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勺芋冰,一勺台湾记忆味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勺芋冰,一勺台湾记忆味道

打造一个铜器,从雏形加工、回火、塑形、精细加工、焊接到清洗抛光,过程及其繁琐复杂。

当北方的童鞋已穿上羽绒服

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

南方的小伙伴们

特别是广东一带

我们还是短裤,背心,比基尼,沙滩,雪糕...

对四季爱恨分明的人

总有自己的一套理由

这些人往往占了极少数一部分

大多数人,热成狗时盼着大雪纷飞

在冬天里冷得瑟瑟发抖时,又想在三十几度的海边过个暖冬

对于吃货来说

一切选择问题都变得特别简单

只要有冰可以吃

过哪个季节都无所谓

勺一勺夏天

吹进嘴里的海风是咸的

远处港口鸣笛的声音是甜的

妈妈手里边的蒲扇随着阳光晃动一下一下

半睡半醒的孩童

思绪走了很远很远

随着芋冰小贩的铃铛声渐进

原本寂静的小巷里喧闹声一片

睡眼惺忪的小鬼们

团团围住推车

痴痴地望着小贩手里的黄铜冰勺

吃冰,无疑是奔着射冰去的

吃冰之前的吆喝对赌

像是一场豪气万千的对弈

推车上装着冰块和食材的木桶

边上还有一木制圆盘

上面若干等分

每等分言明芋冰大小

「射芋冰」

小孩拿着小镖

拿捏着手臂的力度和射击的远程

簌簌地射在圆盘上

射中哪分便拿哪分

手里的零钱全部进了小贩的口袋

只能暗自下决心,明天要赢回来吃很多冰

一面又舍不得离去

望着同伴手里的芋冰

咽了咽口水

小贩从木箱中拿出一大块晶亮的冰块

轧入刨冰机中

飞快地摇转着手把

那冰屑像雪花般,一片一片飞落盘中

堆积成一座小山

(这是1957-59年间美军顾问团里的美国人在台湾街头拍的图片

在严热的台湾街头美国人被卖芋冰的小贩吸引

芋冰是这种冰的统称,除了芋头口味还有有牛奶.酸梅.巧克力.芭乐等多种口味

卖芋冰小贩沿街叫卖,也会拿着一个小皮球改的"BA~BU~"

发出BA~BU~BA~BU的声音招揽生意

小孩子听到BA~BU ~BA~BU是抗拒不了诱惑的)

小贩手里握着的那把黄铜冰勺

手把总是摩擦得锃亮

圆勺用力刮过坚硬的芋冰时发出嗤嗤如削铁器的闷响

再在木桶边缘抹去多余的芋冰

手指一捏

芋冰球咯嚓一声

落在碎冰上

四果冰、粉圆冰、仙草冰、爱玉冰、米苔目

吃上一口

融化一整个夏天

敲打一甲子的铜勺时光

台湾的铜冰勺技艺由日本传入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迎鼎盛时期

为了满足各个行业的需求

冰勺师傅打造了27种尺寸

最小尺寸买给汤圆档口

最大尺寸卖给肉丸档口

一把冰勺

需经常用细砂纸摩挲

再用冷水清洗

保养得当

它是一代一代的传承

当台湾以机器生产白铁冰勺

快速批量生产

而且价格便宜不少

很多冰勺师傅放弃铜勺制作工艺

转行谋生去了

目前全台湾只剩下一位80多岁的阿公还在坚持

但年事已高

慢慢做不动了

年轻一代不喜欢这门又苦又累不赚钱的行当

阿公能做一只是一只

哪天做不动了

就歇息

制作冰勺时

阿公需连续在板凳上坐几个小时

一心专注

烧得滚烫的烙铁、盐酸

没停过的瓦斯炉、焊锡

每分每秒都在与危险打交道

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怎么行?

一场「嘶嘶」的战役在这个工作室里蔓延

阿公徒手握着烧红的烙铁往铜球边不停触碰

指尖上的高温游走

没有几十年沉淀的功夫

不敢轻易动手

除了这些皮肉苦,许多细节相当精工,尤其最后几个步骤,他使用的「手动钻孔器」,那是一支半个人高十字状的棒子,用单手上下使力才能让棒身扭转的绳结带动钻头钻孔,身材瘦小的他,必须用尽全身力气才使得动那支手动钻孔器为铜片钻出极小的孔洞,且需大力使劲却不能偏差,得十分精准,不然便前功尽弃。

这步骤要重复好几次,孔洞与孔洞之间必须穿过小铜条,他不断校正孔洞,气定神闲的表情变得锐利有神,眉宇之间有股一生悬命的气势,让人心生敬畏。

曾有人问阿公

铜冰勺和白铁冰勺哪一个更好用

阿公随手抓起手边的冰勺

「铜做的挖起来比较干净,不会有残冰。」

因铜本身具有极佳的延展性

制作时可以让刮条与勺子完全密合

使其能完全刮除勺底的雪糕

密合与否

需要阿公一槌一槌地打造出来

复兴的铜器技艺

打造一个铜器

从雏形加工、回火、塑形、精细加工、焊接到清洗抛光

过程及其繁琐复杂

以敲打环节为例

一件好的铜器成品

至少要敲到10万次才能成型

说起西关铜器

人们便会想到凉茶铺里的大铜壶

旧时西关

铜器曾是广州人家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

铜壶、铜水煲、铜碗、铜锅、铜算盘等等

几乎是大户人家中家家必备的「镇宅」生活器皿

不过它持续的好景并不长

1958年,国家将铜统一收归国有

「西关打铜」盛况几近绝迹

直至近几年才慢慢复苏

打铜技艺

还可与其他的生活美学相结合

使原本笨重的形象变得更为轻盈柔美

抑或是通过塑造工艺品形象

将打铜技艺升华...

千锤方成器、百载有余温

本可以传承的美好

不应该让它断层

铜冰勺技艺濒临绝迹

这将会是一个时代的遗憾

下班后的我

真想来一铜勺芋冰啊...

拾方(ID:shifangwh)

这里是拾方,我们关注传统手工艺,希望能为它们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勺芋冰,一勺台湾记忆味道

打造一个铜器,从雏形加工、回火、塑形、精细加工、焊接到清洗抛光,过程及其繁琐复杂。

当北方的童鞋已穿上羽绒服

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

南方的小伙伴们

特别是广东一带

我们还是短裤,背心,比基尼,沙滩,雪糕...

对四季爱恨分明的人

总有自己的一套理由

这些人往往占了极少数一部分

大多数人,热成狗时盼着大雪纷飞

在冬天里冷得瑟瑟发抖时,又想在三十几度的海边过个暖冬

对于吃货来说

一切选择问题都变得特别简单

只要有冰可以吃

过哪个季节都无所谓

勺一勺夏天

吹进嘴里的海风是咸的

远处港口鸣笛的声音是甜的

妈妈手里边的蒲扇随着阳光晃动一下一下

半睡半醒的孩童

思绪走了很远很远

随着芋冰小贩的铃铛声渐进

原本寂静的小巷里喧闹声一片

睡眼惺忪的小鬼们

团团围住推车

痴痴地望着小贩手里的黄铜冰勺

吃冰,无疑是奔着射冰去的

吃冰之前的吆喝对赌

像是一场豪气万千的对弈

推车上装着冰块和食材的木桶

边上还有一木制圆盘

上面若干等分

每等分言明芋冰大小

「射芋冰」

小孩拿着小镖

拿捏着手臂的力度和射击的远程

簌簌地射在圆盘上

射中哪分便拿哪分

手里的零钱全部进了小贩的口袋

只能暗自下决心,明天要赢回来吃很多冰

一面又舍不得离去

望着同伴手里的芋冰

咽了咽口水

小贩从木箱中拿出一大块晶亮的冰块

轧入刨冰机中

飞快地摇转着手把

那冰屑像雪花般,一片一片飞落盘中

堆积成一座小山

(这是1957-59年间美军顾问团里的美国人在台湾街头拍的图片

在严热的台湾街头美国人被卖芋冰的小贩吸引

芋冰是这种冰的统称,除了芋头口味还有有牛奶.酸梅.巧克力.芭乐等多种口味

卖芋冰小贩沿街叫卖,也会拿着一个小皮球改的"BA~BU~"

发出BA~BU~BA~BU的声音招揽生意

小孩子听到BA~BU ~BA~BU是抗拒不了诱惑的)

小贩手里握着的那把黄铜冰勺

手把总是摩擦得锃亮

圆勺用力刮过坚硬的芋冰时发出嗤嗤如削铁器的闷响

再在木桶边缘抹去多余的芋冰

手指一捏

芋冰球咯嚓一声

落在碎冰上

四果冰、粉圆冰、仙草冰、爱玉冰、米苔目

吃上一口

融化一整个夏天

敲打一甲子的铜勺时光

台湾的铜冰勺技艺由日本传入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迎鼎盛时期

为了满足各个行业的需求

冰勺师傅打造了27种尺寸

最小尺寸买给汤圆档口

最大尺寸卖给肉丸档口

一把冰勺

需经常用细砂纸摩挲

再用冷水清洗

保养得当

它是一代一代的传承

当台湾以机器生产白铁冰勺

快速批量生产

而且价格便宜不少

很多冰勺师傅放弃铜勺制作工艺

转行谋生去了

目前全台湾只剩下一位80多岁的阿公还在坚持

但年事已高

慢慢做不动了

年轻一代不喜欢这门又苦又累不赚钱的行当

阿公能做一只是一只

哪天做不动了

就歇息

制作冰勺时

阿公需连续在板凳上坐几个小时

一心专注

烧得滚烫的烙铁、盐酸

没停过的瓦斯炉、焊锡

每分每秒都在与危险打交道

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怎么行?

一场「嘶嘶」的战役在这个工作室里蔓延

阿公徒手握着烧红的烙铁往铜球边不停触碰

指尖上的高温游走

没有几十年沉淀的功夫

不敢轻易动手

除了这些皮肉苦,许多细节相当精工,尤其最后几个步骤,他使用的「手动钻孔器」,那是一支半个人高十字状的棒子,用单手上下使力才能让棒身扭转的绳结带动钻头钻孔,身材瘦小的他,必须用尽全身力气才使得动那支手动钻孔器为铜片钻出极小的孔洞,且需大力使劲却不能偏差,得十分精准,不然便前功尽弃。

这步骤要重复好几次,孔洞与孔洞之间必须穿过小铜条,他不断校正孔洞,气定神闲的表情变得锐利有神,眉宇之间有股一生悬命的气势,让人心生敬畏。

曾有人问阿公

铜冰勺和白铁冰勺哪一个更好用

阿公随手抓起手边的冰勺

「铜做的挖起来比较干净,不会有残冰。」

因铜本身具有极佳的延展性

制作时可以让刮条与勺子完全密合

使其能完全刮除勺底的雪糕

密合与否

需要阿公一槌一槌地打造出来

复兴的铜器技艺

打造一个铜器

从雏形加工、回火、塑形、精细加工、焊接到清洗抛光

过程及其繁琐复杂

以敲打环节为例

一件好的铜器成品

至少要敲到10万次才能成型

说起西关铜器

人们便会想到凉茶铺里的大铜壶

旧时西关

铜器曾是广州人家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

铜壶、铜水煲、铜碗、铜锅、铜算盘等等

几乎是大户人家中家家必备的「镇宅」生活器皿

不过它持续的好景并不长

1958年,国家将铜统一收归国有

「西关打铜」盛况几近绝迹

直至近几年才慢慢复苏

打铜技艺

还可与其他的生活美学相结合

使原本笨重的形象变得更为轻盈柔美

抑或是通过塑造工艺品形象

将打铜技艺升华...

千锤方成器、百载有余温

本可以传承的美好

不应该让它断层

铜冰勺技艺濒临绝迹

这将会是一个时代的遗憾

下班后的我

真想来一铜勺芋冰啊...

拾方(ID:shifangwh)

这里是拾方,我们关注传统手工艺,希望能为它们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