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后搞孤立主义,中国则扛起了全球化大旗。无论是带领全球经济复苏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似乎都展现出了领导气质。
然而,美刊《外交政策》近日发文,为这样的观点泼了一盆冷水,“世界对于中国的喜爱程度远不及对美国,中国的音乐、电影和时尚文化流行程度依然不高”。换句话说,中国的软实力依然达不到美国水平。
作者乔治·高(George Gao)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中国的文化究竟哪些方面不酷,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不酷。
文化大国吸引力却不够
众所周知,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积极参与援助,帮助他们发展经济。然而,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流行文化的喜爱程度依然不及美国,非洲、拉丁美洲的比例分别为34%、25%,喜爱美国的比例则远超50%,对中国的好感度也不如对美国的好感度。
各洲对中美的好感度(2014年皮尤)
非洲、拉丁美洲对中国软实力指标的好感度(2015年皮尤)
对外吸引力不够,对内依然如此。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20年过去了,香港依然对英国的殖民宗主国价值观抱有较高热情,更别提香港流行歌曲、歌星在大陆的影响力了。
乔治·高,这位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回到中国大陆之后,身边的人总是以一种看稀奇的眼光看待他,他穿的衣服、听的音乐、看的书籍在他们眼里“好高大上”。
乔治·高自己也觉得奇怪。
如今,中国人的收入已经大大增加,然而中国人总是觉得“国外的月亮比国内的圆”,甚至连香港、澳门都能受到来自大陆中国人羡慕的眼光。
类似情况也可在微信朋友圈可见,人们总是乐于分享自己去国外旅行的照片。在乔治·高看来,似乎“一个大陆的中国人出国旅游次数越多,他/她的社交吸引力就越高”。
按理说,中国文化资源并不少、并不差,李白、孔子名气足够大,唐代文化为日本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儒家文化为韩国现代文化构建了核心,但比起这些古代经典,中国的流行文化没能取得相当的地位。
中国政府大力宣传古代文化就在于中国没有别的文化资源可以用来对外宣传,只能向外界展示以前家底有多殷实。就好比你去相亲,女方问男方家里经济条件如何,男方总不能告诉女方“我祖上很富有吧”。
姚明在美国NBA的成名、刘翔在雅典一飞冲天,似乎让中国有了可以批量生产世界明星的错觉。
2011年,中国曾试图将贾茹涵培养成国际明星,为此她努力学英语,钻研埃米纳姆、惠特妮·休斯顿以及迈克尔·杰克逊,之后2012年她在布鲁克林区上演了自己的处子秀,然而5年过去了,美国甚至中国似乎都忘记了她。
电影《长城》
此前,中国与好莱坞投资近1.5亿美元打造的电影《长城》在美国首映一周后便宣告滑铁卢了。同样在电影领域,陆川曾打算制作一部记录2008北京奥运会的纪录片,却被告知要大力宣传中国传统价值观;某著名导演也曾在颁奖典礼上吐槽“为了自己影片过审,他需要大量修改直到审查机构满意”。
其实,中国的明星并不缺乏创新、个性、品味,他们也曾努力打破老一代中国人、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
文化政治谁更优先?
中国真的需要好好思考增强综合软实力与宣传价值观的关系,重心究竟是对内还是对外。以韩国为例,韩国政府大力扶植国内娱乐产业,支持他们进行文化输出,“韩流”一词更能体现韩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如今中国的困境是:通过媒体这个宣传工具,既想传播政治价值观,又想创造能够赢得世界关注的文化产品。通常情况,文化、艺术影响政治,中国则是,政治影响文化。
中国拥有数量最多的中产阶级,这就意味着他们是文化、时尚领域的最大消费群体,然而他们的品味似乎与世界的品味格格不入。
宣传中国的饶舌歌曲《这就是中国》(英文)
流行文化之所以能流行起来,就在于它扩展了世俗所能接受、认可的边界。如果中国真能给文化足够的发展空间,或许有朝一日我们能看到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大获全胜的一天。
此文为看点GET资讯原创内容,特此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