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 这些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 这些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新一轮政策将陆续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月26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三年来,京津冀三省市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加快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朝着协同发展的目标迈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重点领域获得了新突破,形成了良好开局。

加强顶层设计 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建立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规划纲要》,明确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这标志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始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016年2月,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发改委印发实施,制定了9个方面的重点发展任务,包括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互联互通、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依法行政、开放发展、深化改革等。

同时,编制完成京津冀空间规划,先后出台实施交通、生态、产业、科技等12个专项规划,基本构建起目标一致、层次明确、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

2017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2月4日,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签署了《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携手创建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示范区。2月14日,原则通过《京津冀人大立法项目协同办法》,协同发展获得立法保障。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任务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根据《规划纲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增量、疏存量是关键,除了研究制定相关疏解政策意见,北京还先行启动了一批疏解示范项目。

据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3年来,北京累计调整疏解各类批发市场商户370余家,清理淘汰一般性制造业企业1300余家,向五环外的新校区疏解学生1.6万人。2013年以来,北京市累计调整退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企业1341家,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任务。

功能疏解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人口上,截至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增量同比减少16.5万人,增速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由升到降的拐点,比2015年下降3%。

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规划建设,2015年7月北京市委提出聚焦通州,加快推进市行政副中心建设。今年2月7日,北京市直23个部门向通州副中心派驻“工作专班”,通州副中心建设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今年将迎来实质性进展。

重点领域突破 交通、产业、生态率先取得重要进展

综合来看,京津冀的发展目标主要围绕着首都核心功能、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联动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展开,其中环保、交通和产业升级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重点领域,环保和交通需要率先突破。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交通一体化先行。2015年12月,发改委和交通部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根据规划,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轨交、公路、港口和机场四个方面。三年里,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一个互联互通、更加紧密的交通圈初现雏形,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开辟了通道。

作为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京津冀产业协同是“最大的协同”。2016年6月,工信部和京津冀三地政府联合印发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将京津冀划分为了五条产业带。各产业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是各类园区,各园区中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方向也有明确的划分。

在实际发展中,三省市经济合作也日益密切。2014年-2016年,河北省引进京津资金1.1万亿元,占全省同期引进省外资金的一半以上;天津市引进京冀项目4856个,引进资金522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5.6%和44.0%。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在生态环境协同方面,行政区域限制正在打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不断加强。2015年1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出台,对大气、水、土壤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出具体目标;2016年6月,环境保护部联合三地政府印发《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治理效果有所显现,空气污染得到缓解,京津冀区域2016年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约33%;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太行山绿化、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建设工程持续推进,三年内京津冀完成造林1754亩;协同力度加大,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环保合作不断升级。

环保趋严也意味着京津冀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去产能力度进一步加大。在钢铁去产能方面,2016年京津冀地区占到全国钢铁去产能的30%,其中2016年河北压缩钢铁产能3385万吨,为全国钢铁去产能力度最大的省份,天津为529万吨,北京十三五期间没有计划。煤炭去产能也继续推进,2016年河北煤炭去产能1400万吨,北京完全退出煤炭行业。2017年河北将继续压减钢铁产能3186万吨,天津计划去除炼钢产能180万吨,京津冀地区依然是去产能的第一线。

强化改革创新 公共服务加快推进

重点领域取得率先突破的背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成立并有序运转,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出台实施,京津冀手机长途漫游费取消,北京、天津、石家庄海关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一批重大改革举措稳步落地,探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京津冀推出了若干先行先试平台,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曹妃甸区、天津生态城等加快建设,“摸着石头”先行先探,为协同发展提供了经验。

在协同发展过程中,京津冀地区还注重补短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新突破。三年里,河北省58所职业学校与京津225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互派交流项目超过500个;三省市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试点启动实施,明确了第一批27个项目和132家医疗机构;北京市13个区与河北省16个县(区),天津市5个区与河北省承德市5个县建立了“一对一”对口帮扶关系;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逐步建立,京冀共同做好冬奥会筹备工作,区域间共享共建不断推进。

根据《规划纲要》,2017年提出的近期目标重点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取得突破。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2017年则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近期目标的关键之年。有分析认为,今年预计新一轮政策将陆续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 这些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新一轮政策将陆续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月26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三年来,京津冀三省市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加快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朝着协同发展的目标迈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重点领域获得了新突破,形成了良好开局。

加强顶层设计 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建立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规划纲要》,明确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这标志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始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016年2月,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发改委印发实施,制定了9个方面的重点发展任务,包括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互联互通、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依法行政、开放发展、深化改革等。

同时,编制完成京津冀空间规划,先后出台实施交通、生态、产业、科技等12个专项规划,基本构建起目标一致、层次明确、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

2017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2月4日,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签署了《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携手创建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示范区。2月14日,原则通过《京津冀人大立法项目协同办法》,协同发展获得立法保障。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任务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根据《规划纲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增量、疏存量是关键,除了研究制定相关疏解政策意见,北京还先行启动了一批疏解示范项目。

据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3年来,北京累计调整疏解各类批发市场商户370余家,清理淘汰一般性制造业企业1300余家,向五环外的新校区疏解学生1.6万人。2013年以来,北京市累计调整退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企业1341家,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任务。

功能疏解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人口上,截至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增量同比减少16.5万人,增速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由升到降的拐点,比2015年下降3%。

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规划建设,2015年7月北京市委提出聚焦通州,加快推进市行政副中心建设。今年2月7日,北京市直23个部门向通州副中心派驻“工作专班”,通州副中心建设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今年将迎来实质性进展。

重点领域突破 交通、产业、生态率先取得重要进展

综合来看,京津冀的发展目标主要围绕着首都核心功能、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联动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展开,其中环保、交通和产业升级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重点领域,环保和交通需要率先突破。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交通一体化先行。2015年12月,发改委和交通部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根据规划,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轨交、公路、港口和机场四个方面。三年里,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一个互联互通、更加紧密的交通圈初现雏形,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开辟了通道。

作为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京津冀产业协同是“最大的协同”。2016年6月,工信部和京津冀三地政府联合印发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将京津冀划分为了五条产业带。各产业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是各类园区,各园区中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方向也有明确的划分。

在实际发展中,三省市经济合作也日益密切。2014年-2016年,河北省引进京津资金1.1万亿元,占全省同期引进省外资金的一半以上;天津市引进京冀项目4856个,引进资金522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5.6%和44.0%。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在生态环境协同方面,行政区域限制正在打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不断加强。2015年1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出台,对大气、水、土壤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出具体目标;2016年6月,环境保护部联合三地政府印发《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治理效果有所显现,空气污染得到缓解,京津冀区域2016年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约33%;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太行山绿化、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建设工程持续推进,三年内京津冀完成造林1754亩;协同力度加大,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环保合作不断升级。

环保趋严也意味着京津冀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去产能力度进一步加大。在钢铁去产能方面,2016年京津冀地区占到全国钢铁去产能的30%,其中2016年河北压缩钢铁产能3385万吨,为全国钢铁去产能力度最大的省份,天津为529万吨,北京十三五期间没有计划。煤炭去产能也继续推进,2016年河北煤炭去产能1400万吨,北京完全退出煤炭行业。2017年河北将继续压减钢铁产能3186万吨,天津计划去除炼钢产能180万吨,京津冀地区依然是去产能的第一线。

强化改革创新 公共服务加快推进

重点领域取得率先突破的背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成立并有序运转,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出台实施,京津冀手机长途漫游费取消,北京、天津、石家庄海关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一批重大改革举措稳步落地,探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京津冀推出了若干先行先试平台,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曹妃甸区、天津生态城等加快建设,“摸着石头”先行先探,为协同发展提供了经验。

在协同发展过程中,京津冀地区还注重补短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新突破。三年里,河北省58所职业学校与京津225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互派交流项目超过500个;三省市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试点启动实施,明确了第一批27个项目和132家医疗机构;北京市13个区与河北省16个县(区),天津市5个区与河北省承德市5个县建立了“一对一”对口帮扶关系;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逐步建立,京冀共同做好冬奥会筹备工作,区域间共享共建不断推进。

根据《规划纲要》,2017年提出的近期目标重点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取得突破。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2017年则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近期目标的关键之年。有分析认为,今年预计新一轮政策将陆续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