者又涨了一把脸;韩寒监制的“ONE”母公司——上海有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获得华创资本6000万元A轮投资,发力音乐和电影内容;再早前,徐达内创办的新媒体第三方数据采集监测服务平台“新榜”获得魏武挥所在的天奇阿米巴基金2020万元A轮融资。

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写牛逼的博客起家,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推动下,孵化出了各自的估值过亿的互联网企业。

吴晓鹏

最开始的华尔街见闻是作为一个个人博客存在的。身为记者的吴晓鹏负责盯美国的金融市场,主攻高端采访。

36 氪的记者很有先见之明,快速采访了华尔街见闻的创始人吴晓鹏和联合创始人顾成琦,写出了独家消息,尝试还原这家财经媒体的过去和未来。其中细节,甚为生动。

为了尽快熟悉全球市场,吴晓鹏当时开了一个外汇账号,通过频繁的交易来感知各种宏观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很快,他发现以前自己和其他国内媒体所重视的内容,并没有办法满足国内的金融从业者真正的需求。投资者需要的,是快速、准确、完整的经济数据和相关信息,从而帮助他们第一时间做出投资决策。而当时并没有人向国内的投资者提供这样的中文内容。大部分媒体注重的是“高端采访” 类的内容内容。

“同时全球市场的关联度在越来越高。比如中国的制造业 PMI 一发布,中国股市、香港股市、铜、石油、铁矿石等等,全球范围内的这些资产都是可能随之有剧烈变化的。”吴晓鹏回忆自己个人交易中几次大的亏损,都是在经济数据有比较大的波动、央行发布新政策甚至一些地缘政治事件发生时。“我记得有一次普京撤兵吧,这一下太突然了。我记得全球好几个股市已经连续低迷动荡好几周了,消息一出来整个市场瞬间翻转了。”

这些会引起金融市场变化的点,没有人帮中国的投资者抓住。吴晓鹏于是做了这个个人博客,把一些没地方发的观察写在博客上。渐渐,一些人会觉得“这个华尔街见闻做得还挺有意思”,然后加入进来成为兼职作者。这些人大多是金融机构或者监管机构的从业者,或者相关专业的学生。

华尔街见闻与以7x24小时直播的模式更新全球市场咨询,和《华尔街日报》没什么关系,目标受众是专业投资者、金融机构从业者、政策决策者、企业高管等高端人群,这种模式也为网站带来稳定增长的流量,其官网显示,在过去3年里,网站各项数据连续三年保持300%-1000%的同比增长。

华尔街见闻先后获得中国平安集团及海通证券旗下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2015年,全球市场屡次与A股频繁互伤,人们才意识到整体市场重要性。一家媒体能够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确是罕见。

徐达内

徐达内为江湖所熟知,不是因为曾作为邱兵的副手,被邱点名从文汇报带到创办期的东方早报,毕竟邱兵本人都那么低调,若不是澎湃名声太旺,《我心澎湃如昨》的传播力估计和纸媒时代的《大河奔流》差不多。

是媒体札记成就了徐达内,2013年,《媒体札记》获得亚洲出版业协会的年度“卓越新闻奖”。原FT中文网总编辑现已回到复旦校园任教的张力奋曾说:“《媒体札记》已成为中国公众生活中一个独特的舆情量表,一个新闻议程的监测屏,它拆解新闻、媒体人与宣传当局之间的微妙互动,感受中国事态的心跳脉动。”

而新榜的雏形其实是在媒体札记中作为附属品存在的。据搜狐原创栏目“互联网追风者”报道:

2014年7月25日,微信开放阅读量数据,徐达内发现,很多原以为热门的内容,阅读数其实寥寥无几。他和朋友商量,不然做个公众号排行榜,看看到底谁最火。

5天后,第一期排行榜通过《媒体札记》公众号发布,阅读数远远超过平时的文章,甚至有人主动找到他要求入榜。徐达内嗅出了这个领域的商机,几天后,他和朋友组建项目组,注册公号“新媒体排行榜”(之后改名“新榜”),甚至“忽悠”刚来《媒体札记》实习的小姑娘做了第一代“榜妹”。

放弃热门的专栏转而做数据分析,在徐达内看来是“顺势而为”的改变,“我有这个需求,感受到大家有需求,恰好我有这样的资源能力,那我就做了。”

他曾在朋友圈中调侃自己的创业过程:当我还在路边卖烤串的时候,那些串的种类和价格都是根据销量定的,这被我导师知道之后,他就建议我今后可以目光放长远,做数据服务,另外毕竟我是新闻系的,这些事情还是要和传播扯上关系,所以后来我创立了新榜。

韩寒

简单梳理一下中国互联网主流产品的演变和逻辑就能发现,博客是在论坛之后出现的,老沉和老榕之后,韩寒和徐静蕾成了互联网内容风口的代表人物。

后来,韩寒做了《独唱团》,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独唱团》仅完成第一期刊行,成为“绝唱团”。后来,韩寒和其主创团队瞄准移动互联网,推出文艺阅读应用“ONE-一个”,每天推送一幅画作、一篇小说、一个问答、一个东西。

近日,ONE宣布将开启全新改版,尝试阅读、电台、音乐与电影的文艺生活平台转型。某种程度上来讲,当年作为网红作者的韩寒,已经深谙互联网运营之道,开始试水规模化拓展和商业化变现。

ONE在此前就已经成功把一些作者打造成爆款,其中就有我很喜欢的蔡崇达和张晓晗,蔡崇达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张晓晗的微博鸡汤真的特别有营养,区别于一般鸡汤,它是有很强大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作为支撑的,乐见她上奇葩来了讲一讲自己的故事……

韩寒曾经凭借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赚得6.5亿元票房,而其作词、朴树作曲的《平凡之路》在qq音乐的播放数仅次于口水歌李荣浩的《李白》、筷子兄弟的《小苹果》和林俊杰的《可惜没有如果》,可见,内容创业的小宇宙已非当年博客专栏所能比。

内容创业者无疑迎来了自己的夏天,像吴晓波、六神磊磊包括深夜发媸徐老师等等人群,都因为这个黄金时代而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更重要是获得了更多的玩法和更强的商业变现能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韩寒

  • 明星餐厅接连暴雷,明星效应为何带不动餐饮业的“货”?
  • 韩寒怎么拍赛车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韩寒、徐达内和吴晓鹏,他们都把个人博客孵化成估值过亿的企业

内容创业者无疑迎来了自己的夏天,像吴晓波、六神磊磊包括深夜发媸徐老师等等人群,都因为这个黄金时代而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更重要是获得了更多的玩法和更强的商业变现能力。

华尔街见闻此前拿到黎瑞刚的华人文化1 亿人民币B轮投资,前21世纪经济报道驻纽约记者吴晓鹏给内容创业者又涨了一把脸;韩寒监制的“ONE”母公司——上海有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获得华创资本6000万元A轮投资,发力音乐和电影内容;再早前,徐达内创办的新媒体第三方数据采集监测服务平台“新榜”获得魏武挥所在的天奇阿米巴基金2020万元A轮融资。

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写牛逼的博客起家,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推动下,孵化出了各自的估值过亿的互联网企业。

吴晓鹏

最开始的华尔街见闻是作为一个个人博客存在的。身为记者的吴晓鹏负责盯美国的金融市场,主攻高端采访。

36 氪的记者很有先见之明,快速采访了华尔街见闻的创始人吴晓鹏和联合创始人顾成琦,写出了独家消息,尝试还原这家财经媒体的过去和未来。其中细节,甚为生动。

为了尽快熟悉全球市场,吴晓鹏当时开了一个外汇账号,通过频繁的交易来感知各种宏观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很快,他发现以前自己和其他国内媒体所重视的内容,并没有办法满足国内的金融从业者真正的需求。投资者需要的,是快速、准确、完整的经济数据和相关信息,从而帮助他们第一时间做出投资决策。而当时并没有人向国内的投资者提供这样的中文内容。大部分媒体注重的是“高端采访” 类的内容内容。

“同时全球市场的关联度在越来越高。比如中国的制造业 PMI 一发布,中国股市、香港股市、铜、石油、铁矿石等等,全球范围内的这些资产都是可能随之有剧烈变化的。”吴晓鹏回忆自己个人交易中几次大的亏损,都是在经济数据有比较大的波动、央行发布新政策甚至一些地缘政治事件发生时。“我记得有一次普京撤兵吧,这一下太突然了。我记得全球好几个股市已经连续低迷动荡好几周了,消息一出来整个市场瞬间翻转了。”

这些会引起金融市场变化的点,没有人帮中国的投资者抓住。吴晓鹏于是做了这个个人博客,把一些没地方发的观察写在博客上。渐渐,一些人会觉得“这个华尔街见闻做得还挺有意思”,然后加入进来成为兼职作者。这些人大多是金融机构或者监管机构的从业者,或者相关专业的学生。

华尔街见闻与以7x24小时直播的模式更新全球市场咨询,和《华尔街日报》没什么关系,目标受众是专业投资者、金融机构从业者、政策决策者、企业高管等高端人群,这种模式也为网站带来稳定增长的流量,其官网显示,在过去3年里,网站各项数据连续三年保持300%-1000%的同比增长。

华尔街见闻先后获得中国平安集团及海通证券旗下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2015年,全球市场屡次与A股频繁互伤,人们才意识到整体市场重要性。一家媒体能够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确是罕见。

徐达内

徐达内为江湖所熟知,不是因为曾作为邱兵的副手,被邱点名从文汇报带到创办期的东方早报,毕竟邱兵本人都那么低调,若不是澎湃名声太旺,《我心澎湃如昨》的传播力估计和纸媒时代的《大河奔流》差不多。

是媒体札记成就了徐达内,2013年,《媒体札记》获得亚洲出版业协会的年度“卓越新闻奖”。原FT中文网总编辑现已回到复旦校园任教的张力奋曾说:“《媒体札记》已成为中国公众生活中一个独特的舆情量表,一个新闻议程的监测屏,它拆解新闻、媒体人与宣传当局之间的微妙互动,感受中国事态的心跳脉动。”

而新榜的雏形其实是在媒体札记中作为附属品存在的。据搜狐原创栏目“互联网追风者”报道:

2014年7月25日,微信开放阅读量数据,徐达内发现,很多原以为热门的内容,阅读数其实寥寥无几。他和朋友商量,不然做个公众号排行榜,看看到底谁最火。

5天后,第一期排行榜通过《媒体札记》公众号发布,阅读数远远超过平时的文章,甚至有人主动找到他要求入榜。徐达内嗅出了这个领域的商机,几天后,他和朋友组建项目组,注册公号“新媒体排行榜”(之后改名“新榜”),甚至“忽悠”刚来《媒体札记》实习的小姑娘做了第一代“榜妹”。

放弃热门的专栏转而做数据分析,在徐达内看来是“顺势而为”的改变,“我有这个需求,感受到大家有需求,恰好我有这样的资源能力,那我就做了。”

他曾在朋友圈中调侃自己的创业过程:当我还在路边卖烤串的时候,那些串的种类和价格都是根据销量定的,这被我导师知道之后,他就建议我今后可以目光放长远,做数据服务,另外毕竟我是新闻系的,这些事情还是要和传播扯上关系,所以后来我创立了新榜。

韩寒

简单梳理一下中国互联网主流产品的演变和逻辑就能发现,博客是在论坛之后出现的,老沉和老榕之后,韩寒和徐静蕾成了互联网内容风口的代表人物。

后来,韩寒做了《独唱团》,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独唱团》仅完成第一期刊行,成为“绝唱团”。后来,韩寒和其主创团队瞄准移动互联网,推出文艺阅读应用“ONE-一个”,每天推送一幅画作、一篇小说、一个问答、一个东西。

近日,ONE宣布将开启全新改版,尝试阅读、电台、音乐与电影的文艺生活平台转型。某种程度上来讲,当年作为网红作者的韩寒,已经深谙互联网运营之道,开始试水规模化拓展和商业化变现。

ONE在此前就已经成功把一些作者打造成爆款,其中就有我很喜欢的蔡崇达和张晓晗,蔡崇达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张晓晗的微博鸡汤真的特别有营养,区别于一般鸡汤,它是有很强大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作为支撑的,乐见她上奇葩来了讲一讲自己的故事……

韩寒曾经凭借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赚得6.5亿元票房,而其作词、朴树作曲的《平凡之路》在qq音乐的播放数仅次于口水歌李荣浩的《李白》、筷子兄弟的《小苹果》和林俊杰的《可惜没有如果》,可见,内容创业的小宇宙已非当年博客专栏所能比。

内容创业者无疑迎来了自己的夏天,像吴晓波、六神磊磊包括深夜发媸徐老师等等人群,都因为这个黄金时代而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更重要是获得了更多的玩法和更强的商业变现能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