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句妄言,一条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句妄言,一条命

妄言可怕,浮生多难。

滚滚红尘,皆是情义过客

人动如烟,难料浮世舛命

作者:大西洋的一条咸鱼

听说女子世间风闻的时候,我们常说,红颜薄命。

好像漂亮的女人就该命途多舛一样。

隐藏在精致眉眼和才女名声背后的落寞心事,都被打包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被人们传来传去。可是那些模糊的故事,也曾是无数次真实的哀痛。

玉殒香消

最初知道“香消玉殒”这一词,便是从关于阮玲玉的报道里看来的。

看了她的照片,读过她的际遇,我不合时宜地认为,也只有“香消玉殒”这一词能配得上她的离去。

阮玲玉,一个时代的电影皇后,万千影迷心中的女神,却在最绽放的年纪,25岁,就自绝于人世。

每每看到她柳叶眉下一双流溢着淡淡愁绪的笑眼,便会觉得红颜薄命的辛苦。

她笑起来的时候,少女一般;抬眼那瞬间,又柔弱地令人心动。

因为阮玲玉的电影都是默片,所以一颦一笑都要有情感流露。而阮玲玉在电影中流露出的悲剧气质是自然天成的。

自小寄人篱下,遇到纨绔少爷张达民,初尝爱情,没想到男方是一个寄生的无赖。不堪纠缠的她不小心陷入了风流商人唐季珊的甜蜜圈,却又再次被这个利益至上的男人所伤害。

电影《阮玲玉》

在张唐二人身边无处可栖的阮玲玉想追随彼此爱慕的蔡楚生去他乡,没想到对方的退却伤透了自己的心。被一再辜负,就容易心灰意冷。

她的容貌和身姿,在灯红酒绿的名利场,被轻视和利用。一腔真情无处寄托,如风卷落红,瓦间碎玉,留下惋而怜惜的悲伤。

传言阮玲玉在自杀前留下一封“人言可畏,我何罪之有?”的遗书,让当时的世人唏嘘不已,甚至还有女影迷随她命赴黄泉。

虽然后来有人曝出阮玲玉那封“人言可畏”的遗书是假的,是唐季珊伪造的,但正如鲁迅在《论人言可畏》中说的那样,世人对她私生活的流言蜚语,小报的人身攻击,也是压在阮玲玉忧郁情绪上的一摞稻草。看似无形,却毫不留情。

阮玲玉自己说:“假如我要当一个很有名,我要当一个神话,我便会在我最美、最锋芒的时候死去。”这样的神话,她做到了。

佳人香消玉殒,世间便再无阮玲玉那样媚入骨髓的女人。

坠入风尘

《魂断蓝桥》,战火中的爱情,荡气回肠但残破不堪,最是让人同情。

美丽柔弱的舞蹈演员玛拉和上尉军官罗伊,好不容易冲破了门第之见,却因战火而相隔。但命运一波三折,在玛拉以为和罗伊天人永隔的时候,陷入了沦落风尘的绝望。

如果罗伊不再出现,可能玛拉就会这样无所牵挂地靡靡一生。可惜,罗伊再次出现了,给了她希望,这希望却在心理上形成了无法跨越的悬崖。

她不想隐瞒,但成为妓女的事显然会成为两人之间无法弥合的痕隙。于是,玛拉在两人相识的滑铁卢大桥上走入茫茫车流。

最令人哀伤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没有浪漫至极的雨中求婚,如果没有烛光晚餐的约会,如果没有曾经渡过难关的经历,这场爱情就不会死在开满玫瑰花的荆棘丛中。

那种一见误终身的感觉,就像心甘情愿地自饮毒药。

所以在罗伊怀疑玛拉另有所属的时候,玛拉眼里一湖澈水,看着罗伊说:

“I loved you, I never shall. That's the truth, I never shall.”

“我爱你,从未爱过别人,永远不会,这是真的,永远不会。”

1940年这部电影在抗战烈火里的中国上映,国内的影院为这部电影打出了感人至深的标语:“山盟海誓玉人憔悴,月缺花残终天长恨。”

仅这两句话,就仿佛讲尽了一场滑铁卢桥上的爱情。

注定凉薄

张爱玲最出名的照片,大概就是那张右手叉着腰,朝前方微微抬颌的黑白照。那修长的颈脖和单薄的嘴唇,透出一种睥睨世人的淡漠感。这种淡漠感,就是她一生的样子。

王安忆说,“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那时候,父亲和后母只顾着抽大烟,基本上没有给过她关爱,而自己的母亲又太有距离感。

小时候的她和母亲过马路,牵了母亲的手,过了马路后就被母亲甩开。那种刺痛的记忆,很深刻地留在了张爱玲的心里。所以她从小心里就住着一只囚鸟,色彩艳丽,却飞不出去。

电影《半生缘》

这样的原生家庭,加上与生俱来的文字才华,造就了一个暗丽冷峻的张爱玲。她的情薄,渗透了她的一生。

包括对她自己也是如此。张爱玲在美国时曾怀孕,丈夫赖雅想让她把孩子生下来,但是她好像没做什么挣扎,就选择了流产。

她自认为不是一个会喜欢和养育小孩的人,所以宁愿不要带他来世上遭累……这是实情,也是她心里的伤痕。

说张爱玲的一生是不幸的,也不是说故意无视她和胡兰成那段交换身心的爱情。

《倾城之恋》白流苏

她自己在《倾城之恋》里说,“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但战火里成就的爱情,张爱玲和胡兰成只勉强维持了五年。而且期间胡兰成常常拿着她寄去的钱,在外面和别的女人一起生活。

张爱玲曾说:“总说爱一辈子,好像生老病死是我们掌控得了似的。可何时聚、何时散、何时生、何时死,当真是不敌天命的。”

她的故事是怎样的,她自己最清楚。

所以张爱玲笔下的女孩子,也大多没能逃出这种命运。《半生缘》里的顾曼桢,《沉香屑》里的葛薇龙,《金锁记》里的曹七巧。那些个故事里的女孩子,潜藏了无数个张爱玲的分身。

一生流浪

世人对萧红的那些关注,大致还是在她的私生活和情感纠葛上。还因此对她指指点点,甚至搬弄是非。

写了《民国红粉》一书的文史学者张耀杰毫不客气地评价说:“我觉得萧红这个人除了拥有文学才华和文学地位以外,是没有任何优点的,她在做人方面是不及格的。”

中青院教授王东成的评价则找了个过渡点,“说萧红人性有不洁,有过错,我是认可的,但是,她的不洁,她的过错,也只是常人的不洁和过错。”

《黄金时代》萧红

像这样以自己的眼光来评价前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大家都觉得很是平常。讲述着别人的悲剧,就像旁观着一场戏。

确实,她的悲情,太有命运的戏剧性了。为逃婚私奔、怀孕后被弃,遭受着满城的流言与白眼,深刻地感受到了饥寒和贫病。后来背井离乡地跟随萧军,经历了再婚、战争、和婴儿死亡……一直以来的困顿和挣扎,终于在她31岁的时候,随着死亡而终结。

尽管萧红和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三个男人之间不清不楚的感情,很是受那些八卦人群的喜爱。但还好,还有学者非常关注她的文学成就,比如林贤治。是啊,这些浮于表面的感情,怎么能抹杀她的文字才情呢?

不禁感慨萧红是生错了时代。因为她是一个在任何方面都非常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人。她从来不会按普通人的步骤去随波逐流地结婚生子。她的精神恋爱和文学灵气,一向是蓬勃、固执、强烈的。

但也正是她一直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解放和爱情,所以才会在很多时候不顾一切,导致了爱情遇人不淑,生活筋疲力尽。

同为“民国四大才女”,萧红的悲情比张爱玲更甚,她固执地选择,但不会维护;她太依赖爱情,她不会独立。

林贤治说:“萧红是爱者,然而,她一直遭到被爱者的剥夺。”

是啊,萧红悯苦,是因为她自己一直在被剥夺。她的人格弱点,恰是那个时代带来的惋惜。

我们世界里一切不好的事物,战争也好,病痛也罢,都是未可知的人生筹码——它们成就了无限悲喜传奇,也成为了很多人难以言喻的心结。

很多时候我们念叨自己的出身,感慨自己的不幸,哀痛自己的遭遇,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在迷惘,在流浪,在顾影自怜,在打破心中的玻璃并用手去攥紧,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妄言可怕,浮生多难。

然前人的伤痛不是一块惺惺相惜的镜子,

而是一把打开自我认识的心门钥匙。

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爱与恨的千古愁。

——《滚滚红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句妄言,一条命

妄言可怕,浮生多难。

滚滚红尘,皆是情义过客

人动如烟,难料浮世舛命

作者:大西洋的一条咸鱼

听说女子世间风闻的时候,我们常说,红颜薄命。

好像漂亮的女人就该命途多舛一样。

隐藏在精致眉眼和才女名声背后的落寞心事,都被打包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被人们传来传去。可是那些模糊的故事,也曾是无数次真实的哀痛。

玉殒香消

最初知道“香消玉殒”这一词,便是从关于阮玲玉的报道里看来的。

看了她的照片,读过她的际遇,我不合时宜地认为,也只有“香消玉殒”这一词能配得上她的离去。

阮玲玉,一个时代的电影皇后,万千影迷心中的女神,却在最绽放的年纪,25岁,就自绝于人世。

每每看到她柳叶眉下一双流溢着淡淡愁绪的笑眼,便会觉得红颜薄命的辛苦。

她笑起来的时候,少女一般;抬眼那瞬间,又柔弱地令人心动。

因为阮玲玉的电影都是默片,所以一颦一笑都要有情感流露。而阮玲玉在电影中流露出的悲剧气质是自然天成的。

自小寄人篱下,遇到纨绔少爷张达民,初尝爱情,没想到男方是一个寄生的无赖。不堪纠缠的她不小心陷入了风流商人唐季珊的甜蜜圈,却又再次被这个利益至上的男人所伤害。

电影《阮玲玉》

在张唐二人身边无处可栖的阮玲玉想追随彼此爱慕的蔡楚生去他乡,没想到对方的退却伤透了自己的心。被一再辜负,就容易心灰意冷。

她的容貌和身姿,在灯红酒绿的名利场,被轻视和利用。一腔真情无处寄托,如风卷落红,瓦间碎玉,留下惋而怜惜的悲伤。

传言阮玲玉在自杀前留下一封“人言可畏,我何罪之有?”的遗书,让当时的世人唏嘘不已,甚至还有女影迷随她命赴黄泉。

虽然后来有人曝出阮玲玉那封“人言可畏”的遗书是假的,是唐季珊伪造的,但正如鲁迅在《论人言可畏》中说的那样,世人对她私生活的流言蜚语,小报的人身攻击,也是压在阮玲玉忧郁情绪上的一摞稻草。看似无形,却毫不留情。

阮玲玉自己说:“假如我要当一个很有名,我要当一个神话,我便会在我最美、最锋芒的时候死去。”这样的神话,她做到了。

佳人香消玉殒,世间便再无阮玲玉那样媚入骨髓的女人。

坠入风尘

《魂断蓝桥》,战火中的爱情,荡气回肠但残破不堪,最是让人同情。

美丽柔弱的舞蹈演员玛拉和上尉军官罗伊,好不容易冲破了门第之见,却因战火而相隔。但命运一波三折,在玛拉以为和罗伊天人永隔的时候,陷入了沦落风尘的绝望。

如果罗伊不再出现,可能玛拉就会这样无所牵挂地靡靡一生。可惜,罗伊再次出现了,给了她希望,这希望却在心理上形成了无法跨越的悬崖。

她不想隐瞒,但成为妓女的事显然会成为两人之间无法弥合的痕隙。于是,玛拉在两人相识的滑铁卢大桥上走入茫茫车流。

最令人哀伤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没有浪漫至极的雨中求婚,如果没有烛光晚餐的约会,如果没有曾经渡过难关的经历,这场爱情就不会死在开满玫瑰花的荆棘丛中。

那种一见误终身的感觉,就像心甘情愿地自饮毒药。

所以在罗伊怀疑玛拉另有所属的时候,玛拉眼里一湖澈水,看着罗伊说:

“I loved you, I never shall. That's the truth, I never shall.”

“我爱你,从未爱过别人,永远不会,这是真的,永远不会。”

1940年这部电影在抗战烈火里的中国上映,国内的影院为这部电影打出了感人至深的标语:“山盟海誓玉人憔悴,月缺花残终天长恨。”

仅这两句话,就仿佛讲尽了一场滑铁卢桥上的爱情。

注定凉薄

张爱玲最出名的照片,大概就是那张右手叉着腰,朝前方微微抬颌的黑白照。那修长的颈脖和单薄的嘴唇,透出一种睥睨世人的淡漠感。这种淡漠感,就是她一生的样子。

王安忆说,“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那时候,父亲和后母只顾着抽大烟,基本上没有给过她关爱,而自己的母亲又太有距离感。

小时候的她和母亲过马路,牵了母亲的手,过了马路后就被母亲甩开。那种刺痛的记忆,很深刻地留在了张爱玲的心里。所以她从小心里就住着一只囚鸟,色彩艳丽,却飞不出去。

电影《半生缘》

这样的原生家庭,加上与生俱来的文字才华,造就了一个暗丽冷峻的张爱玲。她的情薄,渗透了她的一生。

包括对她自己也是如此。张爱玲在美国时曾怀孕,丈夫赖雅想让她把孩子生下来,但是她好像没做什么挣扎,就选择了流产。

她自认为不是一个会喜欢和养育小孩的人,所以宁愿不要带他来世上遭累……这是实情,也是她心里的伤痕。

说张爱玲的一生是不幸的,也不是说故意无视她和胡兰成那段交换身心的爱情。

《倾城之恋》白流苏

她自己在《倾城之恋》里说,“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但战火里成就的爱情,张爱玲和胡兰成只勉强维持了五年。而且期间胡兰成常常拿着她寄去的钱,在外面和别的女人一起生活。

张爱玲曾说:“总说爱一辈子,好像生老病死是我们掌控得了似的。可何时聚、何时散、何时生、何时死,当真是不敌天命的。”

她的故事是怎样的,她自己最清楚。

所以张爱玲笔下的女孩子,也大多没能逃出这种命运。《半生缘》里的顾曼桢,《沉香屑》里的葛薇龙,《金锁记》里的曹七巧。那些个故事里的女孩子,潜藏了无数个张爱玲的分身。

一生流浪

世人对萧红的那些关注,大致还是在她的私生活和情感纠葛上。还因此对她指指点点,甚至搬弄是非。

写了《民国红粉》一书的文史学者张耀杰毫不客气地评价说:“我觉得萧红这个人除了拥有文学才华和文学地位以外,是没有任何优点的,她在做人方面是不及格的。”

中青院教授王东成的评价则找了个过渡点,“说萧红人性有不洁,有过错,我是认可的,但是,她的不洁,她的过错,也只是常人的不洁和过错。”

《黄金时代》萧红

像这样以自己的眼光来评价前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大家都觉得很是平常。讲述着别人的悲剧,就像旁观着一场戏。

确实,她的悲情,太有命运的戏剧性了。为逃婚私奔、怀孕后被弃,遭受着满城的流言与白眼,深刻地感受到了饥寒和贫病。后来背井离乡地跟随萧军,经历了再婚、战争、和婴儿死亡……一直以来的困顿和挣扎,终于在她31岁的时候,随着死亡而终结。

尽管萧红和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三个男人之间不清不楚的感情,很是受那些八卦人群的喜爱。但还好,还有学者非常关注她的文学成就,比如林贤治。是啊,这些浮于表面的感情,怎么能抹杀她的文字才情呢?

不禁感慨萧红是生错了时代。因为她是一个在任何方面都非常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人。她从来不会按普通人的步骤去随波逐流地结婚生子。她的精神恋爱和文学灵气,一向是蓬勃、固执、强烈的。

但也正是她一直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解放和爱情,所以才会在很多时候不顾一切,导致了爱情遇人不淑,生活筋疲力尽。

同为“民国四大才女”,萧红的悲情比张爱玲更甚,她固执地选择,但不会维护;她太依赖爱情,她不会独立。

林贤治说:“萧红是爱者,然而,她一直遭到被爱者的剥夺。”

是啊,萧红悯苦,是因为她自己一直在被剥夺。她的人格弱点,恰是那个时代带来的惋惜。

我们世界里一切不好的事物,战争也好,病痛也罢,都是未可知的人生筹码——它们成就了无限悲喜传奇,也成为了很多人难以言喻的心结。

很多时候我们念叨自己的出身,感慨自己的不幸,哀痛自己的遭遇,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在迷惘,在流浪,在顾影自怜,在打破心中的玻璃并用手去攥紧,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妄言可怕,浮生多难。

然前人的伤痛不是一块惺惺相惜的镜子,

而是一把打开自我认识的心门钥匙。

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爱与恨的千古愁。

——《滚滚红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