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财财的朋友圈被山东聊城的一起“辱母杀人案”刷了屏。各种讨论层出不穷,其中,“高利贷”成为高频词。
提到高利贷,大家是不是觉得挺吓人的?马上能联想到港片里的古惑仔们在垃圾巷里死揍欠财务公司巨款又还不上的穷屌丝。
其实,高利贷并不是我们刻板印象里的那种形象。今天,财财就和大家说说那些有关高利贷的事情。
一、何为高利贷?
首先,我们要先弄明白高利贷究竟是什么?
二、高利贷历史悠久
说起高利贷的历史,那是十分悠久!
据财财了解,高利贷这种经济形式在我国延绵千年,大多时候它游离在金融法规之外,隐藏在生活的角落中。
高利贷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是信用的基本形式。
有人说,中国的封建历史,也是一部高利贷的历史。
史书中关于借贷牟取暴利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史记》中。
汉景帝三年,为平定诸侯叛乱,需要大量经费。汉朝将领不得不去向商人借高利贷。但是,一些商人担忧战乱不能平息,不愿意借钱。
当时,有个叫无盐式的土豪表示愿意借钱,但要求10倍利息。结果,三个月后吴楚之乱得到了平定,无盐式如期收回本金,一举成为长安巨富。
由此,放高利贷便成为西汉官僚家族取得财产的主要途径之一。用汉书的原话是“依其权利,佘贷郡国,人莫敢负”。
所以咱们现在的高利贷,老祖宗早就玩烂了。
到了南北朝期间,除了民间高利贷很繁盛之外。当时南北朝佛教非常盛行,皇帝经常带头去施舍。导致许多寺庙非常富有。这个时候那些和尚就开始靠钱生钱,做起了高利贷的生意。
随后的朝代里,高利贷就更流行了。这里就不赘述了,毕竟财财不是什么历史学家。
我们回头来看看,为什么会出现高利贷。《管子·治国》中这么分析:
说白了就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农民就会周转不灵,就要依靠高利贷。而高利贷就是个大坑,一旦进去了,"破家散族"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所谓进坑容易出坑难啊。
三、新中国以来的高利贷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高利贷”一度销声匿迹,那些旧社会放贷的大地主、流氓头子都被镇压,被批斗,连上海滩“一霸”黄金荣都被罚去扫街,这个罪恶的生意好像走到了尽头。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利贷”死灰复燃,改头换面、重新包装,换了一身行头,披着“民间借贷”的合法外衣重新回到世界上。
四、哪些人在放贷?
五、哪些人在借高利贷?
1、非生产性借贷:由于疾病、婚丧嫁娶、子女学费、日常家用等原因,贫苦的人们无力支付,从而去借高利贷;
2、在经济市场化、各类个体商户、小企业大量涌现的今天,高利贷已经不再纯粹是非生产性的。
很多借贷者是为了解决企业资金困难。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2434家民营企业融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近4%民企的部分流动资金来自高利贷。其中有近l%企业流动资金中25%以上是靠高利贷筹措的。
在农村中有些高利贷也有生产性,比如为了满足向非农业过渡,如外出打工、做小本买卖等所需资本。
六、高利贷为什么会存在
有小伙伴要说,高利贷既然这么多争议,那我们不借了行不行?如果就这样简单的思考,那财财只能说图样图森破了。高利贷既然存在了这么多年,那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了。下面财财就来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下高利贷为什么会存在。
1、供求理论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高利贷首先满足了供求理论。
当一个想借钱的时候,其它的个人贷款一般都要求有抵押物,虽然有少数银行提供不需要任何抵押物的信用贷款。但只面对银行认定的一些特定优质客户。银行的高门槛拦住不少人。
2、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信息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 , 信息不对称损害信贷市场的效率。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是指放贷前 , 贷款者不能有效甄别安全的借款者和有风险的借款者。
当逆向选择发生时 , 向这两类借款者收取相同的利率会造成安全的借款者补贴有风险的借款者。
如果逆向选择变得很严重 , 将会使安全的借款者被挤出信贷市场。
也就是说,本来利率低的借款者就这么被挤出市场了,剩下的就是一些高利贷了。
道德风险包括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两部分。事前道德风险是指贷款者不能有效阻止借款者从事高风险的活动 , 从而给贷款者带来损失。事后道德风险是指项目完成后 , 由于贷款者不了解项目的最终结果 , 从而导致借款者违约。
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最常见方式是借款者提供抵押品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借款者不能提供足够的抵押品,这也就给高利贷留下了生存空间。
3、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由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通过修正最大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发展而来的。
其中,有一个观点为: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称之为“反射效应”。
对于借款者而言,在当前的困境和借高利贷之间,不少人会选择 “赌一把”,也许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让资金周转过来,走向康庄大道。
很多人都知道高利贷碰不得,也许大部分人都会落入高利贷的圈套中,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称之为“迷恋小概率事件”。
最后财财要说,高利贷虽然能解决一时之急,但是逆天的利率,会让大部分借款者难以维持。“越借越穷”并不是一个笑话。
【云掌财经】ID:yunzhangcaijing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