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界面新闻从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上海将发布湿地空间规划指南,将上海打造成为彰显沪派江南水乡湿地独特韵味的示范地。
上海滩的“滩”,就说明上海是一个从湿地空间成长起来的城市。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上海到底有多少湿地空间?
经过一年的地毯式调研普查、专业咨询,上海对湿地空间的“家底”有数了。据上海市规资局介绍,本次研究以《湿地公约》中的湿地空间为研究对象,综合国土三调分类,以“湿地空间”作为全口径湿地统计对象,包含水田、森林沼泽、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多种类型,识别湿地空间面积约6335平方公里,其中,滨海湿地占比约65%,郊野湿地占比约32%,城镇湿地占比约3%。
从空间形态特征看,六成以上为河口近海湿地(南汇东滩、崇明东滩、九段沙等),其余主要为湖泊湿地(淀山湖等)、田野湿地、河流湿地、小微湿地等。
上海规划至2027年,结合水、林、田、村等各部门相关专项工作,推动各类型湿地空间示范试点;至2030年,按照一张蓝图全面基本形成湿地空间格局,推出一批蓝绿交织、水体清澈、生物多样、“湿意”盎然的示范项目;至2035年,全面建成安全韧性、健康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生态之城。
依托“上海2035”总规,上海将系统谋划市域湿地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形成“一域、五区、多脉、多环、多类型”的湿地空间结构。
“一域”指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四水交汇、以水兴城、水城共融的独特地理区域。“五区”指受长江、太湖、东海、杭州湾和中心城区不同水动力作用,呈现“江洲、湖荡、海潮、湾岛、城园”五种特色鲜明的湿地空间肌理和格局。
“多脉多环”编织蓝绿生态网络,其中“多脉”指串联各大湿地水乡片区的骨干河脉,“多环”指外环绿带和新城绿环等蓝绿一体的湿地环带。
“多类型”指江、湖、海、湾、城彼此交织、相互作用,形成多尺度、多样化的十五型湿地空间簇群。
如何保护利用湿地空间?
“以前就湿地看湿地,现在我们把一块湿地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找到了,有了谱系之后,为实施源头治理提供了可能。”上海市规资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综合考虑湿地空间功能差异,上海将系统谋划湿地分区、分级保护利用一张蓝图。
五大片区十五型分区施策,按生态保护等级确定人类活动强度,明确保护利用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其中,一级、二级湿地空间主要对应一类、二类生态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湿地,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占比约29%,包括国家级、市级重要湿地。这两类湿地空间将实施最严格保护,原则上禁止影响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三级湿地空间主要包括骨干河道、水田、涵养林等生态区域内的湿地空间,四级湿地空间主要包括中小河道、附属湿地、小微湿地等,三级与四级合计约2450平方公里,占比约38%,注重科学规划利用,承载多元融合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界面新闻记者发现,上海此次湿地空间规划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基于自然方法着力提升湿地功能,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维护湿地空间自然本底。
同时,上海突出“人民至上”理念,着力提升湿地意境和吸引力,促进湿地进城入村到“家门口”,营造田间地头上、横塘纵浦间、盐田灶港旁、宅前屋后的湿地水乡,营造全民可亲近、可享受的湿地氛围。
除了发布《上海市湿地空间规划指南》,上海还将推进一批湿地空间行动试点,出台一份湿地空间营造指导意见,建立一个湿地空间实施推进机制,完善一个湿地空间管理应用平台,开展一系列湿地空间宣传推广。
评论