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复星联合创始人出走看中国企业治理发展之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复星联合创始人出走看中国企业治理发展之路

复星的发展历程多多少少折射了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艰难曲折的治理之路。

作者:李方

3月28日晚间,复星国际(00656.HK)发布公告称,梁信军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及薪酬委员会委员,该项人事变动自2017年3月28日起生效。梁信军原来担任的复星国际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一职,由复星的另一位元老级人物汪群斌接任。消息一出业界又是一片哗然,其“爆炸当量”不亚于一年多前复星董事长郭广昌因涉案被警方带走的消息。到此为止,当年复星共同创业的“五剑客”—— 郭广昌、梁信军、汪群斌、范伟、谈剑已经“五之去三”了。

纵观复星发展的25年,从92年注册资本38000元到今天的资产5000亿应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传统企业华为、联想、海尔都是80年代创建的企业,到今天联想、海尔的营业额没过3000亿。华为是最优秀的中国企业代表,2016年营业额近6000亿。至少在发展速度上复星超过了这些传统企业。据说复星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最靓丽的“三颗星”之一。所以将“中国巴菲特”的桂冠带在老郭头上也算相符。但复星的发展并非都是光鲜的一面,2015年底郭广昌的“失联”只是代表性的一个事件,据说此类事发生了不止一次。按照郭广昌自己的描述:“在2016年,我个人尤其觉得有一种深深的不安之感”,在老郭的描述中,这种“不安”伴随复星从“翩翩少年”成长为“青年”的每一天,他还用了四个成语来形容这种状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兢兢业业”。我们不难体会郭总的那颗紧缩的心。在中国这样一种很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哪个企业不是在“战战兢兢”地“如履薄冰”呢?那些已经倒下去的不说了,就是这些最优秀企业也都是“遍体鳞伤”地爬过来的。所以复星的发展历程多多少少折射了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艰难曲折的治理之路。我们可以找几个点加以剖析,总结这些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或许是有益的。

1、靠感情和义气可以维系企业长期发展吗?

从梁信军的辞职信到郭广昌的回复信,给人印象最深的都是充满感情的词语。一是使劲回忆当年共同创业时的情谊,甚至复星最早的名字“广信”都是从两人的名字里各取一字得来的;二是都在用“不舍”“遗憾”等词语表达与对方离别的不忍。这就是我们典型的“中国式离职”的套路。略微有点正常思维的人可能要问:既然这么“不舍”那么“眷恋”,为什么还要坚定不移地离去呢?所以,我们尽可以认为这些是表面文章,不要太去当真。倒是郭总在回复信里披露了一点真话:这20多年,对信军一直没客气过,该批评就批评。对此他非常抱歉。笔者倒觉得这种“披露”显示老郭还算是性情中人,没太藏着掖着。回到正题:靠感情和义气可以维系企业长期发展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倒不是我们主观想否定,而是无数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事实不是这样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也不是这样的。从古到今,从企业到国家,无一不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历朝历代打下天下前,文臣武将都是“情同手足”,一旦打下天下,就“狡兔死,走狗烹”了;企业在初创时,一般也是“感情深一口闷”,事成之后就“各怀鬼胎”了。笔者正在服务的一家企业老板介绍说:“我们初创时就是几个合伙人,大家靠哥们义气干起来了。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觉得应该调整股权结构和职务,可是此时又拉不下这个脸去调。”这可能是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到一定时期遇到的共性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解决,近年,“事业合伙人”制度发展得很快,向阿里、华为、万科等企业都做得风生水起。“事业合伙人”最大的不同是废除终身制,向华为的合伙人是每年评定调整的,业绩好的提升,不好的下降,完全浮动。这就解决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规则定好,按规矩执行就是了。复星其实也在推行“合伙人”制度,可是在最高层创始人的去留问题上,似乎还得遮遮掩掩,不愿撕破脸皮。还得弄得你好我好他也好。其实没有必要,大家心里都明白的。

2、是否企业创始人最后都是孤家寡人?

这个话题比较沉重,可又是无数残酷事实摆在面前的。放眼世界,微软的盖茨与保罗、苹果的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脸书的扎克伯格与萨维林,创业伙伴的另一半都离开了;无独有偶,当年中国 IT 三大著名企业的创业搭档都被当时媒体传为“珠联璧合”的佳话,联想的柳传志与倪光南,方正的张玉峰与王选,四通的万润南与王缉志。这些伙伴也都没“携手”多远。说近点的是百度的例子:李彦宏与徐勇的合作是他太太马东敏拉的纤,她觉得李彦宏很内向,不善于在公众面前讲话,而徐勇天生一个演说家,这两人搭档应该错不了。李彦宏听进去了,找到徐勇直截了当地说:给你两个选择,一是你只拉投资,拉到后1%完事;二是搭伙一起干,股份我三你一。徐勇也不含糊,当即选了二,百度最初的班底就这样诞生的。后来百度发展得很顺利,没几年就起来了。江山拿下后,两个创始人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李彦宏逐渐大权独揽,而徐勇从执行副总裁越来越边缘化,后来朱洪波出任百度COO,而徐勇只是个虚职CSO(首席策略官)了。再往后,李彦宏一直觉得徐勇的二股东地位很别扭,一方面收购了他的部分股份,一方面干脆把徐勇排挤出了董事会。2001年,在是否要做竞价排名上,李彦宏和徐勇产生了重大分歧。在李彦宏的坚持下,百度还是选择了竞价排名,并取得了“成功”(笔者认为只是商业的成功,商业伦理的失败)。在选择新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后,百度的市场和运营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徐勇似乎不太适应这种变化。2004年底,徐勇被迫辞职应该是怀着很大的不情愿离开的。

在百度举行的欢送会上,徐勇表示:“百度是我职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我非常荣幸能够与百度总裁李彦宏先生以及所有员工一起,将百度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这是让我和所有百度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业。百度目前各项业务均保持着稳健且高速的成长,技术也一直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我对百度的未来充满信心。” 同时他也坦率地表示:不能亲历百度IPO将是他最大的遗憾。复星梁信军的命运比徐勇好很多,毕竟他跟着复星走了25年,对复星做出的贡献也大很多。可是剥离了这些“硬指标”,梁信军的离职深层原因是否与徐勇有“相通之处”呢?毕竟此次复星大震荡还没来得及披露出更多信息,可是从近年复星几次“粗事”,以及郭广昌一直在大力培养新生代等现象也不难看出一些端倪。一个社会的共识是:企业家一般都是孤独的。郭广昌自己也总结说:企业家永远是孤独的。看来这个结论没有任何争议。而且这个结论还可从企业家辐射到政治家。无论外国的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还是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一不是这个感觉。我们的领袖毛泽东在打垮了所有政治对手后,晚年也是深感孤独。所以这个沉重的话题只能被认为是一个社会规律吧。

3、企业价值观决定有多少有共同取向的人跟随企业前行?

第三个话题显然是在前两个话题之上的深究。一方面企业不能靠感情来维系,而要靠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创业伙伴很难伴随企业走到最后。那我们要问: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先假设答案:企业价值观决定着多少有共同取向的人能跟随企业前行!然后再论证这个答案是否能成立。按道理这个问题涉及到人性,一般人也不愿意评判价值观问题,可这个问题对于探讨企业治理之道确实事关重大,绕不过去,只能“冒险”来谈。

我们先看什么是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比较简单,是每个人受儿时环境影响形成的。往简单了说:对颜色的偏爱,对口味的爱好,对音乐的喜好都不同;往复杂里说:对金钱的看法,对死亡的态度,对政治的倾向也不相同。个人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行为准则,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成败。企业价值观是指一个组织(至少是组织核心层)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在现实中是很难达成的。多数情况下,组织最高领导人的个人价值观在企业价值观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老板是企业的天花板,或者老板的格局代表着企业的格局,都是一个意思。这点搞清楚了,以上那些现象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盖茨和乔布斯都是对商业极其敏感,懂得怎么把技术变成钱的;而他们的伙伴只懂技术;柳传志是懂商业的,而倪光南只懂技术;这些差异决定了后者们只能离开。再看百度的例子。显然李彦宏与徐勇的性格和价值观是有很大差异的。李sir内向、腼腆、敏锐、强烈的不安全感、有心计、趋利、有成功欲,徐sir外向、热情、善人际、善语言、无防人之心、公益取向。这样差异明显的两类人肯定是尿不到一个壶里的,分手是早晚事。在百度做“竞价排名”问题上的分歧是价值观不同的最好见证。搜索引擎的本质是根据被检索的频率给出排序结果,而“竞价排名”是谁给的钱多就把谁的搜索结果排前面,从而把科学的自然排序变成了用钱换来靠前的排序。这无疑是大大降低了搜索引擎的社会公信力。在本来中国就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又给假冒伪劣产品制造者提供了更“急功”的工具。李sir大力强推这个就有只顾商业利益不顾社会公德的嫌疑;而徐sir的态度肯定是不同意此做法,至少认为这对百度的品牌和长远利益是不利的。后来事情的发展证实了徐sir的担心。因为“竞价排名”出了很多问题,比较著名的像“百度假药门”事件等,很多排名靠前的搜索结果不是假药,就是冒牌名牌药。出现了造假系列事件,被央视曝光后,其股价曾暴跌27%。这就是在不同价值观指导下导致的直接后果。由此,我们基本可认定:“企业价值观决定着多少有共同取向的人能跟随企业前行”的假设是成立的。这里面有几层意思:一是最后企业留下的只能是与企业价值观趋同的人,不同的人早晚都会离开;二是有时企业价值观说得非常漂亮,可是实际起作用的往往是领导人的个人价值观,且与企业价值观是有差异的,我们只能以实际起作用的价值观来衡量;三是如果企业价值观(实际价值观)是有一定偏差,且运作中也确实出现了各种问题,一般认为这样的企业是走不远的。我们不想预测哪个企业将会发生什么,只是想说明这是个一般规律,同时也希望这个“规律”不会在现实中真的发生。

最后再回到复星的话题。仍然是因为被披露的信息过少,我们对郭梁二人在价值观层面的事无从评判。但此时我们可以斗胆作个推断,梁sir的出走一定是与“价值观”因素有关。当然我们也认为:郭梁与李徐是四个个体,完全不是一回事,不会把他们划等号。我们只是希望找到一些内在规律。同时希望复星能健康发展,郭总能带着新团队把复星带向光明。梁总也能找到新的事业平台,再创新的辉煌!

注:文中所有事实均引自媒体公开发表的文章与新闻报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复星联合创始人出走看中国企业治理发展之路

复星的发展历程多多少少折射了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艰难曲折的治理之路。

作者:李方

3月28日晚间,复星国际(00656.HK)发布公告称,梁信军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及薪酬委员会委员,该项人事变动自2017年3月28日起生效。梁信军原来担任的复星国际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一职,由复星的另一位元老级人物汪群斌接任。消息一出业界又是一片哗然,其“爆炸当量”不亚于一年多前复星董事长郭广昌因涉案被警方带走的消息。到此为止,当年复星共同创业的“五剑客”—— 郭广昌、梁信军、汪群斌、范伟、谈剑已经“五之去三”了。

纵观复星发展的25年,从92年注册资本38000元到今天的资产5000亿应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传统企业华为、联想、海尔都是80年代创建的企业,到今天联想、海尔的营业额没过3000亿。华为是最优秀的中国企业代表,2016年营业额近6000亿。至少在发展速度上复星超过了这些传统企业。据说复星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最靓丽的“三颗星”之一。所以将“中国巴菲特”的桂冠带在老郭头上也算相符。但复星的发展并非都是光鲜的一面,2015年底郭广昌的“失联”只是代表性的一个事件,据说此类事发生了不止一次。按照郭广昌自己的描述:“在2016年,我个人尤其觉得有一种深深的不安之感”,在老郭的描述中,这种“不安”伴随复星从“翩翩少年”成长为“青年”的每一天,他还用了四个成语来形容这种状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兢兢业业”。我们不难体会郭总的那颗紧缩的心。在中国这样一种很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哪个企业不是在“战战兢兢”地“如履薄冰”呢?那些已经倒下去的不说了,就是这些最优秀企业也都是“遍体鳞伤”地爬过来的。所以复星的发展历程多多少少折射了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艰难曲折的治理之路。我们可以找几个点加以剖析,总结这些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或许是有益的。

1、靠感情和义气可以维系企业长期发展吗?

从梁信军的辞职信到郭广昌的回复信,给人印象最深的都是充满感情的词语。一是使劲回忆当年共同创业时的情谊,甚至复星最早的名字“广信”都是从两人的名字里各取一字得来的;二是都在用“不舍”“遗憾”等词语表达与对方离别的不忍。这就是我们典型的“中国式离职”的套路。略微有点正常思维的人可能要问:既然这么“不舍”那么“眷恋”,为什么还要坚定不移地离去呢?所以,我们尽可以认为这些是表面文章,不要太去当真。倒是郭总在回复信里披露了一点真话:这20多年,对信军一直没客气过,该批评就批评。对此他非常抱歉。笔者倒觉得这种“披露”显示老郭还算是性情中人,没太藏着掖着。回到正题:靠感情和义气可以维系企业长期发展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倒不是我们主观想否定,而是无数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事实不是这样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也不是这样的。从古到今,从企业到国家,无一不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历朝历代打下天下前,文臣武将都是“情同手足”,一旦打下天下,就“狡兔死,走狗烹”了;企业在初创时,一般也是“感情深一口闷”,事成之后就“各怀鬼胎”了。笔者正在服务的一家企业老板介绍说:“我们初创时就是几个合伙人,大家靠哥们义气干起来了。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觉得应该调整股权结构和职务,可是此时又拉不下这个脸去调。”这可能是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到一定时期遇到的共性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解决,近年,“事业合伙人”制度发展得很快,向阿里、华为、万科等企业都做得风生水起。“事业合伙人”最大的不同是废除终身制,向华为的合伙人是每年评定调整的,业绩好的提升,不好的下降,完全浮动。这就解决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规则定好,按规矩执行就是了。复星其实也在推行“合伙人”制度,可是在最高层创始人的去留问题上,似乎还得遮遮掩掩,不愿撕破脸皮。还得弄得你好我好他也好。其实没有必要,大家心里都明白的。

2、是否企业创始人最后都是孤家寡人?

这个话题比较沉重,可又是无数残酷事实摆在面前的。放眼世界,微软的盖茨与保罗、苹果的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脸书的扎克伯格与萨维林,创业伙伴的另一半都离开了;无独有偶,当年中国 IT 三大著名企业的创业搭档都被当时媒体传为“珠联璧合”的佳话,联想的柳传志与倪光南,方正的张玉峰与王选,四通的万润南与王缉志。这些伙伴也都没“携手”多远。说近点的是百度的例子:李彦宏与徐勇的合作是他太太马东敏拉的纤,她觉得李彦宏很内向,不善于在公众面前讲话,而徐勇天生一个演说家,这两人搭档应该错不了。李彦宏听进去了,找到徐勇直截了当地说:给你两个选择,一是你只拉投资,拉到后1%完事;二是搭伙一起干,股份我三你一。徐勇也不含糊,当即选了二,百度最初的班底就这样诞生的。后来百度发展得很顺利,没几年就起来了。江山拿下后,两个创始人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李彦宏逐渐大权独揽,而徐勇从执行副总裁越来越边缘化,后来朱洪波出任百度COO,而徐勇只是个虚职CSO(首席策略官)了。再往后,李彦宏一直觉得徐勇的二股东地位很别扭,一方面收购了他的部分股份,一方面干脆把徐勇排挤出了董事会。2001年,在是否要做竞价排名上,李彦宏和徐勇产生了重大分歧。在李彦宏的坚持下,百度还是选择了竞价排名,并取得了“成功”(笔者认为只是商业的成功,商业伦理的失败)。在选择新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后,百度的市场和运营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徐勇似乎不太适应这种变化。2004年底,徐勇被迫辞职应该是怀着很大的不情愿离开的。

在百度举行的欢送会上,徐勇表示:“百度是我职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我非常荣幸能够与百度总裁李彦宏先生以及所有员工一起,将百度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这是让我和所有百度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业。百度目前各项业务均保持着稳健且高速的成长,技术也一直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我对百度的未来充满信心。” 同时他也坦率地表示:不能亲历百度IPO将是他最大的遗憾。复星梁信军的命运比徐勇好很多,毕竟他跟着复星走了25年,对复星做出的贡献也大很多。可是剥离了这些“硬指标”,梁信军的离职深层原因是否与徐勇有“相通之处”呢?毕竟此次复星大震荡还没来得及披露出更多信息,可是从近年复星几次“粗事”,以及郭广昌一直在大力培养新生代等现象也不难看出一些端倪。一个社会的共识是:企业家一般都是孤独的。郭广昌自己也总结说:企业家永远是孤独的。看来这个结论没有任何争议。而且这个结论还可从企业家辐射到政治家。无论外国的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还是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一不是这个感觉。我们的领袖毛泽东在打垮了所有政治对手后,晚年也是深感孤独。所以这个沉重的话题只能被认为是一个社会规律吧。

3、企业价值观决定有多少有共同取向的人跟随企业前行?

第三个话题显然是在前两个话题之上的深究。一方面企业不能靠感情来维系,而要靠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创业伙伴很难伴随企业走到最后。那我们要问: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先假设答案:企业价值观决定着多少有共同取向的人能跟随企业前行!然后再论证这个答案是否能成立。按道理这个问题涉及到人性,一般人也不愿意评判价值观问题,可这个问题对于探讨企业治理之道确实事关重大,绕不过去,只能“冒险”来谈。

我们先看什么是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比较简单,是每个人受儿时环境影响形成的。往简单了说:对颜色的偏爱,对口味的爱好,对音乐的喜好都不同;往复杂里说:对金钱的看法,对死亡的态度,对政治的倾向也不相同。个人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行为准则,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成败。企业价值观是指一个组织(至少是组织核心层)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在现实中是很难达成的。多数情况下,组织最高领导人的个人价值观在企业价值观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老板是企业的天花板,或者老板的格局代表着企业的格局,都是一个意思。这点搞清楚了,以上那些现象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盖茨和乔布斯都是对商业极其敏感,懂得怎么把技术变成钱的;而他们的伙伴只懂技术;柳传志是懂商业的,而倪光南只懂技术;这些差异决定了后者们只能离开。再看百度的例子。显然李彦宏与徐勇的性格和价值观是有很大差异的。李sir内向、腼腆、敏锐、强烈的不安全感、有心计、趋利、有成功欲,徐sir外向、热情、善人际、善语言、无防人之心、公益取向。这样差异明显的两类人肯定是尿不到一个壶里的,分手是早晚事。在百度做“竞价排名”问题上的分歧是价值观不同的最好见证。搜索引擎的本质是根据被检索的频率给出排序结果,而“竞价排名”是谁给的钱多就把谁的搜索结果排前面,从而把科学的自然排序变成了用钱换来靠前的排序。这无疑是大大降低了搜索引擎的社会公信力。在本来中国就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又给假冒伪劣产品制造者提供了更“急功”的工具。李sir大力强推这个就有只顾商业利益不顾社会公德的嫌疑;而徐sir的态度肯定是不同意此做法,至少认为这对百度的品牌和长远利益是不利的。后来事情的发展证实了徐sir的担心。因为“竞价排名”出了很多问题,比较著名的像“百度假药门”事件等,很多排名靠前的搜索结果不是假药,就是冒牌名牌药。出现了造假系列事件,被央视曝光后,其股价曾暴跌27%。这就是在不同价值观指导下导致的直接后果。由此,我们基本可认定:“企业价值观决定着多少有共同取向的人能跟随企业前行”的假设是成立的。这里面有几层意思:一是最后企业留下的只能是与企业价值观趋同的人,不同的人早晚都会离开;二是有时企业价值观说得非常漂亮,可是实际起作用的往往是领导人的个人价值观,且与企业价值观是有差异的,我们只能以实际起作用的价值观来衡量;三是如果企业价值观(实际价值观)是有一定偏差,且运作中也确实出现了各种问题,一般认为这样的企业是走不远的。我们不想预测哪个企业将会发生什么,只是想说明这是个一般规律,同时也希望这个“规律”不会在现实中真的发生。

最后再回到复星的话题。仍然是因为被披露的信息过少,我们对郭梁二人在价值观层面的事无从评判。但此时我们可以斗胆作个推断,梁sir的出走一定是与“价值观”因素有关。当然我们也认为:郭梁与李徐是四个个体,完全不是一回事,不会把他们划等号。我们只是希望找到一些内在规律。同时希望复星能健康发展,郭总能带着新团队把复星带向光明。梁总也能找到新的事业平台,再创新的辉煌!

注:文中所有事实均引自媒体公开发表的文章与新闻报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