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微博付费问答内容公开第二辑:普通人怎样才能实现年薪百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微博付费问答内容公开第二辑:普通人怎样才能实现年薪百万

普通人若是给自己定下了这个极为艰难的目标,那么就必须做好克服困难——而且失败率居高不下——的准备,要么掌握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性手艺,要么能够承担涉足商业的风险。

受邀在新浪微博开通「付费问答」,日均100+的提问数量实在过于热情,这次挑选了部分内容公开贴在微信公号里,希望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根据新浪微博的规则,这些问答在提出三个月后也会自动变成免费浏览,所以提前在微信里分享,权当一种微不足道的福利吧。

Q:

你对国内部分app产品经理一次次挑战用户忍耐度的行为怎么看?比如微博的时间线,支付宝的各种社交。甚至衍生了许多第三方app来解决这些问题。

A:

产品经理行业的祖师爷——哈哈这个称谓太调皮,其实是百度黄金时期的产品奠基者,后因反对竞价排名而离职——俞军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用户的反馈,我每条都读,用户的建议,我一概不看。

这也是最为规整的产品经理思维,一方面,你要保持对于市场的粘合,另一方面,你不能成为给用户提供「更快的马车」的那种人。

微博的时间线问题,纯银有过很好的研读和理解,可以去看看。

事实上,试图重塑用户的时间线,这也不是微博的独创发明,微博是忠实的学习者,它的老师是Facebook。

理性主义者认为,信息过载不会影响用户体验,因为用户又不傻,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关注什么、取关什么,从而调整到最佳的阅读状态。

然而,从数据来看,用户的确都是傻子,它会怨恨自己看不到想看的内容,也会愤怒于为什么那么多垃圾信息堆砌到了自己首页,只有极为少数的用户才能准确自如的定制关注列表,让自己处在一个舒适区。

所以对于产品经理而言,这就不是信息过载的问题了,而是过滤失败。

大概是从2012年开始,Facebook就为时间线加入了权重参数,这里的很多设计,都被后来的微博偷师,比如对粉丝量和发布频次双高的大号进行降权处理(防止头部挤压流量),或者内容发出之后,先推送5%的用户,系统检测发现反馈良好,再将剩下的95%推送完毕。

这种干预时间线的评价好坏,取决于你对微博的定位。

当用户把微博当作一个媒体平台时,也就意味着他可以容忍信息的重组,允许系统「帮助」自己错过一些信息,你读报纸也不会每条豆腐块都去读,对吧。

当用户把微博当作一个社交媒体时,也就意味着他无法接受机器竟然教育自己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我明明想要保持我对于朋友动态的关注,你竟然不让他的一些更新出现在我的页面,你以为你谁啊?

这是微博长期没有解决的认知障碍,也就造成了现在良莠不齐的口碑,但是就微博的运营方而言,他们定义产品通常都在前者,也就是媒体属性要更强一些。

所以也就更加偏向于那些同样将微博视作媒体的用户。

Q:

阑夕老师,年薪百万难吗?普通人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实现年薪百万?

A:

难。

根据2013年广州地税的统计材料显示,年收入在一百万以上的申报人数约为6000人左右,而整个广州大概有1500万的总人口,也就是0.0004的概率。

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的经济地位,这个概率属于绝对偏高的,摊匀到全国,只会再加上几个零的走低,且足以冲抵隐藏的避税人数占比。

从分布上来看,年入百万的绝大多数职业都是私营企业的业主,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打工,这是收益最大化分配的一大特征。如果是雇员,除非是在业绩长期保持出色的企业——比如华为、腾讯等——担任中高层,否则也是一个相对困难的目标。

统战部前几天还出了一份报告,说中国正在兴起一个高达7200万人规模的「新社会阶层」,其中95%是党外人士,他们的人均收入在16.6万左右,这也是未来年入百万的潜在选手。统战部还特意把他们的职业属性给圈了出来,贴过来给你参考: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体是知识分子,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

所以,普通人若是给自己定下了这个极为艰难的目标,那么就必须做好克服困难——而且失败率居高不下——的准备,要么掌握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性手艺,要么能够承担涉足商业的风险。

一定要说捷径的话,那也是在贴合自己才能的情况下,恰好赶上时代趋势,比如之前看到别人总结的,最近五年,几条弯道超车的逆袭职业分别是自媒体、直播网红、房产中介、电竞选手和互联网金融。

当然,以上内容,不适用于家财继承者。

Q:

阑夕,近几年高学历女性做全职太太的越来越多,您觉得这是否是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为什么?

A:

这个问题直男得连我都看不下去了……

但是提问者的性别又是女性,所以我就纳闷了,你们是不是太容易矫枉过正了,在扭转女性就是生育机器的观点的另一端,直接投向了价值论,认为只有事业才是女性证明自我的唯一方向,做出家庭选择的都对不起这个社会?

如果你并未担任顶层设计的职位,那么永远不要用上帝视角来试图理解微观人口的问题,就像牛顿用了大半辈子去研究怎么无中生有的炼出黄金、比尔·盖茨把微软扔给职业经理人跑去非洲设计马桶,人的自由意志永远高于外界对其赋予的职责,如果全职太太是在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那么没有人能够有资格对此持有批评的立场。

何况全职太太本身弥补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个只要稍微对亲子理论有所了解就不会怀疑它的重要性,你看到的是全职太太「没有从事社会性的劳动工作」,我看到的是全职太太「获得了更充裕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只能说砒霜蜜糖,各取所需吧。

当然,如果一定要考虑中国的国情,这个问题或许另有所指:一旦丧失事业自主的能力,女性在婚姻中很容易位居弱势地位,进而被危机侵蚀。

我记得在美剧《绝望的主妇》的第一季里,Bree Van De Kamp在决议和丈夫离婚时扔下这么一段话:「我会找到最好的律师,让他榨干你的钱财,让你付出你绝对没有想过的惨痛代价。」当时就有中文评论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一个「无事生产」的家庭主妇,凭什么这么有底气去瓜分「全都由丈夫劳动创造的家庭财富」?

这就是平权运动的价值,在文明世界看来,男女平等不仅在于同工同酬,更在于婚后分工的平等性,你可以选择工作养家,我可以选择全职顾家,我和你创造的价值是一致的,你并不比我尊贵,我也并不比你低贱,否则我们可以随时调换角色,我去工作,你来看家。

Q:

您好,我是一名不入流大学的在职教师,受够了这个高度体制化和行政化的学校,也不想再误人子弟,混吃等死!辞职信已提交,马上就要自己面对新的人生了。想问问您,体制内外有哪些大的差异?从一个有高度保障的单位出来创业自食其力,您有什么忠告?谢谢!

A:

这个提问,比那些「求告知有什么挣钱机会」的提问好太多了。

体制内外的差异,一言以蔽之,就是责任的归属方向不同,从内到外的最大转变,也是你要开始为自己(个人)负责,完全的投身能力交易市场,面对相对公平的甄选,而不再冀望于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安逸庇护。

我不想说些好听却无用的祝福,甚至这种鼓励在很多时候会成为麻痹他人的慢性毒药,就我的了解而言,离开体制「下海」是一种高危选择,就像河鱼游入大海,毙命的概率非常高。

因为在体制内的居住时间愈久,从身体反应到思考模式的体制化也就愈深,而改变总是知易行难的一件事情,贸然强行更替环境,很容易陷入中短期的不适,并蒙受经济乃至心理损失。

而你所说的创业,更是一条尸骨铺陈的道理,它更考验一个人对于挫折和压力的承担力量,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自己当老板,看起来是最自由的,可这也意味着你要为自己和团队「负全责」,犯错就是覆水难收,再也没有组织部替你收一份检讨书,或者在酒桌上罚酒三杯的可能了。

希望你如野狼,在离群索居之前,有磨尖爪牙,备好锋芒。

Q:

阑夕老司机,最近两年网页游戏的广告充斥着所有人的浏览器,而且请的基本都是一二线明星做代言,如今的页游市场究竟有多大,这种页游公司花了多大资金能够请到各种大牌明星?而且明星真的不担心代言这种低劣页游会掉身价吗?如今做页游的真的如此赚钱?

A:

在广告行业,「代言」是一个很大的定义,它涉及到经纪团队和合作企业的深度磨合以及价值交易,双方品牌分担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而在你所举例的这类广告视觉,基本上都只是明星肖像权的分销,其价格不会比「让明星转发一条微博」高上多少,属于明星在接近零成本的条件下挣外快的选择。

简而言之,就是页游公司付笔授权费(多为七位数级别,谈得好的话可以低到六位数),然后就可以拿照片抠图了,再用Flash加些衣袂飘飘、电光火石的特效,就可以出街了。

当然,像张卫健、林子聪这些过气港星热衷于成为《xx传奇》的专业户并配合在绿幕前摆Pose录视频,就纯粹是为了躺着捞钱喽。

页游曾经是一个风光无限的市场,但那是手游爆发之前的短暂夹缝,因为正好赶上腾讯转型开放,把QQ全系流量都做了外部接口,导致「赶上趟儿」的页游公司抓住机会,流水每个月都是百分之一千以上的增长,最后上市的上市,卖身的卖身,结果都是美滋滋的。

最疯狂的时候,页游的市场规模甚至威胁到了二线端游厂商,加上曾经昙花一现的社交游戏(开心农场这类),打出了「三分天下」的豪迈口号。

可惜2013年之后,这三大势力都懵逼了,因为没想到手游的增长无论怎样都挡不住,像是蓝港在线这样的公司更是几次转型,把全部身家都赌到了趋势判断里。

当然,由于人口存量和海外增量的关系,页游市场目前仍然是微量增长的,由于页游既无客户端又无下载渠道,所以它的好坏全都取决于发行能力,那些头部的公司因为掌握有流量采买的资本,占据的份额会是压倒性的优势,所以整个行业对于新公司不太友好。

2015年的数字,排名第一的页游公司37游戏的开服数量是4.2万,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它平均每天有100多组「新服」上线,这就是页游的本质玩法,套皮、滚服、冲量、机器人陪玩、引诱土豪,看上去很粗暴,但是内在运营方法相当严密。

《花千骨》的IP页游全年流水我记得好像是三个亿人民币,这就是第一梯队的页游的吸金能力,跟热门端游或者手游相比,绝对值肯定不够看,但是页游的研发成本几乎可以低到忽略不计啊,利润率才是页游的生命线。

Q:

你所听过的身边有人一夜暴富和一夜之间倾家荡产的真人真事,可以分享下吗?并且分析下快速暴富的这类人一般有什么性格,一般比较容易出现在哪个行业?

A:

财富研究公司Wealth-X在2015年年底有过一次统计,资产超过1亿美元的人数,全球总共有2473人,其中377人从事的是金融业,317人从事的是工业集团,141人从事的是房地产,122人来自继承或非营利渠道,120人从事的是制造业,114人从事的是科技行业。

同时,根据瑞士银行的估测,亚洲每三天就诞生一名新的亿万富翁,而该地区65%的亿万富翁集中在中国。

以上,是所谓顶层分布的客观数据。

然而,若论一夜暴富——即使我们排开字面意思,将财富增长的时间拉长到数年——最为显著的人群莫过于「拆二代」。我不赞同将这类新贵视为「不劳而获」的幸运儿,持有房产和持有股票在资产层面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依靠股票挣钱是合理且值得尊重的,那么依靠房产——无论是增值转售还是拆迁补偿——也同样不应受到另眼相待。

但是最容易流失财富的,也是这群人,或者说,一切对于财富管理缺乏基本能力的人,都很难真正长期保持财富的使用价值,我有一个关系相当不错的高中同学,家里多套老宅遭到拆迁,最后拿了八位数的补偿款,汹涌而来的幸福实在过于突然,钞票从此只是数字工具,亲戚上门借钱连欠条都不需要就能拿走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主要看他家那天的心情——的现金,结果很快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就陷入坐吃山空的境地,在发现户头只剩一百来万的时候,顿时惊醒,把一辆顶配的宝马7系和一辆捷豹XJ在二手车平台卖了,到处去找亲戚撕逼索债、还差点在动手时闹出人命,最后也是落得一地的鸡毛蒜皮,非常憔悴。

另有媒体也曾报道过轰动一时的冤案主角赵作海的故事,这个河南商丘村民因为背负「命案」而服刑足足十一年,后因「被他杀害的死者」重现人间而被改判无罪,并拿到了65万的国家赔偿。对于一个农民而言,65万人民币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但是这笔赔偿并没有让他过上改善自己生活的日子,反而在五年之内,就因各种原因而流失殆尽:遭儿子偷钱、被传销骗钱、开旅馆亏损、最后仅剩的几十万他不敢乱花了,找了一个借贷平台想要吃利息升值,结果这个借贷平台捐款跑路了……

所有人都想要追求富裕,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充足的准备,能够支配富裕的风险。

相比之下,那些依赖才识和技能变现的人,虽然在暴富速率上可能比不上上述那些「吃到天上掉下的馅饼」的案例,却因有着基本的工具理性和视野宽度,更加能够享受富裕的红利。

很多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这句话可能透着一股并不讨喜的机灵,但是在这个国家,它是有其立锥之地的,去年的时候和罗振宇聊天,他相当形象的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叫安营国家,一类叫行军国家,前者意味着整个社会体制和经济结构趋于稳定,财富分配的中位数也已提高到了不错的水位,所以公民的选择会向福利保障和个人尊严看齐,而后者则代表着那些依然存在高度变化及不确定性的国家,大量的秩序尚未建立,层出的机会暗流涌动,国民依然有着贫困的记忆,而在安全感缺失的刺激下,拥有强烈的追求上进的普遍动力。

显然,在这个行军国家,追逐趋势的意义,要比埋头苦练有着更高一层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新贵阶层大多出现在互联网行业,因为互联网是在万马齐喑的背景下,即为少数的不受周期性影响的崛起之地,我身边的例子那就太多了,即使不算那些万中挑一的依靠创业成功实现财务自由的创业者,不计其数的新媒体从业者、游戏或是娱乐主播、大搞粉丝经济的KOL、连接文化产业的创作者、商业社群的运营者、社交大号的操盘者、专注于做早期FA的掮客……都以远胜于社会平均值的速度,挣到了他们应得的回报。

Q:

阑夕你好,请问你觉得文艺作品需要“三观正”吗? 在电影,小说,歌曲里时常会出现一些与道德相悖的内容,许多被高度称赞的经典也无法避免,最常见的有“美化婚外情”,“洗白罪犯”,“贬低女性”等。我以为人都有判断的能力,不会因为一部电影就失掉自己的标准,只要“歪曲的三观”不是它的主题和目的,就无需介意。近来越来越多人会去批评“三观不正”的作品,这让我很困惑,也很不安(这会束缚创作者),不知道是人们太敏感还是我道德水平太低下。您怎么看呢。题图是一个人关于爱乐之城的评论。

A:

有病。

《水浒传》里梁山好汉杀人放火,该禁。

《红楼梦》里贾宝玉大建后宫简直是在宣扬直男癌,该禁。

《三国演义》让刘备靠着摔孩子证明兄弟情义,这不是家庭暴力吗,该禁。

《奥赛罗》的主角是一个杀妻的人,这还得了,该禁。

《道林·格雷的画像》大谈纵欲之乐,引诱人性堕落,该禁。

《德伯家的苔丝》全篇都在颂扬脚踏两只船的女人,该禁。

《三个火枪手》里的英雄阿多斯竟然要把妻子杀死以挽回家族荣誉,该禁。

……

这个名单我可以列一整个晚上不带重样的。

身处审查体制的国家就已经足够不幸了,还要在仅有的自由空间里主动发挥审查精神,如果不是有病,我真没法用别的原因来解释了。

该吃药吃药,该住院住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新浪微博

3.2k
  • 赛力斯法务部:山西M7事故后网上有人发布不实信息,已报案
  • 微博管理员:处置“‘胖猫’跳江轻生”事件中235个违规账号、清理违规内容2569条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微博付费问答内容公开第二辑:普通人怎样才能实现年薪百万

普通人若是给自己定下了这个极为艰难的目标,那么就必须做好克服困难——而且失败率居高不下——的准备,要么掌握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性手艺,要么能够承担涉足商业的风险。

受邀在新浪微博开通「付费问答」,日均100+的提问数量实在过于热情,这次挑选了部分内容公开贴在微信公号里,希望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根据新浪微博的规则,这些问答在提出三个月后也会自动变成免费浏览,所以提前在微信里分享,权当一种微不足道的福利吧。

Q:

你对国内部分app产品经理一次次挑战用户忍耐度的行为怎么看?比如微博的时间线,支付宝的各种社交。甚至衍生了许多第三方app来解决这些问题。

A:

产品经理行业的祖师爷——哈哈这个称谓太调皮,其实是百度黄金时期的产品奠基者,后因反对竞价排名而离职——俞军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用户的反馈,我每条都读,用户的建议,我一概不看。

这也是最为规整的产品经理思维,一方面,你要保持对于市场的粘合,另一方面,你不能成为给用户提供「更快的马车」的那种人。

微博的时间线问题,纯银有过很好的研读和理解,可以去看看。

事实上,试图重塑用户的时间线,这也不是微博的独创发明,微博是忠实的学习者,它的老师是Facebook。

理性主义者认为,信息过载不会影响用户体验,因为用户又不傻,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关注什么、取关什么,从而调整到最佳的阅读状态。

然而,从数据来看,用户的确都是傻子,它会怨恨自己看不到想看的内容,也会愤怒于为什么那么多垃圾信息堆砌到了自己首页,只有极为少数的用户才能准确自如的定制关注列表,让自己处在一个舒适区。

所以对于产品经理而言,这就不是信息过载的问题了,而是过滤失败。

大概是从2012年开始,Facebook就为时间线加入了权重参数,这里的很多设计,都被后来的微博偷师,比如对粉丝量和发布频次双高的大号进行降权处理(防止头部挤压流量),或者内容发出之后,先推送5%的用户,系统检测发现反馈良好,再将剩下的95%推送完毕。

这种干预时间线的评价好坏,取决于你对微博的定位。

当用户把微博当作一个媒体平台时,也就意味着他可以容忍信息的重组,允许系统「帮助」自己错过一些信息,你读报纸也不会每条豆腐块都去读,对吧。

当用户把微博当作一个社交媒体时,也就意味着他无法接受机器竟然教育自己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我明明想要保持我对于朋友动态的关注,你竟然不让他的一些更新出现在我的页面,你以为你谁啊?

这是微博长期没有解决的认知障碍,也就造成了现在良莠不齐的口碑,但是就微博的运营方而言,他们定义产品通常都在前者,也就是媒体属性要更强一些。

所以也就更加偏向于那些同样将微博视作媒体的用户。

Q:

阑夕老师,年薪百万难吗?普通人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实现年薪百万?

A:

难。

根据2013年广州地税的统计材料显示,年收入在一百万以上的申报人数约为6000人左右,而整个广州大概有1500万的总人口,也就是0.0004的概率。

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的经济地位,这个概率属于绝对偏高的,摊匀到全国,只会再加上几个零的走低,且足以冲抵隐藏的避税人数占比。

从分布上来看,年入百万的绝大多数职业都是私营企业的业主,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打工,这是收益最大化分配的一大特征。如果是雇员,除非是在业绩长期保持出色的企业——比如华为、腾讯等——担任中高层,否则也是一个相对困难的目标。

统战部前几天还出了一份报告,说中国正在兴起一个高达7200万人规模的「新社会阶层」,其中95%是党外人士,他们的人均收入在16.6万左右,这也是未来年入百万的潜在选手。统战部还特意把他们的职业属性给圈了出来,贴过来给你参考: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体是知识分子,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

所以,普通人若是给自己定下了这个极为艰难的目标,那么就必须做好克服困难——而且失败率居高不下——的准备,要么掌握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性手艺,要么能够承担涉足商业的风险。

一定要说捷径的话,那也是在贴合自己才能的情况下,恰好赶上时代趋势,比如之前看到别人总结的,最近五年,几条弯道超车的逆袭职业分别是自媒体、直播网红、房产中介、电竞选手和互联网金融。

当然,以上内容,不适用于家财继承者。

Q:

阑夕,近几年高学历女性做全职太太的越来越多,您觉得这是否是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为什么?

A:

这个问题直男得连我都看不下去了……

但是提问者的性别又是女性,所以我就纳闷了,你们是不是太容易矫枉过正了,在扭转女性就是生育机器的观点的另一端,直接投向了价值论,认为只有事业才是女性证明自我的唯一方向,做出家庭选择的都对不起这个社会?

如果你并未担任顶层设计的职位,那么永远不要用上帝视角来试图理解微观人口的问题,就像牛顿用了大半辈子去研究怎么无中生有的炼出黄金、比尔·盖茨把微软扔给职业经理人跑去非洲设计马桶,人的自由意志永远高于外界对其赋予的职责,如果全职太太是在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那么没有人能够有资格对此持有批评的立场。

何况全职太太本身弥补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个只要稍微对亲子理论有所了解就不会怀疑它的重要性,你看到的是全职太太「没有从事社会性的劳动工作」,我看到的是全职太太「获得了更充裕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只能说砒霜蜜糖,各取所需吧。

当然,如果一定要考虑中国的国情,这个问题或许另有所指:一旦丧失事业自主的能力,女性在婚姻中很容易位居弱势地位,进而被危机侵蚀。

我记得在美剧《绝望的主妇》的第一季里,Bree Van De Kamp在决议和丈夫离婚时扔下这么一段话:「我会找到最好的律师,让他榨干你的钱财,让你付出你绝对没有想过的惨痛代价。」当时就有中文评论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一个「无事生产」的家庭主妇,凭什么这么有底气去瓜分「全都由丈夫劳动创造的家庭财富」?

这就是平权运动的价值,在文明世界看来,男女平等不仅在于同工同酬,更在于婚后分工的平等性,你可以选择工作养家,我可以选择全职顾家,我和你创造的价值是一致的,你并不比我尊贵,我也并不比你低贱,否则我们可以随时调换角色,我去工作,你来看家。

Q:

您好,我是一名不入流大学的在职教师,受够了这个高度体制化和行政化的学校,也不想再误人子弟,混吃等死!辞职信已提交,马上就要自己面对新的人生了。想问问您,体制内外有哪些大的差异?从一个有高度保障的单位出来创业自食其力,您有什么忠告?谢谢!

A:

这个提问,比那些「求告知有什么挣钱机会」的提问好太多了。

体制内外的差异,一言以蔽之,就是责任的归属方向不同,从内到外的最大转变,也是你要开始为自己(个人)负责,完全的投身能力交易市场,面对相对公平的甄选,而不再冀望于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安逸庇护。

我不想说些好听却无用的祝福,甚至这种鼓励在很多时候会成为麻痹他人的慢性毒药,就我的了解而言,离开体制「下海」是一种高危选择,就像河鱼游入大海,毙命的概率非常高。

因为在体制内的居住时间愈久,从身体反应到思考模式的体制化也就愈深,而改变总是知易行难的一件事情,贸然强行更替环境,很容易陷入中短期的不适,并蒙受经济乃至心理损失。

而你所说的创业,更是一条尸骨铺陈的道理,它更考验一个人对于挫折和压力的承担力量,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自己当老板,看起来是最自由的,可这也意味着你要为自己和团队「负全责」,犯错就是覆水难收,再也没有组织部替你收一份检讨书,或者在酒桌上罚酒三杯的可能了。

希望你如野狼,在离群索居之前,有磨尖爪牙,备好锋芒。

Q:

阑夕老司机,最近两年网页游戏的广告充斥着所有人的浏览器,而且请的基本都是一二线明星做代言,如今的页游市场究竟有多大,这种页游公司花了多大资金能够请到各种大牌明星?而且明星真的不担心代言这种低劣页游会掉身价吗?如今做页游的真的如此赚钱?

A:

在广告行业,「代言」是一个很大的定义,它涉及到经纪团队和合作企业的深度磨合以及价值交易,双方品牌分担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而在你所举例的这类广告视觉,基本上都只是明星肖像权的分销,其价格不会比「让明星转发一条微博」高上多少,属于明星在接近零成本的条件下挣外快的选择。

简而言之,就是页游公司付笔授权费(多为七位数级别,谈得好的话可以低到六位数),然后就可以拿照片抠图了,再用Flash加些衣袂飘飘、电光火石的特效,就可以出街了。

当然,像张卫健、林子聪这些过气港星热衷于成为《xx传奇》的专业户并配合在绿幕前摆Pose录视频,就纯粹是为了躺着捞钱喽。

页游曾经是一个风光无限的市场,但那是手游爆发之前的短暂夹缝,因为正好赶上腾讯转型开放,把QQ全系流量都做了外部接口,导致「赶上趟儿」的页游公司抓住机会,流水每个月都是百分之一千以上的增长,最后上市的上市,卖身的卖身,结果都是美滋滋的。

最疯狂的时候,页游的市场规模甚至威胁到了二线端游厂商,加上曾经昙花一现的社交游戏(开心农场这类),打出了「三分天下」的豪迈口号。

可惜2013年之后,这三大势力都懵逼了,因为没想到手游的增长无论怎样都挡不住,像是蓝港在线这样的公司更是几次转型,把全部身家都赌到了趋势判断里。

当然,由于人口存量和海外增量的关系,页游市场目前仍然是微量增长的,由于页游既无客户端又无下载渠道,所以它的好坏全都取决于发行能力,那些头部的公司因为掌握有流量采买的资本,占据的份额会是压倒性的优势,所以整个行业对于新公司不太友好。

2015年的数字,排名第一的页游公司37游戏的开服数量是4.2万,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它平均每天有100多组「新服」上线,这就是页游的本质玩法,套皮、滚服、冲量、机器人陪玩、引诱土豪,看上去很粗暴,但是内在运营方法相当严密。

《花千骨》的IP页游全年流水我记得好像是三个亿人民币,这就是第一梯队的页游的吸金能力,跟热门端游或者手游相比,绝对值肯定不够看,但是页游的研发成本几乎可以低到忽略不计啊,利润率才是页游的生命线。

Q:

你所听过的身边有人一夜暴富和一夜之间倾家荡产的真人真事,可以分享下吗?并且分析下快速暴富的这类人一般有什么性格,一般比较容易出现在哪个行业?

A:

财富研究公司Wealth-X在2015年年底有过一次统计,资产超过1亿美元的人数,全球总共有2473人,其中377人从事的是金融业,317人从事的是工业集团,141人从事的是房地产,122人来自继承或非营利渠道,120人从事的是制造业,114人从事的是科技行业。

同时,根据瑞士银行的估测,亚洲每三天就诞生一名新的亿万富翁,而该地区65%的亿万富翁集中在中国。

以上,是所谓顶层分布的客观数据。

然而,若论一夜暴富——即使我们排开字面意思,将财富增长的时间拉长到数年——最为显著的人群莫过于「拆二代」。我不赞同将这类新贵视为「不劳而获」的幸运儿,持有房产和持有股票在资产层面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依靠股票挣钱是合理且值得尊重的,那么依靠房产——无论是增值转售还是拆迁补偿——也同样不应受到另眼相待。

但是最容易流失财富的,也是这群人,或者说,一切对于财富管理缺乏基本能力的人,都很难真正长期保持财富的使用价值,我有一个关系相当不错的高中同学,家里多套老宅遭到拆迁,最后拿了八位数的补偿款,汹涌而来的幸福实在过于突然,钞票从此只是数字工具,亲戚上门借钱连欠条都不需要就能拿走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主要看他家那天的心情——的现金,结果很快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就陷入坐吃山空的境地,在发现户头只剩一百来万的时候,顿时惊醒,把一辆顶配的宝马7系和一辆捷豹XJ在二手车平台卖了,到处去找亲戚撕逼索债、还差点在动手时闹出人命,最后也是落得一地的鸡毛蒜皮,非常憔悴。

另有媒体也曾报道过轰动一时的冤案主角赵作海的故事,这个河南商丘村民因为背负「命案」而服刑足足十一年,后因「被他杀害的死者」重现人间而被改判无罪,并拿到了65万的国家赔偿。对于一个农民而言,65万人民币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但是这笔赔偿并没有让他过上改善自己生活的日子,反而在五年之内,就因各种原因而流失殆尽:遭儿子偷钱、被传销骗钱、开旅馆亏损、最后仅剩的几十万他不敢乱花了,找了一个借贷平台想要吃利息升值,结果这个借贷平台捐款跑路了……

所有人都想要追求富裕,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充足的准备,能够支配富裕的风险。

相比之下,那些依赖才识和技能变现的人,虽然在暴富速率上可能比不上上述那些「吃到天上掉下的馅饼」的案例,却因有着基本的工具理性和视野宽度,更加能够享受富裕的红利。

很多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这句话可能透着一股并不讨喜的机灵,但是在这个国家,它是有其立锥之地的,去年的时候和罗振宇聊天,他相当形象的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叫安营国家,一类叫行军国家,前者意味着整个社会体制和经济结构趋于稳定,财富分配的中位数也已提高到了不错的水位,所以公民的选择会向福利保障和个人尊严看齐,而后者则代表着那些依然存在高度变化及不确定性的国家,大量的秩序尚未建立,层出的机会暗流涌动,国民依然有着贫困的记忆,而在安全感缺失的刺激下,拥有强烈的追求上进的普遍动力。

显然,在这个行军国家,追逐趋势的意义,要比埋头苦练有着更高一层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新贵阶层大多出现在互联网行业,因为互联网是在万马齐喑的背景下,即为少数的不受周期性影响的崛起之地,我身边的例子那就太多了,即使不算那些万中挑一的依靠创业成功实现财务自由的创业者,不计其数的新媒体从业者、游戏或是娱乐主播、大搞粉丝经济的KOL、连接文化产业的创作者、商业社群的运营者、社交大号的操盘者、专注于做早期FA的掮客……都以远胜于社会平均值的速度,挣到了他们应得的回报。

Q:

阑夕你好,请问你觉得文艺作品需要“三观正”吗? 在电影,小说,歌曲里时常会出现一些与道德相悖的内容,许多被高度称赞的经典也无法避免,最常见的有“美化婚外情”,“洗白罪犯”,“贬低女性”等。我以为人都有判断的能力,不会因为一部电影就失掉自己的标准,只要“歪曲的三观”不是它的主题和目的,就无需介意。近来越来越多人会去批评“三观不正”的作品,这让我很困惑,也很不安(这会束缚创作者),不知道是人们太敏感还是我道德水平太低下。您怎么看呢。题图是一个人关于爱乐之城的评论。

A:

有病。

《水浒传》里梁山好汉杀人放火,该禁。

《红楼梦》里贾宝玉大建后宫简直是在宣扬直男癌,该禁。

《三国演义》让刘备靠着摔孩子证明兄弟情义,这不是家庭暴力吗,该禁。

《奥赛罗》的主角是一个杀妻的人,这还得了,该禁。

《道林·格雷的画像》大谈纵欲之乐,引诱人性堕落,该禁。

《德伯家的苔丝》全篇都在颂扬脚踏两只船的女人,该禁。

《三个火枪手》里的英雄阿多斯竟然要把妻子杀死以挽回家族荣誉,该禁。

……

这个名单我可以列一整个晚上不带重样的。

身处审查体制的国家就已经足够不幸了,还要在仅有的自由空间里主动发挥审查精神,如果不是有病,我真没法用别的原因来解释了。

该吃药吃药,该住院住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