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财报对比:京东用户数高增长,但赶超阿里仍很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财报对比:京东用户数高增长,但赶超阿里仍很难

净利润方面,阿里巴巴该季度实现了225亿的净利润,京东则刚刚走出了亏损的怪圈,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人民币5.461亿元。

2017年3月2日晚间,京东终于发布了2016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及全年业绩。而阿里巴巴作为其老对手免不了又要拿来进行一番对比。从表面上看两家公司的业绩都好于预期,然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还是有一些巨大的差异。

一、京东营收高速增长,但和阿里仍有巨大差距

1月24日,阿里巴巴公布截止2016年12月31日的2017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期内阿里巴巴营收532.48亿元人民币,营收同比增长54%。对比来看,京东第四季度营收为803亿元,同比增长47%,京东2016财年实现扭亏为盈。

需要特别解释的是,阿里巴巴主题为平台模式,但只有佣金、入驻费、广告费等计入营收,而京东则是将自营交易额都计入了营收。从增速来看,阿里巴巴营收增速54%明显要高于京东的47%,阿里巴巴以这样大的体量高速奔跑,在全球市场也是极为逆天的存在。而随着基数的增长,京东的增速则有所放缓。

净利润方面,阿里巴巴该季度实现了225亿的净利润,京东则刚刚走出了亏损的怪圈,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人民币5.461亿元。

京东商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经营利润率为0.8%,连续7个季度为正,电商这块主营业务上收支基本已经可以做到平衡,并能实现小幅盈利。但依靠买卖差价赚取利润的利自营模式,仍然是一条很苦逼的道路。

而近年来为了改善自身的营收数据,京东也在积极搭建第三方平台,引入第三方商家模仿阿里巴巴的生态模式,本季度第三方平台交易额达到914亿元,同比增长54%。而反观阿里巴巴,借助平台模式其一直都能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

二、活跃用户增速京东略胜一筹,但阿里新增用户数更多

2016年第四季度,阿里新增了4300万移动月活跃用户数,目前共有4.93亿月活跃用户数。京东的财报则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过去12个月京东活跃用户数同比上升46%,达到2.266亿。但根据上个季度的财报数据,京东当时的活跃用户为1.987亿,也就是第四季度京东新增了2790万月活跃用户。

京东在过去一年不断发力各种碎片化的场景,并从这些渠道获得了不少的流量。最为熟知的就是和腾讯达成的合作,在微信和QQ两大入口的加持之下,京东得以将人群覆盖到更为底层的三四线城市。而另一个重要合作是与今日头条的“京条”联盟,京东寄希望借助内容电商的转化找到新的流量入口。

必须提出,京东和今日头条的合作主要分为三大块:其一是今日头条为京东提供类似微信的入口,其二是在信息流中加入京东的商品链接,其三是头条号作者在创作内容时插入京东的商品链接,但这些作者也可以加入天猫和淘宝的链接。京东的商品种类远没有阿里巴巴丰富,今日头条为阿里巴巴带来的交易订单可能更多。

阿里的用户增长更多得益于过去一年这家公司积极发力社交、直播、内容等,全面拥抱数字经济时代、着力布局“新零售”战略的成果初步显现。网红直播带来的新经济模式为阿里带来了大量的新增用户,这些网红介绍他们的购物经验,给他们的粉丝做购物推荐。阿里的新零售也成为平台的增长驱动力,购物场景开始融合,线下实体零售店开始反过来帮助阿里提升线上的交易量。

而在解读财报中,阿里巴巴CEO张勇还表示,由数据驱动的个性化购物体验也是用户增长的关键。大数据的运用既为消费者提供了高度个性化的购物环境以及产品推荐,同时也赋能了商家,使之通过后端定制化工具来管理店铺、有效地将客户分类,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呈现与消费者更为相关的产品。

这种消费体验的升级不仅带来了活跃用户的增长,阿里巴巴平台的每位活跃买家对中国零售平台的年度收入贡献,也由去年同期的184元人民币,上升到本季度的241元人民币;每位移动月度活跃用户对移动收入的贡献,则由去年同期的108元人民币,上升到本季度的166元人民币。

三、云计算业务大PK,京东刚开始发力,阿里连续第7个季度翻番

电商市场增长放缓之后,所有的电商平台都在寻找寻找下一个收入增长点,亚马逊和阿里则将重点放在了云计算上。事实上,无论从全球市场的角度,还是从中国市场的角度,云计算都是一个正在高速增长的市场。

财报显示,阿里巴巴云计算付费用户数量同比翻番增至76.5万,比上一季度增加11.4万,推动阿里云营收连续第7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幅。数据显示,该季度云计算业务营收为17.64亿元,同比增长115%,付费用户数量达到76.5万,同比增长100%。

相比较,目前最大的云计算玩家亚马逊的AWS云服务第三季度净销售额为32.3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0.85亿美元增长55%。从规模上,阿里的云计算业务还与第一梯队的亚马逊有差距,但已是国内最大的玩家。

据了解,阿里云提供的计算服务区域目前有13个,除国内外,还覆盖了香港、新加坡、美国东西部、日本、欧洲、中东和澳大利亚,逐渐全球化布局。亚马逊AWS云在全球14个地理区域内运营着38个可用区,明年还将有另外9个可用区和4个区域上线。阿里云在中国公共云市场份额超过四成,占据中国市场半壁江山,并且保持三位数的年增幅。

而对比来看,京东财报中没有对云计算业务的描述,不过进入新年以来,京东提出要朝着技术转型,打造一个包括智能商业、智能金融、智能保险业务在内的智能商业体。这些关键性的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商品、基因技术等。但面对百度、腾讯、网易、金山等竞争对手也在发力云计算业务,留给京东云的窗口其实已经不多。

四、进入2017年,京东和阿里巴巴还将在这三大领域展开竞争

1、物流体验之战,京东物流和菜鸟网络

提到京东,我们不得不提的其自建物流的优势,刘强东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搬箱子”理论,阐述了京东优质的用户体验来自于下面一层层的物流体系建设以及用户大数据。这是京东能甩开一系列竞争者,并逐渐成为阿里最大对手的关键。

不过京东现在正准备将物流上的投入转化为营收,在去年11月京东宣布将物流网络开放给商家,此外京东还先后两次提高了运费门槛和定价标准。可以预见,在2017年这将成为京东新的营收增长点。

不过,现在菜鸟网络的物流体验也在不断提升,而且阿里巴巴可能是为数不多能在物流投入上超过京东的企业。随着京东将物流开放给第三方平台,京东自营的优势将很可能没办法保持。

2、拥抱实体零售,抢跑线下融合

2014年,阿里巴巴入股银泰商业,逐渐取得控股地位后,2017年再准备私有化银泰。2015年,阿里入股苏宁,现在看来这些都是阿里为其新零售战略的准备。而在去年云栖大会上,马云正式提出新零售将代替电商,这在当时还曾引起一片哗然。

如今,阿里已与上海百联集团达成合作,对阿里巴巴来说,首先,这一合作可以对京东商超业务进行牵制,并与沃尔玛“1号店”抗衡。百联集团是上海市场体量最大的线下零售商,拥有众多实体门店,通过百联集团在这些成熟商圈和社区的商业物业,可以实现对有购买力消费群体的全覆盖,并尝试更多有价值的线上线下融合举措。

自去年开始,京东开始于阿里巴巴争夺在线商超,如今战火也开始延伸到线下。早前,京东收购根植于上海市场的1号店,其实也抱着同样的战略目的。而就在不久前,刘强东则豪言京东要在线下开设10000家京东旗舰店,这会成为其在偏远地区市场拓展计划的一部分。

阿里和京东的线下实体布局,某种程度上也延伸的是两家平台在线上的基因,阿里选择的是对优质资源进行投资,而京东则是更多选择自己开店。目前尚不知哪种模式更好,但阿里通过战略投资线下实体零售巨头,可以说占据了绝大多数优质商业地产资源,后入者京东想要再进入的可能性很低。

3、分拆后京东金融,向蚂蚁金服宣战

在本次京东公布财报时,同时还宣布了京东金融分拆的细节。京东在2016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曾披露,将重组京东金融,让京东金融成为只有中国投资者为股东的纯内资企业,为的是能让京东金融更好地开展中国政府特许的金融业务以及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资金。

京东金融的分拆和当年阿里巴巴分拆支付宝非常相似,在业务上,两者也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目前,京东金融布局了供应链金融(京宝贝、京小贷)、消费金融(京东白条)、财富管理(小金库、小白理财、东家财富等)、农村金融、支付、众筹、保险、证券(大数据消费指数、量化平台、ABS云、京东股票APP)八大业务板块。

在分拆之后,刘强东仍为京东金融实际控制人。财报显示,刘强东本次以个人名义参与了京东金融股份的购买,占股为4.3%。此外,通过一系列的投票权委托等方式,刘强东获得了京东金融多数投票权,控制权并未因为拆分而旁落他人。京东官方表示,京东金融将与京东集团继续保持紧密的战略协同关系。

但京东金融想要赶超蚂蚁金服还存在不小的难度,仅从用户规模看,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第三方支付方面,目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遥遥领先,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京东支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加关键的是,蚂蚁金服如今已经将触角伸向了海外市场,蚂蚁金服正积极寻求在海外复制支付宝的机会,并依靠2年7笔投资构建起了一个蚂蚁金服的海外帝国版图。

而京东金融比较尴尬的地方在于在过去一年其估值没有明显提升,仅仅增长33.5亿元。2016年1月,京东金融获得来自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领投的66.5亿人民币,当时交易后估值为466.5亿元人民币。而根据最新协议,京东集团将出让其持有的京东金融68.6%的股份,以此获得约143亿元人民币现金,并在京东金融未来实现累积税前盈利后,获得其税前利润的40%。按照协议,若日后京东集团仍可换回40%的股权,那么意味着此次京东集团退出京东金融,28.6%的股份获得了143亿元现金,意味着在这一交易中,后者估值在500亿元人民币。

而根据法国里昂证券分析人士Elinor Leung此前的估算称,蚂蚁金服估值为近750亿美元,在高盛的估值中蚂蚁金服的估值也高达708.7亿美元。在一年前,蚂蚁金服的估值刚刚达到450亿美元。京东金融目前局限在国内市场或许是两者估值增长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

当然,不管对京东还是阿里来说,最新一季度的财报都称得上足够亮眼,中国的电商经济正对线下实体产生积极的影响。2017年,相信会有更多新的变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京东

5.9k
  • 京东方A:泰山项目进展顺利,4K与8K系列产品已量产销售
  • 一季度赚了89亿元,京东以“低价”换可持续增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财报对比:京东用户数高增长,但赶超阿里仍很难

净利润方面,阿里巴巴该季度实现了225亿的净利润,京东则刚刚走出了亏损的怪圈,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人民币5.461亿元。

2017年3月2日晚间,京东终于发布了2016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及全年业绩。而阿里巴巴作为其老对手免不了又要拿来进行一番对比。从表面上看两家公司的业绩都好于预期,然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还是有一些巨大的差异。

一、京东营收高速增长,但和阿里仍有巨大差距

1月24日,阿里巴巴公布截止2016年12月31日的2017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期内阿里巴巴营收532.48亿元人民币,营收同比增长54%。对比来看,京东第四季度营收为803亿元,同比增长47%,京东2016财年实现扭亏为盈。

需要特别解释的是,阿里巴巴主题为平台模式,但只有佣金、入驻费、广告费等计入营收,而京东则是将自营交易额都计入了营收。从增速来看,阿里巴巴营收增速54%明显要高于京东的47%,阿里巴巴以这样大的体量高速奔跑,在全球市场也是极为逆天的存在。而随着基数的增长,京东的增速则有所放缓。

净利润方面,阿里巴巴该季度实现了225亿的净利润,京东则刚刚走出了亏损的怪圈,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人民币5.461亿元。

京东商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经营利润率为0.8%,连续7个季度为正,电商这块主营业务上收支基本已经可以做到平衡,并能实现小幅盈利。但依靠买卖差价赚取利润的利自营模式,仍然是一条很苦逼的道路。

而近年来为了改善自身的营收数据,京东也在积极搭建第三方平台,引入第三方商家模仿阿里巴巴的生态模式,本季度第三方平台交易额达到914亿元,同比增长54%。而反观阿里巴巴,借助平台模式其一直都能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

二、活跃用户增速京东略胜一筹,但阿里新增用户数更多

2016年第四季度,阿里新增了4300万移动月活跃用户数,目前共有4.93亿月活跃用户数。京东的财报则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过去12个月京东活跃用户数同比上升46%,达到2.266亿。但根据上个季度的财报数据,京东当时的活跃用户为1.987亿,也就是第四季度京东新增了2790万月活跃用户。

京东在过去一年不断发力各种碎片化的场景,并从这些渠道获得了不少的流量。最为熟知的就是和腾讯达成的合作,在微信和QQ两大入口的加持之下,京东得以将人群覆盖到更为底层的三四线城市。而另一个重要合作是与今日头条的“京条”联盟,京东寄希望借助内容电商的转化找到新的流量入口。

必须提出,京东和今日头条的合作主要分为三大块:其一是今日头条为京东提供类似微信的入口,其二是在信息流中加入京东的商品链接,其三是头条号作者在创作内容时插入京东的商品链接,但这些作者也可以加入天猫和淘宝的链接。京东的商品种类远没有阿里巴巴丰富,今日头条为阿里巴巴带来的交易订单可能更多。

阿里的用户增长更多得益于过去一年这家公司积极发力社交、直播、内容等,全面拥抱数字经济时代、着力布局“新零售”战略的成果初步显现。网红直播带来的新经济模式为阿里带来了大量的新增用户,这些网红介绍他们的购物经验,给他们的粉丝做购物推荐。阿里的新零售也成为平台的增长驱动力,购物场景开始融合,线下实体零售店开始反过来帮助阿里提升线上的交易量。

而在解读财报中,阿里巴巴CEO张勇还表示,由数据驱动的个性化购物体验也是用户增长的关键。大数据的运用既为消费者提供了高度个性化的购物环境以及产品推荐,同时也赋能了商家,使之通过后端定制化工具来管理店铺、有效地将客户分类,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呈现与消费者更为相关的产品。

这种消费体验的升级不仅带来了活跃用户的增长,阿里巴巴平台的每位活跃买家对中国零售平台的年度收入贡献,也由去年同期的184元人民币,上升到本季度的241元人民币;每位移动月度活跃用户对移动收入的贡献,则由去年同期的108元人民币,上升到本季度的166元人民币。

三、云计算业务大PK,京东刚开始发力,阿里连续第7个季度翻番

电商市场增长放缓之后,所有的电商平台都在寻找寻找下一个收入增长点,亚马逊和阿里则将重点放在了云计算上。事实上,无论从全球市场的角度,还是从中国市场的角度,云计算都是一个正在高速增长的市场。

财报显示,阿里巴巴云计算付费用户数量同比翻番增至76.5万,比上一季度增加11.4万,推动阿里云营收连续第7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幅。数据显示,该季度云计算业务营收为17.64亿元,同比增长115%,付费用户数量达到76.5万,同比增长100%。

相比较,目前最大的云计算玩家亚马逊的AWS云服务第三季度净销售额为32.3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0.85亿美元增长55%。从规模上,阿里的云计算业务还与第一梯队的亚马逊有差距,但已是国内最大的玩家。

据了解,阿里云提供的计算服务区域目前有13个,除国内外,还覆盖了香港、新加坡、美国东西部、日本、欧洲、中东和澳大利亚,逐渐全球化布局。亚马逊AWS云在全球14个地理区域内运营着38个可用区,明年还将有另外9个可用区和4个区域上线。阿里云在中国公共云市场份额超过四成,占据中国市场半壁江山,并且保持三位数的年增幅。

而对比来看,京东财报中没有对云计算业务的描述,不过进入新年以来,京东提出要朝着技术转型,打造一个包括智能商业、智能金融、智能保险业务在内的智能商业体。这些关键性的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商品、基因技术等。但面对百度、腾讯、网易、金山等竞争对手也在发力云计算业务,留给京东云的窗口其实已经不多。

四、进入2017年,京东和阿里巴巴还将在这三大领域展开竞争

1、物流体验之战,京东物流和菜鸟网络

提到京东,我们不得不提的其自建物流的优势,刘强东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搬箱子”理论,阐述了京东优质的用户体验来自于下面一层层的物流体系建设以及用户大数据。这是京东能甩开一系列竞争者,并逐渐成为阿里最大对手的关键。

不过京东现在正准备将物流上的投入转化为营收,在去年11月京东宣布将物流网络开放给商家,此外京东还先后两次提高了运费门槛和定价标准。可以预见,在2017年这将成为京东新的营收增长点。

不过,现在菜鸟网络的物流体验也在不断提升,而且阿里巴巴可能是为数不多能在物流投入上超过京东的企业。随着京东将物流开放给第三方平台,京东自营的优势将很可能没办法保持。

2、拥抱实体零售,抢跑线下融合

2014年,阿里巴巴入股银泰商业,逐渐取得控股地位后,2017年再准备私有化银泰。2015年,阿里入股苏宁,现在看来这些都是阿里为其新零售战略的准备。而在去年云栖大会上,马云正式提出新零售将代替电商,这在当时还曾引起一片哗然。

如今,阿里已与上海百联集团达成合作,对阿里巴巴来说,首先,这一合作可以对京东商超业务进行牵制,并与沃尔玛“1号店”抗衡。百联集团是上海市场体量最大的线下零售商,拥有众多实体门店,通过百联集团在这些成熟商圈和社区的商业物业,可以实现对有购买力消费群体的全覆盖,并尝试更多有价值的线上线下融合举措。

自去年开始,京东开始于阿里巴巴争夺在线商超,如今战火也开始延伸到线下。早前,京东收购根植于上海市场的1号店,其实也抱着同样的战略目的。而就在不久前,刘强东则豪言京东要在线下开设10000家京东旗舰店,这会成为其在偏远地区市场拓展计划的一部分。

阿里和京东的线下实体布局,某种程度上也延伸的是两家平台在线上的基因,阿里选择的是对优质资源进行投资,而京东则是更多选择自己开店。目前尚不知哪种模式更好,但阿里通过战略投资线下实体零售巨头,可以说占据了绝大多数优质商业地产资源,后入者京东想要再进入的可能性很低。

3、分拆后京东金融,向蚂蚁金服宣战

在本次京东公布财报时,同时还宣布了京东金融分拆的细节。京东在2016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曾披露,将重组京东金融,让京东金融成为只有中国投资者为股东的纯内资企业,为的是能让京东金融更好地开展中国政府特许的金融业务以及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资金。

京东金融的分拆和当年阿里巴巴分拆支付宝非常相似,在业务上,两者也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目前,京东金融布局了供应链金融(京宝贝、京小贷)、消费金融(京东白条)、财富管理(小金库、小白理财、东家财富等)、农村金融、支付、众筹、保险、证券(大数据消费指数、量化平台、ABS云、京东股票APP)八大业务板块。

在分拆之后,刘强东仍为京东金融实际控制人。财报显示,刘强东本次以个人名义参与了京东金融股份的购买,占股为4.3%。此外,通过一系列的投票权委托等方式,刘强东获得了京东金融多数投票权,控制权并未因为拆分而旁落他人。京东官方表示,京东金融将与京东集团继续保持紧密的战略协同关系。

但京东金融想要赶超蚂蚁金服还存在不小的难度,仅从用户规模看,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第三方支付方面,目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遥遥领先,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京东支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加关键的是,蚂蚁金服如今已经将触角伸向了海外市场,蚂蚁金服正积极寻求在海外复制支付宝的机会,并依靠2年7笔投资构建起了一个蚂蚁金服的海外帝国版图。

而京东金融比较尴尬的地方在于在过去一年其估值没有明显提升,仅仅增长33.5亿元。2016年1月,京东金融获得来自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领投的66.5亿人民币,当时交易后估值为466.5亿元人民币。而根据最新协议,京东集团将出让其持有的京东金融68.6%的股份,以此获得约143亿元人民币现金,并在京东金融未来实现累积税前盈利后,获得其税前利润的40%。按照协议,若日后京东集团仍可换回40%的股权,那么意味着此次京东集团退出京东金融,28.6%的股份获得了143亿元现金,意味着在这一交易中,后者估值在500亿元人民币。

而根据法国里昂证券分析人士Elinor Leung此前的估算称,蚂蚁金服估值为近750亿美元,在高盛的估值中蚂蚁金服的估值也高达708.7亿美元。在一年前,蚂蚁金服的估值刚刚达到450亿美元。京东金融目前局限在国内市场或许是两者估值增长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

当然,不管对京东还是阿里来说,最新一季度的财报都称得上足够亮眼,中国的电商经济正对线下实体产生积极的影响。2017年,相信会有更多新的变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