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被曲解的网约车安全问题,被误解的科技出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被曲解的网约车安全问题,被误解的科技出行

真相是,网约车,其实比传统出租车更为安全。

关于网约车的安全,国内媒体有过许多讨论。风口浪尖的网约车行业,加上相关的利益推动,最终给公众造成了一个误解——网约车似乎安全隐患很大。 

事实上,并非如此。真相是,网约车,其实比传统出租车更为安全。

数据不会撒谎。根据统计,2016年全年,滴滴出行运营里程接近出租车行业的五分之一,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仅为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十分之一。滴滴每百万单交通事故死亡率和每亿公里交通事故死亡率分别为0.021、0.28,传统出租车行业这两项数据,分别是0.037和0.47。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互联网行业是显学,受到用户关注的同时,必然也容易被误解、误读,这是挺正常的现象。除了网约车,互联网许多产业均有类似的被误解的故事,譬如,电商的假货、互联网的虚假信息等等。 

即便是传统行业,也有被误解的。譬如,航空出行,飞机其实是全球最安全的出行方式,远远低于汽车。但航空事故的新闻性,远高于汽车,尽管交通事故每天都有发生,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但航空事故,一旦发生,便是全球性的新闻事件。

全球非正常死亡最多的其实是交通事故。中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接近10万人。与此同时,国内死于自杀的人数也有13万。但就关注度与曝光度来说,自杀死亡不及交通事故,而交通事故又不及航空事故,潜移默化间,偏见就由此而来。

电商假货问题,也是如此。国内线下零售假货与水货问题,远比电商严重。尽管电商占国内零售不足20%,但电商在传播中比较起传统零售更受关注,并且,公众接受信息的首要渠道已经是互联网,也因此,给公众造成了对电商的偏见。

实际上,电商假货并不多,并且是远低于线下的,同样的,网约车相比较传统出租车也更为安全。

不仅如此。我更认为,电商打假的力度与能力也是远高于传统线下零售,并且,网约车给以乘客的安全保障,也是远高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因为,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安全。 

在互联网,一切的数据都可以追踪,也因此,安全才有了更高级别的保障。 

譬如,阿里平台治理,可以利用大数据追踪、挖掘数据背后的人的行为,从线上行为联系到线下产业。如此,让追查和打击侵害知识产权黑灰产业链得以实现。仅2016年一年,阿里平台治理部通过大数据筛查线索,便已协助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880人,捣毁涉假窝点1419个,破获案件涉案总金额超过30亿元。如此力度,是线下很难实现的。

出行领域也是如此。譬如,滴滴上线了5大安全措施:如“人像认证”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司机的身份进行二次确认,车主只有脸部信息、证件信息、数据库信息完全一致,才能通过,仅此一项,在注册阶段就拒绝了2500万不合格申请。如“号码保护”,利用虚拟中间号的技术,保证司机、乘客手机号彼此不公开,等等。

去年开始,滴滴上线了“紧急求助”按钮,并成立了7*24小时专业应急团队在线。只要用户按下行程界面内的“紧急求助”按钮后,系统会给用户设置的所有紧急联系人发送短信。同时滴滴安全系统将会开启录音和实时定位,并将录音和定位信息实时传送至滴滴出行安全平台,为用户保留相关证据。滴滴客服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帮助、指导用户避险,并协助紧急联系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相比较传统出租车,用户只能通过电话报警的方式来说,这种“紧急求助”的方式,很显然有了更大的进步。

网约车更安全。其实是个显而易见的结论——从车辆到司机,一切的数据都可以实时追踪。这也是网约车之所以能够迅速做大的原因所在,毕竟用户是用人民币投票,选择了网约车,就如电商被污名化,但电商的交易一致在增长。

这点来说,滴滴出行与阿里两个平台,也确实是难兄难弟。它们成为重要网络平台,受到用户喜爱的同时,也受到了部分非议与质疑。俗话说,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就是这样。

滴滴广告刷屏的时候,某自称“除了安全什么都不会发生的”B2C自营专车公司已经准备了一系列海报要回击滴滴本次的安全宣传。鉴于其之前一些列不入流广告我就不对他们的做法本身进行评价了。

这家专车公司每天只有20万订单,相比滴滴每天2000万以上的订单量,不过百分之一,却因乘客死亡公司逃避推脱责任,被闹到了法庭上。

可见安全与否与模式无关,出租车、B2C专车一样会有交通事故、刑事案件和司乘纠纷。而真正要解决千万级的出行需求,靠B2C自营是没有希望的,只有通过分享经济让闲置的私家车资源能够加入到出行服务中来。

这种模式决定了网约车的安全不可能依赖高成本、强管控的“模式”,用过抑制民众需求、抬高价格来提升所谓的安全门槛,真正到安全系统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可以进化的,这种系统根本的依靠是技术,也就是滴滴所说的“科技让出行更安全”。

滴滴的做法是,通过分享经济降低出行成本,提升运力,满足更多出行需求的同时,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整体出行的安全水平。

目前,滴滴上线了5大安全措施,这其实就是,滴滴出行从淘宝向天猫的飞跃,实现了平台服务超过所谓自营B2C的门槛。希望一切的误解,最终都将烟消云散。互联网,不应该受到偏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被曲解的网约车安全问题,被误解的科技出行

真相是,网约车,其实比传统出租车更为安全。

关于网约车的安全,国内媒体有过许多讨论。风口浪尖的网约车行业,加上相关的利益推动,最终给公众造成了一个误解——网约车似乎安全隐患很大。 

事实上,并非如此。真相是,网约车,其实比传统出租车更为安全。

数据不会撒谎。根据统计,2016年全年,滴滴出行运营里程接近出租车行业的五分之一,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仅为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十分之一。滴滴每百万单交通事故死亡率和每亿公里交通事故死亡率分别为0.021、0.28,传统出租车行业这两项数据,分别是0.037和0.47。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互联网行业是显学,受到用户关注的同时,必然也容易被误解、误读,这是挺正常的现象。除了网约车,互联网许多产业均有类似的被误解的故事,譬如,电商的假货、互联网的虚假信息等等。 

即便是传统行业,也有被误解的。譬如,航空出行,飞机其实是全球最安全的出行方式,远远低于汽车。但航空事故的新闻性,远高于汽车,尽管交通事故每天都有发生,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但航空事故,一旦发生,便是全球性的新闻事件。

全球非正常死亡最多的其实是交通事故。中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接近10万人。与此同时,国内死于自杀的人数也有13万。但就关注度与曝光度来说,自杀死亡不及交通事故,而交通事故又不及航空事故,潜移默化间,偏见就由此而来。

电商假货问题,也是如此。国内线下零售假货与水货问题,远比电商严重。尽管电商占国内零售不足20%,但电商在传播中比较起传统零售更受关注,并且,公众接受信息的首要渠道已经是互联网,也因此,给公众造成了对电商的偏见。

实际上,电商假货并不多,并且是远低于线下的,同样的,网约车相比较传统出租车也更为安全。

不仅如此。我更认为,电商打假的力度与能力也是远高于传统线下零售,并且,网约车给以乘客的安全保障,也是远高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因为,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安全。 

在互联网,一切的数据都可以追踪,也因此,安全才有了更高级别的保障。 

譬如,阿里平台治理,可以利用大数据追踪、挖掘数据背后的人的行为,从线上行为联系到线下产业。如此,让追查和打击侵害知识产权黑灰产业链得以实现。仅2016年一年,阿里平台治理部通过大数据筛查线索,便已协助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880人,捣毁涉假窝点1419个,破获案件涉案总金额超过30亿元。如此力度,是线下很难实现的。

出行领域也是如此。譬如,滴滴上线了5大安全措施:如“人像认证”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司机的身份进行二次确认,车主只有脸部信息、证件信息、数据库信息完全一致,才能通过,仅此一项,在注册阶段就拒绝了2500万不合格申请。如“号码保护”,利用虚拟中间号的技术,保证司机、乘客手机号彼此不公开,等等。

去年开始,滴滴上线了“紧急求助”按钮,并成立了7*24小时专业应急团队在线。只要用户按下行程界面内的“紧急求助”按钮后,系统会给用户设置的所有紧急联系人发送短信。同时滴滴安全系统将会开启录音和实时定位,并将录音和定位信息实时传送至滴滴出行安全平台,为用户保留相关证据。滴滴客服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帮助、指导用户避险,并协助紧急联系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相比较传统出租车,用户只能通过电话报警的方式来说,这种“紧急求助”的方式,很显然有了更大的进步。

网约车更安全。其实是个显而易见的结论——从车辆到司机,一切的数据都可以实时追踪。这也是网约车之所以能够迅速做大的原因所在,毕竟用户是用人民币投票,选择了网约车,就如电商被污名化,但电商的交易一致在增长。

这点来说,滴滴出行与阿里两个平台,也确实是难兄难弟。它们成为重要网络平台,受到用户喜爱的同时,也受到了部分非议与质疑。俗话说,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就是这样。

滴滴广告刷屏的时候,某自称“除了安全什么都不会发生的”B2C自营专车公司已经准备了一系列海报要回击滴滴本次的安全宣传。鉴于其之前一些列不入流广告我就不对他们的做法本身进行评价了。

这家专车公司每天只有20万订单,相比滴滴每天2000万以上的订单量,不过百分之一,却因乘客死亡公司逃避推脱责任,被闹到了法庭上。

可见安全与否与模式无关,出租车、B2C专车一样会有交通事故、刑事案件和司乘纠纷。而真正要解决千万级的出行需求,靠B2C自营是没有希望的,只有通过分享经济让闲置的私家车资源能够加入到出行服务中来。

这种模式决定了网约车的安全不可能依赖高成本、强管控的“模式”,用过抑制民众需求、抬高价格来提升所谓的安全门槛,真正到安全系统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可以进化的,这种系统根本的依靠是技术,也就是滴滴所说的“科技让出行更安全”。

滴滴的做法是,通过分享经济降低出行成本,提升运力,满足更多出行需求的同时,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整体出行的安全水平。

目前,滴滴上线了5大安全措施,这其实就是,滴滴出行从淘宝向天猫的飞跃,实现了平台服务超过所谓自营B2C的门槛。希望一切的误解,最终都将烟消云散。互联网,不应该受到偏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