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会用筷子的”
这是我们生活的根
筷尖上的酸甜苦辣咸
餐桌上的谦让、小热闹
“让爷爷先吃”
一种传承的中国式明礼...
一双筷子的等待
一盏灯的守候
不会用刀叉可能是时间问题
拿不好筷子的话
长辈分分钟用眼神杀死你
为什么偏偏是“七寸六分”?
筷子,古称“箸”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随手折断的两根树枝--简易版筷子
到上得了台面的器物
它见证了一场场悲欢离合
尝尽了人间烟火
中国人向来不喜欢动刀动枪
君子之礼,从口开启
口中嗟来之食
靠的是杠杠的筷子功夫
先秦时
左手抓饭,右手拿筷
筷子就是用来夹菜的
切不可与吃饭相提并论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万万不能改
在唐代以前
筷子多为素面圆柱体
单调朴素
能用就行了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唐代的筷子,以银筷居多
越来越追求工艺美
企图在小小的筷子上
揉进岁月的柔美
(南宋银箸)
古代筷子
多数为圆柱体
明代之后
讲究的是“首方足圆”
不易滚动
更好夹菜
满足了工匠们爱折腾的心理诉求
(明代象牙箸)
《红楼梦》四十回中写道:“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
乌木三镶银箸
则是清代有钱人家流行的筷子
象牙镶银箸、湘妃竹镶银箸、乌木镶银箸、红木镶银箸...
帽顶还镶有7-8公分银链
使筷子相系不离
七寸六分长的筷子
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
这是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一双筷子
则是太极和阴阳的结合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
一就是二,二就是一
一中和二,合二为一
站在力学结构上,七寸六分的筷子要上天了
使用筷子,至少可牵动30多个关节、50多条肌肉运动
还能激发大脑,组织和延缓脑细胞的退化
它是普通的,又是特别的
不知还有多少人
拿筷子的方法是错的...
我们讲究的是筷子永远平行
如果绞在一起
于人于筷子于美味佳肴
都是不尊敬的表现
筷子
拿太低了,被骂
拿太高了,被骂
夹菜掉汁儿了,被骂
...
你抱怨吃个饭真麻烦
自己喜欢就行
小声嘟囔长辈们怎么不通透
无规矩不成方圆
每天的信仰
都在拿得起、放得下的筷子里头
筷子摆放不整齐,大不吉利
三长两短,代表“死亡”
因为人死后是要装进棺材的
而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
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
加起来正好是“三长两短”
拿筷子的时候,切忌偏下
偏下,意味着一辈子发不了财
最适合的握法
应该是在筷子的三分之二高处
最适宜的高度,也是最得体的
跟做人一样
凡事,有个度
用筷子嘬嘴
并不时发出咝咝声音
在某些人眼中
这是一种意犹未尽再舔一口的感慨
其实,这种做法很容易让人生厌
会被误以为无家教
用筷子敲碗
在菜里乱扒找自己喜欢吃的
将筷子插在馒头、米饭之上
用完之后交叉十字摆放
这些,都是不被允许的
举止投足之间
一个人的素养尽显眼底
筷子,生活中的“礼”
用乌木筷没喉痛
用紫檀木筷治肠胃
不同材质的筷子
拥有着独特的治愈能力
筷子,是一种生活的元素
也是一种文化礼物
北方农村新婚之夜
在洞房地上扔几双筷子
寓意“快生贵子”
在G20宴会上
各国领导人使用的筷子
则是将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作为主元素
筷头的造型设计、筷身合金部分的图案设计
以及筷子收纳袋、包装木盒
处处体现杭州的柔情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根据国宴宾客的不同身份,印月箸共推出四款,都沿用了“上方下圆”的中国筷子的典型形状。
金色紫光檀印月箸供9月4日欢迎晚宴上3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专用;银色紫光檀印月箸供其他贵宾使用。
最名贵的小叶紫檀印月箸是作为国礼赠送给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包装盒上还刻有领导人的专属签名。
集齐64000根筷子,凑成一份生日礼物
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艺术家
康怡(Red Hong Yi)
爱画画
却不走寻常路
继上次用750双袜子
向中国导演张艺谋致敬
根据不同颜色的分布
一只一只用别针合在一起
在几个小伙伴的协助下
把最终画作用竹竿撑起
挂在了韵味十足的弄堂里
这次
则是将过去一个多月在浙江和北京
收集的63998根一次性筷子
“画”成一幅画
祝贺成龙60岁生日快乐
作为一个从不按套路出牌的艺术家
如何通过一幅画体现成龙身上的众多元素
让康怡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当她看到《笑拳怪招》和《功夫小子》里
都有用筷子打斗的场面时
灵感乍现
何不用筷子作为创作元素?
既能表达对中国功夫的敬意
同时也体现成龙的环保主义理念
在心里构思好画作的精密布局
用丝线把筷子根据不同需要捆绑在一起
再着眼于疏密布局连成一排排
最后将一排排的筷子高高挂起
如果内心没有一个丰富的世界
如何驾驭这64000根筷子?
化腐朽为神奇
这是要逆天的节奏啊
总有人羡慕这个爱笑的姑娘
能想到各种神奇的创意
或许只有她自己清楚
每一个创意都并非凭空而来
而是几十年来一点点的积累
努力的结晶
越是深挖中国文化元素
越上瘾
一双筷子的讲究
一份情怀的沉淀
一个君子的养成
这就是我们要坚持的生活之礼
人,要知根
才能继续将其传承下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