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永福永远幸福”,这是几乎每次发布俞永福的结束语。
带领着UC加入阿里大家庭,接手高德,让阿里妈妈上商业化的通路更直接,三年来,俞永福融入阿里内部完全没有任何的不适应,而将蜜月期不断拉长。
然而,从他开始担任大文娱的班长继而接任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兼CEO,一个“幸福的烦恼”就拉开了序幕。
这个被外界称为“破局”的人,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内连发3封内部信,直戳大文娱内部,打破业务隔膜,甚至连自己的熟悉的阿里移动也没有拉下,俞永福把阿里“大文娱”推向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同时,他并没有迁安与职位的荣光,亲任阿里影业,势要在阿里大文娱内部立标杆,建新一极。
俞永福要建大文娱的“利剑”其实更是通向未来的
早在五年前,马云就提出了“幸福和健康,双H战略”,大文娱是战略实现的最直接的体现。
从2016年11月大文娱板块宣布成立,仅仅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俞永福亲任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兼CEO,这个出人意料的任命打破了外界认为的行业规则。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俞永福用自己的特有的一把“快刀”,让阿里影业打破原定规则,注入新思维,在阿里大文娱体系内快速提升至头部地位。
众所周知,阿里影业拥有互联网影视公司所具备的产业链中每一个“骨节”,与其说是大文娱体系内最“特别”的存在,不如说是最“独立”的存在。
过去各个业务都处于“蒙眼狂奔”的阶段:优土刚刚完成退市、阿里音乐刚从变化的阵痛中复苏、阿里文学、阿里游戏只是UC板块下孵化的新业务等等都很单独拎出来“讲故事”。
这些还不算,阿里影业成立近3年,高起点的风光依然历历在目,头顶“阿里”光环,外界期待看到的是变革影视行业,让中国电影更快速到达工业时代。
这三年,阿里影业经历的既让外界侧目,也让外界产生了疑问。坐拥账面上近200亿的现金储备,接连吃下粤科、淘票票(淘宝电影)娱乐宝、参股博纳私有化、成立10亿产业基金、创建A计划(青年电影人发掘计划)等一系列动作;为淘票票占据市场份额投入近10亿的盈亏预警,却也足以猫眼、微票儿等在线售票平台如坐针毡。疑问的是既然是影业公司但在业务优先级上并没有抱定内容输出为最主要的宗旨,这就是外界产生担心的根源。
不过,在阿里影业自身来看拥有这样的布局和历程,更铸就了其在大文娱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平台。也将是马云所期待的大文娱能通向行业顶端的 “利剑”。
三封信破局,俞永福早已准备好
在大文娱还没成立之初,马云更期待拿阿里影业做文娱行业的试金石,从产业链投资、娱乐电商、在线票务平台、海外国际市场所有计划都在按部就班的展开。
资源齐整,蓄势待发,每一个业务板块都健康向上,只是总缺少一股推波助澜的力量。
在此次内部整合中,俞永福将打破边界的合作落实到了具体业务层面,优酷土豆和阿里影业将共同出资成立艺人经纪公司;双方将就各自拥有的影视内容的相关权利进行深度合作。这两点充分吻合了大文娱和影业对于人才资源和内容资源相互联动的效果。
优土平台过去是网生内容的发源地,小苹果的筷子兄弟、万万系列的万合天宜、晓说的高晓松等等都是在优土诞生的。
同时,在现阶段,电影和网络都需要人才资源的集合,大量的内容、IP积累都需要优秀的人才进行延展。成立艺人经纪公司,看似只是小动作,其实则表达了大文娱在产业链延展的更大的野心。
阿里影业开始讲资源的触角伸到了“人”身上,看似一个小点,背后是俞永福的用心。
还有,将原来优酷旗下的合一影业团队注入阿里影业,对于目前阿里影业而言更是有益的补充。
(图为合一影业总裁刘开珞)
在2014年合一影业成立活动上,作为合一影业总裁的刘开珞是重要的嘉宾介绍了“1895”计划,截止目前合一影业已经成功出品的院线作品有《智取威虎山》、《黄金时代》、《师父》,同时在网络大电影板块,身为IP孵化平台《万万没想到》、《报告老板》、《泡芙小姐》等都是该计划中的产物。
正所谓,不破不立,破局联动,这一封信让大文娱开始产生联动,更让阿里影业烙上俞永福的印记。
回溯三封内部信,更能看到他对大文娱架构的想法和核心。
第一封在2016年11月发出的大文娱内部信主题为:“文娱创业:以“富养女儿”的心态做实业”,共计670个字。
主要内容谈到了大文娱板块的架构以及管理团队构成,还有向全员立下“军令状”。
第二封在一个月后2016年12月,在接任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俞永福兼任CEO之后,发布主题为“阿里影业加速度:业务加速,组织升级”,共计970个字。
主要内容谈到电影行业变化,以及阿里影业内部进行组织架构升级的内容。
第三封则在近日,内部信中的核心可以概括为,阿里影业和大文娱一起,“合作打怪,团结力量大”,共计506字。
从第一封信开始,俞永福就鲜明的表明了自己对于大文娱的态度,更是为后面的破局定下了基础,将大文娱内部的两大基础平台明确,进行战略分工的明确。
其次,减少各中间的层级,打通过去在事业群内部“金字塔”结构的模式,这一点可以于第二封邮件将阿里影业内部进行“高盛的组织管理结构”建立产生联系。
第三,成立独立的商业体系,这点很关键,首先,明确大文娱不能长时间依靠集团输血。
紧接着第二封,第三封是俞永福在阿里影业进行变革的写照。
如果说第二封是对阿里影业过去未来进行总结和展望的话,第三封是将自己的承诺进行实现。
俞永福知道大文娱内部每个业务群是独立的,而需要打破这样的规矩,就要找到突破口,阿里影业是最佳的选择,用阿里影业已经成型的体系进行破局。
不破不立,阿里影业是率先在影视行业进行互联网变革的公司。大多数公司采用的是以项目或者以人为主的工作室模式同时其他组织为其服务,而在第二封信中,俞永福称“阿里影业非传统”的属性,就要进行变革,而且要加深加快变革。
接踵而至的第三封信,更是将前面两封积累的要素进行全盘的发挥,打破在实际业务运营中的割裂,让内部产生联动,一切都要围绕大文娱内部的价值最大化而呈现。
更将价值最大化实现在阿里影业身上,比如将合一影业注入阿里影业、联手优土一起做网络大电影等等具体措施能短时间内容盘活阿里影业的资源。
从长远看,不排除未来整个大文娱业务注入阿里影业打造成港股市场又一级,省了大文娱再独立上市的烦恼,况且马云对于香港资本市场一直青睐有加,这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大文娱不止业务要破局 思维破局更重要
俞永福担任大文娱大班长接任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兼CEO已经出乎了很多人意料,毕竟在他的个人履历中,与文娱产业的交集并不多。
阿里看重的可能就是俞永福作为后来者敢于挑战的勇气和能力。
拿阿里影业做表率,俞永福作出了出人意料又意料之内的决定。
电影产业变化太快,“高起点创业两年多来,阿里影业已经具备了进入新阶段的能力。”俞永福在第二封内部信中谈到,他已经做好了外界意料之外的准备。
意料之中的则是,过去的阿里影业虽然引入一些管理层,但是在投资并购之后已经成为一个大家庭,急需一个“核心”,俞永福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白。
“好莱坞是创造快乐的,那么阿里为什么不跟好莱坞合作呢?”马云曾在达沃斯如此说。
通过投资并购以及战略合作,在牌面上阿里影业具备了一个大电影公司的一切要素,甚至比其他电影公司的资源更强,但事实上在阿里影业自己看来依然还在蓄力。
“市场不需要多一家拥有庞大资源的“玩家”,需要的是一家实打实的影视产业公司。我们要把实业做实、做透,进而做大、做强。”俞永福在接任阿里影业时曾明确的指出目前的现在和未来的期待。
同时,他谈到的影视产业的实业心态,阿里影业过去积累的资源成为很好的注脚,只是缺少打破边界和传统的思维突破。
俞永福作为破局者加入,经过阿里移动、高德、阿里妈妈的三关考验,已经具备了被委以重任的前提。
接手阿里影业,小编在前面曾撰文中谈到很有可能是拿阿里影业“做化学题”,要拿电影去撬动其他业务产生化学反应。
从目前内部信和公告的内容上看,俞永福已经做到了。
“一张图、一颗心、一场仗”,这是俞永福谈到大文娱未来发展的目的,而回到阿里影业而言,获得了全局的战略资源能否快速冲锋呢?
俞永福在短短时间内完成了梳理内部组织架构+搭建成型的团队的两大步骤,阿里影业由其亲自挂帅率先做出行动,2017年难道不应该对阿里影业寄予更高的期望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