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日,布拉德·皮特凭着《为奴十二载》拿到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在获奖感言中感谢了B计划娱乐公司,也感谢了皮特——
不是因为他在电影里出演了角色,而是因为他担任了电影的制片人,而B计划正是皮特联合创立的制片公司。
“没有皮特,这部电影就不可能拍成。”麦奎因说。
此后,B计划的电影连续三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并在今年凭借《月光男孩》再次获奖(前两年是《塞尔玛》和《大空头》)。
入行30年,皮特从1987年《零下的激情》里演一个大学预科生,蜕变成了好莱坞成就最高的制片公司的领头人。
同样完成这种看似不可能的蜕变的是马特·达蒙,他从1988年《现代灰姑娘》里的一个小龙套变成了一部奥斯卡提名影片的制片人,那就是和《月光男孩》共同角逐最佳影片的《海边的曼彻斯特》。
要知道,在曾经的好莱坞,演员要当制片人,那是个笑话。
大牌电影公司更愿意让银幕偶像留在银幕上。公司的高层喜欢嘲笑想要自己制片的演员,认为他们如此破坏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等级秩序只是自尊心作祟。
当时,演员当制片人的做法是与电影公司签订制片合同,称为“明星协议”(vanity deal),即可在电影公司挂自己的招牌,行业里管明星挂靠大公司开设的制片公司叫“明星招牌”(vanity shingle),这么做也不过让演员多赚了一点外快,而电影公司却以此牵制住他们,将他们甩回原来的明星体制当中去。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明星中异军突起,像皮特、达蒙和瑞茜·威瑟斯彭都握住了制片的大旗,因为他们有能力和电影公司在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抗衡,那就是资金。
电影公司和演员的创作权之争从电影工业之初的黑白电影时期就已经存在。几十年来,商人牢牢地控制着演员的薪酬,底线凌驾于艺术表达之上。
但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他在1967年就坐上了制片人的交椅,成立了Malpaso公司(即现在的Malpaso Productions)。
Malpaso意为“不好的一步”,大概是为了回应有经纪人说制片是伊斯特伍德职业生涯中走得不好的一步吧。
但这家公司却成为了史上最成功的“明星合同”之一,从《肮脏的哈里》到《美国狙击手》,它拍出了一系列票房大片。
到1990年代,现代明星势力达到顶峰,其他演员也学习伊斯特伍德开始创业。
在那10年里,高达30位明星与电影公司签订了管理(housekeeping)或制片合同,从位于伯班克(好莱坞邻市)的华纳兄弟到位于好莱坞的派拉蒙,它们的外景地都开起了明星挂牌的办公室。
所谓管理,即电影公司出钱为演员提供办公室、员工甚至可能包括装修费。签了制片合同的一线演员除了上述内容,还能得到一笔金钱,名为自由支配资金或拓展费,供演员去购买故事构思或书本版权。
其中合同价最高的一块明星招牌属于汤姆·克鲁斯,1992年,30岁的克鲁斯在派拉蒙创立了Cruise-Wagner Co.,据传价值一度高达一年1000万美元。这个合同允许克鲁斯的公司开展自己的项目,条件是克鲁斯要在两年内主演三部派拉蒙的电影。
派拉蒙在把两层办公室交给克鲁斯的同时也抓住了这位冉冉上升的环球超级明星,这样的商业做法合理可靠。而作为制片人的克鲁斯也有着同样的精明,当然,他自己的名字本身就是票房号召力。他的公司制作的第一部电影?《碟中谍》。
克鲁斯赚了多少?7000万美元。那是1996年。
在好莱坞的明星热潮中,几乎每一个90年代的大牌演员都拥有自己的制作公司。
1996年,克里斯·奥唐纳把他的乔治街影业(George Street Pictures)的招牌挂在了华纳兄弟,条件是他要在乔治·克鲁尼演的《蝙蝠侠》电影中演回罗宾。
但直到1999年合同结束,他的公司也没有正式拍过一部电影。
明星制作公司中有拍出过大热影片的,比如凯文·科斯特纳的Tig Productions出品的《保镖》;
也有拍出过大烂片的,比如黛米·摩尔的Moving Pictures出品的《红字》和《魔鬼女大兵》,两部都由她自己担当主演,且都没有收回成本,据报道《红字》亏了上千万美元。
明星招牌在1995年攀上新的巅峰,哥伦比亚为18岁的艾丽西亚·希尔维斯通的制片公司“初吻”(First Kiss)开出了三年1000万美元的第一优先合作协议,因为她主演的《独领风骚》在那一年成为了票房黑马。
但两年之后,“初吻”首部作品《女笨贼计中计》就吻到了票房毒药:20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只赚到了1400万国内票房,加上1000万的运营费,希尔维斯通的协议让哥伦比亚亏了1600万。
大概是担心亏损,迪士尼影业的主席乔·罗斯在1998年采用了不同的管理协议,同时将70个挂在迪士尼旗下的明星招牌砍掉了一半还多。
一年之内,其他电影公司纷纷响应,淘汰了20%的明星招牌,其中不乏大牌巨星,包括黛米·摩尔、梅兰妮·格里菲斯、戴安·基顿、尼古拉斯·凯奇、麦当娜、丹泽尔·华盛顿、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和米歇尔·菲佛。
克鲁斯逃过一劫,其他未被淘汰的明星光听姓氏你也知道是谁:汉克斯、史密斯、福斯特、吉布森、科斯特纳、德尼罗和威利斯,再加上少数几个。
现如今,新的科技为演员带来新的难关。以往,演员是票房的保证,但现在,满屏CGI特效的动作大片和紧身面罩让演员的脸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很多不愿意穿斗篷的明星(指演超级英雄),包括年纪大了演不了动作戏的明星,他们别无选择,只能从事制片,哪怕他们真正想做的其实是表演。
比如瑞茜·威瑟斯彭,她在10多年前赶在明星招牌热潮式微之时成立了Type A制片公司。十年来,Type A的名字只出现在三部电影之中,包括《律政俏佳人2》。
然后在2012年,威瑟斯彭开始寻找下一个项目,36岁的她找到的是残酷的现实——只有一家电影公司打算制作一部年纪较大(即超过30岁)的女性主演的电影。
威瑟斯彭想:“我必须有片可拍。”于是她杀进电影市场,将她的老公司换成了新的独立公司Pacific Standard,并找来一位资深制片人合伙。仅两年之后,Pacific Standard就凭借《消失的爱人》和《涉足荒野》席卷5亿票房和三项奥斯卡提名。
华纳兄弟是本·阿弗莱克和马特·达蒙的公司珍珠街影业(Pearl Street Films)的出资人,这也是拍出《海边的曼彻斯特》的联合制片公司。此外,阿弗莱克还和乔治·克鲁尼通过后者挂靠索尼的公司Smokehouse Pictures拍出了2013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逃出德黑兰》。
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公司Appian Way最近刚跟派拉蒙签下了3年第一优先合作协议。他的公司过去的战绩包括《华尔街之狼》,全球票房将近4亿美元。
而皮特的B计划通过《僵尸世界大战》收入5亿4000万;赚到4000万利润的《大空头》和2036万票房的《月光男孩》,制作成本都不过区区500万。
但不是每个明星都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即便是B计划也有过败绩,比如2015年的《真实故事》,珍珠街最近的《夜色人生》也成了票房毒药,还是阿弗莱克自导自演的。
蒂娜·菲最近也在环球影业挂出了自己的招牌“小陌生人公司”(Little Stranger Inc),但是她的《威士忌、探戈、狐步舞》在票房大战中被秒得渣都不剩。但布莱德利·库珀开了两年的Joint Effort出品的《军火贩》成绩还不错,全球票房比成本高出4300万。
真相是,如何拍出保证能大卖的电影,这个秘诀是不会那么容易让电影行业的人找到的,无论他们是如何涉足制片行当的。
如果说好莱坞有什么重要元素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对个人能力的足够自信,而正是这种自信在这里转化成了非凡的电影成就。比如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里由演员主导的三部电影:
皮特送你一句:真正的「游戏」现在才刚刚开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