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王珮瑜:我只是京剧的一扇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王珮瑜:我只是京剧的一扇窗

喜欢张国荣,喜欢程蝶衣,却更想做段小楼。

11岁一鸣惊人,

却不想当“孟小冬第二”。

毫不犹豫离开体制,

为了当梅兰芳那样的老板。

喜欢张国荣,喜欢程蝶衣,

却更想做段小楼。

我在台上挥了1641次胡子,第367次的时候,他们开始叫我“瑜老板”。

——王珮瑜

作者:桃子

1

王珮瑜,女,京剧老生演员,余派第四代传人。票友称一声“瑜老板”,京剧界人赞一声“小冬皇”。

初看到“ 瑜老板”,是在综艺节目《奇葩大会》。

一袭红扣黑底长袍,短发油头,由于经常戴发套,发际线明显往后靠,开口声音很低,标准的帅T的打扮。

王珮瑜上台教了一个三级韵,“惊提、怒沉、喜展眉”,扎实的功底和讲解的亲切,让台下的蔡康永、何炅夸赞不已。

在最近的《朗读者》中,王珮瑜朗诵了一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其他嘉宾不同的是,王珮瑜用了京剧韵白。

女娇娥 ,小身材,但一首古音念出豪放词,却是荡气回肠、余音阵阵。

电影《梅兰芳》里,章子怡和黎明那段经典的对手戏,为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配唱的,正是王珮瑜。

电影《梅兰芳》剧照

清末民国,高官富豪为捧戏子,一掷千金。《大宅门》里,白玉婷一生未嫁,许身万筱菊的照片。

我本以为那都是杜撰,可看到王珮瑜穿一身素色长袍,一副无框方眼镜,手握一把纸扇。我想,或许那都是真的。

2

王珮瑜开始京剧学习,并不是童子功。幼时学评弹,到了11岁她才改学京剧。然而只学了2个月的时间,一出《钓金龟》拿下了江苏省票友大赛的第一名。这只是一项省内业余比赛,小打小闹。

“就每一个人,在生命阶段出现的人,你从事的工作,你做的所有决定,实际上在你的生命的轨迹当中,每个节点都有一个注定。”

王珮瑜的这个节点就是范石人先生。在比赛过后,范石人先生主动表示要帮她改习老生。

当时的王珮瑜不过10岁出头,很难说对京剧老生能有多热爱,也不明白这个决定对以后的自己来说是否合适。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生来便能够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这种人真是太幸运,也太少了。

 

在十几岁的时候老师当时就斩钉截铁地对她说:

“你就应该唱戏,你就应该唱老生,你就应该选余派,你就应该是余派的第几代传人,你就应该成为继孟小冬以后的又一个坤生,女老生。”

王珮瑜说,好。

也许这就是一见钟情。

初二,王珮瑜报考上海戏曲学校,要学老生。

当时建国之后,所有的戏曲专业都不招女老生,就是男演男,女演女。纵然所有的考官都给了很高的得分,却最终不录取。

听到这样的落选结果,王珮瑜内心很沮丧。明明是一个唾手可得的东西,却失之交臂。

这时,范石人便同他的公子,上海京剧院琴师范文硕一道参与斡旋,终使有关部门收回成命,破格录取。

王珮瑜成了建国以后培养的第一位京剧女老生。

3

成名简直就是受刑。

在我们眼里,王珮瑜十八岁赢得了“小孟小冬”的名号;京剧界泰斗名师梅葆玖、谭元寿等人无不对她赞赏有加;二十五岁年纪轻轻就担任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一时风头无二。

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戏是皮肉苦,身心苦,就算最后你唱出来,还是可能没饭吃。

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绕着操场跑圈,然后是练早功,压腿,打飞脚、跑圆场......完了之后学文化课。而在学戏的100个人里,大部分人转行,到最后出现在节目单里可能就是那么一两个人,还是演个小配角。

电影《霸王别姬》里,小赖子逃出去看戏,忽然他张嘴大哭:“他们是怎么成角儿的啊?那得挨多少打啊?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角儿啊?”

有时候王珮瑜也戏言:我都不用挨打,也能成角儿,真是太幸运了。有些人就是这样顺风顺水,唱戏天资过人也好,老天故意赏碗饭吃也好。

可是王珮瑜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

在每一次演出前,她都会习惯性的焦虑,甚至每一次上台前都会紧张到手指冰冷。

在1998年的某场演出中,王珮瑜唱一出熟到不能再熟的戏,唱到一半,竟然忘词了。王珮瑜在台上停住了。那天观众并没有喝倒彩,毕竟戏迷们捧着她啊。

回到后台的王珮瑜默默卸妆,当时的校长走进化妆间,只说了一句:“你不能出错啊!”

后来她回忆起那天:晚上回学校,下大雨。雨水就顺着脸流,我围着操场走了很多圈,觉得这雨水怎么就不能洗干净我犯的错误呢?

梅兰芳在自传里也提过,晚年的自己每一次上台都像上刑场一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你了解的越多,越爱这行,就越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怕对不起观众,对不起师父,对不起祖师爷。

4

有一种傲气,叫少年成名。

如果说25岁的王珮瑜是春风得意。26岁之后的王珮瑜就是初尝挫败。

那一年她从上海京剧院出来,去单干。脱离体制,一时之间让圈内人侧目。《新民晚报》在文化版头条登出消息,称王珮瑜“扔掉铁饭碗,誓死不回头”。

王珮瑜不想在团里做个劳务分配的演员,对于心高气傲的王珮瑜来说这真是太憋屈了。

“梅兰芳是角儿,有票房,那就做老板,吹拉弹唱四梁八柱都是你养。现在?院长、党委书记……可他们说了也不算,上面还有老板。”

虽然戏迷们称她一声“瑜老板”,可“挑班的才算真老板。”她想做的是像梅兰芳那样养活一个戏班子的老板,名副其实的剧团老板。名角挑班,自己有资源,有名气,有经验,何愁戏迷不买账呢?

王珮瑜跟房地产的一个长辈借了套140平米的房子做工作室,红红火火地干起来。可一谈合作,却遭到拒绝。

“剧场、道具、灯光、服装、舞美、配戏的演员,全都是体制内的。你已经变成体制外了,怎么合作?领导挽留你,你却不辞而别,伤了他的心。当你再回去和他谈生意,谁会理你呢?你得扛这些冷眼旁观。”

房子交不起房租被收。这么快就走投无路,王珮瑜是真没想到。那段时间她陷入失眠,胖了30斤。

有一天她坐在电脑面前,朋友坐在身后看了她好一会儿。“珮瑜啊,演员在舞台上,是给观众一个性幻想的对象。你这样,还有谁会来看你呢?”

王珮瑜觉得自己真的到了连朋友都看不下去的地步。她一个人去减肥,在经过半年的思想斗争后,她又回到京剧院。

事后,她这样讲:“体制不太可能为每一个个人做出完整细致的全盘规划;个人脱离体制的话做事情难上加难。”一个“难上加难”让她收起了自己的傲气。

王珮瑜在年轻时,骄傲地说自己“不做孟小冬第二,只做王珮瑜第一”。现在每次接受采访,却一脸诚恳地说,自己只是京剧的传播者。

人如其名,别无分号

5

傲气的人,也会害怕。

从少女到中年,王珮瑜总有超乎常人的孤独。很小的时候王珮瑜就觉得自己既不是男孩子,也不是女孩子。

跟男孩子在一起,嫌他们脏兮兮的。跟女孩子在一起,玩洋娃娃,又是多无聊。

2008年3月20日,老师王思及去世。近几年,启蒙老师范石人、梅派京剧大师梅葆玖等老人也相继离世。

他们的离开,王珮瑜开始恐惧,之前练功也好,老师都会在旁边监督。现在一下子没了老师,没了这些前辈,王珮瑜开始不安起来。

“25岁的时候,我觉得被人理解是耻辱,就算表现出来是谦卑,那也是做出来的姿态。可30岁一过,前面的老人一走,就真的是孤单……

因为怕孤独,所以我表现出一种很和蔼可亲的、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的状态,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京剧。”

6

如今,我只是京剧的一扇窗。

王珮瑜老生扮相

王珮瑜感慨:现在硬件条件好了,可是那些唱戏的大家却没了。

而自己是否能挑起京剧的大梁?面对观众的期待,王珮瑜心中更多的是忐忑。

伍子胥扮相

满堂喝彩,一票难求。可要成为梅兰芳那样的大家,又谈何容易啊。

有次为《张松献图》定制新服装,王珮瑜专程跑苏州量身、选料、定图案。她看到西百花巷剧装厂的老宅里七八位老绣娘正在挥舞绣针。

那是最老的绣活儿,不用机器,不用灯光,全靠一针一线在有限的时光完成。

王珮瑜用吴语问她们:“阿姨啊,乃个妮子囡嗯阿学苏绣”?(阿姨,您家女儿有学苏绣吗?)

其中一个阿姨缓缓抬起头笑答:“伊笃勿肯学格!”(她不肯学这个!)

@王珮瑜

有多少老手艺走着走着,忽然就没了。而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实在薄弱。何况还是在体制内,适者生存,要变化实在不易。

守着一小嘬儿老戏迷,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加入,这个圈子还怎么玩,才能有生气呢?

王珮瑜决定曲线救国,先让年轻人喜欢她,再去了解京剧。

“我做的事,不是为了戏曲‘洋气’,而是为自己、为戏曲,找到新的生命力。”

她开过公开课,做过京剧和吉他混搭演出,京剧和相声混搭演出。办京剧清音会,别人都是清唱、不扮戏、不着戏服。可她偏偏要跟观众互动,背后大屏幕弹幕不断。

尝试京剧VR版《游龙戏凤》,把那段你我熟知和喜爱的红炉暖酒 “海棠物语”通过360全景展示。

@瑜音社

很快,许多年轻人即便对京剧不甚了解也喜欢上了王珮瑜,微博上粉丝直接留言:王珮瑜,我要睡你!

可京剧圈内,王珮瑜也招来了不少非议:

大言不惭!跳梁小丑!口出狂言!你算什么东西?!也配代表京剧?

对此,王珮瑜这样回答:“如果我还是只会唱戏,那么心胸就会陷于其中。当别人把这点骄傲戳破时,我就死掉了。”

从剧场中跳出来,把有缘分的年轻人引进来,这是王珮瑜现在更愿意做的事。

7

看到王珮瑜总会让人想到《霸王别姬》。

王珮瑜这么讲,自己很喜欢张国荣,也喜欢他演的程蝶衣。那种戏如人生的状态特别好。

可是如果非要在程蝶衣和段小楼选择一个,王珮瑜说:

“我更尊重程蝶衣,但在现实中可能会变成段小楼。程蝶衣爱戏,可是太痴。要把京剧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任重道远。恐怕还需要段小楼那样的人。”

- EN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王珮瑜:我只是京剧的一扇窗

喜欢张国荣,喜欢程蝶衣,却更想做段小楼。

11岁一鸣惊人,

却不想当“孟小冬第二”。

毫不犹豫离开体制,

为了当梅兰芳那样的老板。

喜欢张国荣,喜欢程蝶衣,

却更想做段小楼。

我在台上挥了1641次胡子,第367次的时候,他们开始叫我“瑜老板”。

——王珮瑜

作者:桃子

1

王珮瑜,女,京剧老生演员,余派第四代传人。票友称一声“瑜老板”,京剧界人赞一声“小冬皇”。

初看到“ 瑜老板”,是在综艺节目《奇葩大会》。

一袭红扣黑底长袍,短发油头,由于经常戴发套,发际线明显往后靠,开口声音很低,标准的帅T的打扮。

王珮瑜上台教了一个三级韵,“惊提、怒沉、喜展眉”,扎实的功底和讲解的亲切,让台下的蔡康永、何炅夸赞不已。

在最近的《朗读者》中,王珮瑜朗诵了一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其他嘉宾不同的是,王珮瑜用了京剧韵白。

女娇娥 ,小身材,但一首古音念出豪放词,却是荡气回肠、余音阵阵。

电影《梅兰芳》里,章子怡和黎明那段经典的对手戏,为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配唱的,正是王珮瑜。

电影《梅兰芳》剧照

清末民国,高官富豪为捧戏子,一掷千金。《大宅门》里,白玉婷一生未嫁,许身万筱菊的照片。

我本以为那都是杜撰,可看到王珮瑜穿一身素色长袍,一副无框方眼镜,手握一把纸扇。我想,或许那都是真的。

2

王珮瑜开始京剧学习,并不是童子功。幼时学评弹,到了11岁她才改学京剧。然而只学了2个月的时间,一出《钓金龟》拿下了江苏省票友大赛的第一名。这只是一项省内业余比赛,小打小闹。

“就每一个人,在生命阶段出现的人,你从事的工作,你做的所有决定,实际上在你的生命的轨迹当中,每个节点都有一个注定。”

王珮瑜的这个节点就是范石人先生。在比赛过后,范石人先生主动表示要帮她改习老生。

当时的王珮瑜不过10岁出头,很难说对京剧老生能有多热爱,也不明白这个决定对以后的自己来说是否合适。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生来便能够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这种人真是太幸运,也太少了。

 

在十几岁的时候老师当时就斩钉截铁地对她说:

“你就应该唱戏,你就应该唱老生,你就应该选余派,你就应该是余派的第几代传人,你就应该成为继孟小冬以后的又一个坤生,女老生。”

王珮瑜说,好。

也许这就是一见钟情。

初二,王珮瑜报考上海戏曲学校,要学老生。

当时建国之后,所有的戏曲专业都不招女老生,就是男演男,女演女。纵然所有的考官都给了很高的得分,却最终不录取。

听到这样的落选结果,王珮瑜内心很沮丧。明明是一个唾手可得的东西,却失之交臂。

这时,范石人便同他的公子,上海京剧院琴师范文硕一道参与斡旋,终使有关部门收回成命,破格录取。

王珮瑜成了建国以后培养的第一位京剧女老生。

3

成名简直就是受刑。

在我们眼里,王珮瑜十八岁赢得了“小孟小冬”的名号;京剧界泰斗名师梅葆玖、谭元寿等人无不对她赞赏有加;二十五岁年纪轻轻就担任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一时风头无二。

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戏是皮肉苦,身心苦,就算最后你唱出来,还是可能没饭吃。

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绕着操场跑圈,然后是练早功,压腿,打飞脚、跑圆场......完了之后学文化课。而在学戏的100个人里,大部分人转行,到最后出现在节目单里可能就是那么一两个人,还是演个小配角。

电影《霸王别姬》里,小赖子逃出去看戏,忽然他张嘴大哭:“他们是怎么成角儿的啊?那得挨多少打啊?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角儿啊?”

有时候王珮瑜也戏言:我都不用挨打,也能成角儿,真是太幸运了。有些人就是这样顺风顺水,唱戏天资过人也好,老天故意赏碗饭吃也好。

可是王珮瑜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

在每一次演出前,她都会习惯性的焦虑,甚至每一次上台前都会紧张到手指冰冷。

在1998年的某场演出中,王珮瑜唱一出熟到不能再熟的戏,唱到一半,竟然忘词了。王珮瑜在台上停住了。那天观众并没有喝倒彩,毕竟戏迷们捧着她啊。

回到后台的王珮瑜默默卸妆,当时的校长走进化妆间,只说了一句:“你不能出错啊!”

后来她回忆起那天:晚上回学校,下大雨。雨水就顺着脸流,我围着操场走了很多圈,觉得这雨水怎么就不能洗干净我犯的错误呢?

梅兰芳在自传里也提过,晚年的自己每一次上台都像上刑场一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你了解的越多,越爱这行,就越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怕对不起观众,对不起师父,对不起祖师爷。

4

有一种傲气,叫少年成名。

如果说25岁的王珮瑜是春风得意。26岁之后的王珮瑜就是初尝挫败。

那一年她从上海京剧院出来,去单干。脱离体制,一时之间让圈内人侧目。《新民晚报》在文化版头条登出消息,称王珮瑜“扔掉铁饭碗,誓死不回头”。

王珮瑜不想在团里做个劳务分配的演员,对于心高气傲的王珮瑜来说这真是太憋屈了。

“梅兰芳是角儿,有票房,那就做老板,吹拉弹唱四梁八柱都是你养。现在?院长、党委书记……可他们说了也不算,上面还有老板。”

虽然戏迷们称她一声“瑜老板”,可“挑班的才算真老板。”她想做的是像梅兰芳那样养活一个戏班子的老板,名副其实的剧团老板。名角挑班,自己有资源,有名气,有经验,何愁戏迷不买账呢?

王珮瑜跟房地产的一个长辈借了套140平米的房子做工作室,红红火火地干起来。可一谈合作,却遭到拒绝。

“剧场、道具、灯光、服装、舞美、配戏的演员,全都是体制内的。你已经变成体制外了,怎么合作?领导挽留你,你却不辞而别,伤了他的心。当你再回去和他谈生意,谁会理你呢?你得扛这些冷眼旁观。”

房子交不起房租被收。这么快就走投无路,王珮瑜是真没想到。那段时间她陷入失眠,胖了30斤。

有一天她坐在电脑面前,朋友坐在身后看了她好一会儿。“珮瑜啊,演员在舞台上,是给观众一个性幻想的对象。你这样,还有谁会来看你呢?”

王珮瑜觉得自己真的到了连朋友都看不下去的地步。她一个人去减肥,在经过半年的思想斗争后,她又回到京剧院。

事后,她这样讲:“体制不太可能为每一个个人做出完整细致的全盘规划;个人脱离体制的话做事情难上加难。”一个“难上加难”让她收起了自己的傲气。

王珮瑜在年轻时,骄傲地说自己“不做孟小冬第二,只做王珮瑜第一”。现在每次接受采访,却一脸诚恳地说,自己只是京剧的传播者。

人如其名,别无分号

5

傲气的人,也会害怕。

从少女到中年,王珮瑜总有超乎常人的孤独。很小的时候王珮瑜就觉得自己既不是男孩子,也不是女孩子。

跟男孩子在一起,嫌他们脏兮兮的。跟女孩子在一起,玩洋娃娃,又是多无聊。

2008年3月20日,老师王思及去世。近几年,启蒙老师范石人、梅派京剧大师梅葆玖等老人也相继离世。

他们的离开,王珮瑜开始恐惧,之前练功也好,老师都会在旁边监督。现在一下子没了老师,没了这些前辈,王珮瑜开始不安起来。

“25岁的时候,我觉得被人理解是耻辱,就算表现出来是谦卑,那也是做出来的姿态。可30岁一过,前面的老人一走,就真的是孤单……

因为怕孤独,所以我表现出一种很和蔼可亲的、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的状态,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京剧。”

6

如今,我只是京剧的一扇窗。

王珮瑜老生扮相

王珮瑜感慨:现在硬件条件好了,可是那些唱戏的大家却没了。

而自己是否能挑起京剧的大梁?面对观众的期待,王珮瑜心中更多的是忐忑。

伍子胥扮相

满堂喝彩,一票难求。可要成为梅兰芳那样的大家,又谈何容易啊。

有次为《张松献图》定制新服装,王珮瑜专程跑苏州量身、选料、定图案。她看到西百花巷剧装厂的老宅里七八位老绣娘正在挥舞绣针。

那是最老的绣活儿,不用机器,不用灯光,全靠一针一线在有限的时光完成。

王珮瑜用吴语问她们:“阿姨啊,乃个妮子囡嗯阿学苏绣”?(阿姨,您家女儿有学苏绣吗?)

其中一个阿姨缓缓抬起头笑答:“伊笃勿肯学格!”(她不肯学这个!)

@王珮瑜

有多少老手艺走着走着,忽然就没了。而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实在薄弱。何况还是在体制内,适者生存,要变化实在不易。

守着一小嘬儿老戏迷,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加入,这个圈子还怎么玩,才能有生气呢?

王珮瑜决定曲线救国,先让年轻人喜欢她,再去了解京剧。

“我做的事,不是为了戏曲‘洋气’,而是为自己、为戏曲,找到新的生命力。”

她开过公开课,做过京剧和吉他混搭演出,京剧和相声混搭演出。办京剧清音会,别人都是清唱、不扮戏、不着戏服。可她偏偏要跟观众互动,背后大屏幕弹幕不断。

尝试京剧VR版《游龙戏凤》,把那段你我熟知和喜爱的红炉暖酒 “海棠物语”通过360全景展示。

@瑜音社

很快,许多年轻人即便对京剧不甚了解也喜欢上了王珮瑜,微博上粉丝直接留言:王珮瑜,我要睡你!

可京剧圈内,王珮瑜也招来了不少非议:

大言不惭!跳梁小丑!口出狂言!你算什么东西?!也配代表京剧?

对此,王珮瑜这样回答:“如果我还是只会唱戏,那么心胸就会陷于其中。当别人把这点骄傲戳破时,我就死掉了。”

从剧场中跳出来,把有缘分的年轻人引进来,这是王珮瑜现在更愿意做的事。

7

看到王珮瑜总会让人想到《霸王别姬》。

王珮瑜这么讲,自己很喜欢张国荣,也喜欢他演的程蝶衣。那种戏如人生的状态特别好。

可是如果非要在程蝶衣和段小楼选择一个,王珮瑜说:

“我更尊重程蝶衣,但在现实中可能会变成段小楼。程蝶衣爱戏,可是太痴。要把京剧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任重道远。恐怕还需要段小楼那样的人。”

- EN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